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3位學生參與兩彈一星,終身無人知曉

長久以來,每當說起中國科技界的領軍人物,大多數人只知道中國科技界有“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有“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趙九章,有“光學之父”王大珩,知道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功臣,知道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知道著名的科學家華羅庚等等,卻不知道這些中國巨響和中國亮點實際上均和他有著巨大的關係。這是一個令人扼腕痛惜的疏忽。

他就是葉企孫,中國近代物理科學的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培養出五十多位院士;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3位與其有師承關係。

長久以來,每當說起中國科技界的領軍人物,大多數人只知道中國科技界有“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有“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趙九章,有“光學之父”王大珩,知道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功臣,知道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知道著名的科學家華羅庚等等,卻不知道這些中國巨響和中國亮點實際上均和他有著巨大的關係。這是一個令人扼腕痛惜的疏忽。

他就是葉企孫,中國近代物理科學的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培養出五十多位院士;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3位與其有師承關係。

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3位學生參與兩彈一星,終身無人知曉

他和我們的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應該知道,卻瞭解得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發展貢獻重大的傑出科學家。

葉家乃書香門第,幾代人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不同程度影響的貢獻。企孫七歲時,母親顧氏病逝。兄弟姐妹七人中,企孫最小。喪妻之痛使葉景澐(多稱醴文公)身染重病。病中他立下遺囑,以作後代的“修身”指南。遺囑要求子孫: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姦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這份遺囑被葉企孫視之為父親留給他的最寶貴遺產,他一直精心珍藏,伴隨他度過一生。考察葉企孫一生走過的足跡,遺囑所言,可謂是他品格與情操的真實寫照。

僅舉一例足以說明葉企孫的無私人格:1928年葉企孫請吳有訓到物理系任教時,把吳的工資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還高,以示尊重。後來他發現吳有訓的工作能力很強,就於1934年推薦吳當物理系主任。1937年,葉又辭去理學院院 長之職,薦吳有訓接任。葉企孫的辭職,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眾人反對,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齡,相反,他辭職時年僅38歲。因此,他的辭職真正是一種禮賢下士、舉賢自讓的行動,這樣的行動只能完全出於公心,也正是他無私人品的體現。正是葉企孫的無私舉賢,使吳有訓脫穎而出,成為後來的中央大學校長,解放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的第一副院長。

一生經歷

1907年,他就讀於敬業學堂(現上海市敬業中學)。

1911年2月-1911年10月,就讀於清華學堂(其後設立的大學部為現清華大學)。當時未滿13歲的葉先生是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1913年-1918年,就讀於清華學校(其後設立的大學部為現清華大學)。

1918年8月-1920年6月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物理,理學學士。

1920年9月-1923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師從實驗物理大師布里奇曼(194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博士論文為《流體靜壓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

1924年回國,應國立東南大學之聘任物理學副教授。

從1925年到1952年,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擔任負責人、理學院院長。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接受清華之聘就任物理學副教授,次年升教授,並創建清華物理系出任系主任。

1941年9月至1943年8 月,他赴重慶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當時中國科學界實際上的領導(名義上,國民黨的朱家驊是院長)。葉企孫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並幾度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

1945年,葉企孫出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還曾主持西南聯大的校務。

長久以來,每當說起中國科技界的領軍人物,大多數人只知道中國科技界有“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有“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趙九章,有“光學之父”王大珩,知道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功臣,知道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知道著名的科學家華羅庚等等,卻不知道這些中國巨響和中國亮點實際上均和他有著巨大的關係。這是一個令人扼腕痛惜的疏忽。

他就是葉企孫,中國近代物理科學的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培養出五十多位院士;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3位與其有師承關係。

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3位學生參與兩彈一星,終身無人知曉

他和我們的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應該知道,卻瞭解得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發展貢獻重大的傑出科學家。

葉家乃書香門第,幾代人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不同程度影響的貢獻。企孫七歲時,母親顧氏病逝。兄弟姐妹七人中,企孫最小。喪妻之痛使葉景澐(多稱醴文公)身染重病。病中他立下遺囑,以作後代的“修身”指南。遺囑要求子孫: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姦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這份遺囑被葉企孫視之為父親留給他的最寶貴遺產,他一直精心珍藏,伴隨他度過一生。考察葉企孫一生走過的足跡,遺囑所言,可謂是他品格與情操的真實寫照。

僅舉一例足以說明葉企孫的無私人格:1928年葉企孫請吳有訓到物理系任教時,把吳的工資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還高,以示尊重。後來他發現吳有訓的工作能力很強,就於1934年推薦吳當物理系主任。1937年,葉又辭去理學院院 長之職,薦吳有訓接任。葉企孫的辭職,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眾人反對,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齡,相反,他辭職時年僅38歲。因此,他的辭職真正是一種禮賢下士、舉賢自讓的行動,這樣的行動只能完全出於公心,也正是他無私人品的體現。正是葉企孫的無私舉賢,使吳有訓脫穎而出,成為後來的中央大學校長,解放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的第一副院長。

一生經歷

1907年,他就讀於敬業學堂(現上海市敬業中學)。

1911年2月-1911年10月,就讀於清華學堂(其後設立的大學部為現清華大學)。當時未滿13歲的葉先生是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1913年-1918年,就讀於清華學校(其後設立的大學部為現清華大學)。

1918年8月-1920年6月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物理,理學學士。

1920年9月-1923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師從實驗物理大師布里奇曼(194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博士論文為《流體靜壓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

