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註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即日起,連載潘麟先生的《〈瑜伽經〉直解》,以饗讀者。

《〈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譯者弁言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註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即日起,連載潘麟先生的《〈瑜伽經〉直解》,以饗讀者。

《〈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譯者弁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聖哲帕坦伽利

《瑜伽經》約誕生於公元前二世紀至紀元之間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傳帕坦伽利擷取同時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學說之精義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們復將其教導記錄並結集而成此經。《瑜伽經》的成書過程類似我國的《論語》——其經文結構也是由一條條格言和啟示性短句編排而成。

全經共計196節,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三摩地”篇,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第三部分“難思議之力(神通)”篇,第四部分“解脫”篇。

《瑜伽經》的誕生標誌著印度傳統六派正統哲學之一“瑜伽學派”的正式形成。《瑜伽經》不僅對印度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它的影響迅速擴展到西方和東亞各國,無數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醫學家、政治家和學者們從《瑜伽經》中獲得了無限啟迪和教導,特別是廣大瑜伽愛好者、養生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和各個流派以不同方式追求生命覺醒的修行者們,更是將《瑜伽經》視為無上法寶而終生研習。《瑜伽經》超越了宗教、種族、文化、政治以及各種文化形態之界限,成為歷代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心路指南之一,無以計數的聖哲和瑜伽大師通過《瑜伽經》獲得了人生和生命的圓滿成就。

我國對海外各類經典著作——無論是哲學的、文學的還是其它領域的,其迻譯都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幾乎所有的經典著作都有過數次迻譯的歷史。鑑於此前所譯各漢文版《瑜伽經》多處與原典存在著重大出入,甚至還有多處與原經旨意相反。如此重要的一部東方哲學和瑜伽學的根本聖典,若因翻譯不當而失去原意,其結果將不堪設想。故筆者不揣鄙陋,發心重譯此經。但翻譯之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故筆者堅信,拙譯不可能是最善巧最完美的譯本。在我之後的譯本一定超過我,就像我今天的這個譯本正試圖努力超越前人一樣。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註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即日起,連載潘麟先生的《〈瑜伽經〉直解》,以饗讀者。

《〈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譯者弁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聖哲帕坦伽利

《瑜伽經》約誕生於公元前二世紀至紀元之間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傳帕坦伽利擷取同時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學說之精義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們復將其教導記錄並結集而成此經。《瑜伽經》的成書過程類似我國的《論語》——其經文結構也是由一條條格言和啟示性短句編排而成。

全經共計196節,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三摩地”篇,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第三部分“難思議之力(神通)”篇,第四部分“解脫”篇。

《瑜伽經》的誕生標誌著印度傳統六派正統哲學之一“瑜伽學派”的正式形成。《瑜伽經》不僅對印度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它的影響迅速擴展到西方和東亞各國,無數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醫學家、政治家和學者們從《瑜伽經》中獲得了無限啟迪和教導,特別是廣大瑜伽愛好者、養生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和各個流派以不同方式追求生命覺醒的修行者們,更是將《瑜伽經》視為無上法寶而終生研習。《瑜伽經》超越了宗教、種族、文化、政治以及各種文化形態之界限,成為歷代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心路指南之一,無以計數的聖哲和瑜伽大師通過《瑜伽經》獲得了人生和生命的圓滿成就。

我國對海外各類經典著作——無論是哲學的、文學的還是其它領域的,其迻譯都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幾乎所有的經典著作都有過數次迻譯的歷史。鑑於此前所譯各漢文版《瑜伽經》多處與原典存在著重大出入,甚至還有多處與原經旨意相反。如此重要的一部東方哲學和瑜伽學的根本聖典,若因翻譯不當而失去原意,其結果將不堪設想。故筆者不揣鄙陋,發心重譯此經。但翻譯之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故筆者堅信,拙譯不可能是最善巧最完美的譯本。在我之後的譯本一定超過我,就像我今天的這個譯本正試圖努力超越前人一樣。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

如果由我來總結一下我的這個譯本與此前各譯本相比,有哪些特色,我想或許是以下幾點:

