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劉昌偉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北京醫師協會血管外科專科醫師分會會長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主編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劉昌偉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北京醫師協會血管外科專科醫師分會會長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主編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目的:總結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的手術成功率及中遠期結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治療的17例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的臨床資料,記錄人口學資料、合併症和解剖學情況。總結手術成功率、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情況、支架術後I 期和II期通暢率及免於重大醫學事件(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結果:共有17例病例納入研究,男性16歲,平均年齡(68.5±7.4)歲;多數患者有較嚴重的系統性合併症,不適於開放性手術。手術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9 枚(平均1.7枚/人)。術後患肢踝肱指數(ABI)較術前有顯著提高(0.96±0.13 vs 0.30±0.13;t=15.22,P<0.0001)。所有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8~50月,平均(22±11)月。隨訪期內 3 例患者死亡,3 例患者出現支架內再閉塞。術後 1、2、3 年的 I 期通暢率分別為93.3%、73.8%和73.8%,II期通暢率均為93.3%。術後1、2、3 年免於重大醫學事件(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分別為93.3%、67.7%和37.6%。結論:使用全腔內方法治療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是可行、安全、可靠的方法,其遠期通暢率較高。對於有嚴重合並症不適於開放手術的病例,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腔內成形術是治療髂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的常用治療方式。但對於合併有股總動脈狹窄/閉塞的病變,治療方式多傾向於複合手術治療,而完全腔內治療的報道不多。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治療的病例,對完全腔內治療方法的可行性和中遠期結果加以總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共對 17 例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iliaccombined with common femoral artery occlusive lesion,ICFO)進行了完全腔內治療。17 例患者均為單側病變,男性 16 例,女性 1 例;年齡 50~82 歲,平均(68.5±7.4)歲。合併症包括:高血壓(n=15,88.2%),2 型糖尿病(n=10,58.8%),冠心病(n=12,70.6%),心功能不全(n=9,52.9%),慢性阻塞性肺病(n=5,29.4%),腦血管病史(n=3,17.6%),吸菸(n=15,88.2%),慢性腎功能不全(n=3,17.6%)。下肢缺血嚴重程度按照 Rutherford 分級,3 級(重度間歇性跛行)2 例,4 級(靜息痛)10 例,5 級(缺血性潰瘍)5 例。解剖學特徵:髂總髂外動脈均累及 13 例,單純累及髂外動脈 4例;股總動脈閉塞15 例,狹窄 2 例;原發性病變 15 例,髂動脈支架內閉塞後 2 例;6 例患者合併股淺動脈閉塞,2 例合併股深動脈開口段閉塞。術前踝肱指數(ABI):0~0.54(0.30±0.13)。

1.2 手術過程

所有患者均首選穿刺左側肱動脈,使用長鞘在腹主動脈下端造影,以明確髂動脈病變及遠端股總動脈、股深動脈情況。常規手段導絲開通髂動脈閉塞段病變,直至遠端正常的股淺動脈。如合併股淺動脈閉塞,則開通至遠端股深動脈;如順行導絲無法順利開通或進入夾層無法回到真腔,在路圖下逆向穿刺股深動脈後,使用相應技術獲得對閉塞動脈的開通。常規使用 4 mm 球囊對閉塞病變進行擴張後,在髂 - 股總動脈植入 8 mm 的金屬自膨支架。對於需要覆蓋股深動脈起始端的病例,植入 6 mm 自膨支架。然後,使用球囊對支架進行後擴張塑型。最後造影。病變殘餘狹窄< 30%,定義為技術成功。

1.3 術後用藥和隨訪

術後常規使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聯合抗血小板至少 3 個月,之後調整為單抗血小板。對合並有冠心病的病例,首選使用氯吡格雷;如冠狀動脈存在支架,抗血小板藥物方案遵從心內科意見。術後定期隨訪,隨訪內容包括缺血癥狀有無復發、ABI 的改變、下肢血管超聲等。對於有再狹窄的病例,給予再次擴張或追加支架。

