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正如元代陶宗義《書史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作品應該呈現觀者的是生機流蕩,動律優美,風采飄動,神情橫溢,節奏明快,精神動人的內在美。無論是詩詞、音樂還是書法,形式和內涵是完整統一的一個整體,注重形式只能侷限於技巧的運用,偏重於內涵的,沒有表現思想的手段,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藝術品的真理之路。

李春平於2010年9月初稿,10月20日定稿。望指正。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正如元代陶宗義《書史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作品應該呈現觀者的是生機流蕩,動律優美,風采飄動,神情橫溢,節奏明快,精神動人的內在美。無論是詩詞、音樂還是書法,形式和內涵是完整統一的一個整體,注重形式只能侷限於技巧的運用,偏重於內涵的,沒有表現思想的手段,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藝術品的真理之路。

李春平於2010年9月初稿,10月20日定稿。望指正。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正如元代陶宗義《書史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作品應該呈現觀者的是生機流蕩,動律優美,風采飄動,神情橫溢,節奏明快,精神動人的內在美。無論是詩詞、音樂還是書法,形式和內涵是完整統一的一個整體,注重形式只能侷限於技巧的運用,偏重於內涵的,沒有表現思想的手段,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藝術品的真理之路。

李春平於2010年9月初稿,10月20日定稿。望指正。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正如元代陶宗義《書史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作品應該呈現觀者的是生機流蕩,動律優美,風采飄動,神情橫溢,節奏明快,精神動人的內在美。無論是詩詞、音樂還是書法,形式和內涵是完整統一的一個整體,注重形式只能侷限於技巧的運用,偏重於內涵的,沒有表現思想的手段,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藝術品的真理之路。

李春平於2010年9月初稿,10月20日定稿。望指正。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正如元代陶宗義《書史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作品應該呈現觀者的是生機流蕩,動律優美,風采飄動,神情橫溢,節奏明快,精神動人的內在美。無論是詩詞、音樂還是書法,形式和內涵是完整統一的一個整體,注重形式只能侷限於技巧的運用,偏重於內涵的,沒有表現思想的手段,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藝術品的真理之路。

李春平於2010年9月初稿,10月20日定稿。望指正。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乾隆皇帝在清代諸帝中是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國君,他勤於政事『乾綱獨斷,事必躬親』,每天黎明未至便臨朝問政,覽奏章,召大臣,寒暑無間。用兵西陲時,有軍報至,『雖夜半亦必親覽,輒召軍機大臣指示機宜』。乾隆中期,他平準噶爾,收回部,定西藏,服內蒙,於是海內承平,國富民強,文化昌盛,有清一代到了真正的盛世。其榜書『威懷遠服』正是對自己文治武功及國威的褒揚。這幅書寫在精製素絹上的橫匾,幅式極大而字體極壯,可謂筆酣墨飽,氣力雄暢。看來正是他平定西陲諸部後精神大振心情極為歡快時所書。此書筆法精熟,確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時為乾隆精力充沛所作,顯得端莊厚重,氣度宏偉。從這個角度講,乾隆所書擘窠大字,具有莊嚴風貌,最適宜於題匾額。其氣魄大,力度強,令人歎絕。乾隆榜書極少,此匾意義非凡,尤值得重視。

何為榜書?

榜書,故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書法領域一顆耀眼的明珠。其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並且應用較為廣泛。據記載,漢丞相蕭何便是第一位用榜書裝飾帝王宮殿的書家,而秦丞相李斯是第一位書寫榜書的書家。

榜書之所以被稱為“高大上”書,皆因“大”與“勢”:

大:古往今來,書法家很少寫大字,當必須寫大字時,也只是將平時的小字放大化,不管是執筆或運筆或用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寫榜書要專門練習,因為榜書在執筆、運筆、用墨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規律。

勢:寫榜書,不僅要大,更要有氣勢,堂堂正正、品相高雅的氣勢。榜書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裝點門楣,或修身勵志,或揚名示人,或表達心志等等,所有這些,都相當於一個人的顏面,一個家庭的門面。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作品是與人的情感相互動的抽象表現產物,是由線條、筆法、章法顯現韻味而使觀者產生情感波動的物象,給人以情感的滿足和視覺的享受。古人云:“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又云:“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字相應而生。伴隨中國的文化發展度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書法的美學作用成為人們追求和賞析的首要過程之一。後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漢字物象的抽象化和具體化使書法的美學功效成為書法作品贏得人們潛意識得到昇華和滿足,書法作品就成為滿足人們特殊精神需求的審美對象。因此,在其內涵和形式上必然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態的特徵。我們知道,書法反映的對象是統一的客觀世界,但卻是客觀世界的精神實質,而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作品的內涵是通過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說到榜書,榜書的視覺感受力要強於其它的書體,一幅好的榜書作品不會因為它的視覺感受力和衝擊力大而折服欣賞者的心,其實,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美的完整統一所創造出的心靈共鳴之效應,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才使欣賞者得到精神的娛樂和享受,才讓榜書的實際效應盡情的發揮和施展,才使榜書的社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因而榜書內涵的風韻及深度和形式的美倫美奐是其的本真和價值向。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榜書內涵美的實質

