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裡是BIMBOX。

對於很多人來說,行業該怎麼發展,甚至是企業該怎麼發展,都是大家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但其實在人們心裡的比重並不重,大家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樣?我個人該怎麼發展?」

今天我們參加了2017中國建築行業BIM峰會,會議上廣聯達公司發佈了新的BIM雲平臺產品。

你好,這裡是BIMBOX。

對於很多人來說,行業該怎麼發展,甚至是企業該怎麼發展,都是大家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但其實在人們心裡的比重並不重,大家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樣?我個人該怎麼發展?」

今天我們參加了2017中國建築行業BIM峰會,會議上廣聯達公司發佈了新的BIM雲平臺產品。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呂振

會議中間,我們邀請了廣聯達BIM產品經理呂振,來和我們聊聊在會上發佈的產品思路,以及他對BIM行業和從業人員的觀點,從「雲給行業帶來哪些改變」,到時代鉅變下每個人的未來。

你好,這裡是BIMBOX。

對於很多人來說,行業該怎麼發展,甚至是企業該怎麼發展,都是大家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但其實在人們心裡的比重並不重,大家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樣?我個人該怎麼發展?」

今天我們參加了2017中國建築行業BIM峰會,會議上廣聯達公司發佈了新的BIM雲平臺產品。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呂振

會議中間,我們邀請了廣聯達BIM產品經理呂振,來和我們聊聊在會上發佈的產品思路,以及他對BIM行業和從業人員的觀點,從「雲給行業帶來哪些改變」,到時代鉅變下每個人的未來。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關於產品的對話

新發布的企業BIM雲平臺有哪些改變和提升?

目前有很多的企業在談論,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建模,但是發現建模沒有價值,沒有體現它的意義。所以我們現在發佈的企業BIM雲平臺這個產品的核心,是希望通過項目上的BIM應用獲得數據,把這些數據基於企業的管理的邏輯呈現出來,幫助企業的領導瞭解項目信息,做一些企業管理的決策。它需要去和管理活動結合,去產生更大的價值,這是我們今天這個產品的核心特點。

雲產品和以前的產品有什麼聯繫?

我們傳統的信息化裡面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很多的數據來源是要靠填報的,而且這個價值只是體現在了企業領導的層面上,沒有帶來具體作業人員的價值提升。這個就帶來傳統信息化一個非常苦惱的問題,就是沒有真實的數據,或者數據經過造假。

我們現在的企業BIM平臺最核心的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數據都是基於BIM工具的應用產生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可以把整個的進度計劃和模型關聯起來,通過進度模擬指導計劃內容,實際現場的作業人員可以通過手機端去採集實際進度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整合之後可以呈現單個項目進度的延誤情況和進展情況,進一步,多個項目彙總起來會形成企業的信息。

那麼站在企業決策層的角度它可能會關注我的企業現在有多少正在基礎施工階段,正在二次結構施工階段,所以我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和項目的BIM工具的數據完全打通,數據從一線作業的過程中產生,而不是一線作業完了之後再進行填報,我想這是它和我們之前的BIM產品的一個最大聯繫。

使用這個新的產品需要怎麼樣的人員、硬件、軟件方面的配置要求?

首先它需要有云環境,我們認為公有云無論是從性能效率還有價格、安全性的層面上都優於私有云,所以我們建議大家使用公有云。

第二個在軟件層面上需要有項目BIM應用這個基礎。實際作業的項目上要推動BIM,這個是它的一個軟件基礎。

第三就是人員的基礎。我們這個產品它核心的服務對象是我們施工總包企業的管理層,但是數據又是從一線的作業過程產生的。第一個層面就是項目的作業人員需要去應用BIM這個工具。第二個就是我們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去基於BIM的數據去做管理,我想這對於兩個層面都會有要求。

項目上是應該建立BIM小組,還是成本管理人員來使用雲服務呢?

目前的很多的企業在應用的時候都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從崗位的作業的工具來進行提升,第二個就是面向整個施工項目的管理,第三個就是企業應用層面。

所以我想是不是項目上要建立BIM小組,首先是依據於企業有沒有推動BIM的這樣一個想法。

關於成本人員使用這個問題,BIM模型本身天然的帶有工程量的屬性,BIM對於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我們成本管理就是量和價。所以我認為BIM肯定需要面向成本管理人員去應用。

當然目前也碰到很多問題,我們國家的成本管理體系比較複雜,比如說措施費它是沒有辦法用模型來體現的,所以目前會有一些障礙,但是我認為從長遠的情況來看,成本管理一定會引入BIM。

現在很多用戶反映BIM還沒有建完,實際項目都快完成了,主要是產品單價太高,買不起幾個點,只能有少數幾個人幹活。今後是否會考慮更低的單價,項目裡更多的點位這種方式呢?

