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祕文化解讀,《白話易經》南懷瑾全書詳細資料,歡迎收藏

喜歡中國易學文化的朋友

歡迎點擊上方 關注“中國神祕文化”頭條賬號

每天推送精彩易理解讀

與您共同學習


.

中國神祕文化解讀,《白話易經》南懷瑾全書詳細資料,歡迎收藏

《白話易經》作者:南懷瑾、徐芹庭

《白話易經》序言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讚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易經》與三《易》

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後,冠以《周易》一書,統稱六經。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

自秦、漢以後,研究易學的,對於《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

第一:屬於秦、漢以後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

(一)簡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

(二)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並非亂變。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複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

第二:屬於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於“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

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殷代的易學是《歸藏》。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

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周易》體系的易學,那麼關於這兩個分岐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託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並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

可是兩漢以後的學者,硬性捨棄《周禮·大卜篇》的觀念而不採信,偏要採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後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只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

此外,關於《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後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後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幹。如十二闢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

易名的定義

後世有人從《易經》內容所舉例的動物,如龍啊、馬啊、象啊、彖啊、鹿啊等等著眼,並且採用《繫辭傳》所說,我們的老祖宗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諸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飛鳥的觀念。不過,此說並未引起重視。

到了近代,有人認為“易”便是蜥蜴的簡化。蜥蜴這種生物,它的本身顏色隨時隨地變化多端,當它依附在某種物體時,它的顏色,便會變成某種物體的色相相同。《易經》是說明天地間事物的必然變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猶如經書中的龍、象等一樣。但總不能叫它是蜴經,因此便起名為“易”。主張此說的,以日本的學者中最為強調。這等於在第二次大戰前,說“堯”是香爐,“舜”為蠟燭臺,“禹”是爬蟲,同樣的都含有輕薄的惡意誣衊,不值得有識者的一笑,不足道也。

那麼,《易經》的“易”字,究竟是什麼意義呢?根據道家易學者的傳統,經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所標出,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最為合理。“易”字,因此更足以證明道家傳統和魏伯陽之說“日月之謂易”的定義之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歐、美各國逐漸加大流行,我們自己對國家民族祖先文化準確的定名和解釋絕對不能跟著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損文化道統的尊嚴。

《易經》的作者

“易更三聖”,這是秦、漢以後的作者,對於上古形成易學傳統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了解的問題。

秦、漢以後,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聖”,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獨生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麼三聖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適應症,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聖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於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

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揚以後,硬要賴掉周公在文體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於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聖”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聖”才,是指易學經過三位聖人學者的整理,才得發揚光大。

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聖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因此,可知“易更三聖”一語,嚴格的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易學系統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聖,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複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三)認為由八卦重複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農氏。(四)認為重複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張第一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最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

要把這四種說法加漢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幾乎是絕不可能的事。至於認定重複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只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傑作,至於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麼《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歸藏易》的排列為什麼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複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作,這是最為有理的。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研究易學,都須知道有漢儒鄭玄所提出的《十翼》之說,“翼”,當然是羽翼的意思。《周易》一書的內容,有十種論著,都是輔翼易學,發揚而光大之的主要著作。這便是:①上經的彖辭。②下經的彖辭。③上經的象辭。④下經的象辭。⑤《繫辭上傳》。⑥《繫辭下傳》。⑦《文言》。⑧《說卦傳》。⑨《序卦傳》。⑩《雜卦傳》。這是鄭氏對於《周易》內容所作的分類範圍,凡欲研究易學者,應當先加了解。

至於有關《十翼》的作者問題,大致說來,又有三種異同的見解。

一般的認定,《十翼》都出於孔子的手筆。這是傳統的觀念,完全屬於尊孔的意識所出發。

其次,認為文王作卦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象辭也是周公的著作,並且根據《左傳》中“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說:“吾乃知周公之德”的話,更為有力的佐證。漢末的學者馬融、陸績等,都同意主張此說。

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複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於《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詞、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其中有許多觀念,可能都是孔子以後後人的著作。或者可以說是孔門弟子們的著作,統統歸併於夫子的名下,那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易學的傳承及其他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氏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

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口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口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

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樑)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

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口川)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樑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

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口。口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