一、筆者自幼即入瑜伽修行和生命沉思之道,雖天生愚鈍,但至今勤學未輟,故積累了不少瑜伽修行和生命體證之經驗(如禪定之證驗,三摩地之證驗,開悟覺醒之證驗,神通之證驗,以及時常與各流派瑜伽修學者關於生命內涵之交流等等),如此有助於筆者更深入地理解此經之旨趣。

二、筆者所傳承的皇冠瑜伽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她十分注重“心傳”,即通過“心心相印”“以心傳心”和“生命相融”的瑜伽方法,與自己的導師以及歷代大成就者保持著深度的生命交流與貫通。這種深度的生命交流與貫通超越了言詮意表之外,類似於心靈傳感。由於自小即長期接受心傳的訓練,相對於常人而言似能更深度地進入《瑜伽經》作者——聖哲帕坦伽利的心靈和生命世界。故在迻譯此經時,聖哲始終如在目前。從某種角度講,這是我和聖哲倆人合力完成的工作,或者換句話說,是聖哲將我作為他的一個卑微順從之工具,他通過我這個工具來完成此項工作。——這些話相對於無瑜伽修證體驗的人,乍聽上去似乎有些神祕,但在稍有深度的瑜伽修行者來講,只能算作神奇,但絕不神祕。天下事,對知其奧祕者而言皆為平常,但對不知者而言則皆屬神祕,非獨瑜伽如此。

三、筆者數年前即開始在印度德里大學作訪問學者,有機會受教於德里大學幾位梵文學家,故對包括《瑜伽經》在內的印度中古梵文,雖絕不敢言精通,但也不至於太陌生。

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唯有佛教來自印度,唯有佛經來自梵文。佛教經論與《瑜伽經》使用著相同或相近的哲學和修行術語,所以如果想精確地翻譯好《瑜伽經》,是必須要參照和吸取中國曆代佛教譯經家們的經驗和成果的。幸運的是,筆者自小即研讀佛教經論,對其基本哲學和修行術語多數皆能曉明本意。到印度德里大學作訪問學者後,主攻方向仍然是中印佛教史和佛教哲學等。

五、筆者自少年起即開始從事創作,曾寫過一些文學、哲學、瑜伽學和生命學等方面的著作與文章,並擔任過報刊的責編和主編等職,故自認尚有一定的文筆功底。這對我在迻譯時,力求更精確地遣詞和造句不無裨益。因為翻譯就是對原作的一次再創造,這種在原作基礎上的繼發性創作同樣對創作者(即譯者)的文筆功底提出較高的要求。

以上述因緣故,始自信對《瑜伽經》的梵文原典之理解,不至於出入太多。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註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即日起,連載潘麟先生的《〈瑜伽經〉直解》,以饗讀者。

《〈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譯者弁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聖哲帕坦伽利

《瑜伽經》約誕生於公元前二世紀至紀元之間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傳帕坦伽利擷取同時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學說之精義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們復將其教導記錄並結集而成此經。《瑜伽經》的成書過程類似我國的《論語》——其經文結構也是由一條條格言和啟示性短句編排而成。

全經共計196節,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三摩地”篇,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第三部分“難思議之力(神通)”篇,第四部分“解脫”篇。

《瑜伽經》的誕生標誌著印度傳統六派正統哲學之一“瑜伽學派”的正式形成。《瑜伽經》不僅對印度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它的影響迅速擴展到西方和東亞各國,無數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醫學家、政治家和學者們從《瑜伽經》中獲得了無限啟迪和教導,特別是廣大瑜伽愛好者、養生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和各個流派以不同方式追求生命覺醒的修行者們,更是將《瑜伽經》視為無上法寶而終生研習。《瑜伽經》超越了宗教、種族、文化、政治以及各種文化形態之界限,成為歷代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心路指南之一,無以計數的聖哲和瑜伽大師通過《瑜伽經》獲得了人生和生命的圓滿成就。

我國對海外各類經典著作——無論是哲學的、文學的還是其它領域的,其迻譯都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幾乎所有的經典著作都有過數次迻譯的歷史。鑑於此前所譯各漢文版《瑜伽經》多處與原典存在著重大出入,甚至還有多處與原經旨意相反。如此重要的一部東方哲學和瑜伽學的根本聖典,若因翻譯不當而失去原意,其結果將不堪設想。故筆者不揣鄙陋,發心重譯此經。但翻譯之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故筆者堅信,拙譯不可能是最善巧最完美的譯本。在我之後的譯本一定超過我,就像我今天的這個譯本正試圖努力超越前人一樣。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