站在我們產品人員的角度上,商業模式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所有的工程建設必須要和BIM產生關係,只是我們目前受制於工程承發包的模式和的工期的要求,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趕工期。將來的行業發展的更好的時候,我認為不存在工程幹完了,BIM模型沒有完成的情況,一定是在工程開始之前我們的BIM模型就已經完全建立了。

說到單價的問題,在事物初期階段它的價格可能會很高,因為它的成本投入也很高,而且市場對於它的訴求也很高。

我們也認識到了這個情況,目前正在做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BIM5D產品其實是一個很重的產品,我們希望把一些基礎功能固化下來在電腦端上完成,其他的應用功能都在網頁端和手機上完成,這樣把它變成一個平臺化產品。

第二是把它變成一個個模塊,我們在施工現場也是有商務人員,生產人員,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可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把這些工作內容都模塊化的去完成。最終理想場景就是商務人員也用BIM,但是BIM的信息是從底層的平臺上來獲取的,生產人員做生產人員的內容。把整體軟件進行拆分,拆分了它的單價當然就低了,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BIM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時候,未來可期的是單價一定會降低,

現在很多小項目,他也會考慮到想用廣聯達的產品,但是一看價格就覺得有點望而卻步了。

在售賣方式上除了我們拆分成分模塊銷售之外,我們其實還有一些想法,因為更小的項目意味著時間更短,他就不用按照整個的流程來做。

我們希望能採用按照時間收費的方式、租用的方式,既能夠滿足項目應用,又能夠降低項目成本,我們也正在考慮這些內容,應該會在明年會有具體的變化。

使不使用雲服務,業務和管理上有什麼區別嗎?

BIM是一個共享的建築信息模型,而且共享是基於BIM的數據和信息,所以我想BIM的整個應用推廣,雲一定是它的最主要的場景。

將來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很多的作業方式和管理的邏輯都要基於雲。

我們很多的客戶會講,我希望能在手機端上看到三維模型,最開始用智能手機的時候我還需要有數據線,把信息導入到手機端,那現在可以不用了,都是雲端向它推送的。

這個趨勢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其實不在於用不用雲,而在於數據的積累。數據存在我的腦子裡和存在雲上,完全是兩個概念。雲上的數據可以進行更多的結構化,和知識體系的建立。萬物互聯,我想將來雲會變成基礎設施。

你好,這裡是BIMBOX。

對於很多人來說,行業該怎麼發展,甚至是企業該怎麼發展,都是大家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但其實在人們心裡的比重並不重,大家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樣?我個人該怎麼發展?」

今天我們參加了2017中國建築行業BIM峰會,會議上廣聯達公司發佈了新的BIM雲平臺產品。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呂振

會議中間,我們邀請了廣聯達BIM產品經理呂振,來和我們聊聊在會上發佈的產品思路,以及他對BIM行業和從業人員的觀點,從「雲給行業帶來哪些改變」,到時代鉅變下每個人的未來。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關於產品的對話

新發布的企業BIM雲平臺有哪些改變和提升?

目前有很多的企業在談論,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建模,但是發現建模沒有價值,沒有體現它的意義。所以我們現在發佈的企業BIM雲平臺這個產品的核心,是希望通過項目上的BIM應用獲得數據,把這些數據基於企業的管理的邏輯呈現出來,幫助企業的領導瞭解項目信息,做一些企業管理的決策。它需要去和管理活動結合,去產生更大的價值,這是我們今天這個產品的核心特點。

雲產品和以前的產品有什麼聯繫?

我們傳統的信息化裡面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很多的數據來源是要靠填報的,而且這個價值只是體現在了企業領導的層面上,沒有帶來具體作業人員的價值提升。這個就帶來傳統信息化一個非常苦惱的問題,就是沒有真實的數據,或者數據經過造假。

我們現在的企業BIM平臺最核心的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數據都是基於BIM工具的應用產生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可以把整個的進度計劃和模型關聯起來,通過進度模擬指導計劃內容,實際現場的作業人員可以通過手機端去採集實際進度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整合之後可以呈現單個項目進度的延誤情況和進展情況,進一步,多個項目彙總起來會形成企業的信息。

那麼站在企業決策層的角度它可能會關注我的企業現在有多少正在基礎施工階段,正在二次結構施工階段,所以我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和項目的BIM工具的數據完全打通,數據從一線作業的過程中產生,而不是一線作業完了之後再進行填報,我想這是它和我們之前的BIM產品的一個最大聯繫。

使用這個新的產品需要怎麼樣的人員、硬件、軟件方面的配置要求?

