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梁啟超,是清朝末期戊戌變法的主張人之一,與他淵源頗深的康有為大家都熟知,可大家卻不知道的是,他與張之洞也有一段淵源。這件事說起來,也和變法這件事情脫不了干係,畢竟當初他們能夠有交集,也是因為變法。

當初,為了把戊戌變法深入人心,打倒當時的頑固勢力,讓變法順利進行,並取得成功,建立新的制度,梁啟超與康有為必須廣結善緣,與當時的朝廷官員打好關係。而在當時,擔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對此次變法來說,可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因為他顯赫的身份,最重要的是他有維新意識。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各地開設租借,搶奪資源,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出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於是,爭取張之洞的支持,無疑是重要的。

這也是後來梁啟超特意去拜訪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啟超來到了張之洞的府邸拜訪,故事就從這次拜訪開始。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來到張之洞的府邸之後,梁啟超按照規矩禮數,首先遞上自己準備好的拜帖,然後,他在門外等待著張之洞的接見。可是不曾想,就是這張拜帖居然引起了張之洞的不滿,也為後來兩人的小插曲埋下了伏筆。

原來,是張之洞覺得梁啟超不夠尊重他,竟敢在拜帖的最後稱自己為愚弟,愚弟這個詞在別人看來也並無不妥,甚至還是謙稱。但是,對於這個心高氣傲身份尊貴的人來說,那可不行。所以,當時張之洞可是火冒三丈,心裡直覺得可笑,你一個小子,居然敢和我攀關係,和我稱兄道弟,這成何體統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於是,張之洞便派人寫了一個上聯給梁啟超,想要警告一下這個狂妄的人。對聯是這樣的: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大致意思就是說梁啟超乃是一個無禮的人。

梁啟超看到這個對聯,並不生氣,反而對出了下聯,對聯是這樣寫道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既然,人家張之洞說他驕傲自負,那自己就表一表志向,也未嘗不可。

這個下聯,也是令張之洞沒有想到的,反而突然覺得梁啟超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勇氣可嘉,還有他的才華也震驚了張之洞。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那麼,到底這廝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思考之餘,張之洞就想要見一下樑啟超,會會這個狂妄小子。

後來,兩人順理成章的就見了面,可這個身居高位的張之洞可不是省油的燈,自然一來就給梁啟超好臉色,於是,便想刁難一下他。梁啟超也是個聰明人,自然不會連人家想為難自己也不知道。

這時候,張之洞就說了:我這裡有一個上聯,因江夏而做,不過我只想到上聯,下聯暫時沒有頭緒,就希望梁啟超給自己接一個下聯。

眼看梁啟超並未拒絕,張之洞就亮出了下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這看似一個簡單的對聯,可不好回答啊,你說這長江是四水裡的老大,夏又在四時裡排第二,老夫又住在這江夏,那到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呢?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這梁啟超也不是一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所以,當梁啟超聽聞了這個上聯之後,也絲毫不畏懼。反倒是在張之洞覺得他答不上來的時候,給了他當頭一棒。

但是,只聽到梁啟超緩緩地說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何等聰明的人啊,居然用自己與儒家相結合來對下聯,這意思就是說,儒家居三教之首,人是三才的末,最後又隱晦的避開上聯中張之洞所問的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反而自謙的回答,誰也不敢在前,誰也不敢在後。

這種回答可真是妙啊!張之洞聽聞後,竟然也啞口無言。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想當初,這個張之洞是何等的盛氣凌人,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信誓旦旦,可就是這麼兩句對仗工整,又暗喻的對聯,也算是讓他大開眼界,並且對梁啟超改觀。

果然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啊但是欣賞歸欣賞,變法這個事情,對張之洞這個謹慎的人來說,絕對不會去趟這趟渾水的,畢竟朝中反對勢力太多,難免會兩敗俱傷,並且連累自己。

多年的為官經驗告訴他,還是自保更重要,所以,張之洞當然也就拒絕了梁啟超,並且,明白告訴梁啟超,對於變法這件事,自己實在有心無力,也因為如此,張之洞才在那次變法中躲過一劫。

張之洞見梁啟超實在狂妄,就出一上聯刁難,梁啟超對後他啞口無言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