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開158家無人便利店,阿里都沒他快,創業摸爬滾打也要把事做成

連開158家無人便利店,阿里都沒他快,創業摸爬滾打也要把事做成

撰稿:劉雪兒

01

「我們現在不挺好的嘛,水果業務盈虧平衡了,短時間都不會死了!」

「你不會死,也做不大,做不大我沒必要留在這兒。」 陳子林說。

2015年底,陳子林提出從生鮮平臺轉做無人便利店,團隊覺得他瘋了,技術合夥人更是直言:「你這是在浪費時間。」

「你們不想做就走吧。」 陳子林溫和的外表下有顆不安分的心。7年廣告生涯期間,先後創業做手機地圖和共享單車,都因做得太早被拍死在沙灘上。此時,陳子林37歲,在老家中山創業,妻子和倆孩子在2200公里外的北京。

這一票,他想幹場大的。

2016年春節後,陳子林每天睡不著覺,不同意只能強推,團隊七八十人收縮了一半,留幾個盈利不錯的點繼續賣水果,主要精力放在無人便利店項目「繽果盒子」 上。

繽果水果逐漸退出舞臺,三年前,這也曾是陳子林夢想中的「大票」。

連開158家無人便利店,阿里都沒他快,創業摸爬滾打也要把事做成

▲繽果盒子創始人兼CEO陳子林

2013年,陳子林看到微信在售前、售中、售後上的渠道價值,多年廣告人的他深知:「如果控制不好渠道,產品再好也賣不出去,渠道做好了可以躺著賺錢。」

11月,迫於資金壓力,陳子林放棄在成本昂貴、競爭者多的北京創業,在老家中山啟動繽果水果項目,專打中高端用戶,微信下單後,前置倉調配,周邊三公里送貨上門。

第一天爆倉,幾個月累計20萬用戶,平均客單價30多元,每天平均60-80單,高峰達到150單,並很快覆蓋了中山、珠海、佛山、江門、廣州番禺,一年後交易額達4000萬元,履約成本7元。

投資人卻不感冒。「聊完挺好的,去做個盡職調查吧,什麼?中山?不去了。」 陳子林告訴「新經濟100人」 。人們大多認為,深圳才是珠三角優質項目的搖籃,甚至連廣州都沒戲。

截至2015年7月,繽果水果總共融了1310萬元,和融資以億計的每日優鮮、本來生活相差甚遠。2015年8月股災,O2O生意幾乎被資本市場打進地獄。

只有成本更低,才有活下來的可能。

前端費用按步驟分解難降低,後端成本還可以降。原來送貨上門,不如放一臺冰箱在社區門口,訂單集中自取。繽果水果原來買滿30元免運費,30元以下收3元運費,現在送到冰箱免運費,送上樓加5元運費。一時用戶熱捧。

陳子林進一步想,怎麼再降低成本,把每月七八百元的電費賺回來?冰箱都有了,乾脆賣點小零食?那不如搞個便利店吧!

他的異想天開,導致了決策層的激烈非議。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帶著留下來的團隊,陳子林把全副身家押在了無人便利店這個項目上,2016年7月,做出了第一個產品原型。

他找到盈信資本拿到500萬元投資,每個月都在借錢發工資、每個月都在吊鹽水的陳子林一下子覺得「天亮了」 。

8月,繽果盒子在中山科技園區試點。陳子林讓一個員工躲在樹後看,如果有人暈頭轉向就過去幫他,結果員工枯守了一天。第一天,800人的園區做了1000多元生意,將近100單。

陳子林心情振奮,考慮做大,前提必須處理好股權結構,有異議的技術合夥人就離開了。盈信資本的500萬元快沒了,發小已經借了幾百萬元發工資,不能再借了,陳子林想著把北京的第二套房子賣了。

妻子為此冷戰了兩個月,「兩年多沒回來陪我們,沒有收入,家裡所有事我一個人忙,現在居然要把我房子賣了?」 陳子林說那是他最痛苦的時候,「每天晚上很難睡著,心悸,不知道怎麼辦」 ,最終還是說服妻子,賣房湊錢贖回股權。

外面的世界,正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10月13日,阿里雲棲大會,馬雲第一次提出新零售,未來二十年,沒有純電商,只有新零售。

