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藥師經札記五十

皆仁法師

藥師經札記五十

皆仁法師

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一願是得妙飲食願。

這一大願說:將來我成佛時,若諸有情生活困苦,受飢渴所逼惱,為了維持生存,不擇手段去追求飲食,造下了各種重大惡業。

世間飲食資具,不是垂手可得的。有知識有技能者,可用知識、技術、體力去換取,但無知識、無技能技能,那又如何獲得資生之物呢?這些人為了生活,只好鋌而走險,不是明搶就是暗偷,或詐騙,或恐嚇,造作種種惡業。

我們由此可以得知:

作惡者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由於內心的煩惱深重,因為煩惱而造作惡業;二是環境所迫,為了生計不得以而為之。

如果是因為煩惱驅使而造惡業者,就應從思想上去解決問題;如果是因為貧苦所導致的惡業,則要從資生用具上來解決問題。藥師如來在因地發的第十一大願,就是從資生用具上解決問題。

經中說:一切飢寒無衣無食的眾生,如果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依照佛的教誨,專念受持,信受奉行,那麼藥師如來則先以上妙的飲食,飽足其身,然後更進一步,用佛法的無上甘露,使他們安立於正法中,得畢竟安樂,也就是究竟解脫之樂。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知道:飲食資具只能作為暫時的救濟,長貧難顧,救濟不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辦法。

如果一個人立身不正,不守信用,不務正業,導致衣食難顧,這就不是一時的救濟所能解決的了。先要用飲食讓他得到溫飽,然後再教以求生技能,讓他可以得到相應的職業,可以衣食無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修學佛法,使其在佛法大海中暢遊,得到出世間的無上法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濟。

所以藥師如來因地時發願先用飲食令眾生得以飽足,然後再用甘露法味讓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

藥師經札記五十

皆仁法師

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一願是得妙飲食願。

這一大願說:將來我成佛時,若諸有情生活困苦,受飢渴所逼惱,為了維持生存,不擇手段去追求飲食,造下了各種重大惡業。

世間飲食資具,不是垂手可得的。有知識有技能者,可用知識、技術、體力去換取,但無知識、無技能技能,那又如何獲得資生之物呢?這些人為了生活,只好鋌而走險,不是明搶就是暗偷,或詐騙,或恐嚇,造作種種惡業。

我們由此可以得知:

作惡者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由於內心的煩惱深重,因為煩惱而造作惡業;二是環境所迫,為了生計不得以而為之。

如果是因為煩惱驅使而造惡業者,就應從思想上去解決問題;如果是因為貧苦所導致的惡業,則要從資生用具上來解決問題。藥師如來在因地發的第十一大願,就是從資生用具上解決問題。

經中說:一切飢寒無衣無食的眾生,如果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依照佛的教誨,專念受持,信受奉行,那麼藥師如來則先以上妙的飲食,飽足其身,然後更進一步,用佛法的無上甘露,使他們安立於正法中,得畢竟安樂,也就是究竟解脫之樂。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知道:飲食資具只能作為暫時的救濟,長貧難顧,救濟不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辦法。

如果一個人立身不正,不守信用,不務正業,導致衣食難顧,這就不是一時的救濟所能解決的了。先要用飲食讓他得到溫飽,然後再教以求生技能,讓他可以得到相應的職業,可以衣食無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修學佛法,使其在佛法大海中暢遊,得到出世間的無上法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濟。

所以藥師如來因地時發願先用飲食令眾生得以飽足,然後再用甘露法味讓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

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佛法中對食說的很細,共分為九種。大家可以稍稍瞭解一下,這九種食分別是:

  • 一、段食

  • 也稱為摶食、見取食,是指肉、菜等一般的食物,以香、味、觸為體。由於可用口鼻分段飲啖,以滋養有情之依身,故稱段食。段食可分粗、細二種,如飯、面、魚、肉等稱為粗摶食;酥油、香氣及各種飲料等是細食。《俱舍論》中更說光、影、火、風等雖不能飲啖,但能長養生命,因此亦屬於細食。