首先它需要有云環境,我們認為公有云無論是從性能效率還有價格、安全性的層面上都優於私有云,所以我們建議大家使用公有云。

第二個在軟件層面上需要有項目BIM應用這個基礎。實際作業的項目上要推動BIM,這個是它的一個軟件基礎。

第三就是人員的基礎。我們這個產品它核心的服務對象是我們施工總包企業的管理層,但是數據又是從一線的作業過程產生的。第一個層面就是項目的作業人員需要去應用BIM這個工具。第二個就是我們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去基於BIM的數據去做管理,我想這對於兩個層面都會有要求。

項目上是應該建立BIM小組,還是成本管理人員來使用雲服務呢?

目前的很多的企業在應用的時候都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從崗位的作業的工具來進行提升,第二個就是面向整個施工項目的管理,第三個就是企業應用層面。

所以我想是不是項目上要建立BIM小組,首先是依據於企業有沒有推動BIM的這樣一個想法。

關於成本人員使用這個問題,BIM模型本身天然的帶有工程量的屬性,BIM對於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我們成本管理就是量和價。所以我認為BIM肯定需要面向成本管理人員去應用。

當然目前也碰到很多問題,我們國家的成本管理體系比較複雜,比如說措施費它是沒有辦法用模型來體現的,所以目前會有一些障礙,但是我認為從長遠的情況來看,成本管理一定會引入BIM。

現在很多用戶反映BIM還沒有建完,實際項目都快完成了,主要是產品單價太高,買不起幾個點,只能有少數幾個人幹活。今後是否會考慮更低的單價,項目裡更多的點位這種方式呢?

站在我們產品人員的角度上,商業模式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所有的工程建設必須要和BIM產生關係,只是我們目前受制於工程承發包的模式和的工期的要求,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趕工期。將來的行業發展的更好的時候,我認為不存在工程幹完了,BIM模型沒有完成的情況,一定是在工程開始之前我們的BIM模型就已經完全建立了。

說到單價的問題,在事物初期階段它的價格可能會很高,因為它的成本投入也很高,而且市場對於它的訴求也很高。

我們也認識到了這個情況,目前正在做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BIM5D產品其實是一個很重的產品,我們希望把一些基礎功能固化下來在電腦端上完成,其他的應用功能都在網頁端和手機上完成,這樣把它變成一個平臺化產品。

第二是把它變成一個個模塊,我們在施工現場也是有商務人員,生產人員,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可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把這些工作內容都模塊化的去完成。最終理想場景就是商務人員也用BIM,但是BIM的信息是從底層的平臺上來獲取的,生產人員做生產人員的內容。把整體軟件進行拆分,拆分了它的單價當然就低了,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BIM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時候,未來可期的是單價一定會降低,

現在很多小項目,他也會考慮到想用廣聯達的產品,但是一看價格就覺得有點望而卻步了。

在售賣方式上除了我們拆分成分模塊銷售之外,我們其實還有一些想法,因為更小的項目意味著時間更短,他就不用按照整個的流程來做。

我們希望能採用按照時間收費的方式、租用的方式,既能夠滿足項目應用,又能夠降低項目成本,我們也正在考慮這些內容,應該會在明年會有具體的變化。

使不使用雲服務,業務和管理上有什麼區別嗎?

BIM是一個共享的建築信息模型,而且共享是基於BIM的數據和信息,所以我想BIM的整個應用推廣,雲一定是它的最主要的場景。

將來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很多的作業方式和管理的邏輯都要基於雲。

我們很多的客戶會講,我希望能在手機端上看到三維模型,最開始用智能手機的時候我還需要有數據線,把信息導入到手機端,那現在可以不用了,都是雲端向它推送的。

這個趨勢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其實不在於用不用雲,而在於數據的積累。數據存在我的腦子裡和存在雲上,完全是兩個概念。雲上的數據可以進行更多的結構化,和知識體系的建立。萬物互聯,我想將來雲會變成基礎設施。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關於市場的對話

剛才咱們溝通了一下BIM雲服務的這個新產品的發佈,現在咱們跳出這個產品本身再聊一聊您對BIM市場的一些看法。

在施工單位,有執行層、管理層還有決策層,哪個層面的人需要在BIM上花更多的時間和功夫呢?