如果由我來總結一下我的這個譯本與此前各譯本相比,有哪些特色,我想或許是以下幾點:

一、筆者自幼即入瑜伽修行和生命沉思之道,雖天生愚鈍,但至今勤學未輟,故積累了不少瑜伽修行和生命體證之經驗(如禪定之證驗,三摩地之證驗,開悟覺醒之證驗,神通之證驗,以及時常與各流派瑜伽修學者關於生命內涵之交流等等),如此有助於筆者更深入地理解此經之旨趣。

二、筆者所傳承的皇冠瑜伽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她十分注重“心傳”,即通過“心心相印”“以心傳心”和“生命相融”的瑜伽方法,與自己的導師以及歷代大成就者保持著深度的生命交流與貫通。這種深度的生命交流與貫通超越了言詮意表之外,類似於心靈傳感。由於自小即長期接受心傳的訓練,相對於常人而言似能更深度地進入《瑜伽經》作者——聖哲帕坦伽利的心靈和生命世界。故在迻譯此經時,聖哲始終如在目前。從某種角度講,這是我和聖哲倆人合力完成的工作,或者換句話說,是聖哲將我作為他的一個卑微順從之工具,他通過我這個工具來完成此項工作。——這些話相對於無瑜伽修證體驗的人,乍聽上去似乎有些神祕,但在稍有深度的瑜伽修行者來講,只能算作神奇,但絕不神祕。天下事,對知其奧祕者而言皆為平常,但對不知者而言則皆屬神祕,非獨瑜伽如此。

三、筆者數年前即開始在印度德里大學作訪問學者,有機會受教於德里大學幾位梵文學家,故對包括《瑜伽經》在內的印度中古梵文,雖絕不敢言精通,但也不至於太陌生。

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唯有佛教來自印度,唯有佛經來自梵文。佛教經論與《瑜伽經》使用著相同或相近的哲學和修行術語,所以如果想精確地翻譯好《瑜伽經》,是必須要參照和吸取中國曆代佛教譯經家們的經驗和成果的。幸運的是,筆者自小即研讀佛教經論,對其基本哲學和修行術語多數皆能曉明本意。到印度德里大學作訪問學者後,主攻方向仍然是中印佛教史和佛教哲學等。

五、筆者自少年起即開始從事創作,曾寫過一些文學、哲學、瑜伽學和生命學等方面的著作與文章,並擔任過報刊的責編和主編等職,故自認尚有一定的文筆功底。這對我在迻譯時,力求更精確地遣詞和造句不無裨益。因為翻譯就是對原作的一次再創造,這種在原作基礎上的繼發性創作同樣對創作者(即譯者)的文筆功底提出較高的要求。

以上述因緣故,始自信對《瑜伽經》的梵文原典之理解,不至於出入太多。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作者:潘麟先生

在翻譯過程中,筆者同時參照《瑜伽經》梵文原典和約三十個歷年來有代表性的英譯本,以求儘量避免迻譯誤差之可能,忠實於作者之原意。但即使如此,仍覺梵文語法句式與漢語差異甚大,翻譯難度極高。為擯除外界干擾,遂於龍年春節期間遠離親友而深居靜室,全力以赴進行迻譯。時常因找不到適當的漢文單詞,或準確的漢文語句,而枯坐數小時不能決。常夜以繼日,回首窗外方知東方之既白。故當此經譯完之時,身心疲憊至極。

自兩漢交替之際我國開始迻譯印度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經論,一直到北宋止,我們曾用了一千年左右來吸收和消化此種文化,終於將佛教文化成功地轉化為我們自己文化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期間,我華族傑出之菁英幾乎全部不同程度地參與此吸收和消化過程之中。如果沒有我華族傾全力迎取佛教,這一代表人類智慧最高成果之一的文明體系(特別是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很可能會隨著它們在印度的消亡而永遠地從地球上隱退(佛教在印度消亡於十二世紀,此後印度再無佛教)。

