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在中國西藏狹長的邊境線上,有許多有著絕美風情的小城,他們以最美的姿態佇立在中國的領土上,吉隆、樟木、亞東,這些融合中外風情的邊陲小城,有的驚豔脫俗,有的寧靜安祥,默默地散發著獨特魅力等你去走近。

這些邊境小城也在西藏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了重要的支點作用。行走於這些邊境小鎮,真實地看到“一帶一路”在西藏。

吉隆山雲彼端天堂谷“吉隆,一座掩藏於西藏邊陲的小城,藏語意為“舒適村”、“歡樂村”。這裡是喜馬拉雅山區不為人所知的香巴拉,也是中國與尼泊爾的主要陸路口岸—吉隆口岸的所在地。每天都有為數眾多的中尼民眾行色匆匆,往來其間,帶著嚮往遠方的夢。然而,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樞紐,吉隆不僅是通往遠方的捷徑,它更是值得流連的遠方本身。在世人目光之外,這裡人傑地靈,景色雋秀,承載著松贊干布堂皇迎親的風光,也見證過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威武,被譽為珠峰神女嬉戲的溫潤花園,是西藏最值得遊玩的所在。神話、歷史與現實交織在這片樂園,宛若山雲彼端的莊嚴淨土。”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謝罡

千古情誼

蕃尼古道“天賜之路”起于吉隆

說到吉隆,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的友好鄰邦,“一帶一路”成員國家尼泊爾。

在現今喜馬拉雅山的所在,億萬年前曾奔騰著數條大江大河將群山一一切開。後來地殼隆起河水洩去,就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一道道峽谷溝壑。天塹變通途,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的這些峽谷,也成為兩國人情誼相聯的“天路”。

吉隆就位於天路“蕃尼古道”的起點。這條古道隱藏於吉隆藏布峽谷中段,海拔僅有2000多米,適於通行,從吉隆延伸到山另一邊的尼泊爾,貫穿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古人將此稱為“天賜之路”,而後世則命名為“蕃尼古道”。

蕃尼古道是記載最早的中尼古道之一,是吐蕃王朝與泥婆羅(今尼泊爾)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紐帶。公元7世紀初,吐蕃王朝的統治者松贊干布遣使向泥婆羅求親,迎娶王女赤尊公主入藏。當時,迎親隊伍在“芒域”恭迎。這個芒域,就是今天的吉隆。

赤尊公主的入藏,不僅是中尼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也為雪域高原留下無數動人的故事—松贊干布的兩位妻子,文成公主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赤尊公主被認為是白度母的化身。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和拉薩,皆由她們而來。

赤尊公主還為吉隆留下一座殊勝的寺廟。當年公主入藏的時候隨身攜帶釋迦牟尼佛8歲等身覺臥金像和其他兩尊佛陀像作為陪嫁,途經吉隆時見此地風景秀麗心生歡喜,就將三尊釋佛像留下一尊並建立了帕巴寺。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帕巴寺,主體建築和藏地的常見寺廟截然不同,從下至上共有四層,底層為主殿,門廓帶有明顯南亞色彩( 圖/謝罡)

千百年來,吉隆不僅見證了中尼兩國的往來,也促進了中印兩國文明的交流。以蓮花生大師為代表的高僧大德曾由此入藏傳法,唐朝使者與高僧也通過這裡進入尼泊爾和印度。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朝年間,先後有玄照、玄太、道方、道生、玄會等高僧,通過古道前往尼泊爾,再轉道去往印度求法。遺留在吉隆縣城附近的“大唐天竺使出銘”的摩崖石刻,證明了吉隆在中國與南亞交往歷史中的顯赫地位。

自然之美

自上而下如立體分佈的“濃縮盆景”

吉隆的美,不只藏於傳說之中,看得見的自然景觀已經足夠令人讚歎。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謝罡

吉隆坐落於一座五色山谷,北部為湖盆草原地帶,中部為湖盆河谷地帶,南部為高山峽谷地帶,是全世界同緯度極獨特的地區。谷地內漫山青稞田盡目翠綠,金色油菜花層林盡染,14座8000米以上極高峰中唯一全部山體均在中國境內的希夏邦馬峰在遠方相守。喜馬拉雅的雪山、湖泊、花叢、森林、村落、田野皆匯於此,編織成多彩綢帶覆蓋住青藏高原的蒼茫。