1.4 研究終點

1.4.1 主要研究終點:技術成功是指在手術中病變殘餘狹窄< 30%。I 期通暢是指患者靶病變在隨訪期內保持血管通暢,或再狹窄< 50%;II 期通暢是指靶病變在隨訪期內發生再狹窄或閉塞,通過二次干預,獲得通暢。

1.4.2 次要觀察終點:圍手術期嚴重併發症(術後 30 天內),靶病變二次干預率(TLR),隨訪期內免於重大醫學事件(major adverse clinical event, MACE,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

1.5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性變量使用(x_±s),分類性變量使用絕對值(%)表示。連續變量使用學生t 檢驗,Kaplan-Meier法計算 I 期和 II 期通暢率和TLR。

2

結果

17 例患者手術均獲得了成功,技術成功率100.0%。14 例通過順行開通,3 例需要使用逆行穿刺技術;2 例患者先行經導管溶栓後再植入支架。植入支架 29 枚(平均1.7枚/人),其中 8 mm支架 25 枚,6 mm支架 4 枚。29 枚支架中,3 枚為自膨式覆膜支架(Viabahn),自膨覆膜支架均用於跨髖關節病變,其餘均為自膨裸支架。術後患肢ABI:0.76~1.21(0.96±0.13),較術前有顯著提高(t=15.22,P<0.0001)(圖 1)。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劉昌偉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北京醫師協會血管外科專科醫師分會會長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主編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目的:總結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的手術成功率及中遠期結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治療的17例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的臨床資料,記錄人口學資料、合併症和解剖學情況。總結手術成功率、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情況、支架術後I 期和II期通暢率及免於重大醫學事件(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結果:共有17例病例納入研究,男性16歲,平均年齡(68.5±7.4)歲;多數患者有較嚴重的系統性合併症,不適於開放性手術。手術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9 枚(平均1.7枚/人)。術後患肢踝肱指數(ABI)較術前有顯著提高(0.96±0.13 vs 0.30±0.13;t=15.22,P<0.0001)。所有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8~50月,平均(22±11)月。隨訪期內 3 例患者死亡,3 例患者出現支架內再閉塞。術後 1、2、3 年的 I 期通暢率分別為93.3%、73.8%和73.8%,II期通暢率均為93.3%。術後1、2、3 年免於重大醫學事件(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分別為93.3%、67.7%和37.6%。結論:使用全腔內方法治療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是可行、安全、可靠的方法,其遠期通暢率較高。對於有嚴重合並症不適於開放手術的病例,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腔內成形術是治療髂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的常用治療方式。但對於合併有股總動脈狹窄/閉塞的病變,治療方式多傾向於複合手術治療,而完全腔內治療的報道不多。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治療的病例,對完全腔內治療方法的可行性和中遠期結果加以總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共對 17 例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iliaccombined with common femoral artery occlusive lesion,ICFO)進行了完全腔內治療。17 例患者均為單側病變,男性 16 例,女性 1 例;年齡 50~82 歲,平均(68.5±7.4)歲。合併症包括:高血壓(n=15,88.2%),2 型糖尿病(n=10,58.8%),冠心病(n=12,70.6%),心功能不全(n=9,52.9%),慢性阻塞性肺病(n=5,29.4%),腦血管病史(n=3,17.6%),吸菸(n=15,88.2%),慢性腎功能不全(n=3,17.6%)。下肢缺血嚴重程度按照 Rutherford 分級,3 級(重度間歇性跛行)2 例,4 級(靜息痛)10 例,5 級(缺血性潰瘍)5 例。解剖學特徵:髂總髂外動脈均累及 13 例,單純累及髂外動脈 4例;股總動脈閉塞15 例,狹窄 2 例;原發性病變 15 例,髂動脈支架內閉塞後 2 例;6 例患者合併股淺動脈閉塞,2 例合併股深動脈開口段閉塞。術前踝肱指數(ABI):0~0.54(0.30±0.13)。

