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解讀之二:讓人類走上頂峰的不是大腦、用火,而是它

《人類簡史》解讀之二:讓人類走上頂峰的不是大腦、用火,而是它

今天繼續聊尤瓦爾.赫拉利的暢銷書《人類簡史》。

人類之所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大家最先想到的原因當然是聰明的大腦。

如果我們大腦不聰明,怎麼會發明工具、馴養動物呢?

而且,自然界早有證據。

對於60公斤的哺乳類來說,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厘米;早在250萬年前,最早的男男女女,腦容量就已有600立方厘米,至於現代的智人,平均腦容量更高達1200~1400立方厘米。

這樣看來似乎再清楚不過,物競天擇就該讓腦越來越大才是。

人類深深迷戀著自己的高智能,於是一心認為智力當然是越高越好。

但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其他動物不向這個方向進化呢?

《人類簡史》解讀之二:讓人類走上頂峰的不是大腦、用火,而是它

貓科動物也經過演化,為什麼沒有會微積分的貓?

究竟為什麼,在整個動物界,只有人演化出了比例如此龐大的思考器官?

事實上,龐大的大腦也是個龐大的負擔。

大腦結構脆弱,原本就不利於活動,更別說還得用個巨大的頭骨把它裝著。

而且,大腦消耗的能量驚人。

對智人來說,大腦只佔身體總重約2%~3%,但在身體休息而不活動時,大腦的能量消耗卻佔了25%。

相比之下,其他猿類的大腦在休息時的能量消耗大約只佔8%。

因為大腦較大,遠古人類付出的代價有兩種:首先是得花更多時間尋找食物,其次是肌肉退化萎縮。

這就像是政府把國防預算轉撥給了教育,人類也把手臂二頭肌所需的能量撥給了大腦裡的神經元。

所以,演化不演化大腦,也是一個重要選擇。

智人選擇了大腦,其他動物沒有選擇。

更大的問題在於,並不是智人選擇了大腦,就自然而然的聰明起來。

實際上,在整整200萬年期間,人類一直就只是一種弱小、邊緣的生物。

《人類簡史》解讀之二:讓人類走上頂峰的不是大腦、用火,而是它

但是,大腦與其他行為慢慢產生了交互影響:

影響之一,直立行走。只有直立行走才能托起大腦,而直立行走又使女性臀部變窄,生育困難,人們不得不彼此協作;

影響之二,製造工具。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手便越來越靈活,神經末梢越來越發達。

影響之三,用火烹飪。烹調技術的發明,與人體腸道縮短、大腦開始發育有直接關係。

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一個結果:

大規模協作。

一個人類或許是孱弱的,但一群人呢?

特別是組織化之後的人,力量更加強大。

正是這個優勢,使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動物。

那麼,人類是靠協調自身,產生大規模協作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