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兒說她不喜歡自己的同桌,媽媽如何接話才是正確的回答?

當女兒說她不喜歡自己的同桌,媽媽如何接話才是正確的回答?

早上吃完飯,11歲的菲菲突然和媽媽說:“媽媽,我非常不喜歡小麗。”

媽媽追問:“為什麼不喜歡她啊?”

“她喜歡臭美,還翻了我的書包。”菲菲嘟著嘴說。

媽媽說:“那你不理她就好了啊。”

菲菲有些苦惱地說:“可是我們是同桌啊,我看見她就煩!”

媽媽說:“那你找老師換個座位唄。”

菲菲還是不樂意:“算了,跟你說也沒用,我要去上學了。”

媽媽陪著菲菲出門了。

當女兒說她不喜歡自己的同桌,媽媽如何接話才是正確的回答?

早上吃完飯,11歲的菲菲突然和媽媽說:“媽媽,我非常不喜歡小麗。”

媽媽追問:“為什麼不喜歡她啊?”

“她喜歡臭美,還翻了我的書包。”菲菲嘟著嘴說。

媽媽說:“那你不理她就好了啊。”

菲菲有些苦惱地說:“可是我們是同桌啊,我看見她就煩!”

媽媽說:“那你找老師換個座位唄。”

菲菲還是不樂意:“算了,跟你說也沒用,我要去上學了。”

媽媽陪著菲菲出門了。

當女兒說她不喜歡自己的同桌,媽媽如何接話才是正確的回答?

菲菲本來想跟媽媽說說女孩之間的小矛盾,但是最後卻不歡而散,問題出在哪裡呢?

菲菲跟媽媽說“我非常不喜歡小麗”的時候,“非常”兩個字透露出來菲菲是帶著情緒的。媽媽並沒有關注孩子“心情不太好”,而是直接進行了“追問”,錯過了一次共情的機會。當菲菲說“她喜歡臭美,還翻了我的書包”的時候,媽媽也沒有關心菲菲被翻書包的氣憤,而是輕描淡寫給了第一個建議“那你不理她就好了啊”;菲菲發現媽媽給的建議根本不可行,因為“我們是同桌啊,我看見她就煩”,這個時候,媽媽也沒有注意到菲菲的“煩”,而是又輕描淡寫給了第二個建議“那你找老師換個座位唄”。

菲菲一再想跟媽媽訴說自己的煩惱,而媽媽一再輕描淡寫地給出完全沒什麼可行性的建議,導致菲菲的傾訴非常受挫,因此失去了繼續說下去的慾望。媽媽的態度比較敷衍,或許當時心不在焉,或許覺得這是小孩子之間的小矛盾,過幾天就好了,根本沒把菲菲的煩惱當回事。孩子是讀心不讀嘴的,因此菲菲感受到媽媽並不重視,也沒有認真傾聽,更沒有理解她的感受,所以得出結論“算了,跟你說也沒用”,兩個人的心越來越遠。如果媽媽能夠適當與菲菲共情,親子關係就只會貼近不會疏遠:

“你看起來很不開心,願意跟我說說為什麼不喜歡小麗嗎?”

“翻了你的書包啊,那當時你一定很生氣吧?有沒有問過她為什麼翻你的書包呢?”

共情不是追問,不是給建議,而是發自內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視角來感受孩子的感受。共情就是親子之間的情感互通。

節選自《做個好媽媽,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安淑芳、修濤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文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