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合作社 致富一方人——記黨武鎮龍塘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金瑞雲

“一片紅桃林,這是我們成立合作社以來所帶來的致富產業。”作為黨武鎮龍塘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金瑞雲帶領村民走向一條致富之路。

從2014年到2017年,三年時間,從最初召開發起大會的19人,到後來的22名發起人。從最初的32戶社員發展到今天的56戶參股;從最初合作社成立時租用的200畝流轉土地,到如今的362畝;從最初合作社成立時無收入到如今合作社的員工已實現上萬元的“分紅”。

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與2014年貴安新區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村裡成立農業合作社有著重要的關係。

合作社創立正當時

眼下,貴安新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像一座座“連心橋”,架起農戶與市場的橋樑,帶動農民增收、活躍農村經濟。而貴安新區黨武鎮龍塘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是當中的典型。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金瑞雲很清楚這個道理。2014年,金瑞雲看中並抓住“機遇”,他向黨武鎮黨委、政府表達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支持。

2014年3月,金瑞雲個人出資在龍井村村民劉家其的土地租用進行試種,並於當年六月初成功產桃。“那時,我的信心更足了。”金瑞雲說。

2014年5月底,正是紅桃產桃期。黨武鎮政府帶領時任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羅國泰、合作社發起人金瑞雲、龍井村主任劉家發、村民劉家其等4人,到美國紅桃產苗基地浙江省金華市源東區進行實地考察,並對該紅桃的產量、市場銷售及市場價格做了充分的瞭解。

回來後,金瑞雲開始了“號脈”,龍井村、路寨村、葵花山村等村的閒置坡地成了他的“試驗田。”

金瑞雲邀請有關專家對三個村的氣候、閒置坡地的土壤質量和水分聚集量進行探測,得出的結果是該地適合種植美國紅桃。金瑞雲喜出望外,決定引種,並和胡志明等19名發起人在龍井村村支兩委的幫助和配合下,於9月召開了發起大會,開始籌備合作社。

擼起袖子加油幹

善舉綱者萬事遂,善謀事者機可期。

從最初合作社成立時租用的200畝流轉土地,到後來的362畝,涉及5個坡段。從單一的桃樹種植到後來的李樹、橘樹,再到後來的林下放養等;從最初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閒置坡地到後來的每戶社員每十畝閒置坡地年賺2400元的收入,是金瑞雲幹事創業帶動村民致富的映照。

熟悉鄉情、村情、民情,才能激發真情、熱情和感情,這是做好合作社工作的“初心”所在。

合作社成立之後,金瑞雲個人就陸續投入了90餘萬元發展合作社。他一週至少有三天要深入村寨去走一走,看一看,除了看看桃樹的生長情況,每當除草時都要和社員一起進行,一忙就是一整天。還要教社員科學種植,生態放養。

龍井村農民600多人,留村務農勞動力就有300多人,閒置坡地1000餘畝,農業生產多為傳統模式,村民年平均收入較低。合作社的成立,保證了每戶社員至少有一個人就業,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金瑞雲和其他發起人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挨家挨戶進行宣傳,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將閒置坡地租給合作社,並約定在農忙時不打擾他們進行自家農業耕作。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由於龍井村處於二級水資源保護區內,金瑞雲和其他發起人就制定了要走發展特色種植和生態發展、農業觀光、生態旅遊的路子,採取“合作社+土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採取“統一種苗,統一管理,統一報酬,統一銷售”的方式,形成以龍井村為核心區,向路寨村、葵花山村輻射,將三個村連片串攏發展的路子。

帶領社員“走出去”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合作社發展到如今,儘管還處於投產狀態,也出現過資金短缺的情況,但村民經濟收入得到了有效提高。合作社引種的18000株樹苗從2014年12月到2017年6月底,兩年半的時間內,讓社員平均增收一萬餘元。

“我們合作社是和新區一起成長的,新區下發有關農村經濟發展文件時,我就知道我們的機會來了。”在挨家挨戶去做宣傳動員時,金瑞雲也看到了村民想修通“致富路”的期盼。

路通而心通,心通而幹勁出。金瑞雲和其他發起人及社員計劃在2020年要把5個坡段的路全部修通,讓社員在除草、摘桃這些過程中少花力氣。

“我們不僅要幫助合作社社員和全村村民勞動致富,還要把剩餘的閒置坡地全部利用起來,讓村民實實在在拿到紅利,通過我們合作社的帶頭示範作用,帶動周邊村寨共同發展。”

今後,金瑞雲決心把龍塘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龍井村經濟的新引擎,並通過建設“網購物流平臺”,讓合作社真正實現“走出去”。(母文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