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之食在中國(一)

傳統文化之食在中國(一)

要談咱中國的文化,一個吃字必不可少,別嫌我粗俗,說是食文化固然雅緻,可是吃飯這個事兒它必然需要雅俗共賞才成,總不能說雅人食飯,俗人就不吃了對吧,所以啊,私以為,聊這個話題還是得親民,接地氣兒一點兒,咱才聊的起來。

要說咱中國,從古至今都崇信“民以食為天”,要說咱們國家這千百年來歷朝歷代,時時處處都在以720度超空間時間不斷髮展的文化,那絕對是吃文化,好吧,文雅一點,那就說是食文化好了。無怪乎近幾年,老外稱咱們是“吃貨大國”的時候咱們都不以為杵,反而還帶著點兒小自得欣然接下這個綽號,甚至雄心壯志的宣稱:只要給免籤,願意幫各國解決“食材”氾濫問題,聽說還擬定了幾個標準——如果我沒記錯,大家公認的是我們能把氾濫“食材”吃到生態平衡、保護動物、珍惜動物以及瀕危動物和絕種動物的幾個檔次,還大方的請需要幫助的國家隨便指定要求,保證完成任務!

看看,咱們中國人就是大氣!讓那些國家舉國頭痛手足無措的問題,咱們一鍋一勺兩排白牙就給你搞定!!

除了這個,咱還有一個神一樣的天賦——種!沒看錯也沒聽錯,就是種,四聲的種!!沉甸甸,擲地有聲落地生根的種!!要說咱中國人,那是自神農氏嚐遍百草,種五穀的時候起,就點好了這個神天賦,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那是想種就種,種糧種菜種花種草,可以入口的反正不是食材就是藥材,咱都能種,也都會種,新的老的,奇的怪的,你說的出道不明的,只要咱們想,咱就都能給你種;天上地下,水裡“火”裡,咱也都能種!你們說火裡種沒聽過?那大沙漠裡對植物來說無異於火海一片吧,前段時間的新聞看著沒?沙漠裡咱也能種了,不是胡楊仙人掌,是正兒八經的水稻蔬菜!!!

所以說啊,依我看咱大中國之所以可以綿延不息傳承不止,那就是因為一個字——吃!!!

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樹上跳的,在咱們眼裡歸根結底它其實就一個作用,那就是吃,也只分兩類,可以入口的和不可以入口的;入口的分三級,好吃的,不好吃的,不好吃可以治病養生的;不入口的分為四種,可以更好幫食物變得色香味俱全的,可以把食物變得好入口的,可以把半成品食物加工成成品的,目前沒看到對吃有什麼幫助,但是感覺其有相關天賦待開發的……

真是不說不想不知道,一說一想嚇一跳,這個吃,在咱們中國的文化當中佔了那麼大的比例,從古吃到今,如今更是吃出亞洲吃向全球,不知道今後會不會吃到全宇宙。說起來,很少聽說UFO外星人啥的在咱大中國顯形,估計是被咱的吃文化嚇的,看看咱有那麼多滷鴨頭烤兔頭,據說外星人不管長啥樣,都有顆大頭,是不是咱的哪位祖先曾經也鼓搗了一道五香外星頭呢?忽然感嘆自己的腦洞也開挺大的……

閒話少續,咱們書歸正傳!

話說咱們大中華是真的把吃這個雅俗共賞的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在他的《建國方略》一書中說過:“我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雖說咱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都開始有斷代之險,然而中國餐館卻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佈全球,所向披靡,輕而易舉征服各國各色(sai’r)老外,碾壓世界各地美食,做到如今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的地步,不得不說,咱們的吃文化絕對堪稱世界首屈一指。這種強烈的反差曾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可惜各國學者也都沒有找出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而在我看來,咱中國的餐館能夠遍佈世界各地並不孤立和偶然,其原因與咱們千百年來傳承的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咱中國歷史飲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美食家袁牧所說,它是一門須“先知而後行”的“學問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了飲食與美器、禮儀與享用等多重文化內涵的一門“綜合藝術”。

在飲食方面,無論是何時何地,它都是與國情、民情相聯繫的。

我國古代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一說。

不同地區的飲食習俗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性。

民族的飲食習俗本就源自於這個民族的自然資源之中,同時也受到一定的經濟狀況所影響。每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形成,都是和這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分不開的。

我們中國飲食文化所以能夠名揚海內,追其根由,並不僅僅在於中國菜餚的精美可口,其更重要的是因為置身於中國餐飲文化的環境之中,人們不僅可以“品嚐色、香、味、形、名、器、境、趣俱佳的中國食物之妙,更能夠欣賞中國餐具器皿的典雅講究之美,感受中國食物製作的形狀之妙,玩味中國食物的美名之趣”,並在這些過程當中真切的感受中華民族滲透於飲食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領會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才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真正意蘊之所在。

咱們中國從古至今有五大宴最是膾炙人口——

1、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宴席,源自清代皇家宴席。

當年滿清入關,入主中原,為順應統治需要,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井都開始出現滿漢並用的局面。

滿漢全席就是當時清代滿室貴族、官府才能並舉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其規模盛大高貴,程序複雜,滿漢食珍佳餚,南北風味應有盡有,菜餚多達300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

2、孔府宴:曲阜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經歷2000多年長盛不衰,而且在漫長的傳承歲月中,其兼具了家族和官府職能。

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可謂是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加之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範,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所以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序嚴謹,堪稱古代宴席的典範。

3、全鴨宴: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其特點是宴席全部由北京填鴨為主料烹製的各類鴨菜餚組成,共有100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

用同一種主料不同烹製方法烹製各種菜餚而組成宴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席、佛教全素席等等。而這其中,全聚德的全鴨宴無疑是最著名且規模最龐大的。

4、文會宴: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聚會特有的宴席,是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緻的環境和情趣在古今各類書籍中多有記載。

一般,文會宴多選在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的戶外。席間珍餚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如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即興揮毫而作,成就了這千古第一書墨。

5、燒尾宴:也是古代名宴,專指為慶賀士子登科或是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朝,流傳至今,是中國古今歡慶宴的典型代表。

燒尾一詞源自於唐朝,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尾巴才能成其人形;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龍門,必被天火燒掉尾巴才能變身為龍。這三種說法都有升遷更新的寓意,因此,專為慶賀金榜題名,步步高昇的宴飲就被取名為“燒尾宴”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