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11月15日,國臺辦召開例行記者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除了重申臺胞就學、就業等一系列20多項政策外,更承諾今後會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惠臺便利措施。

11月15日,國臺辦召開例行記者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除了重申臺胞就學、就業等一系列20多項政策外,更承諾今後會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惠臺便利措施。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現場媒體除關注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發展,對在臺灣長大的十九大黨代表盧麗安日前遭臺當局註銷戶籍問題也相當關切。對此,馬曉光指出,無論臺灣方面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盧麗安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不論她在臺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至於有臺生想加入共產黨,馬曉光說,希望臺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

11月15日,國臺辦召開例行記者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除了重申臺胞就學、就業等一系列20多項政策外,更承諾今後會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惠臺便利措施。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現場媒體除關注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發展,對在臺灣長大的十九大黨代表盧麗安日前遭臺當局註銷戶籍問題也相當關切。對此,馬曉光指出,無論臺灣方面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盧麗安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不論她在臺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至於有臺生想加入共產黨,馬曉光說,希望臺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因為這次是國臺辦在中共十九大後召開的第一次例行記者會,之中不乏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因此,今天(16日)島內各大媒體都對這次記者會進行了詳細、重點的報道。

11月15日,國臺辦召開例行記者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除了重申臺胞就學、就業等一系列20多項政策外,更承諾今後會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惠臺便利措施。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現場媒體除關注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發展,對在臺灣長大的十九大黨代表盧麗安日前遭臺當局註銷戶籍問題也相當關切。對此,馬曉光指出,無論臺灣方面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盧麗安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不論她在臺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至於有臺生想加入共產黨,馬曉光說,希望臺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因為這次是國臺辦在中共十九大後召開的第一次例行記者會,之中不乏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因此,今天(16日)島內各大媒體都對這次記者會進行了詳細、重點的報道。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臺灣《旺報》發表“旺報觀點”《戳破蔡善意 陸挑明方向》。文章說,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特別釐清蔡英文“九二共識”的論述與十九大報告的交集,恐怕給不少綠營人士一記當頭棒喝。馬曉光點出大陸講的是“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蔡當局主張的則是“認識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還強調“兩字之差是有很大區別的”,馬曉光說的兩字,既是“承認”與“認識”的差別,也有“共識”與“會談”的不同,大陸不再奉陪蔡英文玩“文字遊戲”,直接點明關鍵處,這也是蔡當局必須繼續完成的答卷。文章說,十九大後,大陸對臺方針強調“軟硬兩手”、深化“反獨促統”。在“軟的更軟,硬的更硬”情況下,蔡當局不該再樂觀以對,唯有務實面對,才能真正緩解兩岸僵局。

11月15日,國臺辦召開例行記者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除了重申臺胞就學、就業等一系列20多項政策外,更承諾今後會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惠臺便利措施。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現場媒體除關注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發展,對在臺灣長大的十九大黨代表盧麗安日前遭臺當局註銷戶籍問題也相當關切。對此,馬曉光指出,無論臺灣方面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盧麗安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不論她在臺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至於有臺生想加入共產黨,馬曉光說,希望臺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因為這次是國臺辦在中共十九大後召開的第一次例行記者會,之中不乏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因此,今天(16日)島內各大媒體都對這次記者會進行了詳細、重點的報道。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臺灣《旺報》發表“旺報觀點”《戳破蔡善意 陸挑明方向》。文章說,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特別釐清蔡英文“九二共識”的論述與十九大報告的交集,恐怕給不少綠營人士一記當頭棒喝。馬曉光點出大陸講的是“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蔡當局主張的則是“認識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還強調“兩字之差是有很大區別的”,馬曉光說的兩字,既是“承認”與“認識”的差別,也有“共識”與“會談”的不同,大陸不再奉陪蔡英文玩“文字遊戲”,直接點明關鍵處,這也是蔡當局必須繼續完成的答卷。文章說,十九大後,大陸對臺方針強調“軟硬兩手”、深化“反獨促統”。在“軟的更軟,硬的更硬”情況下,蔡當局不該再樂觀以對,唯有務實面對,才能真正緩解兩岸僵局。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臺灣《中國時報》則配發了一篇兩岸觀察《不管紅橙黃綠藍,放大視野看交流》。文章說,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天針對臺生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表示,希望臺灣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這話說得質樸,卻也令人感慨。畢竟臺灣20年來最自豪的是所謂的民主自由,但如今盧麗安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十九大代表,王裕慶與張立齊認同大陸發展機遇,想加入中國共產黨,民眾用思考投票,臺當局卻報以註銷戶籍,並準備祭高額罰鍰,真令人不知今夕何夕。近年曾在大陸經商發展或求學的臺商、臺生都看到大陸改革開放後產生的劇變,連美國資本巨擘高盛也提出“中國發展模式”,來談大陸的政治經濟體制典範意義。過去罵共產黨最厲害的一些西方媒體和政治人物,如今也都改口了。有子女前往大陸就學的家長更清楚,北大清華從普林斯頓或紐約大學請來的國際名師,永遠比臺灣多,復旦、中山大學等和國際一流學府的合作協議,遠比臺灣豐沛。

