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智東西 編 | 十四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金融科技的熱點項目,可以用於交易風險評估和實施監管、市場趨勢預測等,打通金融機構、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信息壁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迎合多變的市場環境,發展新型商業模式。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金融科技報告,闡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金融服務領域的用例,及其對於促進市場發展和維護金融穩定性的作用。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全文,可以在智東西頭條號回覆關鍵詞“nc201”下載。

以下為智能內參整理呈現的乾貨:

一、AI引起了“全球央行”的注意

在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的局面下,2009年4月初倫敦G20峰會決議設立一個全球的金融監管體系,並於該年6月27日正式運作,專家稱其為“全球央行”,此即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簡稱FSB)。

金融穩定委員會的具體職能包括:評估全球金融系統脆弱性,監督各國改進行動;促進各國監管機構合作和信息交換,對各國監管政策和監管標準提供建議;協調國際標準制訂機構的工作;為跨國界風險管理制訂應急預案等。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2012-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併購活動

隨著計算機和大數據的發展,近兩年人工智能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於診斷疾病、翻譯語言和駕駛汽車等。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全球針對人工智能創企的投資從2011年的2.82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24億美元,此間併購交易也在加劇。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監督式學習、增強學習、非監督式學習之間的關係

人工智能,可以執行那些傳統算法無法解決,需要人工輔助的任務的計算機系統,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引起了FSB的注意,併發布了本報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之於金融服務)。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從供需角度理解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從供給端看,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提供了可用的工具,包括雲服務、更快的數據處理/解析、更低成本的目標數據庫、能夠自動學習和進行預測的數據模型等。

與此同時,在更快更可靠的電子交易平臺和經濟數字化下,機器學習算法能夠接觸更多公開、實時的交易數據和企業公開聲明(美國的市場監管機構已經允許交易公司利用社交媒體發佈公共聲明,且上世紀90年代之後新聞就已經能被計算機理解了),結合來自社交媒體、在線搜索趨勢、收視數據等給出的消費者信息,從而實現複雜的交易指令和信用評估等。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2009-2017年間全球數據存儲成本(藍線)和數據可用性(紅線)發展示意

從需求端來看,金融機構能夠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發展新的業務需求,降低成本,管理收益風險,提高運作效率,優化客戶流程。因此,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主動引進相關技術增強競爭力和品牌熱度,剩下的也不得不採取措施迎戰。

為了優化成本結構,金融機構也在積極的與監管方尋求合作項目,如保險條例、數據報告、最佳執行交易、反洗錢和金融恐襲預防(AML/CFT)等。因此,監管機構需要應付更多更復雜的數據信息,平衡其與數據保護之間的關係。

二、四大智能金融用例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面向客戶:信用評分、保險和聊天程序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已被廣泛用於金融機構的前臺,大型的客戶數據被導入聊天程序,使其能夠為客戶“面對面”的用自然語言交流,提供信用評估和風險提示,給出貸款額度。

先來看信用評估工具,主要基於歷史交易數據(信用賬單、是否及時繳納水電費等)和AI評分模型(迴歸、決策樹和統計分析之類的工具),它可以幫助加快貸款決策速度,限制增量風險。除了金融機構已經有的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源(社交媒體活動、手機使用和短信活動等),甚至金融環境和金融週期,也逐漸成為信貸等級評估參考。當然,關於個人數據的隱私和保護問題現在還是一個政策爭議點,機器學習本身的邏輯不可理解性也會受到質疑。目前,已有掌握該技術的美國公司瞄準缺乏信用評估機制的中國市場。

再來看保險的定價、營銷和管理,基於實時、高精的消費數據(在線購物行為或汽車行駛里程)等,AI可以幫助保險行業進行定價決策和損失評估,減少索賠處理時間,提高盈利能力,降低運營成本,這一領域的AI應用,美國、英國、德國和中國等國都在進行積極普及。潛在的數據錯誤,以及利益驅動下排除某些群體的問題是爭議點。