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

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

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兩派十宗及其他

由秦、漢以後直到現在,大致綜合易學發展的系統,我過去曾臚列它為兩派六宗。

所謂兩派:(一)即是以象數為主的漢易,經唐、宋以後,其間貫通今古的大家,應當以宋代邵康節的易學為其翹楚。又別稱為道家易學系統的,這便是道家易學的一派。(二)宋儒崛起,間接受到王輔嗣等《易》注的影響,專主以儒理來說《易》的,這便是儒家易學的一派。所謂六宗:(一)占卜。(二)災祥。(三)讖緯。(四)老莊。(五)儒理。(六)史事。“占卜”、“災祥”、“讖緯”等三宗易學,其實都是不脫象數的範圍。以“老莊”來說《易》的,開始於魏以後的道教,套用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觀念,彼此挹注,雜相運用《易》與“老莊”的道理。“儒理”說《易》,大盛於南北宋時期,如司馬光的《潛虛》,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程頤的《易傳》,以至於朱熹的《易本義》等,大抵都屬於這一範圍。史事一系,也由宋儒開始,如楊萬里的易學,便偏重於這一觀點。

事實上我以前所提出的六宗之說,還不能盡概兩千餘年易學關連的內容。如果加上由象數易學的發展,包括術前的雜易等,應該可歸納為十宗,除了以上所說的六宗以外,另有四宗,便是:(七)醫藥。(八)丹道。(九) 堪輿。(十)星相。

至於明末清初,佛教中的大師,如益和沿所著的《周易禪解》、道盛和尚的《金剛大易衍義》等,都從唐末曹洞宗的爻象思想所開發,雖別有會心之處,但究竟不能列入易學的正宗。但上述四宗所涉及的易學,都以象數為主,比較偏向於固有的科學性質,素來不為尋章摘句,循行數墨的學者所能接受,因此在過去的學術專制時代中便被打入江湖術士的方伎之流,無法有所增益與發明,頗為可惜。

事實上,《易經》學術思想的根源,如果離開象數,只是偏重儒理,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未免是很大的損失。古人所謂“象外無詞”,也便是這個意思。如果潛心研究象數的易學,配合科學思想的方法,相信必有更新的發現,很可能會替中國文化的前途,開發更大的光芒。古人雖然也有這種企圖,但始終不敢脫離前人的窠臼。例如焦延壽的《易林》,京房的《易傳》,南宋以後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及假託邵康節所著的《河洛理數》,明代術數家們所著的《太乙數統宗》等易書,雖然對於易數易學別有心得,完全不採用《周易》的原意,大膽地創造卦爻辭例,便仍困於災祥休咎的觀念,演唱會作人事吉凶的判斷,並未擴充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串通萬物之情的境界。

清代的儒者,研究易學的風氣頗盛,如王船山、惠棟、江永、焦循等,都有專著,唯仍多依違於漢,宋儒易的範圍,為清代的經學生色不少,如近人杭辛齋、沿秉和頗得數的效用,亦自成家。

易學的精神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後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瞭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

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明辯。《禮記·五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

從“理、象、數”的精華來看易學,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

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瞭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

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十六次。

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凶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

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瞭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本書譯事的經過

本書的完成,說來非常慚愧。遠在三年前,有一天,程滄波先生對我說:商務印書館要翻譯《周易》為白話,這個工作,原來是由劉伯閔先生擔任。劉先生承諾以後,忽然作古,所以王雲五先生與程先生談起,想叫我來擔任這個工作,我與伯閔先生也認識,當時聽了,便衝口而出擔承了此事。在我的想法,如果沒有別的打擾,每天翻譯一卦,至多半年可以完成。誰知開始著手翻譯時,才發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

一、譯本的原文是《周易》,必須要儘量與原文原意不離譜,不可以隨便說自己的易學見解,也不能獨取某一家的易學見解為準。

二、上古的文字,一個字或兩三個字便可代表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語意。如果已經瞭解了古文的內涵,《周易》原文的本身,本來就是白話,用不著更加語譯。現在既要用現代語來譯出,既不能離經一字,又必須要加上解釋字義,考證原意等工作。有時原文只用一個字,便我們需要用好多字來表達它,而且還不能作到盡善盡美。因此便要在“白話”以外,再加“講解”,才能瞭解。

三、歷代學者對於五經的著述和研究,包括“四庫”以後的著述,如《皇清經解》、《續皇清經解》等書以外,要算有關《易經》的著述為最多。而且各家都別有會心,甚至,互相矛盾的也不少。