長期派駐臺灣的東南衛視主持人葉青林在其駐臺觀察中這樣寫道:與之形成對比的臺灣的狀況是什麼呢?由於臺灣目前每年有大約1.3萬博士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狀況,成為“流浪博士”,臺教育部門因此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按照臺當局現行政策規定,博士班若撐不下去就退場,這107個博士班基本處於“等死”的狀態。

11月15日,國臺辦召開例行記者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除了重申臺胞就學、就業等一系列20多項政策外,更承諾今後會進一步研究、出臺相關惠臺便利措施。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現場媒體除關注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發展,對在臺灣長大的十九大黨代表盧麗安日前遭臺當局註銷戶籍問題也相當關切。對此,馬曉光指出,無論臺灣方面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盧麗安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不論她在臺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至於有臺生想加入共產黨,馬曉光說,希望臺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因為這次是國臺辦在中共十九大後召開的第一次例行記者會,之中不乏十九大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因此,今天(16日)島內各大媒體都對這次記者會進行了詳細、重點的報道。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臺灣《旺報》發表“旺報觀點”《戳破蔡善意 陸挑明方向》。文章說,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記者會上特別釐清蔡英文“九二共識”的論述與十九大報告的交集,恐怕給不少綠營人士一記當頭棒喝。馬曉光點出大陸講的是“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蔡當局主張的則是“認識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還強調“兩字之差是有很大區別的”,馬曉光說的兩字,既是“承認”與“認識”的差別,也有“共識”與“會談”的不同,大陸不再奉陪蔡英文玩“文字遊戲”,直接點明關鍵處,這也是蔡當局必須繼續完成的答卷。文章說,十九大後,大陸對臺方針強調“軟硬兩手”、深化“反獨促統”。在“軟的更軟,硬的更硬”情況下,蔡當局不該再樂觀以對,唯有務實面對,才能真正緩解兩岸僵局。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臺灣《中國時報》則配發了一篇兩岸觀察《不管紅橙黃綠藍,放大視野看交流》。文章說,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昨天針對臺生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表示,希望臺灣當局尊重民眾的選擇。這話說得質樸,卻也令人感慨。畢竟臺灣20年來最自豪的是所謂的民主自由,但如今盧麗安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十九大代表,王裕慶與張立齊認同大陸發展機遇,想加入中國共產黨,民眾用思考投票,臺當局卻報以註銷戶籍,並準備祭高額罰鍰,真令人不知今夕何夕。近年曾在大陸經商發展或求學的臺商、臺生都看到大陸改革開放後產生的劇變,連美國資本巨擘高盛也提出“中國發展模式”,來談大陸的政治經濟體制典範意義。過去罵共產黨最厲害的一些西方媒體和政治人物,如今也都改口了。有子女前往大陸就學的家長更清楚,北大清華從普林斯頓或紐約大學請來的國際名師,永遠比臺灣多,復旦、中山大學等和國際一流學府的合作協議,遠比臺灣豐沛。

長期派駐臺灣的東南衛視主持人葉青林在其駐臺觀察中這樣寫道:與之形成對比的臺灣的狀況是什麼呢?由於臺灣目前每年有大約1.3萬博士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狀況,成為“流浪博士”,臺教育部門因此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按照臺當局現行政策規定,博士班若撐不下去就退場,這107個博士班基本處於“等死”的狀態。

十九大後第一次國臺辦例行記者會,臺媒這樣解讀!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就是隻要有利於提高民眾生活水平,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數十年過去,中國共產黨不僅讓國家蛻變,自己也蛻變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抓貪反腐,完善國家治理,試問這樣的發展模式,對中國發展是好是壞?比起其他國家熟優熟劣?

答案應很清楚。看待兩岸關係發展,不該僅從對選票有利的政治褊狹角度看,而是應放大視野,怎麼做對民眾最有利來選擇。

臺灣講所謂民主自由,民進黨也提倡尊重人權,與其自我封閉、限制人民在對岸行動,不如敞開心胸,不管民眾想要藍綠紅,或想加入紅橙黃綠藍靛紫黨,那都是臺灣人民的自由與選擇。不是限制而是鼓勵,協助民眾做最好準備,才是臺當局該做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2:15播出的《海峽新幹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