1.2 手術過程

所有患者均首選穿刺左側肱動脈,使用長鞘在腹主動脈下端造影,以明確髂動脈病變及遠端股總動脈、股深動脈情況。常規手段導絲開通髂動脈閉塞段病變,直至遠端正常的股淺動脈。如合併股淺動脈閉塞,則開通至遠端股深動脈;如順行導絲無法順利開通或進入夾層無法回到真腔,在路圖下逆向穿刺股深動脈後,使用相應技術獲得對閉塞動脈的開通。常規使用 4 mm 球囊對閉塞病變進行擴張後,在髂 - 股總動脈植入 8 mm 的金屬自膨支架。對於需要覆蓋股深動脈起始端的病例,植入 6 mm 自膨支架。然後,使用球囊對支架進行後擴張塑型。最後造影。病變殘餘狹窄< 30%,定義為技術成功。

1.3 術後用藥和隨訪

術後常規使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聯合抗血小板至少 3 個月,之後調整為單抗血小板。對合並有冠心病的病例,首選使用氯吡格雷;如冠狀動脈存在支架,抗血小板藥物方案遵從心內科意見。術後定期隨訪,隨訪內容包括缺血癥狀有無復發、ABI 的改變、下肢血管超聲等。對於有再狹窄的病例,給予再次擴張或追加支架。

1.4 研究終點

1.4.1 主要研究終點:技術成功是指在手術中病變殘餘狹窄< 30%。I 期通暢是指患者靶病變在隨訪期內保持血管通暢,或再狹窄< 50%;II 期通暢是指靶病變在隨訪期內發生再狹窄或閉塞,通過二次干預,獲得通暢。

1.4.2 次要觀察終點:圍手術期嚴重併發症(術後 30 天內),靶病變二次干預率(TLR),隨訪期內免於重大醫學事件(major adverse clinical event, MACE,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

1.5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性變量使用(x_±s),分類性變量使用絕對值(%)表示。連續變量使用學生t 檢驗,Kaplan-Meier法計算 I 期和 II 期通暢率和TLR。

2

結果

17 例患者手術均獲得了成功,技術成功率100.0%。14 例通過順行開通,3 例需要使用逆行穿刺技術;2 例患者先行經導管溶栓後再植入支架。植入支架 29 枚(平均1.7枚/人),其中 8 mm支架 25 枚,6 mm支架 4 枚。29 枚支架中,3 枚為自膨式覆膜支架(Viabahn),自膨覆膜支架均用於跨髖關節病變,其餘均為自膨裸支架。術後患肢ABI:0.76~1.21(0.96±0.13),較術前有顯著提高(t=15.22,P<0.0001)(圖 1)。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圍手術期無死亡和截肢發生。圍手術期併發症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徵合併心衰 1 例,經內科積極保守治療後好轉;肱動脈大血腫 2 例,因壓迫症狀需手術切開清除血腫;對比劑腎病 2例,經水化等保守治療,在術後 1 月,腎功能恢復到術前水平。

17例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8~50個月,平均(22±11)個月。隨訪期內,3 例患者死亡,其中,2 例死於心腦血管事件,1 例死於惡性腫瘤。隨訪期內,3 例患者出現支架內再閉塞,其中 2 例經再次腔內治療後開通,1 例患者未再幹預。術後1、2、3 年的 I 期通暢率分別為93.3%、73.8%、73.8%(圖 2);II 期通暢率均為93.3%(圖 3)。2 例患者隨訪期內因缺血癥狀,再次行股淺動脈血管重建。3 例患者出現跨關節支架斷裂,其中 2 例輕度狹窄,未處理;1例導致支架閉塞,需要再次行腔內開通。術後1、2、3 年免於MACE(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分別為93.3%、67.7%、37.6%(圖4)。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劉昌偉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

