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生於亂世,一生真正為宋朝服務只有8年。他曾為北漢服務,和宋朝血拼,還差一點殺了趙匡胤。

楊業是陝西神木人,他的父親是楊信,在當地是一方土豪。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楊業作為北漢將領,和宋朝多年血戰。

宋太祖趙匡胤花了十三年工夫,滅了南方五國,接著,就出兵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北漢請遼朝出兵援助,宋軍吃了敗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趙匡義繼承皇位,這就是宋太宗。趙匡胤去世後,楊業被收降,他以楊家將第一代走入歷史。

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公元979年,他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遼軍又來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斷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軍重重包圍之中,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北漢國主劉繼元沒法,只好投降。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將楊業,也歸附宋朝。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武藝高強,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將。

楊業迎來了人生巔峰。他鎮守雁門關,雁門關在當時是重中之重的軍事要地,易守難攻。當時,楊業只有幾千人,遼軍卻有十萬騎兵精銳。楊業對遼軍很熟悉,開戰前,作為主將的楊業帶幾百人“逃走”了,一路上砍伐收集樹枝,原來楊業是繞到遼軍背後發起攻擊。古代戰爭就是心理戰,楊業在馬尾上紮上樹枝,塵土飛揚,看上去有幾萬人,遼軍一下子陣腳大亂。

楊業直奔主將而去,殺了遼軍主將。戰場形勢發生鉅變,潘美率軍趕到,最終取得了大勝。三千人贏了十萬人,楊業取得了宋軍上下的信任,也洗刷了自己的降將名聲。

重振聲明的楊六郎

楊家將第二代有六個兒子,重振楊家聲名的是楊延昭——楊六郎。其他的兒子都是小官,歷史上默默無名。

楊六郎真正的戰功,就是遂城保衛戰。遂城周圍都是泥沼,遼軍進攻只能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遼國蕭太后親自帶兵越過邊界,率二十萬人馬進攻,而楊延昭只有幾千人。

遂城是平原上的孤城,按理說,蕭太后很快就能踏平遂城,但就是久攻不下。楊延昭也心急如焚——好幾處城牆已經被打裂了。忽然天佑大宋,趕上北方的寒流,楊延昭抓住戰機,半夜用井水澆牆,一夜之間,整個城牆變成冰牆,大大增加了攻城難度,遼兵最終沒能攻破冰牆。

雖然這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趙光義也險些在幽州城下中箭喪命,但是這些失敗沒有阻止他第二次北伐的決心。就在休養生息幾年之後,遼景宗逝世,幼主即位母后專權,讓這當時的北宋朝臣以為正是乘虛而入的好時機,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遼國雖是政權更迭,但是朝廷上下一心,而且大遼蕭太后政治清明,任人唯賢,國家上下一片和睦順遂。

錯估了遼國局勢讓北宋的第二次北伐陷入了久戰不下的拉鋸戰爭。在宋太祖趙匡胤確定先南後北的大統方針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繼承遺志,於公元979年滅掉了北漢之後,立即揮軍北上,劍指幽州,燕雲地區。軍隊規模之大,決心之盛讓人不難聯想這是趙光義在經歷了五代十國動亂紛爭的亂世情懷,當然也與當時的軍事理論,宜打突襲游擊戰,講究速戰速決有關。這是南方小國林立,邊境不分所決定的,後來在遇到北方廣袤的大遼的時候,這樣的戰術就起不了作用了,趙光義的第一次北伐是以在幽州城下中箭負傷結局,他僥倖逃脫了遼軍的合圍,回到北宋之後開始長達六年的修養,整頓,伺機再戰。儘管期間遼宋兩國小戰不斷,遼景宗逝世之後,宋國還乘虛而入,但都沒有討好果子吃,還曾經向遼國求和,但是被遼國拒絕了,但這些都沒有阻礙趙光義的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長久的戰爭當中,宋國大多數是處於主動攻擊的一方,不論勝負,兩方的戰績持平,這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打到最後兩國都是撐不下去了,於是才在公元1004年遼宋兩國簽署了“澶淵之盟”結為了兄弟之國,而後雙方維持了很長一段相安無事的局面。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楊業之子楊延昭頗有乃父遺風,他自幼隨父出征,受到父親抗擊契丹、收復大宋河山的思想影響,駐守邊防20年,與士兵共甘苦,每次征戰都身先士卒,深受人民愛戴,威名震徹契丹。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楊延昭之子楊文廣由於宋遼議合而壯志未酬,沒有建立太大功業,自然也就不能和祖父輩們相比了。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潘美在楊業之死上確實要擔責,但小說家卻把這份責任無限擴大化。