觀書當觀人,書之形態乃是人的心跡之寫照。一幅成功作品是創作者的文化修養、書法技巧、審美意向,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的真實表現。也就是說,是功到深處藝自精的具體顯現。而功到的程度沒有界定,學無止境。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和模式。但藝術的表現形式有賴於多方面學科的滋養和完善,如果缺少了其它相關學科的支持,任何一門學問就會沒有深度和內涵,而流於形式,流於輕薄和遊戲,作品必然匠氣、俗氣和小家之氣,而不能出神入化,達到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統一。因此首先,榜書的書家首先要具備文人氣,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學書者必須拓展自己的藝術境界,加深自己的文化品味,在學書的過程中,把文學修養作為基礎。詩、書、畫成一體,哲學、美學、歷史、地理、自然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學科作為拓寬和提升自我文化內涵的另一層面加以涉獵和了解學習,使其書外功的功力在書作中被賞析者透析出來,以達到賞心悅目和潛移默化的效果以及書法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說的通俗一些也就是字外功,任何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反映出的藝術思維是書作者所有內涵的真實表現,要想達到這一層面,書作者就必須具備以上相關的學養和知識,否則,鑑賞意識的淺薄和思維意識的單一,就會桎梏書作者的情感發揮和藝術手段的創造。其次,書家的人格和品格的修煉及涵養也是提升書作品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話說,書如其人。人的各種情感的信息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地流露於書寫的作品之中。譬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表現出的悲憤和高亢的激情;王羲之的《蘭亭序》表現出的飄逸勁健,天質自然的情趣。從作品中顯現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內心世界的寫照,不乏作者的大氣所凝和品格所聚。書如其人就是書法的本質所在,書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遊歷自然、遊歷山河、遊歷社會、體驗人生,從中汲取其中的精華,以迴歸真善美的境界,可謂觀書當觀人,練書當練志。志者:書作的思想和內涵。無志書便無味。有思想和內涵的書作,我們從中可以品味出自然的靈性、音樂的節奏、詩歌的意境、哲學的和諧、邏輯的理通,達到自然的樸素,這就需要書者在社會中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取向融入自然之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儒釋道的思想融入到書者的修養之中。使個人風格和時代精神不謀而合,成為時代書風的主旋律,反應並體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祖國的書法長河中顯現一段歷史的情操。因此,書作不是單一的社會元素,它也能折射出社會的多種現象,所以,書作者要練就與時代共同發展和息息相生的品格和胸懷,風雲世間,萬物歸心,得於心而寓於物。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二、榜書形美的本質