作為執行層,他們更多的精力應該花在BIM如何和一線的工作內容結合起來,因為這會給他的作業方式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站在管理層的角度,更多的是需要怎麼去結合BIM,利用BIM去做管理,他可以通過在模型上的模擬和實際進度的採集來對比,快速知道項目不同工作面的延誤情況,所以他們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維。

站在決策層的角度上,任何沒有數據支撐的決策都是拍腦袋,所以如何把BIM的數據按照他的決策體系進行呈現,去幫助他們做決策,這個是他需要去關注的一個方向。同時因為決策層需要去整體的構思企業需要怎麼去做BIM,他們在思想層面上做的工作會更多一點。

也有這種情況,就是領導說:哎,你去給我花幾十萬塊錢買套軟件回來,然後你們就搞吧,其實這樣不太好,其實領導也應該花一些心思在這上面。

BIM帶來的是行業的變化,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崗位能夠去把它覆蓋掉的。

現在很多初學的人會有一個疑問,畢業之後如果直接進入施工單位,那是不是說我接就學習造價方面的BIM軟件或管理軟件,而建模軟件就不需要學習了呢?

目前施工企業大概會分成兩種方向:組建自己的BIM建模人員或者是從第三方找建模團隊為他們建模,然後基於模型去做應用。無論站在哪種角度來講,他都需要去熟悉,甚至要非常精通,像Revit、Tekla、Archicad這些設計軟件。

但是,未來有可能他們從設計院能夠拿到三維模型,我想到那個階段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需要熟悉這些工具。

就類似於現在的施工單位的人員要了解CAD,設計單位的人員可能對CAD更精通,只是這個區別而已。

也就是說您是相信這種「一模通用」的時代或早或晚會到來的?

我認為他會到來,包括我們現在所有的業務研究和努力的方向都在推動這個工作的進展。目前我們認為這個時代到來很困難最核心的原因,第一個方面來自於我們的標準體系不健全,沒有辦法支撐從設計到施工到運維的信息和模型的共享。第二個是機制問題,各方之間的利益關係還沒有梳理完成,比如說設計費的計取方式。

但是我認為這些在將來都不會成為問題,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大的數據集合,建築行業的數據在整個行業數據裡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未來更多的數據集合進來的時候一定會推動這個行業去做更多的數字化轉型。

建築行業是一個以十年為代溝的行業,一批人可能十年之內會走向另外一個崗位。BIM真正的在施工行業完全推動,應該是從2012年左右開始的,所以我認為在2020年的時候,「一模到底」的時代是有可能到來的,也就是現在這批人走向下一個崗位的時候,他們會已經習慣了這種作業方式。

經常被人提起,但是又不太放得上桌面的一個問題:BIM太透明瞭,動了很多人的蛋糕,尤其是施工單位的中層對BIM的阻力是最大的,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待呢?

蛋糕的問題我是這麼看待的:我們首先要有蛋糕,其次才是分配的問題,我只能吃1/10的蛋糕,但是我蛋糕總量擴大100倍的時候我也是樂意的。

BIM的出現一定會讓我們以前不合理的蛋糕分配方式得到改變,這個是必然帶來的改變,不可能有妥協的餘地。

但是我們整個行業的蛋糕能夠做大,比如像日本,施工總包企業特別少,但是它的專業化分包企業特別多,我想未來的國內肯定也是這樣的,總包企業會減少,專業化的分包企業會增多,整個蛋糕做大之後大家會獲得自己合理的、比現在更多的一部分的份額,所以我想蛋糕的問題核心是有沒有蛋糕,然後才是分配的比例的問題。

也有一種說法,甲方不懂BIM,分包也不BIM的時候,那總包單位可能更希望大家算糊塗賬,但如果甲方懂了BIM,分包單位也懂BIM了,倒逼總包單位你不得不算明白賬,因為現在國內總包單位的利潤率確實非常低,去年的統計是1%。

我想分包是相對弱勢的,他們對於BIM可能更多是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況,但是甲方對於BIM其實有很強烈的推動訴求的,業主方從BIM裡面獲得的收益最大。

廣聯達在做萬達項目的時候就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業主方不會讓你按照社會標準的清單體系來進行報價,它建立了自己的成本數據庫。比如我認為這個萬達廣場一個億能夠蓋完,你可以競爭的就是你是5%的利潤還是4%的利潤,至於說一個億你能不能搞定就是施工單位自己水平控制的事情,你可以不選擇來做這個項目。

未來的行業變化有可能萬達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這些方向會對總包單位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和壓力。

很多人特別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造價人員的未來在哪裡?

