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百川論道|損益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個規律。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是愚笨的,他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愚者不會長壽,智者則能延年。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懂得養生的人,耳聰目明,身體強壯。即使年老,還能像壯年一樣。壯年的,則看上去會更加年輕。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事情。歡樂人生,恬靜生活,淡泊明志,無慾無求,虛情於守,所以他的生命是無窮的,能與天地同在。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百川論道|損益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個規律。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是愚笨的,他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愚者不會長壽,智者則能延年。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懂得養生的人,耳聰目明,身體強壯。即使年老,還能像壯年一樣。壯年的,則看上去會更加年輕。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事情。歡樂人生,恬靜生活,淡泊明志,無慾無求,虛情於守,所以他的生命是無窮的,能與天地同在。

百川論道|損益

可能有人會問了,人活的年齡再大,也不可能,和天地一樣的壽命吧?古人寫文章,是不是有點懸?而實際上,這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黃帝內經》的含義啊。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一個健康的人,他的頭部養生,依靠上天。他的腳部養生,依靠大地。中間的自然社會,則可以養生他的五臟六腑。

頭部的呼吸來自於肺部,腳部的感覺直通於咽喉,颳風時肝臟就敏感,打雷時心臟會害怕。

山谷就像脾臟,雨水的產生就像腎的功能。經脈猶如河流,腸胃就像大海。九竅就像自然灌溉的莊稼。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百川論道|損益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個規律。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是愚笨的,他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愚者不會長壽,智者則能延年。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懂得養生的人,耳聰目明,身體強壯。即使年老,還能像壯年一樣。壯年的,則看上去會更加年輕。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事情。歡樂人生,恬靜生活,淡泊明志,無慾無求,虛情於守,所以他的生命是無窮的,能與天地同在。

百川論道|損益

可能有人會問了,人活的年齡再大,也不可能,和天地一樣的壽命吧?古人寫文章,是不是有點懸?而實際上,這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黃帝內經》的含義啊。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一個健康的人,他的頭部養生,依靠上天。他的腳部養生,依靠大地。中間的自然社會,則可以養生他的五臟六腑。

頭部的呼吸來自於肺部,腳部的感覺直通於咽喉,颳風時肝臟就敏感,打雷時心臟會害怕。

山谷就像脾臟,雨水的產生就像腎的功能。經脈猶如河流,腸胃就像大海。九竅就像自然灌溉的莊稼。

百川論道|損益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所以,如果不遵行天的綱紀,地的道理,則人體的災害就來到了。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所以,就像大自然有颶風災害一樣,人體發病,也是疾風驟雨。好的大夫,在病剛入皮毛的時候,就把它治好了。

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其次,在病入肌膚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筋脈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六腑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五臟的時候治好。然而,如果真到了治五臟的程度,人也就只剩半條命了。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百川論道|損益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個規律。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是愚笨的,他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愚者不會長壽,智者則能延年。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懂得養生的人,耳聰目明,身體強壯。即使年老,還能像壯年一樣。壯年的,則看上去會更加年輕。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事情。歡樂人生,恬靜生活,淡泊明志,無慾無求,虛情於守,所以他的生命是無窮的,能與天地同在。

百川論道|損益

可能有人會問了,人活的年齡再大,也不可能,和天地一樣的壽命吧?古人寫文章,是不是有點懸?而實際上,這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黃帝內經》的含義啊。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一個健康的人,他的頭部養生,依靠上天。他的腳部養生,依靠大地。中間的自然社會,則可以養生他的五臟六腑。

頭部的呼吸來自於肺部,腳部的感覺直通於咽喉,颳風時肝臟就敏感,打雷時心臟會害怕。

山谷就像脾臟,雨水的產生就像腎的功能。經脈猶如河流,腸胃就像大海。九竅就像自然灌溉的莊稼。

百川論道|損益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所以,如果不遵行天的綱紀,地的道理,則人體的災害就來到了。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所以,就像大自然有颶風災害一樣,人體發病,也是疾風驟雨。好的大夫,在病剛入皮毛的時候,就把它治好了。

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其次,在病入肌膚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筋脈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六腑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五臟的時候治好。然而,如果真到了治五臟的程度,人也就只剩半條命了。

百川論道|損益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直譯為性求清靜情安逸,心隨事動精神疲。守得天真志圓滿,追求物慾意轉移。

懂得了天地之道,也就懂得了養生損益。就像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一樣,人的生命,也是需要自我調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百川論道|損益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個規律。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是愚笨的,他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愚者不會長壽,智者則能延年。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懂得養生的人,耳聰目明,身體強壯。即使年老,還能像壯年一樣。壯年的,則看上去會更加年輕。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事情。歡樂人生,恬靜生活,淡泊明志,無慾無求,虛情於守,所以他的生命是無窮的,能與天地同在。