“第二天堂”吉隆溝是吉隆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是喜馬拉雅山脈日喀則五條溝壑中最深的一條。溝內孤山特秀,樹冠重疊,狀若雲霞,還可以不時見到各種珍稀的野生動植物。站在高處眺望,紅日高懸蒼穹湛藍,綠色山谷如寶劍一般刺向天際雪山,花香、葉香、果香瀰漫四周,身處桃源,遺世忘返。

吉隆谷地還是生靈的庇護所。這裡位於中喜馬拉雅山脈向西喜瑪拉雅山脈的過渡地段,保留有許多十分稀有的植物群落與生物物種,雪豹、小熊貓和長尾葉猴都在此棲息。1985年,為保護中國僅在此谷地生長的長葉鬆、長葉雲杉和喜馬拉雅紅豆杉三種喜馬拉雅山區特有針葉樹種,建立了吉隆江村自然保護區。1989年西藏自治區建立了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江村保護區則被劃為珠峰保護區的核心區。

吉隆神奇的風光,見微知著,將世界屋脊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絢麗景色融入一個小小谷地,自上而下,如立體分佈的濃縮盆景,層次分明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恰是造夢之所。

人文涅槃

邊境旅遊重鎮中尼口岸繁盛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如今的吉隆,已不見傷痕累累,城市道路乾淨整潔,樓房林立,現代邊境旅遊重鎮的氣息越來越濃( 圖/謝罡)

人,是最美麗的風景。吉隆具有眾多的人文景點和豐厚的歷史沉澱。全縣有“大唐天竺使出銘”、曲德寺、卓瑪拉康三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著名的與拉薩大昭寺建於同期的帕巴寺、強準祖拉康等藏傳佛教寺廟;有三趾馬化石遺址;有米拉日巴修行洞;有獨特的民間手鐲舞藝術等。

在古人遺留的瑰寶之外,震後重建無疑更是吉隆人文復興的標誌。“4·25”地震兩週年之後,行走在曾經是地震重災區的吉隆,這片曾在地震中顫抖的土地,如今已不見累累傷痕。觸目所及,城市乾淨整潔,燈火通明,道路縱橫交錯,樓房林立,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現代邊境旅遊重鎮的氣息越來越濃。

提及邊境人文,吉隆口岸又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吉隆口岸位於吉隆熱索橋,是傳統的中尼邊境貿易口岸,也是西藏曆史上對尼泊爾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之一,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85公里,素有“官道”、“商道”、“戰道”、“佛道”、“迎親道”等之稱。1962年設立海關,1978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級陸路通商口岸。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開通運行。2017年4月,國務院批准西藏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

現在的吉隆口岸,是中國與尼泊爾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也是普通遊客經陸路出入尼泊爾的通道。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重點建設吉隆口岸、建設南亞陸路大通道的發展戰略,促進了吉隆口岸的飛速發展。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謝罡

如今,不少遊客除了在吉隆飽覽藏南美景,還會前往口岸體驗異國風情,甚至一路遊玩,南下天竺。

吉隆,不愧為“一帶一路”上最美的天堂谷。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謝罡

吉隆縣

位於日喀則市西南部,距離日喀則市49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東與聶拉木縣交界,北與薩嘎縣相鄰,南與尼泊爾接壤,邊境線長162公里,共有12個通外山口。

吉隆北部地區為藏南寒冷、溫暖的半乾旱高原河谷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2℃,最暖月平均氣溫為10~1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0℃,年降水量為300~600毫米左右,屬於溫溼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區。而吉隆南部地區則為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可達10~13℃,最暖月氣溫為18℃以上,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左右,年無霜凍日數在200天以上。

交通

拉薩可以包車或拼車前往吉隆,全程耗時約16~20小時。也可以乘坐火車或汽車先抵達日喀則,再前往吉隆。

日喀則前往吉隆班車在東郊客運站乘坐,早上8:30發車,下午19點左右抵達吉隆縣城。

從吉隆口岸可乘坐神行車隊經營的國際班車往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亞東山中有仙境 飄然駝鈴聲“亞東,藏語叫“卓木”,意為“漩谷”或“急流的深谷”。這條“深谷”,就像是在橫亙東西的喜馬拉雅山脈上打開了一條通道,急劇降低的海拔,使得印度洋溫暖的季風能夠源源不斷地吹進來,造就了亞東的富饒美麗,也帶來了“一泉兩寺、一湖一山、一草一木”的如夢仙境。”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lele

