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李玄靜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書寫、篆額者皆當時俊彥。書碑者張從申,以北碑筆法寫行書,頗有晉人意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靜碑》,此本原為朱翼盦先生收藏,後捐贈故宮博物院,字跡清晰,紙墨敦古,堪為宋拓佳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封面,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

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靜碑》,寶熙舊藏,後歸蕭山朱文鈞先生。此碑拓本傳世甚稀,是本挖鑲剪裱,蝴蝶裝。墨紙十三開,每半開墨紙縱25.8cm,橫17.5cm。封面寶熙題簽,王鐸題內籤。後有沈曾植題詩,寶熙、朱翼盦跋,陳寶琛、朱益藩、張瑋、趙世駿四人合觀款。鈐“沈盫墨緣”“沈盫鑑定墨王”“寶熙長壽”“頑山”“子敬又印”等鑑藏印六方。寶熙認為此本“元以前拓本無疑”,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馬子云《碑帖鑑定》皆定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無甚損泐。

《李玄靜碑》全稱“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也稱《茅山玄靜碑》。碑文柳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額。此碑唐大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於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明嘉靖三年(1524)毀於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王鐸題內籤)

碑文內容介紹李玄靜生平,讚譽其精研黃老之術的成就。李玄靜名含光(682—769),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一言為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諱,改李氏。玄靜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辭家奉道”,精老莊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開元中禮請尊師”。先詔居王屋山陽臺觀,後又請居茅山纂修經法,頻徵皆謝病不出。唐天寶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帶著寶璽御書詔請,他也推遲了進宮的時間。入宮後頗受玄宗賞識,賜號玄靜先生尊之,但最終還是以疾病為由辭還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陽觀令其居住。玄靜工篆隸,長於著撰,有《周易義略》《老莊學記》《三玄異同論》等書,贊者曰“窮頤精義”。大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時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遷窆於雷平山之西陲,當時赴喪而至者數千人。

碑的撰文、書寫、篆額者皆一時俊彥。撰文者柳識,“柳識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與蕭穎士、元德秀、劉迅相上下,當時作者伏其簡拔”。據記載《招隱寺朗然律師碑》《茅山白鶴廟記》《新修四皓廟記》等碑,也由其撰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一)

書碑者張從申(生卒年不詳),唐吳郡人(今江蘇蘇州)。乾元年間(758—760)進士及第,主要活動時間在大曆(166—779)前後。曾擢任大理司直,檢校禮部員外郎,官至長史,人稱張司直。以書法聞名,工正、行書。書法風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主。其兄從師、從儀、從約亦皆工書,時號“張氏四龍”,張從申書藝最高。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

《茅山玄靜碑》碑文行書,筆畫挺拔,重心下移,風格靈動端莊,剛健、秀逸兼而有之,無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寫得中規中矩,後半則逾寫逾放,字勢飛動,更見神采。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七)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八)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十九)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一)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二)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三)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四)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五)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宋拓《李玄靜碑》故宮藏本(之二十六)

唐 · 張從申《李玄靜碑》,晉韻十足

《李玄靜碑》故宮藏本拓本跋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