在新零售眾多業態中,便利店是一匹飛躍奔跑的黑馬。《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2016 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達 13%,市場規模超過 1300 億元,便利店品牌達到260個,全國近10萬家門店。同時,2016年便利店運營成本也在上升,房租成本上升7%,水電上升0.7%,人工上升6.5%。

這為無人便利店帶來了遨遊的藍海。

11月26日,繽果盒子正式入駐中山市三鄉鎮一小區,一週裡當地省市電視臺紛至沓來。

12月,亞馬遜在西雅圖開了一家面向員工試點的Amazon Go便利店,自動扣款,顧客可以「拿了就走」 。

這一度引起繽果團隊的恐慌,陳子林內心焦急,但強裝鎮定,「往深了想,有大巨頭在做,證明是個趨勢,沒準這回真踩到狗屎了。」 他眼睛發光,言語中透著興奮。

但陳子林不看好Amazon Go,「拿了就走,太高精尖,短時間落地不了,交易是很嚴肅的事情。」 果不其然,幾個月後,亞馬遜宣佈延遲向公眾開放便利店。

資本如海燕般嗅到了即來的暴風雨,繽果盒子的1億元A輪融資十分順暢,3月花2周拿到TS,5月到賬,投資方有GGV紀源資本、啟明創投、源碼資本、銀泰資本。

7月8日,阿里的無人便利店「淘咖啡」 正式亮相,行業霎時引爆。

02

北京751時尚設計廣場,緊鄰798藝術區,也是在廢棄老廠房基礎上改造的藝術區,裡面有幾百家藝術畫廊、設計類工作室。在一處五六米高的廢棄高架管道下,有一個15平方米的繽果盒子。一面玻璃牆上寫著操作指南,自動門上掛著標牌「實名進入,謹防尾隨」 。

連開158家無人便利店,阿里都沒他快,創業摸爬滾打也要把事做成

▲繽果盒子內景

微信掃碼公號,註冊後進入,三面牆圍著一圈2米高的貨架,擺著休閒副食,中間有個1.5米左右的小貨架,主要是進口酒水和日化用品,邊角的兩個冰櫃存著滿當當的飲料。

繽果盒子運營維護人員歐陽祥國透露,這個店的SKU有300多種,休閒副食佔80%,其餘是飲料和日化用品,最貴的是一瓶158元的進口酒。平時賣得最好的單品是平價的農夫山泉和可樂,最忙的一次,農夫山泉一天補貨3箱共72瓶。

目前,繽果主要有三大品類,食品、飲料、非食,每家店SKU平均600個,未來要做到800個。

相對有人便利店看重的高毛利鮮食,因為後端供應鏈比較重,繽果目前沒有上鮮食,但未來會上標品類鮮食,比如飯糰、便當等,不會銷售需要現場製作的鮮食。

繽果盒子的每件商品上都貼著標籤,選好一瓶水,「新經濟100人」放在收銀區,繽果會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識別商品,顧客再用支付寶或微信掃碼付款。

相比Amazon Go、淘咖啡的自動扣款、拿了就走模式,以及小麥便利店、便利蜂的顧客自己掃碼自己結賬,RFID識別技術相對成熟方便落地,也能保證服務體驗。

但這項技術也有不少問題。比如需要貼標籤,不算人工成本光標籤成本就有0.5元/個,液體和金融包裝材質還會產生干擾,標籤需要垂直粘不能貼著包裝。

並且,一次結賬至多5件商品。如果商品拿得多,需要分批結賬。

從2016年12月起,繽果開始全力研發圖像識別技術,2017年9月宣佈將陸續升級識別系統。這對繽果盒子創新中心負責人王良旗和其他技術同事來說,又是一場挑戰。一方面有大量工業化的操作,需要重新開模、打樣,週期就有三四個月;一方面各地的商品不同,機器學習的樣本還需要繼續擴大,讓機器變得更聰明,提高識別準確性。

繽果盒子產品總監劉伯文表示,買完商品準備出去,如果有未支付的商品,門前的識別區會響起警報,如果客服沒有及時響應,後續會推送信息來追償。

「防盜體系的思考是,不要試圖在案發前禁止惡意行為,你只要給到場的人一種高壓,因為多數人是沒有惡意的。」 陳子林說。

751店有3個攝像頭,早期需要客服盯著看,現在系統升級後會識別部分異常動作,比如有人往包裡放東西,有人喝飲料(不管是自己的還是繽果的),有人推倒貨架等,系統會響起警報提醒客服介入。

