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古稱絳州,位於山西臨汾盆地,系國家規劃的設施農業發展最佳地理範圍之內“晉冀魯南、黃淮流域”,全國果菜十強縣,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農民傳統用機肥種植蔬菜歷史悠久,品質優良。

1992年山西省新絳研究小組人員,在立足有機肥和化肥農藥的基礎上,在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開始研究作物無公害高產技術。商品菜面積由過去的3000畝發展到2002年的16萬畝。西紅柿、茄子、辣椒、黃瓜年畝產量均徘徊在0.7~1萬千克左右。

2002年,山西省芮城和臨汾有了CM和EM益生菌產品 ,他又獲得到一本《農用與環保微生物》。由日本比嘉照夫1991年著,其中有幾個觀點:

1“EM生物菌開發利用起來,地球人口增長到100億也不愁無食物可吃。”

2“應用生物技術“如果調查某一作物高產例子,就會發現不少是平均產量的2倍和3倍。”③“複合益生菌能將碳素有機物由在雜菌條件下的22~24%利用率提高到100~200%。 ”“目前作物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利用率不足1%,如果提高一個百分點,作物產量就可增加1倍”,經他實驗“糙米產量每1000平方米超過1800千克。”

3生物有機肥能將無機氮(鉀)有機化。”

在蔬菜生產上推廣複合益生菌液,結果產量提高30~60%,並解決了連作障礙即土傳病問題,病蟲草害同時減輕;

他在推廣中發現,雖然用生物菌能使作物根深葉茂,有些作物不一定增產穩產,因為冬季光照弱,保護地內植株徒長嚴重,成為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比嘉照夫著作中說,“自然界作物高產利用太陽光能不足1%,如果提高1%,C4作物瞬間達6~7%,作物產量就可以翻番”。2003年市場上有了一種植物製劑,叫植物誘導劑。說明中,①能增加根系;②能控秧抗逆;③能提光利用率0.5~4.9倍,他將此成果組裝到農業生產技術上,經過3年試驗,作物不易得病毒病,很少染真、細菌病害,在6~7℃環境中作物不會受凍(一般10℃就會受凍),作物產量又可提高30~60%。

同時,日本資料表明,給作物田間施鉀,大約78%鉀被果實吸收,22%被莖稈吸收。另據《中國蔬菜》文摘說明,土壤含鉀在240毫克/千克為高產濃度,而全國各地土壤中含量多在100毫克/千克以下。他確立了鉀長果實,貯鉀就是貯果貯糧的理念。在田間應用鉀、豐果增產突顯。50%的硫酸鉀每百千克可共產鮮果1萬千克,產糧食1660千克,他將有機肥+複合生物菌液+植物誘導劑+天然礦物鉀集成技術四要素整合,用在西紅柿、茄子、辣椒、黃瓜等作物上應用,畝產均高達2萬千克左右。溫室內一年可種2茬。

後來他通過查閱我國和前蘇聯作家著作看到,作物生長的三大元素碳、氫、氧佔作物體96%,而現實社會上廣泛宣傳的氮、磷、鉀三大元素只佔作物體2.7~4%。

主次倒置是產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碳素肥做為益生菌的食物改良土壤,並能將有機物以菌絲團的形態通過根系進入植物體,叫有機營養理論,益生菌又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含量300毫克/千克)和氮(含量79.1%),益生菌與碳素物結合可滿足作物對氮素60~80%的需要,如果在田間施入2000千克左右的雞糞(含氮量1.62%左右),完全不必要再施氮素化肥,在生物集成技術上,除碳鉀以外,其它營養素由益生菌從土壤肥料和空氣中挖掘吸收利用,作物就能高產優質,低投入,少汙染。不用化肥農藥,產品自然屬有機食品。實踐經驗出來後,經中國農科院微生物室在新絳取土化驗,用生物集成技術,土壤中固氮酶活物又化學技術的0值提高到600~1200個單位,土壤中各種礦物質營養提高0.1~2倍,驗證了生物集成技術的高產優質科學道理。

