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介紹,烏江源有兩處,一為南源,一為北源。習慣上以地處東經104°,北緯27°,海拔2260米,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的石缸洞為烏江主幹流主源頭。

花魚洞流域也是源頭之水

在石缸洞左側,有一條因山形自然形成的溝壑,乾枯的溝壑中怪石嶙峋,山石已被山水沖刷得沒了菱角,山石光滑而圓潤。這應該是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碑文中所記載的花魚洞流域。

由此看來,花魚洞流域也應該是烏江源頭匯聚的源水之一。

母親烏江女神

在烏江源石缸洞涓涓細流之下,有一尊極具抽象的塑像,據說這是一尊象徵母親的烏江女神像。當地村民出於對母親烏江女神的尊崇與膜拜,為女神像披上了厚厚的紅布,一旁的香爐上香火旺盛,足以可見村民們對女神的尊重與敬仰之情。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介紹,烏江源有兩處,一為南源,一為北源。習慣上以地處東經104°,北緯27°,海拔2260米,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的石缸洞為烏江主幹流主源頭。

花魚洞流域也是源頭之水

在石缸洞左側,有一條因山形自然形成的溝壑,乾枯的溝壑中怪石嶙峋,山石已被山水沖刷得沒了菱角,山石光滑而圓潤。這應該是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碑文中所記載的花魚洞流域。

由此看來,花魚洞流域也應該是烏江源頭匯聚的源水之一。

母親烏江女神

在烏江源石缸洞涓涓細流之下,有一尊極具抽象的塑像,據說這是一尊象徵母親的烏江女神像。當地村民出於對母親烏江女神的尊崇與膜拜,為女神像披上了厚厚的紅布,一旁的香爐上香火旺盛,足以可見村民們對女神的尊重與敬仰之情。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說,在烏江源石缸洞旁,原本有一尊自然形成的女神石像。遺憾的是,在文革時期這尊女神石像被破壞殆盡。

採訪時,有不少放學回家的孩子來到源頭嬉戲玩耍。他們就像是烏江母親的孩子,盡情地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盡情地享受著母親的呵護,母親的餵養……石缸洞,彷彿就是烏江母親的乳頭,母親的乳頭流出的乳汁滋養了貴州和重慶的人民。

石碑記載烏江源系列事件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烏江源碑記。

在烏江源護源亭的周圍有包括新聞採訪、企業院校徒步考察、治理烏江源頭、捐資功德碑等在內的七塊紀事碑,紀事石碑記載了發現、保護、治理、捐資保護烏江源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介紹,烏江源有兩處,一為南源,一為北源。習慣上以地處東經104°,北緯27°,海拔2260米,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的石缸洞為烏江主幹流主源頭。

花魚洞流域也是源頭之水

在石缸洞左側,有一條因山形自然形成的溝壑,乾枯的溝壑中怪石嶙峋,山石已被山水沖刷得沒了菱角,山石光滑而圓潤。這應該是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碑文中所記載的花魚洞流域。

由此看來,花魚洞流域也應該是烏江源頭匯聚的源水之一。

母親烏江女神

在烏江源石缸洞涓涓細流之下,有一尊極具抽象的塑像,據說這是一尊象徵母親的烏江女神像。當地村民出於對母親烏江女神的尊崇與膜拜,為女神像披上了厚厚的紅布,一旁的香爐上香火旺盛,足以可見村民們對女神的尊重與敬仰之情。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說,在烏江源石缸洞旁,原本有一尊自然形成的女神石像。遺憾的是,在文革時期這尊女神石像被破壞殆盡。

採訪時,有不少放學回家的孩子來到源頭嬉戲玩耍。他們就像是烏江母親的孩子,盡情地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盡情地享受著母親的呵護,母親的餵養……石缸洞,彷彿就是烏江母親的乳頭,母親的乳頭流出的乳汁滋養了貴州和重慶的人民。

石碑記載烏江源系列事件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烏江源碑記。

在烏江源護源亭的周圍有包括新聞採訪、企業院校徒步考察、治理烏江源頭、捐資功德碑等在內的七塊紀事碑,紀事石碑記載了發現、保護、治理、捐資保護烏江源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介紹,烏江源有兩處,一為南源,一為北源。習慣上以地處東經104°,北緯27°,海拔2260米,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的石缸洞為烏江主幹流主源頭。