我們當然也不能忽略這些資料而不顧。究竟如何取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當時的立意,是以漢易為原則,儘量避開宋易的解釋。因為易學的內涵,雖然以“理、象、數”為主,如果真能懂得了注重“象、數”的漢易,其理自然便在其中了,“象外無詞”,原是研究易學的篤論。

有了這些問題橫梗在前,所以開始翻譯乾、坤兩卦時,便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其餘每一個卦,原意計劃用一個星期把它翻譯出來,結果還是不能如願以償。

在這一段時間,除了手邊原有收藏有關《易經》的書籍以外,還得王新衡先生的幫助,送我一套文海出版社《國學集要》第十種中有關《易經》這一全部的書籍。盛意可感,至今還欠上這筆情債。

跟著我的俗事和課務,紛至沓來,實在無法閒坐小窗翻《周易》了。所以一拖再拖,翻到觀卦時,便擱筆遲延,一直沒有繼續工作。中間曾經寫信向王岫老商量,希望另請高明完成此事,結果岫老又堅持不便改約。

去年春天,徐芹庭來看我,談到《易經》譯稿的事,他看我忙的可憐,便願意替我完成其事,我當時也想叫他試試看。因為芹庭剛進師大的那一年,便認識我除了欣賞他誠樸的氣質以外,還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作到的。他是一個孝子,每個星期都要趕回苗栗鄉下,赤腳耘田,幫助父母去種地。所以我就叫他先從“來注《易經》”入手,希望他對《易經》下番工夫,結果他的碩士論文照著這個目的來完成。博士論文則研究漢易,他目前偏重“來易”和漢易,從我研究“象、數”方面的朱文光博士,又遠在國外,不能和他互相切磋。

半年以後,芹庭送來全部譯稿,他從噬嗑卦以後,一氣呵成的成績。我看過以後,便對他說:“很可惜你仍未脫離‘來易’及漢易的範圍。”但是,有了這樣的成就的確很不容易。

這樣一擱又是一年。到了年底,程滄波先生又催我交卷。我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了,再去信和岫老商量,希望能採用芹庭的譯稿,而且由芹庭負起這本書的著作責任。結果得到岫老的勉強同意,但說必須註明是我和芹庭的合著。因此才有本書的問世。

但我仍以至誠向商務印書館和王雲五先生以及讀者致無限的歉意,才力和精力有限,未能達成想像中的任務。希望將來能夠好好地完成一部《易經》的研究,貢獻給大家以作補償。這是否能成為既濟卦或未濟卦的祝詞,便很難預料了。

易  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祕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裡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卜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髮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複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中國儒家典籍 ,六經之一 。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 ,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 ,但在其神祕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 ,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目錄 [隱藏]

1 成書過程

2 內容

3 二進制與六十四卦

4 參考文獻

成書過程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就《易經》與《易傳》分別而論,《易經》的成書年代古老,從其文字的生僻程度看,至少比春秋要早,具體年代已不易考證,有說西周初的,有說西周末的。《易經》六十四卦體例完整和諧不可分割,文字風格前後一致,當屬一氣呵成,而非幾個時代的斷續之作。只是其中的卦畫(即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畫法,不含文字),有可能是更早時流傳下來的。

與《易經》相比,《易傳》的文字則明顯好懂得多,有古文基礎的現代人就可通讀。同時《易傳》的不同篇目,甚至同一篇目中不同章節運用文字的風格及內容觀點也明顯多變,可能不是一時一人所寫。關於《易傳》的作者,《史記》載為孔子,今人有認為其成書於戰國時期或秦漢的,也有認為是後人在孔子原《易傳》的基礎上添加修改而成的,各種觀點不一而足。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易傳》中多有儒家觀點出現,並且努力尋找《易經》的道德倫理價值。有時讀起來會感覺《易傳》並不是那麼“忠實於原著”的,不過總的來說還是要感謝《易傳》的,假如沒有它的解釋,《易經》就真成了一部徹頭徹尾的天書了。

內容

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易》由兩部分組成:

《易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詞、爻題、爻辭。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條爻辭。

《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註釋。《十翼》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認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歐陽修首先提出疑問,朱熹則深信不疑,現在已證明非孔子所作。呂紹綱先生說道:“《易傳》已經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離開《易傳》研究《周易》,像漢人那樣另搞一套,是一條絕路,沒辦法走通。”

《易經》包含一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用陽爻“—”(一個長橫)和陰爻“--”(兩個短橫)三個一組相疊構成八卦,六個一組相疊構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別象徵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以及這八種事物內涵的特質,並藉由以上特質可以取類比像萬事萬物。

《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絕非隨意排列,而是象徵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卦的卦畫也富有深意。首兩卦乾和坤各象徵天地,又不僅止於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狀態中純陽和純陰的性質。接著陰陽相蕩,化生萬物,接下來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時混沌的狀態......

