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國史大綱》乃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主要闡述中國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全書主要是貫徹了錢穆的思想觀點:強調傳統的價值。他反對近代中國學術界以科學或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古代社會的特質。他在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國史大綱》乃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主要闡述中國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全書主要是貫徹了錢穆的思想觀點:強調傳統的價值。他反對近代中國學術界以科學或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古代社會的特質。他在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創作背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今北京)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國史大綱》乃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主要闡述中國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全書主要是貫徹了錢穆的思想觀點:強調傳統的價值。他反對近代中國學術界以科學或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古代社會的特質。他在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創作背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今北京)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錢穆的最壞打算沒有發生。

主要內容

傳統中國史家研究歷史,歷來都是以斷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時又常會人事角度以至歷史人物善惡評價。錢穆在這部著作卻以通史概念研究中國曆代王朝的興亡,並用相當篇幅闡述中國傳統學術的發展。全書以淺白之文言文寫成,以彰顯錢穆維護文化道統的決心。

寫作內容上,《國史大綱》主要都是以傳統社會價值作其立場。如評論到晉朝,則認為這是一個不光明的政權,理由是晉朝的司馬氏乃篡奪前朝曹魏政權而獲得的。又如元朝,則《國史大綱》標題為「暴風雨的來臨」。並且評價滿清政權是一個部落民族壓迫政權。

書中引經據典甚多,取材書籍由二十四史到其他書籍也有。

書中序言部分,向來為人引用最多,甚至成為一代史學家研究史學態度之代表。摘錄如下: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 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 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國史大綱》乃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主要闡述中國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全書主要是貫徹了錢穆的思想觀點:強調傳統的價值。他反對近代中國學術界以科學或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古代社會的特質。他在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創作背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今北京)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錢穆的最壞打算沒有發生。

主要內容

傳統中國史家研究歷史,歷來都是以斷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時又常會人事角度以至歷史人物善惡評價。錢穆在這部著作卻以通史概念研究中國曆代王朝的興亡,並用相當篇幅闡述中國傳統學術的發展。全書以淺白之文言文寫成,以彰顯錢穆維護文化道統的決心。

寫作內容上,《國史大綱》主要都是以傳統社會價值作其立場。如評論到晉朝,則認為這是一個不光明的政權,理由是晉朝的司馬氏乃篡奪前朝曹魏政權而獲得的。又如元朝,則《國史大綱》標題為「暴風雨的來臨」。並且評價滿清政權是一個部落民族壓迫政權。

書中引經據典甚多,取材書籍由二十四史到其他書籍也有。

書中序言部分,向來為人引用最多,甚至成為一代史學家研究史學態度之代表。摘錄如下: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 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 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小編手上的《國史大綱》的序

評價:

有的儒學者認為,錢穆及其所作的《國史大綱》在精神上完全貞守儒家義理,將儒家文化與儒家思想寓於史學之中,已經成為了新一派的“新儒學史學”。也因為如此,錢穆的這本書也飽受爭議和批判。諸多史學家和文化名人都對此做出過評價。

顧頡剛:“中國通史的寫作,到今日為止,出版的書雖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周谷城《中國通史》、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陳恭祿《中國史》、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等。其中除呂思勉、周谷城、錢穆三四先生的書外,其餘均屬未完之作。錢先生的書最後出而創見最多。(《當代中國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呂思勉:誠之(編者注:呂思勉,字誠之)師盛讚餘書中論南北經濟一節。又謂書中敘魏晉屯田以下,迄唐之租庸調,其間演變,古今治史者,無一人詳道其所以然。此書所論誠千載隻眼也。(轉引自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三聯書店1998年版)