兵戎相見

亞東河谷裡的壯烈詩篇

從有著“世界第一高城”之稱的帕裡鎮一路向南,穿過帕裡草原,到達亞東溝。海拔越來越低,植被從草甸變成灌木再到成片的林木,越來越豐富。呼吸著從印度洋而來的溫潤空氣,經歷了高原乾燥缺氧的折磨之後,整個亞東河谷帶給人的感覺猶如春天小雨,滌盪心扉。

在亞東河谷的開闊地帶,靜靜散佈著幾十個村莊。亞東雨多,當地人喜歡用鐵皮做屋頂,從高處向下看,房屋就像一個個集裝箱,待到近前,一個個石磚建成的兩層小樓錯落有致,每家院落都種滿了鮮花,在屋前的小院裡,在低矮的圍牆上,到處都是盛開的鮮花……

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但歷史上的血雨腥風,至今還是會發出隱隱陣痛。

1894年9月1日,亞東被強行開放通商,這是英國第一次侵略西藏的結果之一;

1903年底,英軍第二次入侵西藏,一路佔領了亞東的春丕、帕裡、堆納等地;

1904年8月3日,英軍攻陷拉薩……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曲美雄谷抗英紀念碑(圖/lele)

如今,在堆納鄉不遠處,神聖的雪山腳下矗立著一個圖騰般的血紅色大門,頂著一個太陽般的圓盤,甚是神祕,然而這裡並不是什麼古城遺址,也不是宗教法場,而是曲美雄谷紀念碑。它不像其他的紀念碑都屹立在城市的中心或廣場,它孤獨地與雪山相伴,與長空相望,向來往人群,向宇宙星河,訴說發生在這塊高原大地上的血淚往事。

西藏“小香港”

一度繁榮的邊貿小城

從地圖上看,亞東如同一把楔子,深深嵌入印度錫金邦和不丹國的縫隙中。1904年英軍攻陷拉薩以後,挾迫西藏地方政府與之簽定了《拉薩條約》,將亞東等地開闢為商埠,讓商賈雲集的亞東縣城所在地下司馬鎮愈加繁榮起來。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lele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成就了這個中印兩國之間最大的陸上商埠。隨著商貿的發展,亞東也逐漸成為西藏的重要物資進口中心。20世紀初,這裡的交易額最高時達到上億銀元,佔當時中印邊境貿易總額的八成以上。

抗戰期間,西藏是西南的一個重要商貿中心,而當時的亞東實際上就是一個“自由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印兩國於1950年建交,乃堆拉山口的貿易發展更是飛速。來自拉薩、昌都、江孜、雲南、四川等地,以及印度和尼泊爾的商人們匯聚於此,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商隊往返於這條道路上,將這裡作為他們的貨運中轉站。下司馬鎮的兩條古老街道兩邊,各種各樣的商鋪和攤點一字鋪開。珍珠、寶石、白銀、印度盧比都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在下司馬一帶使用暢通無阻。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lele

西藏的羊毛、動物皮革翻過乃堆拉山口進入印度,從印度來的衣物、菸草、肥皂、進口的勞力士手錶,也通過這裡,進入亞東,然後再銷往西藏各地。而在江孜的帕拉莊園的女主人房裡,進口化妝品,咖啡、上海美女廣告畫,歐洲的名貴手錶等等,一樣也不缺。下司馬鎮西藏“小香港”的美譽也由此而來。

“一帶一路”

重拾往日輝煌的模樣

當地人都說,亞東人沒有受過窮,究其緣由,顯然與它的邊境口岸歷史密不可分。

然而,1962年,中印兩國關係驟然降溫,亞東口岸被迫關閉。邊貿通道被鐵絲網隔離,乃堆拉山口成了軍事禁區,茶馬古道再也聽不到駝鈴聲聲。

生意停止了,但下司馬邊貿城鎮的格局已然形成。2006年,關閉44年的乃堆拉山口重開,從中國的仁青崗邊貿市場到印度的昌古邊貿市場,再次排起了車馬。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lele

如今,印度的香水、紡織品、工藝品,在下司馬鎮街頭隨處可見,時裝店、蛋糕店、音像店裡人流不息。郵政銀行往北的方向,高樓、酒店鱗次櫛比,幾年的發展,亞東縣也成為了日喀則有名的經濟強縣。而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後,亞東作為我國通往南亞的重要門戶,又迎來發展的新契機。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lele