至第六十三卦為既濟,其卦畫是陰爻與陽爻均勻分佈,並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陽位),陰爻居於偶數位(陰位),意思是陰陽已發展至完全調和的平衡態,似乎世界歸於靜止了。但《易經》令人歎服的是以“未濟”作為第六十四卦來結尾,在看似平衡的靜止之後,體現出世界本質上是運動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順序一樣,每卦中六爻的順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細節發展階段的規律,這種規律因該爻所處的卦的主旨、該爻的具體位置(從下至上六個位置中的哪一個),以及該爻的性質(陰還是陽)等因素綜合而決定。

易經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傳的“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來簡述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編輯]二進制與六十四卦

易經中六十四卦的神祕,在十八世紀初被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完全解讀。萊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圖形,恰恰是他在二十多年前發明的二進制:陰爻-- 就是0,陽爻—就是1 而且:

坤 000

艮 001

坎 010

巽 011

震 100

離 101

兌 110

乾 111

萊布尼茨又說以0和1二數可以表示萬物,一如易經中陰爻--,陽爻-生生不息,滋生萬物。

000000 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000001 為六十四卦中的坤艮;

111111 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萊布尼茨還進一步附會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創造世界,坤 000:為天地洪荒,萬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萬物具備,是為主安息日。1

現在有一本書叫<<圖解易經>>,對易經解讀研究加以圖片解釋.

<乾坤譜>作者:團正,已將<易經>推向立體研究階段.

在乾坤譜中,周易八卦的立體座標分別是:

乾:x=1,y=1,z=1

巽:x=1,y=1,z=0

離:x=1,y=0,z=1

兌: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譜解釋了周易中的數學原理,證明了周易中蘊涵了一定的科學性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地理、天文、古典文學

參考資料:

1.八卦 2.陰陽 3.取自"//www.wikilib.com/wiki/%E6%98%93%E7%BB% 4. 劉大鈞,周易概論,齊魯書社,1988年 ISBN 753330053 5.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6年 ISBN 7505201816 6.周禮 7.史記 8.註解1: 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第二章 《中國哲學與啟明運動》 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 7202025604 9.<乾坤譜>//tuan-zheng.blog.sohu.com/ 10. 團正立體易學網 //hi.baidu.com/tuanzheng_shikong

《易經》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

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

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再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覆道

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

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

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

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①世而無悶,不見是而

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

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也?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

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何謂也?

子曰: 「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進退無恆,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

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聖

人作,而萬物□②,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 何謂也?

子曰: 「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乾龍勿用,下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

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

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

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

發揮,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

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

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 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其時

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 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

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

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

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① = 辶 + 丶 + 豚□② = 者 + 見

乾卦終

《易經》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

大,品物咸亨。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君子攸行,先

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戰龍於野,其血玄黃。

 象曰:戰龍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坤其道順乎? 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

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

曰:「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

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

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隱。 易曰:「括囊;無咎,

無譽。」 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

美之至也。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

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坤卦終

《易經》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

昧,宜建侯而不寧。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如,乘馬班如。 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既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象曰:既鹿無虞,以縱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無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 = 辶 + 顫 -頁

屯卦終

《易經》第四卦 蒙 山水蒙 艮上坎下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

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噬告,以剛中也。再三瀆, 瀆則不告,瀆

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順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蒙卦終

《易經》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  需:有孚,光亨,貞吉。 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需有孚,光

亨,貞吉。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初九:需於郊。 利用恆,無咎。

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 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於沙。 小有言,終吉。

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 雖小有言,以終吉也。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

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

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 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需卦終

《易經》第六卦 訟 天水訟 乾上坎下  訟:有孚,窒。 惕中吉。 終凶。 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

凶;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 雖有小言,其辯明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而逋也。 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九四:不克訟,復自命,渝安貞,吉。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錫之□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 = 上般 下革

訟卦終

《易經》第七卦 師 地水師 坤上坎下  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尸,凶。

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師,使不當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師卦終

《易經》第八卦 比 水地比 坎上下坤  比:吉。 原筮元永貞,無咎。 不寧方來,後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

不寧方來,上下應也。 後夫凶,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 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 邑人不誡,上