可喜的是,隨著我國持續不斷的改革開放,中印中斷達千年之久的文化遷徙和交流再次復興,這次交流的主旋律不再是佛教,而換成了瑜伽。以當年佛教文化的東移給我們的啟示,此次以瑜伽文化為核心的文明東移潮流,也必將為中華文明的復興和創新帶來十分重要的充實和推動作用。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成功的文化遷徙,必然激起遷徙目的地原有文化的一次全面創新!而文化的每一次重要創新,必為人類帶來不勝枚舉之福祉,也必為歷史留下一筆厚重的智慧財富。願我的這本新譯能為這次開始不久的印度文明再次東移的潮流,起到一點錦上添花之功。若如此,則是譯者無上榮幸。

印度多位梵語學家和資深瑜伽師給譯者提供過諸多頗有啟迪的建議,但他們一致認為這不是僅僅幫助我個人,而是出於對東方文化和瑜伽之鐘愛,以及對中國人民之深厚友誼,將助我迻譯視為修德納福,因而對筆者強調不得以署名方式以示感恩。因為如此,筆者更要對他們表示深摯的謝忱。

潘 麟

2012年3月於深圳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註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即日起,連載潘麟先生的《〈瑜伽經〉直解》,以饗讀者。

《〈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譯者弁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聖哲帕坦伽利

《瑜伽經》約誕生於公元前二世紀至紀元之間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傳帕坦伽利擷取同時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學說之精義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們復將其教導記錄並結集而成此經。《瑜伽經》的成書過程類似我國的《論語》——其經文結構也是由一條條格言和啟示性短句編排而成。

全經共計196節,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三摩地”篇,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第三部分“難思議之力(神通)”篇,第四部分“解脫”篇。

《瑜伽經》的誕生標誌著印度傳統六派正統哲學之一“瑜伽學派”的正式形成。《瑜伽經》不僅對印度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近幾個世紀以來,它的影響迅速擴展到西方和東亞各國,無數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醫學家、政治家和學者們從《瑜伽經》中獲得了無限啟迪和教導,特別是廣大瑜伽愛好者、養生愛好者、傳統文化愛好者和各個流派以不同方式追求生命覺醒的修行者們,更是將《瑜伽經》視為無上法寶而終生研習。《瑜伽經》超越了宗教、種族、文化、政治以及各種文化形態之界限,成為歷代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心路指南之一,無以計數的聖哲和瑜伽大師通過《瑜伽經》獲得了人生和生命的圓滿成就。

我國對海外各類經典著作——無論是哲學的、文學的還是其它領域的,其迻譯都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幾乎所有的經典著作都有過數次迻譯的歷史。鑑於此前所譯各漢文版《瑜伽經》多處與原典存在著重大出入,甚至還有多處與原經旨意相反。如此重要的一部東方哲學和瑜伽學的根本聖典,若因翻譯不當而失去原意,其結果將不堪設想。故筆者不揣鄙陋,發心重譯此經。但翻譯之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故筆者堅信,拙譯不可能是最善巧最完美的譯本。在我之後的譯本一定超過我,就像我今天的這個譯本正試圖努力超越前人一樣。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

如果由我來總結一下我的這個譯本與此前各譯本相比,有哪些特色,我想或許是以下幾點:

一、筆者自幼即入瑜伽修行和生命沉思之道,雖天生愚鈍,但至今勤學未輟,故積累了不少瑜伽修行和生命體證之經驗(如禪定之證驗,三摩地之證驗,開悟覺醒之證驗,神通之證驗,以及時常與各流派瑜伽修學者關於生命內涵之交流等等),如此有助於筆者更深入地理解此經之旨趣。

