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值得一讀)

有些事,別在意,它如一陣風,刮過,就沒了;一些事,別弄清,它如一根刺,弄清了,刺得心痛;一些事,別嫌煩,它如一團麻,理出頭緒,就有眉目。

人心,貴再豁達,貴在容納,貴在平和。不氣不急,才夠大度;不焦不燥,才夠從容;不悲不憂,才夠堅強;不惆不悵,才夠陽光;不嫉不妒,才夠優秀;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

我舉個自己的例子:

當年蘋果4盛行的時候,大家都能體會到吧。可是我那時候用的是700元的諾基亞,後來虛榮心作祟換了蘋果4,虛榮心是被大大滿足了吧。 我覺得你朝思暮想的奢侈品得到了你會非常開心(一段時間)。用了蘋果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沒有想象中那麼神奇,而且還有很多不方便的事情。慢慢的我在想,換了蘋果又能怎麼樣?我們不還是這樣嗎?偶爾還會覺得自己原來的手機好。得到和失去都是同樣的,如果你能這樣想,也會快樂起來。這樣想,你就能覺得自己無論何時何地做的事情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我覺得虛榮心要先滿足,才能根除。別太在意別人,別把別人的眼光或者評價看的太重,追隨自己的心,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己真正喜歡的。真正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並不是由外而內的。提高生活閱歷,擴大生活體驗,這樣你就能找到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值得一讀)

經常看到所謂的人生導師教育年輕人,不要和別人攀比。其實這是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的廢話。誰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只要是人就有想攀比的天性。

更靠譜的方法,是選擇正確的對象,在恰當的領域攀比。

比如和賺大錢的朋友,去和對方比身體健康,比陪伴家人的時間,比家庭的美滿程度。和長的帥的朋友,比誰看的書多,比各種知識儲備。如果對方又帥又富又有學識還體貼老婆,那就換個人比。

這樣比,才會越比越有自信,越比越有勁!

人的慾望總是無止境的,當沒有房子的時候盼望著有一套小平米的房子,但是當有了小平米的房子後,又想擁有大房子,當有了大房子後,還想要擁有一棟別墅。而慾望無法滿足的根源就是我們總是喜歡攀比,喜歡和別人進行比較,一旦攀比人們就不愉快了,就會生活在煩惱之中。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到不攀比呢?

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值得一讀)

十個指頭不會是一般長,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長短都不一樣,但是都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同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能力、背景、體格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承認差距,接受差距,發揮自己的特長,開開心心地生活。

每當遇到別人比自己強時,我們一定要善於分析原因。如:別人花錢如流水,而我們卻是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十瓣花,這時就要分析一下別人為什麼那麼有錢,人家是彩票中獎了,還是得到一大筆遺產,還是成了暴發戶,當找到原因時,我們就會承認現實,不再攀比。

社會很大,既現實,又很複雜,在社會上有坐轎的,就必須有抬轎的,有吃香喝辣的,就必然有吃粗糠的,有大富大貴的,就必然要有平民老百姓,這就是現實的社會。當我們能夠直面社會的時候,心態自然就變好了,也就不與人進行攀比了。

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值得一讀)

追求快樂是每個人的權利,真正的快樂其實和財富以及地位的關係並不大。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錦衣玉食,但是並不快樂,有些人粗茶淡飯,但是其樂融融,有些人家財萬貫,但是吃不香睡不好還患上了抑鬱症,有些人一貧如洗,但是總是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所以說,只要我們找到了快樂,就會忘記了攀比。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我們不要把思維放到了一些不愉快事情上,不要把思維總放在別的長處上,也不要把思維都放在別人身上,而要學會轉移思維,學會愛自己,關心自己。當我們沉迷於自己的生活中,把全身心都投到了快樂中時,就學會了享受生活,沒有時間去攀比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理感覺,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當我們覺得自己過的不好的時候,一定要想想社會上還有一些人比我們過得更慘,比如:大街上的保潔員雖然辛苦但是收入很低,偏遠山區的孩子上不起學,想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過的很好,也就沒有心思去攀比了。