花魚洞流域也是源頭之水

在石缸洞左側,有一條因山形自然形成的溝壑,乾枯的溝壑中怪石嶙峋,山石已被山水沖刷得沒了菱角,山石光滑而圓潤。這應該是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碑文中所記載的花魚洞流域。

由此看來,花魚洞流域也應該是烏江源頭匯聚的源水之一。

母親烏江女神

在烏江源石缸洞涓涓細流之下,有一尊極具抽象的塑像,據說這是一尊象徵母親的烏江女神像。當地村民出於對母親烏江女神的尊崇與膜拜,為女神像披上了厚厚的紅布,一旁的香爐上香火旺盛,足以可見村民們對女神的尊重與敬仰之情。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說,在烏江源石缸洞旁,原本有一尊自然形成的女神石像。遺憾的是,在文革時期這尊女神石像被破壞殆盡。

採訪時,有不少放學回家的孩子來到源頭嬉戲玩耍。他們就像是烏江母親的孩子,盡情地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盡情地享受著母親的呵護,母親的餵養……石缸洞,彷彿就是烏江母親的乳頭,母親的乳頭流出的乳汁滋養了貴州和重慶的人民。

石碑記載烏江源系列事件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烏江源碑記。

在烏江源護源亭的周圍有包括新聞採訪、企業院校徒步考察、治理烏江源頭、捐資功德碑等在內的七塊紀事碑,紀事石碑記載了發現、保護、治理、捐資保護烏江源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護源亭的右後方有一塊十分顯眼的石碑,上書“千里烏江行”五個蒼勁的大字。據碑文落款看,這是1990年8月由重慶涪陵人沿江而上,來到石缸洞溯源時所立。但碑文中沒有記載立碑人的姓名、單位等信息。

“吸烏江之靈氣,報烏江之恩澤”這是佇立在護源亭對面的玉米地裡所立石碑上的文字。據碑文記載,這是由重慶涪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浙江飛渡泉凌啤酒公司徒步烏江考察團於2000年7月14日所立的。碑文正中書有“保護烏江世代不息”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體現了沿河人民保護烏江源頭的願景。

2000年,時任浙江飛渡泉凌千里烏江徒走考察隊隊長的涪陵長江師範學院英語系黨支部書記王泓,挑選了8名對環保、地理、文史等感興趣並有較高專業知識的學生,加上5名帶隊教師和隨行記者,一行13人從威寧縣石缸洞烏江源頭出發,歷時近兩個月,徒步考察走完了烏江流域全程。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介紹,烏江源有兩處,一為南源,一為北源。習慣上以地處東經104°,北緯27°,海拔2260米,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的石缸洞為烏江主幹流主源頭。

花魚洞流域也是源頭之水

在石缸洞左側,有一條因山形自然形成的溝壑,乾枯的溝壑中怪石嶙峋,山石已被山水沖刷得沒了菱角,山石光滑而圓潤。這應該是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碑文中所記載的花魚洞流域。

由此看來,花魚洞流域也應該是烏江源頭匯聚的源水之一。

母親烏江女神

在烏江源石缸洞涓涓細流之下,有一尊極具抽象的塑像,據說這是一尊象徵母親的烏江女神像。當地村民出於對母親烏江女神的尊崇與膜拜,為女神像披上了厚厚的紅布,一旁的香爐上香火旺盛,足以可見村民們對女神的尊重與敬仰之情。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說,在烏江源石缸洞旁,原本有一尊自然形成的女神石像。遺憾的是,在文革時期這尊女神石像被破壞殆盡。

採訪時,有不少放學回家的孩子來到源頭嬉戲玩耍。他們就像是烏江母親的孩子,盡情地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盡情地享受著母親的呵護,母親的餵養……石缸洞,彷彿就是烏江母親的乳頭,母親的乳頭流出的乳汁滋養了貴州和重慶的人民。