北京醫師協會血管外科專科醫師分會會長

《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主編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目的:總結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的手術成功率及中遠期結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治療的17例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的臨床資料,記錄人口學資料、合併症和解剖學情況。總結手術成功率、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情況、支架術後I 期和II期通暢率及免於重大醫學事件(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結果:共有17例病例納入研究,男性16歲,平均年齡(68.5±7.4)歲;多數患者有較嚴重的系統性合併症,不適於開放性手術。手術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9 枚(平均1.7枚/人)。術後患肢踝肱指數(ABI)較術前有顯著提高(0.96±0.13 vs 0.30±0.13;t=15.22,P<0.0001)。所有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8~50月,平均(22±11)月。隨訪期內 3 例患者死亡,3 例患者出現支架內再閉塞。術後 1、2、3 年的 I 期通暢率分別為93.3%、73.8%和73.8%,II期通暢率均為93.3%。術後1、2、3 年免於重大醫學事件(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分別為93.3%、67.7%和37.6%。結論:使用全腔內方法治療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是可行、安全、可靠的方法,其遠期通暢率較高。對於有嚴重合並症不適於開放手術的病例,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腔內成形術是治療髂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的常用治療方式。但對於合併有股總動脈狹窄/閉塞的病變,治療方式多傾向於複合手術治療,而完全腔內治療的報道不多。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治療的病例,對完全腔內治療方法的可行性和中遠期結果加以總結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共對 17 例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iliaccombined with common femoral artery occlusive lesion,ICFO)進行了完全腔內治療。17 例患者均為單側病變,男性 16 例,女性 1 例;年齡 50~82 歲,平均(68.5±7.4)歲。合併症包括:高血壓(n=15,88.2%),2 型糖尿病(n=10,58.8%),冠心病(n=12,70.6%),心功能不全(n=9,52.9%),慢性阻塞性肺病(n=5,29.4%),腦血管病史(n=3,17.6%),吸菸(n=15,88.2%),慢性腎功能不全(n=3,17.6%)。下肢缺血嚴重程度按照 Rutherford 分級,3 級(重度間歇性跛行)2 例,4 級(靜息痛)10 例,5 級(缺血性潰瘍)5 例。解剖學特徵:髂總髂外動脈均累及 13 例,單純累及髂外動脈 4例;股總動脈閉塞15 例,狹窄 2 例;原發性病變 15 例,髂動脈支架內閉塞後 2 例;6 例患者合併股淺動脈閉塞,2 例合併股深動脈開口段閉塞。術前踝肱指數(ABI):0~0.54(0.30±0.13)。

1.2 手術過程

所有患者均首選穿刺左側肱動脈,使用長鞘在腹主動脈下端造影,以明確髂動脈病變及遠端股總動脈、股深動脈情況。常規手段導絲開通髂動脈閉塞段病變,直至遠端正常的股淺動脈。如合併股淺動脈閉塞,則開通至遠端股深動脈;如順行導絲無法順利開通或進入夾層無法回到真腔,在路圖下逆向穿刺股深動脈後,使用相應技術獲得對閉塞動脈的開通。常規使用 4 mm 球囊對閉塞病變進行擴張後,在髂 - 股總動脈植入 8 mm 的金屬自膨支架。對於需要覆蓋股深動脈起始端的病例,植入 6 mm 自膨支架。然後,使用球囊對支架進行後擴張塑型。最後造影。病變殘餘狹窄< 30%,定義為技術成功。

1.3 術後用藥和隨訪

術後常規使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聯合抗血小板至少 3 個月,之後調整為單抗血小板。對合並有冠心病的病例,首選使用氯吡格雷;如冠狀動脈存在支架,抗血小板藥物方案遵從心內科意見。術後定期隨訪,隨訪內容包括缺血癥狀有無復發、ABI 的改變、下肢血管超聲等。對於有再狹窄的病例,給予再次擴張或追加支架。

1.4 研究終點

1.4.1 主要研究終點:技術成功是指在手術中病變殘餘狹窄< 30%。I 期通暢是指患者靶病變在隨訪期內保持血管通暢,或再狹窄< 50%;II 期通暢是指靶病變在隨訪期內發生再狹窄或閉塞,通過二次干預,獲得通暢。