百川論道|損益

可能有人會問了,人活的年齡再大,也不可能,和天地一樣的壽命吧?古人寫文章,是不是有點懸?而實際上,這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黃帝內經》的含義啊。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一個健康的人,他的頭部養生,依靠上天。他的腳部養生,依靠大地。中間的自然社會,則可以養生他的五臟六腑。

頭部的呼吸來自於肺部,腳部的感覺直通於咽喉,颳風時肝臟就敏感,打雷時心臟會害怕。

山谷就像脾臟,雨水的產生就像腎的功能。經脈猶如河流,腸胃就像大海。九竅就像自然灌溉的莊稼。

百川論道|損益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所以,如果不遵行天的綱紀,地的道理,則人體的災害就來到了。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所以,就像大自然有颶風災害一樣,人體發病,也是疾風驟雨。好的大夫,在病剛入皮毛的時候,就把它治好了。

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其次,在病入肌膚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筋脈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六腑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五臟的時候治好。然而,如果真到了治五臟的程度,人也就只剩半條命了。

百川論道|損益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直譯為性求清靜情安逸,心隨事動精神疲。守得天真志圓滿,追求物慾意轉移。

懂得了天地之道,也就懂得了養生損益。就像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一樣,人的生命,也是需要自我調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百川論道|損益

遇到煩心事,看得開一些,清心寡慾。不要讓事情,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這樣會弄得疲憊不堪。

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抬頭看看藍天,你就又會自信滿滿。如果因為沒有得到,就消沉下去,你的意志品質都會變得,開始懷疑人生了。

文 | 百川

過了四十歲的人,如何養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一種現象:“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氣大衰,九竅不利。

百川論道|損益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了一半,起居也逐漸衰退。過了五十歲,身體感到很沉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氣色大衰,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感覺不通暢了?

《黃帝內經》認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早衰現象的產生,是由於不知道陰陽調節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調節,有七損八益。

七損,是陽虛的七種現象,即身體發寒、愛出虛汗、感覺清冷、經常戰慄、寒氣入骨、時而昏厥、腹脹而死。愛過夏天,不耐冬天。

八益,是陰虛的八種現象,即身體發熱、皮膚不好、愛喘粗氣、俯仰咳嗽、無汗而熱、嘴幹舌燥、心情煩悶、腹脹而死。愛過冬天,夏天難受。

百川論道|損益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是聰明的,他們知道這個規律。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是愚笨的,他們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愚者不會長壽,智者則能延年。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懂得養生的人,耳聰目明,身體強壯。即使年老,還能像壯年一樣。壯年的,則看上去會更加年輕。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所以,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事情。歡樂人生,恬靜生活,淡泊明志,無慾無求,虛情於守,所以他的生命是無窮的,能與天地同在。

百川論道|損益

可能有人會問了,人活的年齡再大,也不可能,和天地一樣的壽命吧?古人寫文章,是不是有點懸?而實際上,這是沒有真正的理解,《黃帝內經》的含義啊。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一個健康的人,他的頭部養生,依靠上天。他的腳部養生,依靠大地。中間的自然社會,則可以養生他的五臟六腑。

頭部的呼吸來自於肺部,腳部的感覺直通於咽喉,颳風時肝臟就敏感,打雷時心臟會害怕。

山谷就像脾臟,雨水的產生就像腎的功能。經脈猶如河流,腸胃就像大海。九竅就像自然灌溉的莊稼。

百川論道|損益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所以,如果不遵行天的綱紀,地的道理,則人體的災害就來到了。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所以,就像大自然有颶風災害一樣,人體發病,也是疾風驟雨。好的大夫,在病剛入皮毛的時候,就把它治好了。

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其次,在病入肌膚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筋脈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六腑的時候治好,其次,病入五臟的時候治好。然而,如果真到了治五臟的程度,人也就只剩半條命了。

百川論道|損益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直譯為性求清靜情安逸,心隨事動精神疲。守得天真志圓滿,追求物慾意轉移。

懂得了天地之道,也就懂得了養生損益。就像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一樣,人的生命,也是需要自我調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百川論道|損益

遇到煩心事,看得開一些,清心寡慾。不要讓事情,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這樣會弄得疲憊不堪。

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抬頭看看藍天,你就又會自信滿滿。如果因為沒有得到,就消沉下去,你的意志品質都會變得,開始懷疑人生了。

百川論道|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