廣聯達也是從造價出身的,造價我想它首先是一個算術題,其次是一個對比題。算術題當然我可以通過計算機去解決,但是對比題是沒有辦法通過計算機去解決的。

所以,第一,成本管理這個工作或者造價管理這個工作,未來不會被弱化,反倒會被強化。因為BIM來了之後為我們帶來了更強的能力去管理成本,而且管理的細度會提升。

第二,造價會被分化。傳統的計算型的工作會逐漸被計算機取代,甚至會被雲計算取代,靠這個吃飯的人可能未來確實比較堪憂。

但是另外一個工作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就是成本怎麼去進行結構化的分解。在施工單位的角度就是,我的合約怎麼進行分包業,主方的角度就是我的成本和工期怎麼去聯動控制。這些方面的一些管理,不是一個確定的、一定誰優誰劣的選項。

我們在一個項目上碰到的真實案例,業主方碰到了一個選擇,就是我要不要加幕牆,加幕牆的成本可能要加增加兩千萬,但是我增加幕牆之後我可以提升一定的可售單價。那這對業主方來講是一個必須要做的選擇,因為它有收益的增加。

核算不是一個算量的概念,我認為在未來BIM+雲的情況下,它們有了更多的數據支撐,這種工作會越來越重要。

套句AI界的話就是:未來只有兩種人的工作不會被替代,一種是教給人工智能做事的人,還有一種就是做那些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的人。

對。

現在能看到國內的軟件開發市場,包括一些二次開發的公司越來越多了,那您覺得留給開發人員、包括二次開發人員的市場還大嗎?

不論是以Revit、ArchiCAD、Bentley、Tekla,這些軟件都是國外的軟件,本質上他們對於本土化的支撐其實是不夠的,未來這種情況會長期存在。基於這些軟件做二次開發的人員,我認為會有很大的需求,它們會比國際的廠商更理解我們國內的業務和要求。

第二就是其他的開發人員,我認為需要的體量會更大。

美國把BIM模型定義成為國土安全,它既然有數據的屬性存在,它的安全一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未來從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一定會推動BIM的國產化。

比如說我的設計模型出來之後怎麼去做招投標工作,怎麼做施工圖審查工作,施工階段的管理應用、竣工模型的備案、怎麼做後續運維階段的應用等等,一定都會有非常多國產化的軟件出現。基於三維的圖形技術、雲技術以及數據技術的這些開發人員未來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最後咱們聊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有越來越多的軟件和應用進入這個市場,您認為BIM是離它本來被設計出來的初衷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我想BIM一定離他初衷越來越遠了。Autodesk最開始只是說它是一個模型,到今天我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行業也發生了變化,整個的科技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想BIM它可能會從單純的模型,到數據,再到將來基於數據的人工智能,越來越是一個雜交的產物,很多新的技術也會進入這個領域。

它的初衷可能最開始是模型,但是它的方向一定是怎麼去改變我們這個行業的作業方式,去提升行業的生產效率。它的內容可能發生變化了,發展階段發生變化了,但是它的初衷、核心目的還是為了提高這個行業的生產效率,改變它的一些問題。

核心回到我們剛才講的蛋糕的話題,BIM的蛋糕我認為目前還正屬於成長的階段,我想所有的BIM從業人員和企業,都沒有必要為了份額的多少而去產生誰是誰非的爭論。哪怕你只建立了一個模型,也有它具體的價值。

那今天的話題咱們就聊到這兒,也感謝廣聯達BIM產品經理呂振來和我們一起嘮一嘮BIM行業的這些事,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有態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再見!

你好,這裡是BIMBOX。

對於很多人來說,行業該怎麼發展,甚至是企業該怎麼發展,都是大家經常會掛在嘴邊的,但其實在人們心裡的比重並不重,大家更關心的是「我該怎麼樣?我個人該怎麼發展?」

今天我們參加了2017中國建築行業BIM峰會,會議上廣聯達公司發佈了新的BIM雲平臺產品。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呂振

會議中間,我們邀請了廣聯達BIM產品經理呂振,來和我們聊聊在會上發佈的產品思路,以及他對BIM行業和從業人員的觀點,從「雲給行業帶來哪些改變」,到時代鉅變下每個人的未來。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關於產品的對話

新發布的企業BIM雲平臺有哪些改變和提升?

目前有很多的企業在談論,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建模,但是發現建模沒有價值,沒有體現它的意義。所以我們現在發佈的企業BIM雲平臺這個產品的核心,是希望通過項目上的BIM應用獲得數據,把這些數據基於企業的管理的邏輯呈現出來,幫助企業的領導瞭解項目信息,做一些企業管理的決策。它需要去和管理活動結合,去產生更大的價值,這是我們今天這個產品的核心特點。

雲產品和以前的產品有什麼聯繫?