從兩千多年前“茶馬古道”上,中印邊境地區居民“以物易物”的主要邊貿點,到如今,可以讓印度邊民自由來此交易的仁青崗邊貿市場,幾經滄桑,世事迴轉,這就是亞東傳奇般的歷程。總之,這裡有草原,也有雪山;有故事,也有魅惑;有古老,也有神祕。各國俚語方言嗡嗡響成一片的聲響,或許就是亞東最動聽的聲音。這座漫山遍野開滿鮮花的邊陲小城,就有這般魔力,能將此種種完美融合,一步步重現當年的風貌,走得更遠且更好。

亞東縣

位於日喀則市東南部,距日喀則市區309公里。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概括來說為:“一泉兩寺、一湖一山、一草一木”,即康布溫泉、東嘎寺、嘎居寺、多情湖、卓木拉日雪山、帕裡草原和下亞東原始森林。

除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其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獨厚。亞東距離拉薩市區580公里,東鄰不丹,西接印度,自古以來就是南亞邊貿重地。距離亞東縣城17公里處的仁青崗邊貿市場所在地乃堆拉山口,曾一直是“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根據中印雙方達成的協議,乃堆拉山口的邊境貿易每年只能開放4個月,從每年的6月1日開始至當年9月30日結束,每週只開放週一至週四,到下午3點結束。

交通

1. 拉薩沒有直達亞東的班車,需要先從拉薩坐車到日喀則,再由日喀則坐車到亞東。日喀則到亞東的班車一天有3~4班,最早是9點發車,最晚是下午2點發車。全程將近6小時。

2. 從日喀則自駕到亞東,全程309公里,需要7個半小時。路線為日喀則→山東路→珠峰路→扎德中路→204省道/上海南路→204省道→亞東。

樟木史詩一般的輪迴“1300年前,在尼泊爾赤尊公主進藏所經過的唐竺古道中,樟木是從溫暖溼潤的南亞大陸跨越到險峻高寒的青藏高原的最後一站。解放後,樟木口岸不僅是馳譽海外的318國道終點,也是西藏境內唯一一個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胡澍

只可惜,由於受到2015年“4·25尼泊爾地震”的影響,樟木口岸關閉至今。交通雖然被阻斷,但中尼兩國的貿易往來依然不受影響。今年5月,中尼兩國政府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許多雙邊合作項目和投資更是如火如荼地展開。

古老的唐竺古道

今天的中尼公路

約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由唐蕃古道入藏,被松贊干布賜為“贊蒙”;在此之前6年,尼泊爾赤尊公主由唐竺古道入藏,被封為“覺蒙”。星移斗轉1300年後,“藏蒙”與“覺蒙”之間的地位差異已淹沒在時間深處,唯獨兩條古道依然人來人往。無論從民族融合還是歷史淵源上來說,唐蕃古道都更具代表性,而最早的“國際性”古道—唐竺古道則少有人關注。

現如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已經全面鋪陳開來。陸路通道由新疆出境,經中亞五國,抵達歐洲;海路從我國沿海港口出發,經印度洋至歐洲;而南亞大通道的設立,特別是粵藏中南亞班列的運營,對“一帶一路”主體定位有了很好的補充,也讓西部省份找到了出口,身居其中的西藏更是獲得了進一步對接“一帶一路”的良機。

西藏自治區在對接“一帶一路”南亞大通道的倡議中,給自己的定位是:以拉薩為中心,以日喀則為前沿,對內連接陝甘寧,對外連通南亞諸國。尼泊爾成為西藏與南亞連接的重要支點和門戶,西藏自治區也將成為我國通往歐洲的交通走廊。所以,古老的唐竺古道,如今的中尼公路,在今日的戰略地位又逐漸升高。位於中尼公路東段聶拉木公路上,中尼交界處的樟木口岸,自然也備受矚目。

樟木,這個藏語中的“鄰近的口岸”,歸日喀則市聶拉木縣管轄。這是一個橫跨喜馬拉雅山脊的邊陲城鎮,可能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鎮級行政區。300多平方公里的鎮域內,從最低海拔僅1400餘米的樟木中尼邊境,到精確海拔8012米的最高處—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約6500米的海拔落差遠超常人想象。這也極大地豐富了樟木鎮的景觀差異,熱帶雨林有之,高寒雪山有之,帶給遊客無數新奇的視覺體驗。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就位於樟木鎮(圖/大愛美拉)