最後來看聊天程序,即助客戶進行交易或解決問題的虛擬助手,也稱聊天機器人。這些自動化程序能進行文本和語音識別,與客戶用自然語言進行交流,給出財務建議,幫助客戶進行財務決策,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聊天程序與客戶的互動來獲取客戶信息。目前,亞洲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已將聊天程序投入使用。

面向運營:資本優化、風險模型、市場分析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序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進行資本優化(銀行),提供風險管理模型(反向測試和模型驗證),並對交易的市場影響進行分析(大頭寸交易的建模)等。

先來看資本優化,傳統銀行嚴重以來數學(函數)方法進行,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基於大數據分析給出的方案不僅更快(計算能力強),考慮的維度也更全面。2012年,有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大多銀行聲明已經在利用很牛的程序優化風險加權資產(RWA),節約了5%至15%。衍生品利潤率也在優化的範疇,比如利潤率估值調整(MVA)。與此同時,清算和雙邊保證金的新規定增加了對優化資本和初始保證金的複雜技術的需求。

再來看風險模型,即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對大型、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集進行分析,考慮到市場行為、監管規則和其他趨勢的變化,進行反向測試、模型驗證和壓力測試,避免低估風險,提高模型容錯性,提高透明度。目前,美國和歐洲的一些監管機構已將AI引入風險管理,一家全球性的企業和投資銀行也將無人監督算法引入驗證模型。

最後來看市場分析,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可以補充傳統的市場影響模型,從零散的歷史數據中獲得更多信息,幫助識別非線性關係,評估交易(包括自家公司的交易)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創造“交易機器人” 自學如何對市場(價格波動和流動性)變化做出反應,求解對市場影響最低的交易行為。

面向交易和投資組合管理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除了上述環節,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正被一些公司應用於自主的(無監督的)設計交易和投資策略。

對於交易執行方(賣方)而言,他們希望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提高銷售能力,比如從歷史交易數據挖掘客戶行為,提供語音、文本服務(聊天程序)並從中挖掘新的客戶信息,導入電子平臺數據池,幫助公司滿足非股票市場的交易前交易和交易後的透明度要求。與此同時,基於AI技術的風險建模可以幫助銀行提供風險配置方案。

對於投資組合管理方(買房)而言,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可以從更數學的角度理解市場行為,給出市場預測(價格波動)及其時效性,帶來直接和間接的更高回報。有業內人士評估,純粹被AI管理的資產大概有100億美元,這個數字正在快速增長。不過很多量化基金表示,在不清楚怎麼回事的情況下,他們不願意完全自動化。此外,企業對於數據共享的意願和標準都比較曖昧。因此,算法需要考慮監管規則和可理解性。

面向法規和監管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監管科技是金融科技的一個子範疇,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發展到64.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76%。

對於非結構化數據(電子郵件、語音、即時消息、文檔和元數據)而言,監管科技本質上是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理解的結合。在歐盟,投資經理必須遵從MiFID II、UCITS、AIFMD等指令,而機器學習可棒幫助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這些規則。此外,AI還被用於客戶身份認證(KYC),直戳金融機構最貴、最費力且高度重複的痛點。

此外,AI算法還能對交易數據(TRs)的質量進行評估和篩選。目前已有金融機構(杜克貝克)的金融科技實驗室採用監督式學習算法自由識別文本字段,自動檢測不符合強制清算要求的事務。

機器學習還可用於識別異常交易和風險主體,檢測和預測市場波動、流動性風險、金融壓力、房價、工業生產、GDP以及失業率,評估用戶情緒,抓住可能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威脅。央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協助貨幣政策評估。

一些監管機構,如澳大利亞證券及投資委員會(ASIC)、新加坡貨幣當局(MAS)、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在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可疑交易識別。具體做法包括從證據文件中識別和提取利益實體,分析用戶的交易軌跡、行為特徵和關聯信息,更快更準更省力的打擊通過銀行系統進行的犯罪活動(反洗錢)。