我們傳統的信息化裡面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很多的數據來源是要靠填報的,而且這個價值只是體現在了企業領導的層面上,沒有帶來具體作業人員的價值提升。這個就帶來傳統信息化一個非常苦惱的問題,就是沒有真實的數據,或者數據經過造假。

我們現在的企業BIM平臺最核心的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數據都是基於BIM工具的應用產生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可以把整個的進度計劃和模型關聯起來,通過進度模擬指導計劃內容,實際現場的作業人員可以通過手機端去採集實際進度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整合之後可以呈現單個項目進度的延誤情況和進展情況,進一步,多個項目彙總起來會形成企業的信息。

那麼站在企業決策層的角度它可能會關注我的企業現在有多少正在基礎施工階段,正在二次結構施工階段,所以我們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和項目的BIM工具的數據完全打通,數據從一線作業的過程中產生,而不是一線作業完了之後再進行填報,我想這是它和我們之前的BIM產品的一個最大聯繫。

使用這個新的產品需要怎麼樣的人員、硬件、軟件方面的配置要求?

首先它需要有云環境,我們認為公有云無論是從性能效率還有價格、安全性的層面上都優於私有云,所以我們建議大家使用公有云。

第二個在軟件層面上需要有項目BIM應用這個基礎。實際作業的項目上要推動BIM,這個是它的一個軟件基礎。

第三就是人員的基礎。我們這個產品它核心的服務對象是我們施工總包企業的管理層,但是數據又是從一線的作業過程產生的。第一個層面就是項目的作業人員需要去應用BIM這個工具。第二個就是我們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去基於BIM的數據去做管理,我想這對於兩個層面都會有要求。

項目上是應該建立BIM小組,還是成本管理人員來使用雲服務呢?

目前的很多的企業在應用的時候都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從崗位的作業的工具來進行提升,第二個就是面向整個施工項目的管理,第三個就是企業應用層面。

所以我想是不是項目上要建立BIM小組,首先是依據於企業有沒有推動BIM的這樣一個想法。

關於成本人員使用這個問題,BIM模型本身天然的帶有工程量的屬性,BIM對於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我們成本管理就是量和價。所以我認為BIM肯定需要面向成本管理人員去應用。

當然目前也碰到很多問題,我們國家的成本管理體系比較複雜,比如說措施費它是沒有辦法用模型來體現的,所以目前會有一些障礙,但是我認為從長遠的情況來看,成本管理一定會引入BIM。

現在很多用戶反映BIM還沒有建完,實際項目都快完成了,主要是產品單價太高,買不起幾個點,只能有少數幾個人幹活。今後是否會考慮更低的單價,項目裡更多的點位這種方式呢?

站在我們產品人員的角度上,商業模式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所有的工程建設必須要和BIM產生關係,只是我們目前受制於工程承發包的模式和的工期的要求,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趕工期。將來的行業發展的更好的時候,我認為不存在工程幹完了,BIM模型沒有完成的情況,一定是在工程開始之前我們的BIM模型就已經完全建立了。

說到單價的問題,在事物初期階段它的價格可能會很高,因為它的成本投入也很高,而且市場對於它的訴求也很高。

我們也認識到了這個情況,目前正在做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BIM5D產品其實是一個很重的產品,我們希望把一些基礎功能固化下來在電腦端上完成,其他的應用功能都在網頁端和手機上完成,這樣把它變成一個平臺化產品。

第二是把它變成一個個模塊,我們在施工現場也是有商務人員,生產人員,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可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希望把這些工作內容都模塊化的去完成。最終理想場景就是商務人員也用BIM,但是BIM的信息是從底層的平臺上來獲取的,生產人員做生產人員的內容。把整體軟件進行拆分,拆分了它的單價當然就低了,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BIM應用越來越廣泛的時候,未來可期的是單價一定會降低,

現在很多小項目,他也會考慮到想用廣聯達的產品,但是一看價格就覺得有點望而卻步了。

在售賣方式上除了我們拆分成分模塊銷售之外,我們其實還有一些想法,因為更小的項目意味著時間更短,他就不用按照整個的流程來做。

我們希望能採用按照時間收費的方式、租用的方式,既能夠滿足項目應用,又能夠降低項目成本,我們也正在考慮這些內容,應該會在明年會有具體的變化。

使不使用雲服務,業務和管理上有什麼區別嗎?