我們需要了解的一點是,人都有攀比之心,橫向比、縱向比,家長有、孩子也有,或多或少而已。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強壓它,而是看清它,克服它,利用它。因為有時候越是壓制,它會表現得越強烈,但是當你瞭解它產生的根源,或許就會理解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進而寬容理智地對待它;當你將它看輕的時候,就不會太在意了。比如父母總愛拿一些“榜樣”來說事,孩子有時會很反感,父母這麼做無非是想以此激勵孩子上進,或許他們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實現。孩子反感不是因為“榜樣”不好,而是因為那是別人“指定”的,不是自己找來的,那麼,如果自己心裡有目標,就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說辭,把你的想法告訴父母,良好的親子溝通會幫助雙方構建健康的心理狀態。

實你沒有必要一定做到,攀比本身是有一定的價值的。但不考慮客觀條件的盲目攀比才是我們不建議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人真能做到不予他人比,那也過於寡慾,不是人間煙火,也因此與社會價值觀的同步。為了不盲目與他人攀比,你可以這樣想,如果盲目攀比實在是弊大於利:聰明者,與他人爭鬥,成功則孤獨求敗,失敗則憤世嫉俗,終將抱憾而終;而愚鈍者,與他人比,喪失信心,沉淪墮落;誠實者,與富者比,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奸詐者,與名人比,巧取豪奪,身敗名裂。如果真的想做到不攀比,則需要給自己的發展設定一個自我目標,不受環境的干擾,社會地位、金錢財富等因素不能為之所左右。自我的不斷提高與超越,也就將使你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都有惰性,克服自身的懶惰,需要有毅力和勇氣,偶然引入一些外部刺激不失為比較節省的方法。所以我仍然建議,不要認為禁止攀比,但不要盲目地攀比。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別人漫不經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攪亂我們內心的寧靜,讓我們要麼忍氣吞聲,要麼不能自拔。皆因愛比較,太計較。得失的計較,有無的計較,好壞的計較。其實,人生在世不稱意,雞毛蒜皮事很多。真的是自己缺憾少了什麼嗎?當然不是,是因為總想著某些地方太在意,要比別人好,正是這種相互比較的心理,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數不盡的煩惱。

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值得一讀)

孔子有一名叫子貢的弟子,十分有錢,從外地贖回了許多魯國人,但是他卻不願意接受國家的賠償和獎勵。因為他認為自己很有錢,理應做這些事,為國家分憂。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孔子不但沒有讚賞子貢的做法,反而十分生氣地批評子貢道:“國家立法如此,不過是要求人們心中有個‘義’字,國家給予賠償和獎勵,是不想人們在做善舉的時候有所損失,這樣願意做善事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你的所作所為雖然為自己贏得了更好的榮譽,但卻在無形中提高了人們對‘義’的要求。以後再有人出錢贖那些同胞回來,不但可能得不到應有的稱讚,還會因為拿了國家的賠償和獎勵而遭到人們的恥笑。”結果真如孔子所說,從子貢以後,很少有人肯出錢贖同胞回國,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樣有錢,也不願意受到別人的嘲笑。

本來是善舉,卻因為人們相互比較的心理,由“義”變“利”。這會讓人們心理失衡,經常處於焦慮的狀態;讓人感受不到快樂,對人和事常常感到不滿和憤怒;讓人變得心胸狹窄,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因為太想得到而無法輕鬆地生活,有時甚至會為自己引來麻煩。如果能夠安於自己現在的生活,不與別人相互比較,那麼自然也會減少許多煩惱。

不計較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美德。不計較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海納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學會寬容。不計較是一盞照亮心靈之路的燈,是化解人與人之間冰凍的溫泉,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

不攀不比,才夠幸福;不計不較,才夠快樂(值得一讀)

詩人紀伯倫曾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不計較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已、以恕已之心恕人,就是能原諒他人的過錯,不耿耿於懷,不錙銖必較,和和氣氣,做個大方的人。不計較更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不計較就是瀟灑。“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難得人世走一遭,瀟灑最重要。

不計較利己利人是人生的智慧,是人生的大境界。不計較就是把心放開,什麼都不要比較、計較,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不計較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不計較有朋友的生活,才會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