有著“無敵”之稱的楊業,作為北漢將領,楊業曾與北宋對抗了三十多年,而在史冊上,楊業與宋軍的交鋒只有幾個簡短的記錄,而每個記錄都以他的失敗而告終。其中一個紀錄是這樣的:楊業與宋軍戰於太原城下時,被宋將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後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短短數筆,將楊令公描繪得狼狽不堪。

北漢滅亡以後,楊業歸降北宋,他的戰績從這裡開始反轉,然而此時他已是英雄暮年。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因為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宋太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公元九八0年春,契丹貴族以十萬之眾,進犯雁門關,潘美“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徑至雁門口,南向與美合擊之。”

這一戰宋軍一振過去的戰敗頹勢,大獲全勝,潘美、楊業都立了大功,而楊業在此戰中更是率領數百騎兵,繞小路殺到遼軍背後,出其不意,展示了他“勇而有謀”的軍事才能。

自此,楊業威名大震,遼軍遠遠望見楊業的旌旗,紛紛不戰而走,不敢與他交鋒,楊業由此贏得了“無敵”美名,卻也招來了同僚們的嫉恨。

那為什麼要說是潘美害死了楊家父子?真相併非如此。據史書記載,大宋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下令潘美和曹彬、崔彥進三員大將等分兵三路北伐遼國。遼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術,先打敗了曹彬、崔彥進兩路的進攻。這時潘美的部隊已經攻下了寰、朔、雲、應等州,但即將受到遼國部隊的圍攻。潘美召集副將楊業、監軍使王侁商量對策,決定由楊業率兵誘敵深入,潘美、王侁帶兵埋伏在陳家谷,打一場伏擊戰。

按說這種戰術安排也沒錯。問題是楊業率兵挑戰遼軍,佯裝敗退到陳家谷,谷口卻不見任何動靜,被後面追趕來的遼軍包圍了。楊業孤立無援,敵眾我寡,部下死傷殆盡,他自己在手刃百餘人後墜馬被擒,其子楊延玉被敵軍射死。楊業被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死。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老令公楊繼業

那埋伏在陳家谷接應楊業的部隊哪去了?原來,監軍王侁在谷口久久不見楊業的部隊返回來,等得不耐煩了,率軍奔往朔州。潘美製止不住,只好也率部下離開,造成了楊老令公父子的犧牲。

問題又來了。當時潘美是主帥,為什麼制止不住監軍王侁?這和宋朝的制度有關係,軍隊上的武將是要受監軍的轄制,潘美真管不了王侁。

還有一點,楊業原本是北漢的武將,能征善戰,人稱“楊無敵”。後來他投降了大宋,作為降將,任你從前多厲害也不被同事重視。

但不管怎麼說,潘美在這件事情上有一定責任。所以宋太宗在事後除了表彰楊業之外,把王侁開除軍職,發配金州,劉文裕開除軍職,發配登州。潘美因指揮失當,被削秩三級。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楊家祠堂供奉的楊業、佘太君夫妻像

宋太宗這個處理還是合理的。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寫出了《楊家將演義》,把責任都歸到潘美頭上,實在是又一樁冤案。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關於餘太君和穆桂英,史書上並無相關記錄,在正史中也找不到有關楊宗保的記載,很難說歷史上確有其人。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楊家將其實沒那麼牛,潘仁美也沒那麼壞,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從公元979年到公元1004年,間隔25年之久的宋遼戰爭,楊家將老令公楊業在宋遼邊關(今天的保定廊坊一帶)來抗擊遼軍,現在的有關楊家將的抗遼電視劇,很多都是誇大的,不能全信,因為一門三代,滿門忠烈的典型形象極具愛國教育意義,而被社會民眾所喜愛,於是真實的歷史事實經過傳承者的語言加工就極具戲劇效果的在歷史當中流傳下來。但是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參與抗遼的事蹟也是事實,只是楊家將在其中的貢獻並沒有電視劇渲染的一門忠烈,堪比北宋長城那樣厚重,真實的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因為人們總是傾向於記住精彩有趣的東西,而平白直序的東西卻讓人沒有興趣。真正的英雄淹沒在歷史的浪花裡,不被人民大眾銘記,這真是一個諷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