1.4.2 次要觀察終點:圍手術期嚴重併發症(術後 30 天內),靶病變二次干預率(TLR),隨訪期內免於重大醫學事件(major adverse clinical event, MACE,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

1.5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性變量使用(x_±s),分類性變量使用絕對值(%)表示。連續變量使用學生t 檢驗,Kaplan-Meier法計算 I 期和 II 期通暢率和TLR。

2

結果

17 例患者手術均獲得了成功,技術成功率100.0%。14 例通過順行開通,3 例需要使用逆行穿刺技術;2 例患者先行經導管溶栓後再植入支架。植入支架 29 枚(平均1.7枚/人),其中 8 mm支架 25 枚,6 mm支架 4 枚。29 枚支架中,3 枚為自膨式覆膜支架(Viabahn),自膨覆膜支架均用於跨髖關節病變,其餘均為自膨裸支架。術後患肢ABI:0.76~1.21(0.96±0.13),較術前有顯著提高(t=15.22,P<0.0001)(圖 1)。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圍手術期無死亡和截肢發生。圍手術期併發症包括:急性冠脈綜合徵合併心衰 1 例,經內科積極保守治療後好轉;肱動脈大血腫 2 例,因壓迫症狀需手術切開清除血腫;對比劑腎病 2例,經水化等保守治療,在術後 1 月,腎功能恢復到術前水平。

17例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8~50個月,平均(22±11)個月。隨訪期內,3 例患者死亡,其中,2 例死於心腦血管事件,1 例死於惡性腫瘤。隨訪期內,3 例患者出現支架內再閉塞,其中 2 例經再次腔內治療後開通,1 例患者未再幹預。術後1、2、3 年的 I 期通暢率分別為93.3%、73.8%、73.8%(圖 2);II 期通暢率均為93.3%(圖 3)。2 例患者隨訪期內因缺血癥狀,再次行股淺動脈血管重建。3 例患者出現跨關節支架斷裂,其中 2 例輕度狹窄,未處理;1例導致支架閉塞,需要再次行腔內開通。術後1、2、3 年免於MACE(死亡 + 截肢 + 靶血管重建)率分別為93.3%、67.7%、37.6%(圖4)。

名家論文|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腔內成形術17例臨床分析

3

討論

髂動脈聯合股總動脈閉塞性病變(ICFO)屬於比較少見的主髂動脈閉塞性病變類型,在TASC II 分級中並沒有對其進行分級[1]。傳統的治療方法有主/髂-股動脈血管旁路術,或股總動脈內膜剝脫 + 髂動脈支架的雜交治療方法[2]。這些方法均可以獲得有效的血管開通以及可靠的遠期通暢率。但是,對於合併有複雜的臟器功能障礙的手術高危患者,上述手術方法可能會增加圍手術期併發症的風險[3]。另外,腹股溝部位的淋巴漏等併發症還有可能增加人工血管感染等的發生[4]

選擇全腔內治療聯合病變,通過微創的方法獲得血管開通,可以有效地減少開放手術的系統性併發症,降低圍手術期死亡率。本組 17 例患者中,大多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可能增加全麻術後併發症的合併症。使用全腔內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減少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率。另外,本組患者大多數為重症缺血患者,通過快速開通流入道血流,可有效緩解缺血癥狀。股深動脈血供重建,對於重症下肢缺血的症狀緩解和遠期保肢的意義都非常明確[5-6]。本組有 6 例患者合併有股淺動脈閉塞,但我們僅重建了股深動脈的血供,就有效改善了症狀,圍手術期沒有截肢發生,證實了這種治療理念的合理性。遠期隨訪中,2 例患肢重建股淺動脈,都是因為患肢足部再次發生外傷後缺血性潰瘍而進行的。