1924年回國,應國立東南大學之聘任物理學副教授。

從1925年到1952年,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擔任負責人、理學院院長。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接受清華之聘就任物理學副教授,次年升教授,並創建清華物理系出任系主任。

1941年9月至1943年8 月,他赴重慶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當時中國科學界實際上的領導(名義上,國民黨的朱家驊是院長)。葉企孫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並幾度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

1945年,葉企孫出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還曾主持西南聯大的校務。

他,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3位學生參與兩彈一星,終身無人知曉

清華西南聯大領導人(右一為葉先生)

1948年春,北平解放,5月他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9月,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48年評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年月10月,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葉企孫隨清華物理系一起調到北京大學,從此,他“淡出”中國科技、教育界的核心圈子。

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葉企孫當選為學部委員(即院士),併為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常委。葉企孫參加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文革”期間因他的得意門生熊大縝的冤案而身陷囹圄,於1977年1月悲慘死去。

高瞻遠矚的開拓者

1918年,葉企孫離開清華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實驗物理學。在當時大批留美學生中,只有極少數青年高瞻遠矚地注意到物理科學的重要性而選擇了這一方向。

其實早在1915年1月14日寫的日記上,葉企孫首次透露出他的思想,他深感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乃是祖國人民的血汗,自己他日留學必須從國家需要和自己的長處嚴謹思考,以圖報國。1915年3月4日,葉企孫的好友任鴻雋在《科學》創刊號上喊出了科學救國的呼聲:“然使無精密深遠之學,為國人所服習,將社會失其中堅,人心無所附麗,亦豈可久之道。繼茲以往,代興於神州學術之林,而為芸芸眾生所託命者,其唯科學乎,其唯科學乎!”葉企孫熟讀中西曆史,極易對此產生共鳴並付諸實踐,因此,他當年選擇物理可謂是長期深思熟慮的結果。

葉企孫是以三年級插班生的名義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的,只學習了短短的兩年,1920年6月,即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的學位。

同年9月,葉企孫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師從後來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布里奇曼作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他與合作者改進前人的試驗方法,用射線方法重新測定普朗克常數,其測定的h值被認為是當時最精確的h值,正是由於這一數值的精確,在科技水平飛速發展的20世紀20年代後的16年內,無人再敢問津,這在現代科學史上是很了不起的。那一年,他才23歲。在這以前,還沒有哪一個中國人的姓名被載入現代世界自然科學學術著作中,並且如此廣泛傳聞。

葉企孫的另一個大成就是流體靜壓力對典型的鐵磁性金屬——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這項研究由葉企孫獨立進行,是高壓磁學的重要進展,因此他的博士論文《流體靜壓對鐵、鈷、鎳磁導率的影響》再一次受到了世人的矚目,成為歐美科學家爭相議論的焦點。他的導師P.W.Bridgman教授曾這樣評價葉企孫的這一成績“自從葉企孫的工作之後,R.L.Steinberger先生用類似裝置對一系列鐵鎳合金作了類似測量。”可見,葉企孫在這個領域作了開創性的工作。

留學期間的葉企孫當年除了敏銳地注意並吸取國際上科學前沿的成就外,還注意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要與國際上站在科學前沿的科學家交往。因此,歸國前,他利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錢去了一趟歐洲,先後參觀了德國、法國、荷蘭和英國的一些大學的物理研究所,拜會了那裡的物理同行,歷時4個多月。1923年,葉企孫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婉言謝絕了恩師的挽留,決議回國。1924年3月,回到上海,開始了他曾魂牽夢繞的報國之路。

回國後,葉企孫開展了建築聲學的研究,是我國在這個方面研究工作的先驅。他的重大貢獻還在於在科學教育和科學的組織管理方面.他建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還建設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磁學研究室。他創建物理系不僅著眼於教書育人,而且還謀劃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事業,吸取歐美名牌大學及那些著名科學家的成功經驗。所以,在創系之初除了想方設法網羅名師之外,精心籌劃建立各種實驗室、金工間、木工間,同時帶領助教進行科研工作,通過實驗測量解決與實際應用有關的理論問題,這在當時的中國大學是首創的。因此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人才,對我國科學事業發展和清華大學在短期內躋身於名大學之林作出重要貢獻。

葉企孫總是把自己的高足安排在物理學之外的領域,讓他們用深厚的物理學基礎和物理方法在一些重要的新科技領域做開拓性工作,佔領世界科技的多個制高點。這種科學上的戰略決策是借鑑歐美科學史所得,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證明,葉企孫的戰略思想和實踐是極其成功的。

葉老和他的弟子們

葉企孫更大的貢獻則是為中華民族立於世界之林爭取了時間和為祖國完成了科學技術人才上的準備。在葉企孫的影響下,中國留學生在大洋彼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科研高潮。並且,繼葉企孫等第一代留學生為祖國爭得榮譽之後,又有更多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學生相繼在大洋彼岸獲得了成功,他們是王淦昌、施士元、王竹溪、趙九章、彭桓武、鄧稼先、錢三強、錢學森、李政道、楊振寧、吳健雄等等。值得回味的是,這些留學生大多數是他的學生或是他的學生的學生。

愛國始終貫穿於葉企孫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培養學生必須與國家命運相連,要反映時代的需求,不是簡單的學術追求或獨善其身的自我修養,而是造就學生,獻身國家。一切為了物理,為了國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作到了為國家而物理。

在23位功勳科學家中,有9位便是葉企孫的弟子。

而後卻因60年代事件含冤入獄,患癌身故!

聽黑鳥君的話,看懂這個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