  • 二、觸食

  • 又作細觸食、細滑食、溫食、更樂食、樂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裡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

  •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中,將衣裳、香華、薰火及香油等稱為更樂食(即觸食)。《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中也將衣服、洗浴等稱為細滑食。

  • 三、思食

  • 又作念食、意食、意思食、意念食、業食。指意業或意念。即此有漏的意業與慾望俱轉,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當有之果,使有情滋長相續。《長阿含經》卷二十中說︰“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另外,《俱舍論》說思食也能安養現身,如商人遇海難,飲食俱失,遙見積沫,疑是海岸,意欲速至,生命因此延長,後知不是,望絕便死。再者,《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說︰“諸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 四、識食

  • 指六識。六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能起當有之果,執持身命而不壞,故稱為食。地獄眾生與無色界即以識為食。《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說︰“云何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

以上四種稱為世間食,四食中,段食只有欲界才有,其餘三食則通三界,但因四生五趣之區別而有差別。如據《大毗婆沙論》第一百三十卷中所載,欲界具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無色界亦有三食。但下三無色以思食為主。非想非非想處以識食為主。又,地獄、鬼趣、卵生、胎生、溼生等皆具四食,然地獄以識食為主,鬼趣以思食為主,卵生以觸食為主,胎生以段食為主,溼生以觸食為主。

這四種世間之食,只能資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於世間美味,心不貪愛。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等為食,則能長養善根,出離生死,成就菩提,故又有出世間五種食。

下面說說五種出世間食。

  • 五、念食

  • 是說修佛道之人,常持正念,長養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稱為念食。

  • 六、法喜食

  • 修出世行者,愛樂佛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稱為法喜食。

  • 七、禪悅食

  • 修出世行的人,由得定力,自資長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稱為禪悅食。

  • 八、願食

  • 修行佛道之人,以願持身,不捨萬行,長養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稱為願食。

  • 九、解脫食

  • 解脫就是自在義。修佛道之人,離諸業縛,於法自在,即得長養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稱為解脫食。

藥師經札記五十

皆仁法師

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一願是得妙飲食願。

這一大願說:將來我成佛時,若諸有情生活困苦,受飢渴所逼惱,為了維持生存,不擇手段去追求飲食,造下了各種重大惡業。

世間飲食資具,不是垂手可得的。有知識有技能者,可用知識、技術、體力去換取,但無知識、無技能技能,那又如何獲得資生之物呢?這些人為了生活,只好鋌而走險,不是明搶就是暗偷,或詐騙,或恐嚇,造作種種惡業。

我們由此可以得知:

作惡者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由於內心的煩惱深重,因為煩惱而造作惡業;二是環境所迫,為了生計不得以而為之。

如果是因為煩惱驅使而造惡業者,就應從思想上去解決問題;如果是因為貧苦所導致的惡業,則要從資生用具上來解決問題。藥師如來在因地發的第十一大願,就是從資生用具上解決問題。

經中說:一切飢寒無衣無食的眾生,如果得聞藥師如來名號,依照佛的教誨,專念受持,信受奉行,那麼藥師如來則先以上妙的飲食,飽足其身,然後更進一步,用佛法的無上甘露,使他們安立於正法中,得畢竟安樂,也就是究竟解脫之樂。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知道:飲食資具只能作為暫時的救濟,長貧難顧,救濟不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辦法。

如果一個人立身不正,不守信用,不務正業,導致衣食難顧,這就不是一時的救濟所能解決的了。先要用飲食讓他得到溫飽,然後再教以求生技能,讓他可以得到相應的職業,可以衣食無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修學佛法,使其在佛法大海中暢遊,得到出世間的無上法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濟。

所以藥師如來因地時發願先用飲食令眾生得以飽足,然後再用甘露法味讓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

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佛法中對食說的很細,共分為九種。大家可以稍稍瞭解一下,這九種食分別是:

  • 一、段食

  • 也稱為摶食、見取食,是指肉、菜等一般的食物,以香、味、觸為體。由於可用口鼻分段飲啖,以滋養有情之依身,故稱段食。段食可分粗、細二種,如飯、面、魚、肉等稱為粗摶食;酥油、香氣及各種飲料等是細食。《俱舍論》中更說光、影、火、風等雖不能飲啖,但能長養生命,因此亦屬於細食。

  • 二、觸食

  • 又作細觸食、細滑食、溫食、更樂食、樂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裡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的重要因素。

  •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中,將衣裳、香華、薰火及香油等稱為更樂食(即觸食)。《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中也將衣服、洗浴等稱為細滑食。

  • 三、思食

  • 又作念食、意食、意思食、意念食、業食。指意業或意念。即此有漏的意業與慾望俱轉,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當有之果,使有情滋長相續。《長阿含經》卷二十中說︰“有眾生因念食得存,諸根增長,壽命不絕。”另外,《俱舍論》說思食也能安養現身,如商人遇海難,飲食俱失,遙見積沫,疑是海岸,意欲速至,生命因此延長,後知不是,望絕便死。再者,《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說︰“諸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 四、識食

  • 指六識。六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能起當有之果,執持身命而不壞,故稱為食。地獄眾生與無色界即以識為食。《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中說︰“云何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

以上四種稱為世間食,四食中,段食只有欲界才有,其餘三食則通三界,但因四生五趣之區別而有差別。如據《大毗婆沙論》第一百三十卷中所載,欲界具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無色界亦有三食。但下三無色以思食為主。非想非非想處以識食為主。又,地獄、鬼趣、卵生、胎生、溼生等皆具四食,然地獄以識食為主,鬼趣以思食為主,卵生以觸食為主,胎生以段食為主,溼生以觸食為主。

這四種世間之食,只能資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於世間美味,心不貪愛。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等為食,則能長養善根,出離生死,成就菩提,故又有出世間五種食。

下面說說五種出世間食。

  • 五、念食

  • 是說修佛道之人,常持正念,長養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稱為念食。

  • 六、法喜食

  • 修出世行者,愛樂佛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稱為法喜食。

  • 七、禪悅食

  • 修出世行的人,由得定力,自資長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稱為禪悅食。

  • 八、願食

  • 修行佛道之人,以願持身,不捨萬行,長養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稱為願食。

  • 九、解脫食

  • 解脫就是自在義。修佛道之人,離諸業縛,於法自在,即得長養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稱為解脫食。

感得天人送供還被人嫌?佛法中說的九種食你都知道嗎?

說到五種出世間食時,想起了禪宗的一則故事:

曹洞宗的雲居道膺禪師在洞山禪師門下參學的時候,曾在三峰結庵而住,整整十日沒有下山過堂用齋。

洞山一日見他便問:“你最近怎麼沒有過堂用齋?”雲居禪師回答道:“因為每天有天神給我送吃的。所以就沒有下山過堂。”

洞山禪師一聽,皺眉道:“我還以為你是有正知見的人,誰知道竟然還有這樣的見解在?你今晚來我室中,我為你解說。”

雲居禪師晚上應約而至,洞山禪師叫他道:“膺庵主。”雲居禪師下意識地就應聲了。

洞山禪師立馬說:“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雲居禪師若有所悟,告辭回庵,寂然安坐,天神再次來送食的時候,竟然找不到雲居禪師的蹤影。

這樣過了三日,天神嘆息不已,只好離去。

有人或許會問,有天人送食這不是好事嗎?為什麼雲居禪師還會被洞山斥責呢?這是因為,縱使天人的飲食比人間的美味千萬倍,那還是世間的飲食,還沒有出離三界。而感得天人送供養,那修行還是落在三界之內,還能被天人尋找到蹤跡,那還有輪迴的份。而修行者的目標是要超越三界,出離輪迴之苦。如此看來,雲居禪師又怎能不挨訓斥呢?

我們在學習出世間五食之後,雖然我們的凡夫身還不能離開世間的飲食,但是在心裡還是要給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標,希望能夠不斷地進步以後能以出世間五食為食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