BIM是一個共享的建築信息模型,而且共享是基於BIM的數據和信息,所以我想BIM的整個應用推廣,雲一定是它的最主要的場景。

將來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很多的作業方式和管理的邏輯都要基於雲。

我們很多的客戶會講,我希望能在手機端上看到三維模型,最開始用智能手機的時候我還需要有數據線,把信息導入到手機端,那現在可以不用了,都是雲端向它推送的。

這個趨勢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其實不在於用不用雲,而在於數據的積累。數據存在我的腦子裡和存在雲上,完全是兩個概念。雲上的數據可以進行更多的結構化,和知識體系的建立。萬物互聯,我想將來雲會變成基礎設施。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關於市場的對話

剛才咱們溝通了一下BIM雲服務的這個新產品的發佈,現在咱們跳出這個產品本身再聊一聊您對BIM市場的一些看法。

在施工單位,有執行層、管理層還有決策層,哪個層面的人需要在BIM上花更多的時間和功夫呢?

作為執行層,他們更多的精力應該花在BIM如何和一線的工作內容結合起來,因為這會給他的作業方式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站在管理層的角度,更多的是需要怎麼去結合BIM,利用BIM去做管理,他可以通過在模型上的模擬和實際進度的採集來對比,快速知道項目不同工作面的延誤情況,所以他們需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維。

站在決策層的角度上,任何沒有數據支撐的決策都是拍腦袋,所以如何把BIM的數據按照他的決策體系進行呈現,去幫助他們做決策,這個是他需要去關注的一個方向。同時因為決策層需要去整體的構思企業需要怎麼去做BIM,他們在思想層面上做的工作會更多一點。

也有這種情況,就是領導說:哎,你去給我花幾十萬塊錢買套軟件回來,然後你們就搞吧,其實這樣不太好,其實領導也應該花一些心思在這上面。

BIM帶來的是行業的變化,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崗位能夠去把它覆蓋掉的。

現在很多初學的人會有一個疑問,畢業之後如果直接進入施工單位,那是不是說我接就學習造價方面的BIM軟件或管理軟件,而建模軟件就不需要學習了呢?

目前施工企業大概會分成兩種方向:組建自己的BIM建模人員或者是從第三方找建模團隊為他們建模,然後基於模型去做應用。無論站在哪種角度來講,他都需要去熟悉,甚至要非常精通,像Revit、Tekla、Archicad這些設計軟件。

但是,未來有可能他們從設計院能夠拿到三維模型,我想到那個階段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需要熟悉這些工具。

就類似於現在的施工單位的人員要了解CAD,設計單位的人員可能對CAD更精通,只是這個區別而已。

也就是說您是相信這種「一模通用」的時代或早或晚會到來的?

我認為他會到來,包括我們現在所有的業務研究和努力的方向都在推動這個工作的進展。目前我們認為這個時代到來很困難最核心的原因,第一個方面來自於我們的標準體系不健全,沒有辦法支撐從設計到施工到運維的信息和模型的共享。第二個是機制問題,各方之間的利益關係還沒有梳理完成,比如說設計費的計取方式。

但是我認為這些在將來都不會成為問題,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大的數據集合,建築行業的數據在整個行業數據裡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未來更多的數據集合進來的時候一定會推動這個行業去做更多的數字化轉型。

建築行業是一個以十年為代溝的行業,一批人可能十年之內會走向另外一個崗位。BIM真正的在施工行業完全推動,應該是從2012年左右開始的,所以我認為在2020年的時候,「一模到底」的時代是有可能到來的,也就是現在這批人走向下一個崗位的時候,他們會已經習慣了這種作業方式。

經常被人提起,但是又不太放得上桌面的一個問題:BIM太透明瞭,動了很多人的蛋糕,尤其是施工單位的中層對BIM的阻力是最大的,對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待呢?

蛋糕的問題我是這麼看待的:我們首先要有蛋糕,其次才是分配的問題,我只能吃1/10的蛋糕,但是我蛋糕總量擴大100倍的時候我也是樂意的。

BIM的出現一定會讓我們以前不合理的蛋糕分配方式得到改變,這個是必然帶來的改變,不可能有妥協的餘地。

但是我們整個行業的蛋糕能夠做大,比如像日本,施工總包企業特別少,但是它的專業化分包企業特別多,我想未來的國內肯定也是這樣的,總包企業會減少,專業化的分包企業會增多,整個蛋糕做大之後大家會獲得自己合理的、比現在更多的一部分的份額,所以我想蛋糕的問題核心是有沒有蛋糕,然後才是分配的比例的問題。