二、筆者所傳承的皇冠瑜伽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她十分注重“心傳”,即通過“心心相印”“以心傳心”和“生命相融”的瑜伽方法,與自己的導師以及歷代大成就者保持著深度的生命交流與貫通。這種深度的生命交流與貫通超越了言詮意表之外,類似於心靈傳感。由於自小即長期接受心傳的訓練,相對於常人而言似能更深度地進入《瑜伽經》作者——聖哲帕坦伽利的心靈和生命世界。故在迻譯此經時,聖哲始終如在目前。從某種角度講,這是我和聖哲倆人合力完成的工作,或者換句話說,是聖哲將我作為他的一個卑微順從之工具,他通過我這個工具來完成此項工作。——這些話相對於無瑜伽修證體驗的人,乍聽上去似乎有些神祕,但在稍有深度的瑜伽修行者來講,只能算作神奇,但絕不神祕。天下事,對知其奧祕者而言皆為平常,但對不知者而言則皆屬神祕,非獨瑜伽如此。

三、筆者數年前即開始在印度德里大學作訪問學者,有機會受教於德里大學幾位梵文學家,故對包括《瑜伽經》在內的印度中古梵文,雖絕不敢言精通,但也不至於太陌生。

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唯有佛教來自印度,唯有佛經來自梵文。佛教經論與《瑜伽經》使用著相同或相近的哲學和修行術語,所以如果想精確地翻譯好《瑜伽經》,是必須要參照和吸取中國曆代佛教譯經家們的經驗和成果的。幸運的是,筆者自小即研讀佛教經論,對其基本哲學和修行術語多數皆能曉明本意。到印度德里大學作訪問學者後,主攻方向仍然是中印佛教史和佛教哲學等。

五、筆者自少年起即開始從事創作,曾寫過一些文學、哲學、瑜伽學和生命學等方面的著作與文章,並擔任過報刊的責編和主編等職,故自認尚有一定的文筆功底。這對我在迻譯時,力求更精確地遣詞和造句不無裨益。因為翻譯就是對原作的一次再創造,這種在原作基礎上的繼發性創作同樣對創作者(即譯者)的文筆功底提出較高的要求。

以上述因緣故,始自信對《瑜伽經》的梵文原典之理解,不至於出入太多。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作者:潘麟先生

在翻譯過程中,筆者同時參照《瑜伽經》梵文原典和約三十個歷年來有代表性的英譯本,以求儘量避免迻譯誤差之可能,忠實於作者之原意。但即使如此,仍覺梵文語法句式與漢語差異甚大,翻譯難度極高。為擯除外界干擾,遂於龍年春節期間遠離親友而深居靜室,全力以赴進行迻譯。時常因找不到適當的漢文單詞,或準確的漢文語句,而枯坐數小時不能決。常夜以繼日,回首窗外方知東方之既白。故當此經譯完之時,身心疲憊至極。

自兩漢交替之際我國開始迻譯印度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經論,一直到北宋止,我們曾用了一千年左右來吸收和消化此種文化,終於將佛教文化成功地轉化為我們自己文化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期間,我華族傑出之菁英幾乎全部不同程度地參與此吸收和消化過程之中。如果沒有我華族傾全力迎取佛教,這一代表人類智慧最高成果之一的文明體系(特別是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很可能會隨著它們在印度的消亡而永遠地從地球上隱退(佛教在印度消亡於十二世紀,此後印度再無佛教)。

可喜的是,隨著我國持續不斷的改革開放,中印中斷達千年之久的文化遷徙和交流再次復興,這次交流的主旋律不再是佛教,而換成了瑜伽。以當年佛教文化的東移給我們的啟示,此次以瑜伽文化為核心的文明東移潮流,也必將為中華文明的復興和創新帶來十分重要的充實和推動作用。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成功的文化遷徙,必然激起遷徙目的地原有文化的一次全面創新!而文化的每一次重要創新,必為人類帶來不勝枚舉之福祉,也必為歷史留下一筆厚重的智慧財富。願我的這本新譯能為這次開始不久的印度文明再次東移的潮流,起到一點錦上添花之功。若如此,則是譯者無上榮幸。

印度多位梵語學家和資深瑜伽師給譯者提供過諸多頗有啟迪的建議,但他們一致認為這不是僅僅幫助我個人,而是出於對東方文化和瑜伽之鐘愛,以及對中國人民之深厚友誼,將助我迻譯視為修德納福,因而對筆者強調不得以署名方式以示感恩。因為如此,筆者更要對他們表示深摯的謝忱。

潘 麟

2012年3月於深圳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