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那年,母親帶著大哥二哥,來到海拉爾,嫁給了父親……

作者:邢業嶺

每逢遇見裹小腳、穿大襟襖的老大娘,我就不由的想起了我那堅強、善良、勤勞、簡樸的母親,歲月無痕,母子情深。

母親出生於1923年,飽受了清朝傳統裹小腳的苦難,經過了民國時期和戰爭年代的民不聊生,歷經了連溫飽都難已維持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母親沒有文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在山東老家嫁給了一個農民,婚後不久丈夫就病故了,拋下了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在那個飢寒交迫的年代,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肩上,母親白天領著大哥、揹著二哥下地幹農活,早晚操持家務,既當爹又是娘,度日如年。

母親35歲那年,經人撮和嫁給了遠在呼倫貝爾盟公署工作的父親。母親從老家山東領著大哥、二哥來到了海拉爾後,又隨父親調到內蒙古大興安嶺牙克石五九煤礦,先後生下了三哥和我,三哥生下來不久出麻疹不幸夭折了。全家5口人,每月靠父親七、八十元工資維持生活。母親除了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包攬所有家務,從我記事起,每天母親點火做飯,洗洗涮涮,烀豬食、剁雞菜,餵養著豬、雞、鵝、羊、狗等牲畜,她再忙再累也不支配我和哥哥幹活,她一心想讓我們多一些時間來學習功課,日後有出息。1968年大哥畢業後考上了教師。由於我的文化基礎好,先後抽調到新聞中心、黨委搞文字工作,感謝母親讓我收穫一生最寶貴的知識財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家居住在五九礦區大東頭,一棟12戶板夾泥房,每戶居住7、8口人,一住就是二十年。母親從沒跟任何人紅過臉、拌過嘴,沒跟父親吵過架,從來沒打罵過我們。我家居住的北山坡上有一畝多土地,每逢栽種土豆、大頭菜、白菜、豆角、豌豆、胡蘿蔔等農作物的季節,母親都領著我們進行施肥栽種。秋收的時候,她都把豆角穿成串,角瓜切成片進行晾晒,醃上卜留克、酸菜、芹菜、芥菜等各種菜餚,儲存冬天吃。在我記憶裡,她從沒有歇息的時候,不是採豬菜,就是撿麥子,什麼活她都自己幹。一有時間她都把全家人的棉衣棉褲重新拆洗製作,冬天穿上既舒適,又暖和。她自己學著織毛褲,裁衣服,每逢春節她都給全家每人做一身新衣服,可自己從不添新衣服,總是穿著洗了又洗,補丁摞補丁的大襟藍襖,黑褲子。晚上,她總是坐在炕頭上納鞋底、剪鞋樣,一生穿著自己做的鞋。每逢家裡改善生活,做點好吃的都先讓父親和我們吃,母親從來都捨不得自己吃,每頓飯她都離不開吃鹹菜,這和後來患腦出血癱瘓有直接關係。在母親的心目中,好吃的、好穿的都屬於家人。而她不辭辛苦,勞累一生。

母親不僅善良、簡樸、勤勞,更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二哥從小患有腎病,母親四處求醫買藥為他治病,幾乎跑遍了周邊各醫院,吃了很多偏方,但病情始終沒有得到根治。父親在一次看報中,發現長春人民醫院專治腎病的一條消息,經父親寫信聯繫後,在長春人民醫院進行長達7個多月住院治療,徹底治癒了二哥的病,但看病已經花去了母親省吃儉用攢下的所有積蓄。隨後,母親又給他四處張羅媳婦結婚,結婚後不到10天就離婚了,二哥一股火舊病復發並轉移成尿毒症,經過兩個多月住院治療,使得他的病才得以控制。但禍不單行,第二年,不幸的是父親又病倒了,哥哥帶著父親去醫院檢查。父親已到了胃癌晚期。母親得知後如雷轟頂,眼淚簌簌地往下掉。但母親用手絹輕輕擦掉淚水,害怕被父親看見,母親心中的苦,無言的痛,默默的裝進心裡。父親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終於沒有熬過了年就離世了。年後不久,二哥全身浮腫,再次住進醫院,但病情越來越重,剛剛28歲就離開了人世間。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中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特別是一連失去了兩位親人,對母親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命運對於母親來說,是多麼殘忍。從此這個家就只剩下了我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但母親用羸弱的身軀撐著這個家,庇護著我長大,教我自強,讓我永生難忘。

1999年母親患上了腦出血癱瘓,一病不起,我們家人全力以赴和母親一起與病魔做抗爭,但她還是離我們而去了,母親走了,永遠走了。留給我們的是眷戀、是慈愛。母親臨終前,在換下補丁摞補丁大襟藍襖的同時,還積攢了2000元錢,我的眼睛一下子溼潤了,偉大的母親,你把一生的心血全部傾注給了兒子、給了這個家,兒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讓兒子永遠痛心不已。

母親已離我而去十七年了,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短暫的,可在我的生活中它是漫長的,我一天也沒有忘記母親,母親是我生命的保護神,是我心中的一盞燈,不僅給了我生命,更給了我希望和未來。為了讓家裡過上好日子,兒子長大成人,娶妻生子,母親節衣縮食,從沒享過一天福,無怨無悔奉獻了一生,特別是她勤勞樸實的精神和優秀品質永遠活在我的記憶中。

願親愛的母親在九泉安息吧!