也有一種說法,甲方不懂BIM,分包也不BIM的時候,那總包單位可能更希望大家算糊塗賬,但如果甲方懂了BIM,分包單位也懂BIM了,倒逼總包單位你不得不算明白賬,因為現在國內總包單位的利潤率確實非常低,去年的統計是1%。

我想分包是相對弱勢的,他們對於BIM可能更多是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況,但是甲方對於BIM其實有很強烈的推動訴求的,業主方從BIM裡面獲得的收益最大。

廣聯達在做萬達項目的時候就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業主方不會讓你按照社會標準的清單體系來進行報價,它建立了自己的成本數據庫。比如我認為這個萬達廣場一個億能夠蓋完,你可以競爭的就是你是5%的利潤還是4%的利潤,至於說一個億你能不能搞定就是施工單位自己水平控制的事情,你可以不選擇來做這個項目。

未來的行業變化有可能萬達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這些方向會對總包單位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和壓力。

很多人特別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造價人員的未來在哪裡?

廣聯達也是從造價出身的,造價我想它首先是一個算術題,其次是一個對比題。算術題當然我可以通過計算機去解決,但是對比題是沒有辦法通過計算機去解決的。

所以,第一,成本管理這個工作或者造價管理這個工作,未來不會被弱化,反倒會被強化。因為BIM來了之後為我們帶來了更強的能力去管理成本,而且管理的細度會提升。

第二,造價會被分化。傳統的計算型的工作會逐漸被計算機取代,甚至會被雲計算取代,靠這個吃飯的人可能未來確實比較堪憂。

但是另外一個工作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就是成本怎麼去進行結構化的分解。在施工單位的角度就是,我的合約怎麼進行分包業,主方的角度就是我的成本和工期怎麼去聯動控制。這些方面的一些管理,不是一個確定的、一定誰優誰劣的選項。

我們在一個項目上碰到的真實案例,業主方碰到了一個選擇,就是我要不要加幕牆,加幕牆的成本可能要加增加兩千萬,但是我增加幕牆之後我可以提升一定的可售單價。那這對業主方來講是一個必須要做的選擇,因為它有收益的增加。

核算不是一個算量的概念,我認為在未來BIM+雲的情況下,它們有了更多的數據支撐,這種工作會越來越重要。

套句AI界的話就是:未來只有兩種人的工作不會被替代,一種是教給人工智能做事的人,還有一種就是做那些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的人。

對。

現在能看到國內的軟件開發市場,包括一些二次開發的公司越來越多了,那您覺得留給開發人員、包括二次開發人員的市場還大嗎?

不論是以Revit、ArchiCAD、Bentley、Tekla,這些軟件都是國外的軟件,本質上他們對於本土化的支撐其實是不夠的,未來這種情況會長期存在。基於這些軟件做二次開發的人員,我認為會有很大的需求,它們會比國際的廠商更理解我們國內的業務和要求。

第二就是其他的開發人員,我認為需要的體量會更大。

美國把BIM模型定義成為國土安全,它既然有數據的屬性存在,它的安全一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未來從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一定會推動BIM的國產化。

比如說我的設計模型出來之後怎麼去做招投標工作,怎麼做施工圖審查工作,施工階段的管理應用、竣工模型的備案、怎麼做後續運維階段的應用等等,一定都會有非常多國產化的軟件出現。基於三維的圖形技術、雲技術以及數據技術的這些開發人員未來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最後咱們聊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有越來越多的軟件和應用進入這個市場,您認為BIM是離它本來被設計出來的初衷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我想BIM一定離他初衷越來越遠了。Autodesk最開始只是說它是一個模型,到今天我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行業也發生了變化,整個的科技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想BIM它可能會從單純的模型,到數據,再到將來基於數據的人工智能,越來越是一個雜交的產物,很多新的技術也會進入這個領域。

它的初衷可能最開始是模型,但是它的方向一定是怎麼去改變我們這個行業的作業方式,去提升行業的生產效率。它的內容可能發生變化了,發展階段發生變化了,但是它的初衷、核心目的還是為了提高這個行業的生產效率,改變它的一些問題。

核心回到我們剛才講的蛋糕的話題,BIM的蛋糕我認為目前還正屬於成長的階段,我想所有的BIM從業人員和企業,都沒有必要為了份額的多少而去產生誰是誰非的爭論。哪怕你只建立了一個模型,也有它具體的價值。

那今天的話題咱們就聊到這兒,也感謝廣聯達BIM產品經理呂振來和我們一起嘮一嘮BIM行業的這些事,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有態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再見!

BIMBOX與廣聯達呂兄的對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