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名將春秋最近分析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發現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都是孫權。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隨後便知分曉。名將春秋把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分為五個時期。

名將春秋最近分析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發現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都是孫權。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隨後便知分曉。名將春秋把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分為五個時期。

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孫權

第一個時期,“脣亡齒寒”,大致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南下,劉琮投降,劉備被曹操擊敗,只得求助於孫權。依靠諸葛亮高超的外交手段,孫劉聯合,組織力量對抗曹操。這段時間,孫劉兩家是真正的”脣亡齒寒“關係,互相盡全力配合,孫權是赤壁之戰對抗曹操的主力。

第二個時期,“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對曹操)”,大致在赤壁之戰後到關羽應邀“單刀赴會”。簡單概括是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休養生息去了。孫劉兩家開始摘取勝利果實,劉備得到荊南四郡,孫權卻得到南郡。《江表傳》和《三國志》多次記載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基本是南郡。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把南郡借給劉備。之後劉備取得益州,孫權先禮後兵,派諸葛瑾和呂蒙先後“討還”和“強佔”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派關羽和呂蒙爭奪三郡。後經魯肅提議,關羽應邀單刀赴會,議定平分荊州,孫劉聯盟得以維持。這個時期的孫劉聯盟已經不穩固,從“脣亡齒寒”降級到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對曹操)。

名將春秋最近分析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發現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都是孫權。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隨後便知分曉。名將春秋把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分為五個時期。

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孫權

第一個時期,“脣亡齒寒”,大致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南下,劉琮投降,劉備被曹操擊敗,只得求助於孫權。依靠諸葛亮高超的外交手段,孫劉聯合,組織力量對抗曹操。這段時間,孫劉兩家是真正的”脣亡齒寒“關係,互相盡全力配合,孫權是赤壁之戰對抗曹操的主力。

第二個時期,“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對曹操)”,大致在赤壁之戰後到關羽應邀“單刀赴會”。簡單概括是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休養生息去了。孫劉兩家開始摘取勝利果實,劉備得到荊南四郡,孫權卻得到南郡。《江表傳》和《三國志》多次記載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基本是南郡。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把南郡借給劉備。之後劉備取得益州,孫權先禮後兵,派諸葛瑾和呂蒙先後“討還”和“強佔”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派關羽和呂蒙爭奪三郡。後經魯肅提議,關羽應邀單刀赴會,議定平分荊州,孫劉聯盟得以維持。這個時期的孫劉聯盟已經不穩固,從“脣亡齒寒”降級到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對曹操)。

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劉備、曹操孫權

第三個時期,“遠交近攻”,大致從在關羽北伐曹操前夕到關羽失荊州。劉備取得定軍山之戰的勝利,又逼退曹操大軍,徹底取得益州,關羽乘勢北伐曹操。在關羽北伐前,呂蒙就建議孫權適時攻打關羽。關羽北伐前線,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呂蒙在背後一直小動作不斷,後來孫權和曹操達成協議——孫權偷襲關羽,成功後曹操割讓江南給孫權。這段時間,孫權看著劉備這位盟友的實力不斷膨脹,於是聯合曹操,對劉備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

第四個時期,“全面對抗”,從關羽失荊州到夷陵之戰劉備戰敗。作為盟友,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並殺害劉備結義兄弟關羽。孫權知道劉備不會善罷甘休,就表面投降曹丕,自稱藩屬,曹丕於是封孫權為“吳王”。面對盟友的背叛,劉備自然不能忍,舉國攻打孫權。孫權請和,劉備自然不願意。於是孫劉聯盟破裂,兩家進入“全面對抗”時期。

名將春秋最近分析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發現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都是孫權。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隨後便知分曉。名將春秋把孫權對劉備的外交政策分為五個時期。

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孫權

第一個時期,“脣亡齒寒”,大致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南下,劉琮投降,劉備被曹操擊敗,只得求助於孫權。依靠諸葛亮高超的外交手段,孫劉聯合,組織力量對抗曹操。這段時間,孫劉兩家是真正的”脣亡齒寒“關係,互相盡全力配合,孫權是赤壁之戰對抗曹操的主力。

第二個時期,“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對曹操)”,大致在赤壁之戰後到關羽應邀“單刀赴會”。簡單概括是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休養生息去了。孫劉兩家開始摘取勝利果實,劉備得到荊南四郡,孫權卻得到南郡。《江表傳》和《三國志》多次記載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基本是南郡。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把南郡借給劉備。之後劉備取得益州,孫權先禮後兵,派諸葛瑾和呂蒙先後“討還”和“強佔”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派關羽和呂蒙爭奪三郡。後經魯肅提議,關羽應邀單刀赴會,議定平分荊州,孫劉聯盟得以維持。這個時期的孫劉聯盟已經不穩固,從“脣亡齒寒”降級到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對曹操)。

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劉備、曹操孫權

第三個時期,“遠交近攻”,大致從在關羽北伐曹操前夕到關羽失荊州。劉備取得定軍山之戰的勝利,又逼退曹操大軍,徹底取得益州,關羽乘勢北伐曹操。在關羽北伐前,呂蒙就建議孫權適時攻打關羽。關羽北伐前線,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呂蒙在背後一直小動作不斷,後來孫權和曹操達成協議——孫權偷襲關羽,成功後曹操割讓江南給孫權。這段時間,孫權看著劉備這位盟友的實力不斷膨脹,於是聯合曹操,對劉備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

第四個時期,“全面對抗”,從關羽失荊州到夷陵之戰劉備戰敗。作為盟友,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並殺害劉備結義兄弟關羽。孫權知道劉備不會善罷甘休,就表面投降曹丕,自稱藩屬,曹丕於是封孫權為“吳王”。面對盟友的背叛,劉備自然不能忍,舉國攻打孫權。孫權請和,劉備自然不願意。於是孫劉聯盟破裂,兩家進入“全面對抗”時期。

天下三分和三分歸晉的始作俑者竟然都是孫權

關羽

第五個時期,“脣亡齒寒”,從夷陵之戰結束到劉備去世。先是關羽失荊州,劉備集團實力嚴重受損,後有夷陵之戰劉備戰敗,蜀國元氣大傷;孫權之前對劉備的“遠交近攻”和全面對抗策略,雖然得到一部分土地,實力也損傷不小,為防止北方曹丕坐收漁翁之利,孫權再次請和,劉備應允。自此蜀國和吳國一蹶不振,“脣亡齒寒”的關係維持到蜀漢滅亡。

綜上,孫權對劉備的政策先後經歷五個時期,脣亡齒寒——局部對抗但聯合對外——遠交近攻——全面對抗——脣亡齒寒。正是三分天下後,本可“二分天下”,孫權機關算盡卻依舊回到“脣亡齒寒”。所以名將春秋認為孫權自赤壁之戰後,對劉備集團的外交政策就是失敗的,消耗了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的勝利果實,使得兩國一蹶不振,並最終導致了三分歸晉的結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