從聶拉木縣城出發,距離樟木口岸所在地樟木鎮尚有30公里路程,但沿途均為密林深谷,且海拔從4500米直降到2300米。出城時,路畔還是半乾旱狀態的高山草甸,車行大約10分鐘就進入了亞熱帶的溼潤森林。在青藏高原上迎著來自印度洋的溼潤水汽一路呼嘯而下,在陡峭山谷間來回梭巡。深谷下,波曲潺潺,對面不顯山的風景,就是異國,是他鄉。

卡車與背婦

雪域之上的南亞風情

據統計,2014年僅上半年,樟木口岸的進出口貿易額就達到了8.82億美元。在閉關前,樟木口岸平均每天能獲得1500萬尼泊爾盧比的稅收,每年的關稅超過50億尼泊爾盧比,摺合人民幣約8000萬元。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大愛美拉

雖然樟木口岸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但並不代表這座以雙邊貿易為主的邊境通商口岸就是一座繁華的小都市。事實恰好相反,雖然鎮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但從中國境內俯瞰樟木,就是內地山區很常見的模樣,一條狹窄的盤山小道,兩旁擠滿了房屋。小鎮內建築密集,但佔地並不多,事實上也沒有更多的地方可佔,以至於樟木鎮看起來不像邊境口岸,更像是某個位於大山深處的偏僻村莊。

但進入小鎮後,濃郁的邊境風情就突顯了出來。房屋建築漢藏皆有,但狹窄街道上的車輛幾乎都是駕駛座在右,且車身狹窄,五彩斑斕的外觀裝飾也是地道的尼泊爾風情。因為中尼雙方的邊境居民只要有邊民通行證,就可以在距兩國邊境線30公里的範圍內自由來往,因此邊民過境十分便捷。以前的樟木鎮,街道兩旁的商鋪中賣的商品大多是“中國製造”,尼泊爾產品十分稀少,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尼兩國的貿易順差。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大愛美拉

而在未閉關以前,中尼友誼大橋橋頭兩側的尼泊爾籍背婦,也曾是一道靚麗風景。爬上了雪域高原,卻又看見了帶著亞熱帶太陽印記的異國婦女,確實為奇妙之體驗。面對中國遊客時,這些尼泊爾背婦們通常沉默安靜,如同路邊的影子。若是有遊客搭訕或拍照,她們雖然面色如常,但眼神總是略有躲閃。等遊客們走過了,她們又突然活躍起來,大聲地說話,咧開嘴笑,放肆,灑脫。她們的風情,她們揹負重物的方式,以及她們的一切,都讓人好奇。許多遊客都會不自覺地將目光凝聚在她們身上,端詳品味著她們的勤奮與信仰。

神話傳說

在樟木鎮的房屋裡面,牛頭裝飾隨處可見,只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會想到,風靡高原幾個世紀的藏族牛頭圖騰文化,跟他們門前的這條唐竺古道有著莫大的關係。

赤尊公主自這條唐竺古道進藏的100多年後,又有一位著名人物路過了這裡。公元8世紀,蓮花生大師從印度經尼泊爾入藏,開啟了藏傳佛教的前弘期盛世。

過中尼友誼大橋,進入尼泊爾境內,塔波帕尼小鎮是第一站。這座意為“溫泉”的小鎮就是蓮花生大師曾經的修行聖地。傳說蓮花生大師從這裡入藏後,遇到神山化身為白犛牛前來阻攔,雖然這頭像山一樣的白犛牛“吼聲如雷以致天崩地裂”(《五部遺教·神鬼部》),但仍被蓮花生大師降服,成為藏傳佛教的第五位護法神,庇佑著雅礱六犛牛部,這也是日後統一雪域的吐蕃王系所在。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大愛美拉

經過兩年的搬遷,如今,原樟木口岸接近80%的業務量,都轉移至距離樟木鎮300公里的吉隆口岸,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日喀則絕美邊境小城,看“一帶一路”在西藏

圖/胡澍

樟木鎮

茶馬古道一條重要的分支延長線。它東南西三面與尼泊爾接壤,距拉薩736公里。

樟木氣候溫和,海拔只有2300米,鮮花四季盛開,風景優美,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發展旅遊很有潛力。1965年中尼公路(318國道的一部分)通車後,中尼兩國經濟往來日益頻繁,過往的商旅和貨物不斷增加。這裡已經成為許多外國旅遊團隊和登山探險隊進出中國的主要通道。樟木口岸離中尼邊界友誼橋13公里,從友誼橋過境,向南120公里,就可到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自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樟木鎮已經全面封閉,至今無法進入,請計劃前往的遊客注意。

節選自《西藏旅遊》2017年9月刊日喀則專題策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