三、微觀財務分析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可極大的提高信息處理效率,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增強金融信息功能系統,從而幫助市場參與者更大規模的手機信息和更全面的分析相關牽動因素,實時的調整交易和投資策略以適應當下的金融環境,建立緩衝機制,通過各種渠道(自動化業務流程、根據需求分析分配資源分佈等)降低成本和風險(發現欺詐、洗錢、違約、網絡攻擊等),鼓勵金融機構開源數據與行業中的其他部門、企業合作,幫助穩定整個金融系統。特別指出的是,算法依賴於第三方開發人員和服務商,且未必有可理解性,需要結合人類員工的觀察、評估結論,注意可能造成操作風險。

此外,消費者、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AI技術享受更方便的借貸學習,享受更便宜、更廣泛的金融服務,獲得針對性的財務規劃方案,推進惠普金融。當然,其中可能涉及的種族、宗教、性別等敏感數據所屬的AI倫理範疇有待更廣泛的討論。

鑑於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是相對較新的事物,缺乏相關共同認知和國際標準,並存在數據安全和隱私、操作風險、社會倫理等問題,因此需要國際標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等多方協作努力,避免不恰當的使用造成系統風險放大。目前,已經有國際證券委員會(IOSCO)發表了AI在市場監控、數據手機、跨境合作方面的技術影響,高級監管機構(SSG)也對算法的可踐行性和相關控制進行了剖析,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也將該技術考慮到公司內部政策和程序中去以保證開發過程的一致性。

四、宏觀財務分析

全球央行人工智能報告:四大場景顛覆金融體系

從整個經濟體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避免無效和失誤行為,將資金分配給有需要且有價值的投資者和項目,降低支付和結算成本從而造福個體投資者、消費者,可以刺激實際經濟活動,影響金融市場的集中度,使整個體系收益。

此外,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所屬的數字經濟也將促進金融服務和各個行業之間的協作,比如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打通各環節鏈路,提高資源利用率,發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人工智能本身作為一個新的產業,不僅將收到先鋒/創新企業的追捧,對於那些還沒采納AI的企業而言,也不得不買裝備應戰,從而帶動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更有效的信息處理可能帶來宏觀金融維穩的同時,也可能提供高頻交易這樣打破市場規則的行為。部分公司可能使用人工智能或機器學習技術利用更低的交易成本獲得更高的回報。換言之,AI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但複雜的交易過程和風險是否是AI技術和整體金融環境能夠承受的,難下判斷。目前,更多樣化的風險分擔結構,或者說金融體系中更緊密的相互聯繫可能有助於分擔風險。如畢馬威所說,金融機構應縮短開發的反饋週期,將開發項目分成若干個迭代週期,以適應多變的經濟環境和需求市場。

此外,AI可能破壞保險行業的風險分擔功能,算法偏見可能導致不受歡迎的歧視,在倫理層面可能受到的衝擊也值得注意。

智東西認為,金融行業的數學性加上大量的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使其成為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落點,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且智能金融(AI+金融)也吻合了更全局、精準的數字經濟大趨勢,迎合多變的市場環境,帶來惠普金融、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的增長點。因此,AI+金融/智能金融成為一個新的風口,一個能夠獲得監管支持、多機構分擔風險的風口。

附:

1、名詞釋義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子範疇,靈感來自大數據分析,泛指能夠進行自動優化的算法,包括監督式學習(算法會提供一組包含標籤的“訓練”數據)、非監督式學習(提供給算法的數據不包含標籤)、增強學習(在監督和非監督學習之間進行:算法被輸入一個未標記的數據集合,為每個數據點選擇一個動作,並接收反饋)、深度學習(受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啟發,使用了在“層”中工作的算法,該結構被稱為人工神經網絡,可以用於監督,無人監督,或強化學習)等。

2、算法與應用

2011到2012年間,由於現代計算能力的飆升和機器學習算法,特別是深度學習算法的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再一次火了起來。深度學習可以應用於不同類型的問題(分類、迴歸分析等),因此在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產生了顯著的效果,而這些技能之於汽車/自動駕駛、醫療、法律、金融等領域意義重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