石碑記載烏江源系列事件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烏江源碑記。

在烏江源護源亭的周圍有包括新聞採訪、企業院校徒步考察、治理烏江源頭、捐資功德碑等在內的七塊紀事碑,紀事石碑記載了發現、保護、治理、捐資保護烏江源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護源亭的右後方有一塊十分顯眼的石碑,上書“千里烏江行”五個蒼勁的大字。據碑文落款看,這是1990年8月由重慶涪陵人沿江而上,來到石缸洞溯源時所立。但碑文中沒有記載立碑人的姓名、單位等信息。

“吸烏江之靈氣,報烏江之恩澤”這是佇立在護源亭對面的玉米地裡所立石碑上的文字。據碑文記載,這是由重慶涪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浙江飛渡泉凌啤酒公司徒步烏江考察團於2000年7月14日所立的。碑文正中書有“保護烏江世代不息”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體現了沿河人民保護烏江源頭的願景。

2000年,時任浙江飛渡泉凌千里烏江徒走考察隊隊長的涪陵長江師範學院英語系黨支部書記王泓,挑選了8名對環保、地理、文史等感興趣並有較高專業知識的學生,加上5名帶隊教師和隨行記者,一行13人從威寧縣石缸洞烏江源頭出發,歷時近兩個月,徒步考察走完了烏江流域全程。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科學時報等,十餘家媒體當年都曾來到烏江源頭採訪報道。從護源亭後側的“珠江貴州段暨烏江生態行新聞採訪團”所立石碑可以看出各大媒體對源頭的關注程度。

在“千里烏江行”石碑左右兩旁立有兩塊“無量功德碑”。該碑是北京市興仁採訪團所立。記載了趙康光14240元、陳大亮700元,李世英1300元等上百捐款人的姓名及捐款數目。少則十元,多則千餘元。

以工代賑治理烏江源頭

進入源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渠旁矗立著的“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烏江源頭治理點”石碑。該碑立於1999年3月,從碑文記載上我們瞭解了治理烏江源頭的相關情況:

烏江源頭治理點,地處老魚洞小流域,隸屬鹽倉鎮營硐村,(此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為逐步改變這種狀況,按照上游不治下游難保的原則,從1998年開始治理,到1999年3月止,完成坡改梯1500畝,水毀恢復保護面積300畝,並與之配套(修建)運輸道一條,長3公里。群眾累計投工3.50萬個,完成土石方7.2萬立方,其中石方4.5萬立方。通過治理,使烏江源頭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正在發揮(作用)。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烏江源頭在威寧!帶著震驚、詫異和驚奇,筆者前往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

探訪烏江源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

出威寧縣城,沿326國道向東北部行約十餘公里,折向一條曲折蜿蜒指向峽谷的鄉間小公路,一路顛簸行進約3公里路程,來到一峽谷河床地帶,豁然看見一條流淌著涓涓溪水的小渠橫亙在路旁——烏江源到了!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千里烏江發源於一個洞

沒想到千里烏江竟發源於一個洞——石缸洞(又稱花魚洞、老魚洞)。石缸洞其實是一泓小潭。小潭不大,僅四五平米,呈不規則狀,猶如一口石缸,因此當地人稱石缸洞。潭水不深,清澈見底,能照出人影。泉水自“洞底”滲出,形成小潭,但並未見泉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湧出石缸洞後,汩汩流向佈滿鵝卵石的河床。據說該洞是一口千年不斷流的泉眼,石缸洞又或許僅僅就是泉眼的稱謂。這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彙集支流,終成千裡烏江。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為保護烏江源水,當地人在石缸洞上用小青瓦蓋了一幢保護源頭的亭子。護源亭周邊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構成了一個小巧精緻宜人的境界,眷寫了一幅生動的畫卷。

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流出,沒有一點聲息,彷彿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無息地緩緩流淌。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了楊萬里《小池》裡的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介紹,烏江源有兩處,一為南源,一為北源。習慣上以地處東經104°,北緯27°,海拔2260米,烏蒙山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的石缸洞為烏江主幹流主源頭。

花魚洞流域也是源頭之水

在石缸洞左側,有一條因山形自然形成的溝壑,乾枯的溝壑中怪石嶙峋,山石已被山水沖刷得沒了菱角,山石光滑而圓潤。這應該是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碑文中所記載的花魚洞流域。