榜書以其結體較大、筆畫駕馭較難,作品的美醜和技法成敗易於流露成為榜書創作的焦點之一。而法度嚴謹、佈局安排適當、遒俊而飄逸並獨具神韻的榜書更驚人心魄令人神往。這就要求書者必須具備書法基礎和書法的技巧之相當功力和書法榜書的功夫。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書法是一種藝術。正如繪畫藝術、京劇藝術、舞蹈藝術、建築藝術一樣,需要基礎練習,法度規範,思維創造,而其是否能夠成為藝術作品,這就看書者學習的深度和功夫及悟性。書法榜書要使其給人藝術的美感。首先,應具備書法的法度,“華之外觀者博浮譽於一時,質之中藏者得賞音於千古”。美的榜書作品給人的精神享受是無盡的,而沒有法度的榜書只是過眼煙雲,橫塗豎抹令人生厭。泰山的摩崖刻石,氣勢磅礴,法度合理;雄關題匾,大氣古樸,振人心靈;百年商鋪名牌典雅大方,招人目駐,所有這些經風雨、歷時百年不衰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和圭臬。這其中就滲透著書法的本質——法度。點畫之中見真理,筆法之間得天趣,結構之中顯情意。所以,書寫榜書要按照歷代學習書法的理論和經驗,打好基礎,提高書法的技巧和功夫,把握書法學習的規律性和特殊性,然後根據榜書書寫的特點,在合乎法度的原則中力求形美的基本法則,寫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來。其次,榜書要寫出力度來,要給人以雍容大度、雄渾壯美、點畫蒼勁、貫氣通達、結體嚴謹的藝術視覺效果。古人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也是歷代評書法作品公認的標準之一,而榜書之力,並非寫的張揚威猛、狂怪異端、不守法度、任意妄為、粗俗混亂,就是具有力度,榜書的力感體現在作品中是筆畫的嫻熟,具有質感;功力深厚,力透紙背;韻味十足,百看不厭。譬如經典音樂“二泉映月”、“梁祝”、“義勇軍進行曲”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振動,是內心精神的震撼和響應,是永恆的一種超物質的精神娛樂和感受。反之,狂怪不守法度的書法作品,表面勢大奪目,而外強中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浮躁感。由此,具有力度的榜書作品要有“骨勁”和“內涵美”,為“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婉媚之內,所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滲透著書法家的情感並顯現著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第三,在結構章法的佈局上體現整體的藝術感覺。觀賞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章法形式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則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書法藝術的結構與章法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是看的見的氣質美,是書家內涵外在化的表現。而達到這一視覺效果,單從章法方面講:一是要注重字與字的排列組合,求得首尾照應,氣運貫通,筆墨濃淡枯澀恰到好處;二是要計白當黑,虛實相向,以達到分與合、疏與密、大與小、粗與細、避與讓、虛與實的對比和呼應相當,有機統一的空靈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筆力和墨色的變化求得整體作品的動感。在筆畫的輕重、疾澀、曲直、扭挫等技巧和方法上講究形象性;四是在整體佈局上,由於榜書的特殊性,要避免呆板一律,求得主和次的和諧之美。落筆要意在筆先,謀篇佈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讓人感受龍飛鳳舞、高峰墜石,萬歲枯藤、矯若驚龍、雄獅守關、駿馬奔馳的靈性,以達到藝術享受的目的。第四,韻味傳神是榜書達到藝術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一。韻味傳神是通過書法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清人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黃庭堅也說:“書畫以韻為主”。那麼,什麼是榜書的韻味,韻是一種藝術審美標準。就是有餘味,意無窮,耐品味,如天籟之音,自然之物象,讓人浮想連篇,讓人遐思意連,讓人虛幻靈動。書法作品追求這個意象效果,除前面談到的書家的內涵修養是其主要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書家除具備內功之外,還必須通過書法的技巧表達這種內在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自我的風格抒寫自然的物象和書法的本質,以求得書法韻味傳神的藝術效果。而達到這一目的,書家的博覽眾家、獨樹一幟的書法功夫是其基礎,在臨帖中去悟本真,在悟中求得創新,形成自己的獨具的特色。《書斷》中說“增損古法,裁成今體”,今體的概念,筆者認為,一是在學書中,除學習法書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表面悟本真,也就是在學習某人的書作時,還必須去了解書家的思想境界,藝術修養、生活閱歷、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背景,以及在其社會中形成的個性和氣質,從中體會書家書作的韻味真在;二是瞭解時代特徵和精神主流賦予書家的共性。每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無形地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相輔相成,而且也是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三是要培養自我健康,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自我的皮囊融入社會的主潮中,體現時代的風格,形成個體與群體的相融,相輔相成的時代音符。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正如元代陶宗義《書史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作品應該呈現觀者的是生機流蕩,動律優美,風采飄動,神情橫溢,節奏明快,精神動人的內在美。無論是詩詞、音樂還是書法,形式和內涵是完整統一的一個整體,注重形式只能侷限於技巧的運用,偏重於內涵的,沒有表現思想的手段,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創造藝術品的真理之路。

李春平於2010年9月初稿,10月20日定稿。望指正。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乾隆皇帝在清代諸帝中是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國君,他勤於政事『乾綱獨斷,事必躬親』,每天黎明未至便臨朝問政,覽奏章,召大臣,寒暑無間。用兵西陲時,有軍報至,『雖夜半亦必親覽,輒召軍機大臣指示機宜』。乾隆中期,他平準噶爾,收回部,定西藏,服內蒙,於是海內承平,國富民強,文化昌盛,有清一代到了真正的盛世。其榜書『威懷遠服』正是對自己文治武功及國威的褒揚。這幅書寫在精製素絹上的橫匾,幅式極大而字體極壯,可謂筆酣墨飽,氣力雄暢。看來正是他平定西陲諸部後精神大振心情極為歡快時所書。此書筆法精熟,確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時為乾隆精力充沛所作,顯得端莊厚重,氣度宏偉。從這個角度講,乾隆所書擘窠大字,具有莊嚴風貌,最適宜於題匾額。其氣魄大,力度強,令人歎絕。乾隆榜書極少,此匾意義非凡,尤值得重視。

簡述榜書內涵和形美的完整統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