2005年,此理論與實踐上升到良法模式,將打印稿交中國農科院蔬菜所孫日飛看,他說:“目前我國還沒有有機蔬菜生產操作規範,從你們這裡看到希望”。同年,我將《有機蔬菜良好操作規範》書稿交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並在書上註上我的電話號碼,以瞭解全國各地讀者用戶反饋意見,獲得了十分好的反映。當年香港百利高公司黃華亭看書後到新絳考察,在此通過西行莊立虎有機蔬菜專業合作社,建立了3000畝供港蔬菜基地,用此法生產的蔬菜,連續5年供港全部合格。2012年7月3日,港府食衛局長宣佈“供港山西(新絳有機蔬菜)食品合格率99.999%,這在世界上都是難得的”。證明了技術和效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國際日報、中評社、新華社、鳳凰網、國 家進出口網、山西晚報均做了報道)。

2012年6月6日,國務院“三農發展內參”主任董文獎,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劉立新到新絳考察蔬菜、小麥後認為作物不用化肥農藥,不但不減產,而且產量提高好多;不考慮輪作倒茬,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生產模式中用的益生菌和賽眾調理肥,具有打開植物次生代謝功能作用,故產量高、品質好,與西歐栽培模式相比,可謂中國式有機農業。

自2003年以來,先後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有機農作物專著34本,2009年被評為暢銷書作家,同年在臺灣網公佈,被評為國際科學家排行第二,2007年被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聘為科技顧問,2010年被CHC全國生態產業國際發展委員會聘為生態農業科技專家等。其部分技術內容2009年12月他被評為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著作評為省一等獎。

由於著作上均有本人電話號碼,已知在全國各地各種作物上應用,產量比過去用化學技術增產0.5~3倍,增產幅度較小的是茶葉和田七(0.5倍),增產高的是蔬菜和中藥材(1~3倍),糧食作物增產0.79~1 .2倍。

應用效果以《綠色蔬菜高產100題》為書名,選擇了近幾年全國各地100名用戶的做法和效果,由金盾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目前,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中國楊凌科技局、山西運城市農業開發辦,深圳科技局均已立項推廣。2013年8月中國式有機農業蔬菜系列一套5本,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2014年11月中國式有機農業涉及到糧、棉、油、果、菜、茶、藥等種植領域一套8本,將由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和金盾出版社出版,此技術集成成果的認定推廣,達到農作物高產,食品質量安全,謂一箭雙鵰效果。可望為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2020年較2010年產量和效益翻番提供支撐。

2009年和2011年研究的碳素有機肥+複合生物菌+鉀+植物誘導劑+植物修復素=作物增產0.5~2倍=有機食品技術,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為發明專利“一種有機蔬菜的田間管理方法”,2010年8月2日向世界發佈,“一種開發農作物高產有機的集成技術”2012年2月被歐洲,美國專利局向世界公佈;2013年6月26日,在中國農科院,由武維華院士牽頭,中國式“有機農業高產栽培技術”被9位入庫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行業成果。

通過成果鑑定後4年多的努力,該研究小組人員:1、受邀到內蒙古省政府及包頭、河南省農業廳在河南科技學院(新鄉)、北京總參謀部農場、中綠華廈有機農莊,廣東臺山澳門華僑農場、貴州六盤水市委、陝西富平淡村、湖北武漢新辰公司、陝西楊凌,臺灣楊凌美庭,山西太原農科所、陽泉、新絳,福建廈門正禾有機農業發展公司,陝西省農科院等邀請和相關專家磋商等宣傳推廣,均受到認可和應用。

2、給多數地方政府和公司撰了生物技術發展戰略或方案;

3、編制出中國式有機農業,蔬菜、糧食、中藥材、果品生產標準一套5本。

4、2014年在山西新絳所產西葫蘆、黃瓜、茄子、辣椒、小麥等供應深圳昶綠隆公司,北京中標國際,總參謀部;在山東淄博市茂惠有限公司基地的生產西紅柿兩個品種,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青島科標化工分析檢測有限公司化驗,全部合格,達中綠華夏及國際有機食品標準要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