使中也。

上六:比之無首,凶。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比卦終

《易經》第九卦 小畜 風天小畜 巽上乾下  小畜:亨。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 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

亨。 密雲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九二:牽復,吉。

象曰:牽覆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 月幾望,君子徵凶。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 君子徵凶,有所疑也。

小畜卦終

《易經》第十卦 履 天澤履 乾上兌下  履:履虎尾,不□①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①人,亨。剛中正,

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①人,凶。 武人為於大君。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①人之凶;

位不當也。 武人為於大君;志剛也。

九四:履虎尾,□②□②終吉。

象曰:□②□②終吉,志行也。

九五:□③履,貞厲。

象曰:□③履貞厲,位正當也。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① = 口 + 至

□② = 上朔 + 下心

□③ = 炔 - 火

履卦終

《易經》第十一卦 泰 天地泰 坤上乾下  泰: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

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

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徵吉。

象曰:拔茅徵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象曰:無往不復,天地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 自邑告命,貞吝。

象曰:城復於隍,其命亂也。

泰卦終

《易經》第十二卦 否 地天否 乾上坤下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大往小來, 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

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

而外君子。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 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否卦終

《易經》第十三卦 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離下  同人:同人於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於野,亨。

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於宗,吝。

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五:同人,先號啕而後笑。 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同人卦終

《易經》第十四卦 大有 火天大有 離上乾下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

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竭惡揚善,順天休命。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無咎。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晰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大有卦終

《易經》第十五卦 謙 地山謙 坤上艮下  謙: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

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

不可□①,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鳴謙,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無不利,□②謙。

象曰:無不利,□②謙;不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象曰:利用侵伐,徵不服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徵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徵邑國也。

□① = 足 + 俞

□② = 扌+為

謙卦終

《易經》第十六卦 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  豫: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

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

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 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貞疾,恆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 恆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卦終

《易經》第十七卦 隨 澤雷隨 兌上震下  隨:元亨利貞,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之

時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晦入宴息。

  初九:官有渝,貞吉。 出門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 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 隨有求得,利居貞。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 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於嘉,吉。

象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

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 王用亨於西山。

象曰:拘繫之,上窮也。

隨卦終

《易經》第十八卦 蠱 山風蠱 艮上巽下  蠱:元亨,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利涉大

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九三:幹父小有晦,無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象曰:幹父之蠱;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蠱卦終

《易經》第十九卦 臨 地澤臨 坤上兌下  臨:元,亨,利,貞。 至於八月有凶。

彖曰:臨,剛浸而長。 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於

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初九:鹹臨,貞吉。

象曰:鹹臨貞吉,志行正也。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

 象曰:鹹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 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 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臨卦終

《易經》第二十卦 觀 風地觀 巽上坤下  觀:盥而不薦,有孚□若。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若,下

觀而化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

服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六二:窺觀,利女貞。

 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六三:觀我生,進退。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 = 禺 + 頁

觀卦終

《易經》第二十一卦 噬嗑 火雷噬嗑 離上震下  噬嗑:亨。 利用獄。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

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初九:履校滅趾,無咎。

象曰:履校滅趾,不行也。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九四:噬乾□,得金矢,利艱貞,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象曰:貞厲無咎,得當也。

上九:何校滅耳,凶。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 = 月 + 姊 - 女

噬嗑卦終

《易經》第二十二卦 賁 山火賁 艮上離下  賁:亨。 小利有所往。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

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六二:賁其須。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 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上九:白賁,無咎。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賁卦終

《易經》第二十三卦 剝 山地剝 艮上坤下  剝:不利有攸往。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順而止之,觀象

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象曰:山附地上,剝;上以厚下,安宅。

  初六:剝□以足,蔑貞凶。

象曰:剝□以足,以滅下也。

六二:剝□以辨,蔑貞凶。

 象曰:剝□以辨,未有與也。

六三:剝之,無咎。

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

六四:剝□以膚,凶。

象曰:剝□以膚,切近災也。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 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 = 爿 + 木

剝卦終

《易經》第二十四卦 復 地雷復 坤上震下  復:亨。 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反覆其道,

七日來複,天行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初九:不復遠,無只悔,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六三:頻復,厲無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六五:敦復,無悔。

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

十年,不克徵。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復卦終


喜歡中國易學文化的朋友

歡迎點擊上方 關注“中國神祕文化”頭條賬號

每天推送精彩易理解讀

與您共同學習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載收藏或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