作者:邢業嶺

每逢遇見裹小腳、穿大襟襖的老大娘,我就不由的想起了我那堅強、善良、勤勞、簡樸的母親,歲月無痕,母子情深。

母親出生於1923年,飽受了清朝傳統裹小腳的苦難,經過了民國時期和戰爭年代的民不聊生,歷經了連溫飽都難已維持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母親沒有文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在山東老家嫁給了一個農民,婚後不久丈夫就病故了,拋下了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在那個飢寒交迫的年代,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肩上,母親白天領著大哥、揹著二哥下地幹農活,早晚操持家務,既當爹又是娘,度日如年。

母親35歲那年,經人撮和嫁給了遠在呼倫貝爾盟公署工作的父親。母親從老家山東領著大哥、二哥來到了海拉爾後,又隨父親調到內蒙古大興安嶺牙克石五九煤礦,先後生下了三哥和我,三哥生下來不久出麻疹不幸夭折了。全家5口人,每月靠父親七、八十元工資維持生活。母親除了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包攬所有家務,從我記事起,每天母親點火做飯,洗洗涮涮,烀豬食、剁雞菜,餵養著豬、雞、鵝、羊、狗等牲畜,她再忙再累也不支配我和哥哥幹活,她一心想讓我們多一些時間來學習功課,日後有出息。1968年大哥畢業後考上了教師。由於我的文化基礎好,先後抽調到新聞中心、黨委搞文字工作,感謝母親讓我收穫一生最寶貴的知識財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家居住在五九礦區大東頭,一棟12戶板夾泥房,每戶居住7、8口人,一住就是二十年。母親從沒跟任何人紅過臉、拌過嘴,沒跟父親吵過架,從來沒打罵過我們。我家居住的北山坡上有一畝多土地,每逢栽種土豆、大頭菜、白菜、豆角、豌豆、胡蘿蔔等農作物的季節,母親都領著我們進行施肥栽種。秋收的時候,她都把豆角穿成串,角瓜切成片進行晾晒,醃上卜留克、酸菜、芹菜、芥菜等各種菜餚,儲存冬天吃。在我記憶裡,她從沒有歇息的時候,不是採豬菜,就是撿麥子,什麼活她都自己幹。一有時間她都把全家人的棉衣棉褲重新拆洗製作,冬天穿上既舒適,又暖和。她自己學著織毛褲,裁衣服,每逢春節她都給全家每人做一身新衣服,可自己從不添新衣服,總是穿著洗了又洗,補丁摞補丁的大襟藍襖,黑褲子。晚上,她總是坐在炕頭上納鞋底、剪鞋樣,一生穿著自己做的鞋。每逢家裡改善生活,做點好吃的都先讓父親和我們吃,母親從來都捨不得自己吃,每頓飯她都離不開吃鹹菜,這和後來患腦出血癱瘓有直接關係。在母親的心目中,好吃的、好穿的都屬於家人。而她不辭辛苦,勞累一生。

母親不僅善良、簡樸、勤勞,更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二哥從小患有腎病,母親四處求醫買藥為他治病,幾乎跑遍了周邊各醫院,吃了很多偏方,但病情始終沒有得到根治。父親在一次看報中,發現長春人民醫院專治腎病的一條消息,經父親寫信聯繫後,在長春人民醫院進行長達7個多月住院治療,徹底治癒了二哥的病,但看病已經花去了母親省吃儉用攢下的所有積蓄。隨後,母親又給他四處張羅媳婦結婚,結婚後不到10天就離婚了,二哥一股火舊病復發並轉移成尿毒症,經過兩個多月住院治療,使得他的病才得以控制。但禍不單行,第二年,不幸的是父親又病倒了,哥哥帶著父親去醫院檢查。父親已到了胃癌晚期。母親得知後如雷轟頂,眼淚簌簌地往下掉。但母親用手絹輕輕擦掉淚水,害怕被父親看見,母親心中的苦,無言的痛,默默的裝進心裡。父親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終於沒有熬過了年就離世了。年後不久,二哥全身浮腫,再次住進醫院,但病情越來越重,剛剛28歲就離開了人世間。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中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特別是一連失去了兩位親人,對母親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命運對於母親來說,是多麼殘忍。從此這個家就只剩下了我和母親兩人相依為命。但母親用羸弱的身軀撐著這個家,庇護著我長大,教我自強,讓我永生難忘。

1999年母親患上了腦出血癱瘓,一病不起,我們家人全力以赴和母親一起與病魔做抗爭,但她還是離我們而去了,母親走了,永遠走了。留給我們的是眷戀、是慈愛。母親臨終前,在換下補丁摞補丁大襟藍襖的同時,還積攢了2000元錢,我的眼睛一下子溼潤了,偉大的母親,你把一生的心血全部傾注給了兒子、給了這個家,兒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讓兒子永遠痛心不已。

母親已離我而去十七年了,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短暫的,可在我的生活中它是漫長的,我一天也沒有忘記母親,母親是我生命的保護神,是我心中的一盞燈,不僅給了我生命,更給了我希望和未來。為了讓家裡過上好日子,兒子長大成人,娶妻生子,母親節衣縮食,從沒享過一天福,無怨無悔奉獻了一生,特別是她勤勞樸實的精神和優秀品質永遠活在我的記憶中。

願親愛的母親在九泉安息吧!

35歲那年,母親帶著大哥二哥,來到海拉爾,嫁給了父親……

作者簡介:邢業嶺,男,1980年參加工作, 先後任牙克石五九煤炭集團公司廣播站站長、電訊處副處長、新聞中心主任、黨工辦主任。曾在工人日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內蒙古實踐雜誌、呼倫貝爾日報、林海日報、牙克石宣傳、興安杜鵑刊物等多次發表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