由此看來,花魚洞流域也應該是烏江源頭匯聚的源水之一。

母親烏江女神

在烏江源石缸洞涓涓細流之下,有一尊極具抽象的塑像,據說這是一尊象徵母親的烏江女神像。當地村民出於對母親烏江女神的尊崇與膜拜,為女神像披上了厚厚的紅布,一旁的香爐上香火旺盛,足以可見村民們對女神的尊重與敬仰之情。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據說,在烏江源石缸洞旁,原本有一尊自然形成的女神石像。遺憾的是,在文革時期這尊女神石像被破壞殆盡。

採訪時,有不少放學回家的孩子來到源頭嬉戲玩耍。他們就像是烏江母親的孩子,盡情地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盡情地享受著母親的呵護,母親的餵養……石缸洞,彷彿就是烏江母親的乳頭,母親的乳頭流出的乳汁滋養了貴州和重慶的人民。

石碑記載烏江源系列事件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烏江源碑記。

在烏江源護源亭的周圍有包括新聞採訪、企業院校徒步考察、治理烏江源頭、捐資功德碑等在內的七塊紀事碑,紀事石碑記載了發現、保護、治理、捐資保護烏江源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在護源亭的右後方有一塊十分顯眼的石碑,上書“千里烏江行”五個蒼勁的大字。據碑文落款看,這是1990年8月由重慶涪陵人沿江而上,來到石缸洞溯源時所立。但碑文中沒有記載立碑人的姓名、單位等信息。

“吸烏江之靈氣,報烏江之恩澤”這是佇立在護源亭對面的玉米地裡所立石碑上的文字。據碑文記載,這是由重慶涪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浙江飛渡泉凌啤酒公司徒步烏江考察團於2000年7月14日所立的。碑文正中書有“保護烏江世代不息”八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體現了沿河人民保護烏江源頭的願景。

2000年,時任浙江飛渡泉凌千里烏江徒走考察隊隊長的涪陵長江師範學院英語系黨支部書記王泓,挑選了8名對環保、地理、文史等感興趣並有較高專業知識的學生,加上5名帶隊教師和隨行記者,一行13人從威寧縣石缸洞烏江源頭出發,歷時近兩個月,徒步考察走完了烏江流域全程。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科學時報等,十餘家媒體當年都曾來到烏江源頭採訪報道。從護源亭後側的“珠江貴州段暨烏江生態行新聞採訪團”所立石碑可以看出各大媒體對源頭的關注程度。

在“千里烏江行”石碑左右兩旁立有兩塊“無量功德碑”。該碑是北京市興仁採訪團所立。記載了趙康光14240元、陳大亮700元,李世英1300元等上百捐款人的姓名及捐款數目。少則十元,多則千餘元。

以工代賑治理烏江源頭

進入源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渠旁矗立著的“以工代賑坡改梯工程烏江源頭治理點”石碑。該碑立於1999年3月,從碑文記載上我們瞭解了治理烏江源頭的相關情況:

烏江源頭治理點,地處老魚洞小流域,隸屬鹽倉鎮營硐村,(此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為逐步改變這種狀況,按照上游不治下游難保的原則,從1998年開始治理,到1999年3月止,完成坡改梯1500畝,水毀恢復保護面積300畝,並與之配套(修建)運輸道一條,長3公里。群眾累計投工3.50萬個,完成土石方7.2萬立方,其中石方4.5萬立方。通過治理,使烏江源頭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正在發揮(作用)。

在貴州探訪烏江源

新聞鏈接:千里烏江

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烏江是貴州省第一大河,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支流,又稱黔江。古稱內江水、涪陵水、延水等。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流經渝黔,在重慶涪陵注入長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2萬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為主。由於地勢落差大,因而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烏江天險”。

烏江源碑記全文:

“磅礴烏蒙,壯哉烏江。一瀉千里,自此濫觴。出威寧,貫黔中,抵涪陵,納溪聚流,匯入長江。凡八萬七千九百平方公里流域,一千零三十七公里流長。天塹激湍,蘊不竭之水能;雄關壩立,興水電而民昌。‘流域、梯級、滾動、綜合’,高峽出平湖,能源興萬邦。今世伯禹,富民興黔;千秋功業,日月恆光。歲次庚寅仲冬,立碑永志。”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共威寧縣委宣傳部,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日(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