「新經濟100人」 出來後,發現有對情侶在門口探頭探腦地張望,看了進入告示後,兩人先後掃碼進入,在店裡溜了兩圈,五六分鐘後,女生拿著一瓶水,男生帶著奧利奧餅乾和橙汁出來。男生對這似乎習以為常:「這不就像馬雲搞的那個店嘛。」 女生覺得:「都是冰水,要是有常溫的就好了。」

一旁的歐陽祥國連忙表示會將意見反饋給公司,這家店十一才開,他覺得還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每天下午1點,他都會來補貨,再根據庫存數據決定是否在晚上七八點二次補貨。

歐陽祥國透露,10月1日這家店賣了9700多元,平時每天大概三四千元,平均客單價15-20元。週末和假期人多,人流量能達1200人,工作日會少些。

盒子裡的商品週轉時間平均為7天。作為負責這臺繽果盒子的理貨員,歐陽祥國說差不多一個小時能完成理貨,一個理貨員能夠負責七八臺盒子。按照繽果盒子官方說法,4個人的團隊可負責40臺盒子的運營。

成本核算是無人便利店繞不開的話題。每個盒子的落地成本大概十幾萬元,每年場地費6000-8000元,每月電費1000元左右,綜合毛利有28%左右。

陳子林說在理想狀態下,盒子密度足夠高,每個盒子的人力和後臺成本攤薄,日銷300元就可以盈利,結合毛利計算,每月2500元是理想狀態下的每個盒子的總體運營費用。但目前未成規模下,繽果方面透露,日銷800元才能盈利。

為了快速複製,7月23日,繽果開放加盟,之前的幾千個意向加盟者蜂擁而至。一線業務員高峰期一天接300個電話,有加盟商打了三天三夜都佔線。

企業加盟者交100-200萬元的加盟費,自己找場地,優惠買盒子,可以選擇自己進貨經營,也可以委託繽果經營最後流水分成。陳子林信心滿滿,宣佈要在8月底佈下200家店。

但8月中旬,陳子林就開始對加盟喊剎車,原來盒子產能跟不上。之前盒子是拼好再吊進小區,後來發現很多小區做不到,必須在現場拼裝。這就需要重新做方案,從打樣到量產有一定週期,因此耽誤了鋪設進程。

繽果盒子目前主要分佈在高端社區,在早期不出名時,「物業談都不談,談就是給你面子,有的條件苛刻到無法接受,比如月租金1萬元,或者改天就反悔。」 陳子林無奈地說。風勢起來後,有物業肯接納新事物了,但後期還需要繼續磨合,這次的方案調整就出在場地預估失誤上。

9月27日,繽果在上海的兩家首批店關閉,迴應稱與歐尚戰略方向調整,雙方結束合作關係。令人玩味的是,其中一家歐尚長陽路店正是此前受城管調查的盒子。陳子林受訪《每日經濟新聞》稱,目前盒子落地身份不太明確,也收到過投訴。

有業內人士表示,盒子落地都必須滿足城市規劃的要求,在城市規劃的商業用地上才能鋪設。

這也促使繽果加強與政府的認可獲取與簽約合作。除了雅居樂、丹田股份、佳兆業、遠洋集團、君勝集團等二三十個全國連鎖物業簽約外,繽果還和北京門頭溝區政府、鄂爾多斯政府合作,將批量落地盒子。

繽果正如野火般燒起來。

今年初40人;

9月400人;

6月,廣東和上海,10家店;

9月末,24個城市,158家店;

目前,繽果盒子95%以上直營店,平均日商(每日營業額)1000元,交易用戶10萬人,老客戶月購頻次3.4次。

03

繽果盒子市場部副總裁王瑩留著短髮,處事幹練,2017年6月加入繽果盒子。第一次見面,她就感覺陳子林和一般創業公司老闆不同,「其他老闆喜歡講理想,講情懷,我倆見面,他沒問我太多問題,是我在問他,你打算把盒子放哪?你現在要一個品牌負責人做什麼?」