ICFO的再開通,一般經上肢入路的順行開通就可以獲得較高的開通率。如果該處動脈存在嚴重的鈣化使得順向開通無法成功,則可以選擇逆向穿刺股深動脈或股淺動脈,以增加開通成功率。如果逆向穿刺後導絲仍進入夾層無法返回真腔,可以使用雙向球囊擴張技術來增加返回真腔的機會。在股深或股淺動脈的逆向穿刺口,一般不使用動脈鞘,而使用3 F或4 F的0.018系統的球囊幫助導絲支撐和擴張。在手術結束後,穿刺口可以採用血管內球囊加壓和體外加壓方法來獲得有效的封閉,避免局部假性動脈瘤或巨大血腫的併發症。

全腔內治療ICFO,除了關注其手術成功率,更重要的是關注其遠期通暢率。Bosiers等[7]在比較了股總動脈行內膜剝脫和腔內治療後,認為對於重度狹窄或閉塞的股總動脈病變,應首選考慮行內膜剝脫加補片成形術。但同時,Azéma等[8]在回顧性分析 36 例股總動脈腔內成形術後,發現其1年和2年的I期通暢率均為80%;另外,Calligaro等[9]在 17 例該處病變都使用了自膨覆膜支架後,其1年和2年的I期通暢率可以保持在90%以上,與本研究的結果基本接近。本研究使用了全腔內治療ICFO,雖然病例較少,但仍然顯示了可接受的I期通暢率和令人滿意的II期通暢率;同時,腹股溝區未手術的特點,使得二次再幹預在入路上有更多選擇。但也有作者會質疑對於跨越髖關節部位的支架可能會因為關節的屈伸活動而導致支架斷裂,從而導致支架的遠期通暢率不佳。有作者為了避免支架斷裂,採用以球囊擴張PTA為主的策略[10]。我們回顧性分析了17例患者,發現其支架斷裂的確會存在,但支架斷裂與支架是否放置在股深動脈以及支架的直徑沒有顯著關係。臨床中,我們通過屈髖動作進行造影發現,大多數患者的股總動脈並沒有發生嚴重的扭曲,選擇順應性好的金屬自膨支架可以獲得滿意的血流。但是在隨訪中還應該密切關注支架是否會存在斷裂,如果斷裂導致血管閉塞或重度狹窄,可以考慮追加自膨覆膜支架進行二次開通。

通過本組17例病例的回顧性總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使用全腔內方法治療累及股總動脈的髂動脈閉塞性病變是可行、安全和可靠的方法,其遠期通暢率較高。對於有嚴重合並症不適於開放手術的病例,可將其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參 考 文 獻:

[1] Norgren L, Hiatt WR, Dormandy JA, et al.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J Vasc Surg, 2007, 45(Suppl S):S55-S67.

[2] 葉煒,劉昌偉,劉暴,等. 老年人下肢動脈閉塞的血管重建262例分析. 中華普通外科雜誌,2009,24:451-454

[3] Chiu KW, Davies RS, Nightingale PG, et al. Review of direct anatomical ope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tic 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0, 39:460-471.

[4] Siracuse JJ, Nandivada P, Giles KA, et al. Prosthetic graft infections involving the femoral artery. J Vasc Surg, 2013, 57:700-705.

[5] Picquet J, Paumier A, Maugin E, et al. The role of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gh claudication in case of hypogastric occlusion. Ann Vasc Surg, 2013, 27:474-479.

[6] 葉煒,劉昌偉,李擁軍,等. 老年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腔內治療效果分析. 中華外科雜誌,2010,48:261-264.

[7] Bosiers M, Deloose K. Femoral bifurcation disease: balloon or knife.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9, 74:627-633.

[8] Azéma L, Davaine JM, Guyomarch B, et al . Endovascular repair of common femoral artery and concomitant arterial lesions.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1, 41:787-793.

[9] Calligaro KD, Balraj P, Moudgill N, et al. Results of polytetrafluoroethylene-covered nitinol stents crossing the inguinal ligament. J Vasc Surg, 2013, 57:421-426.

[10] Donas KP, Pitoulias GA, Schwindt A,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rofunda femoris artery obstructive disease: nonsense or useful tool in selected cases?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10, 39:30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