王瑩想看看陳子林有沒有「貨」 。她覺得很多老闆喜歡說扎這一點多好,到那一點連條線多好,「一條線出過去就沒有回頭路了,你再多問句『你有第三點嗎?』,三點穩固才能轉動,很多人答不出來,他(陳子林)就想得很清楚,就是他的商業邏輯。」

在陳子林看來,標品和標準化程度高的生鮮,未來都是無人化銷售。「未來兩年,標品會被無人店切割需求,不著急的標品被電商切割,有人店只能做非標的,靠快餐吸引人流。」

他認為,尤其在人力成本和房租上漲的時代,有人店需要靠高毛利的快餐熟食減輕成本壓力,就會被趕到流量集中的優質商圈,優質商圈的高成本又會循環刺激有人店的商品結構,最終快餐化。

Today便利店CEO宋迎春很認可有人店的溫情服務,「便利店的根本是你的供應鏈,你的商品,消費者又買你的服務,所以人是投資,是財富,不能看成成本。」

陳子林認為,「有時我需要人情味,有時我很煩,只想買了東西就走,只是滿足不同時候的購物需求。」 但他也承認「實體生意的魅力」 ,目前繽果多分佈在封閉社區,避開街邊的有人店,早期分屬兩個場景,井水不犯河水。

連開158家無人便利店,阿里都沒他快,創業摸爬滾打也要把事做成

▲繽果盒子

當未來大眾熟悉無人店後,陳子林覺得人們一定會選擇無人店,「你最終需求是什麼?能不能獲得這個商品,我雖然無人,但結賬效率高,成本也低。」 他透露目前繽果的定價比傳統便利店便宜5%左右,未來可能便宜10%。

儘管還是早期,無人便利店的內部戰場已是血雨腥風。

品牌商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2017年6月,娃哈哈宣佈與深蘭科技達成合作,三年供應10萬臺 Take Go無人智能零售店,十年計劃擴大到百萬臺。

隨後,伊利也計劃在2000多個社區推廣與深蘭合作的無人便利微店,從而加強在終端渠道上對用戶、庫存等數據的掌握。

傳統零售業也不閒著。繼歐尚、大潤發後,沃爾瑪也在6月初推出自助雜貨售賣亭,依託供應鏈和品牌優勢,延伸小業態業務。

以Amazon、阿里巴巴為主的電商平臺更不用說,早早為突破電商天花板備好了出路。

在大企業孵化之外,還摻雜著數十個創業公司,除繽果盒子外,還有便利蜂、小e微店、F5未來商店、24愛購等獲得融資。面對巨頭們的入場,陳子林說:「這麼大的事早期一定是伏地前行,我們有這個心態,我們一直在底層摸爬滾打。」

整個無人店生態也十分豐富,有無人便利店、自動售賣機、辦公室無人值守貨架。但各自短板明顯,所以即使在早期,行業內也出現了幾起併購案例,期望優勢互補。

9月28日,專注辦公室無人貨架的果小美 ,宣佈與主打智能零售貨櫃的番茄便利戰略合併,前者團隊強在運營與電商經驗,後者系出美團,勝在線下拓展,正好可以取長補短。

10月23日,猩便利宣佈全資收購51零食。除了補充場景外,猩便利可以利用51零食擴充生鮮品類,二者結合也能彌補配送成本,實現快速規模化。

提到無人便利店與自動販賣機的區別,陳子林認為,自動販賣機往往是買東西的最後選擇。一方面,SKU太少只能滿足有限需求,體驗不好;一方面,人在沒有感官情況下往往會選擇熟悉的商品,新品是賣不動的。

對當下的繽果來說,開店依然是最緊迫的,「爭取到2018年底,我們有5000家店,翻30倍。」 陳子林說。

「我想做一個高效的商品流通平臺,對標的可能是微信,每天有幾億人在微信上發消息,我希望以後有上億人在我這買東西,這是我的目標。」 陳子林說。

在未來,無人化可能會延伸到標準化和信息化的服務業態中,比如無人圖書館、咖啡館、快餐廳、生活館等。「無人」 的背後,打上的是快捷、高效的時代烙印,無數個陳子林們,正裹挾在時代的洪流裡游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