嚴耕望:多具創見,只觀其章節標題,點出每個時代之動態及其特徵,已見才思橫溢,迥非一般刻板僵化死氣沉沉者可比。尤極難能可貴者,往往能以數語,籠括一代大局。如論春秋戰國大勢雲:“文化先進諸國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諸國逐次征服;同時文化後進諸國,雖逐次征服先進諸國,而亦逐次為先進諸國所同化。”此數語切中事機,精悍絕倫。吾人可伸而論之,前世如商之滅夏,周之滅商;後世如北魏南牧,遼金侵宋,清之滅明,其結果影響皆可作如此觀。在此進展中,華夏文化疆域逐次擴大,終形成疆土一統、文化一統之廣土眾民大國局面。其他勝義紛陳,不能盡列。(《錢穆賓四先生與我》,《治史三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敖:對錢穆,我終於論定他是一位反動的學者,他不再引起我的興趣,我佩服他在古典方面的樸學成就,但對他的樸學以外的擴張解釋,我大都認為水平可疑。錢穆的頭腦太迂腐,迂腐得自成一家,這種現象,並無師承,因為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卻前進得多。老師前進,學生落後,這真是怪事。(《李敖回憶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版)

《國史大綱》乃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主要闡述中國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全書主要是貫徹了錢穆的思想觀點:強調傳統的價值。他反對近代中國學術界以科學或馬克思主義否定中國古代社會的特質。他在書中說:「今求創建新的古史觀,則對近人極端之懷疑論,也應稍加修正。」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創作背景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今北京)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著「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錢穆的最壞打算沒有發生。

主要內容

傳統中國史家研究歷史,歷來都是以斷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時又常會人事角度以至歷史人物善惡評價。錢穆在這部著作卻以通史概念研究中國曆代王朝的興亡,並用相當篇幅闡述中國傳統學術的發展。全書以淺白之文言文寫成,以彰顯錢穆維護文化道統的決心。

寫作內容上,《國史大綱》主要都是以傳統社會價值作其立場。如評論到晉朝,則認為這是一個不光明的政權,理由是晉朝的司馬氏乃篡奪前朝曹魏政權而獲得的。又如元朝,則《國史大綱》標題為「暴風雨的來臨」。並且評價滿清政權是一個部落民族壓迫政權。

書中引經據典甚多,取材書籍由二十四史到其他書籍也有。

書中序言部分,向來為人引用最多,甚至成為一代史學家研究史學態度之代表。摘錄如下: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 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 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小編手上的《國史大綱》的序

評價:

有的儒學者認為,錢穆及其所作的《國史大綱》在精神上完全貞守儒家義理,將儒家文化與儒家思想寓於史學之中,已經成為了新一派的“新儒學史學”。也因為如此,錢穆的這本書也飽受爭議和批判。諸多史學家和文化名人都對此做出過評價。

顧頡剛:“中國通史的寫作,到今日為止,出版的書雖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周谷城《中國通史》、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陳恭祿《中國史》、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等。其中除呂思勉、周谷城、錢穆三四先生的書外,其餘均屬未完之作。錢先生的書最後出而創見最多。(《當代中國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呂思勉:誠之(編者注:呂思勉,字誠之)師盛讚餘書中論南北經濟一節。又謂書中敘魏晉屯田以下,迄唐之租庸調,其間演變,古今治史者,無一人詳道其所以然。此書所論誠千載隻眼也。(轉引自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三聯書店1998年版)

嚴耕望:多具創見,只觀其章節標題,點出每個時代之動態及其特徵,已見才思橫溢,迥非一般刻板僵化死氣沉沉者可比。尤極難能可貴者,往往能以數語,籠括一代大局。如論春秋戰國大勢雲:“文化先進諸國逐次結合,而為文化後進諸國逐次征服;同時文化後進諸國,雖逐次征服先進諸國,而亦逐次為先進諸國所同化。”此數語切中事機,精悍絕倫。吾人可伸而論之,前世如商之滅夏,周之滅商;後世如北魏南牧,遼金侵宋,清之滅明,其結果影響皆可作如此觀。在此進展中,華夏文化疆域逐次擴大,終形成疆土一統、文化一統之廣土眾民大國局面。其他勝義紛陳,不能盡列。(《錢穆賓四先生與我》,《治史三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敖:對錢穆,我終於論定他是一位反動的學者,他不再引起我的興趣,我佩服他在古典方面的樸學成就,但對他的樸學以外的擴張解釋,我大都認為水平可疑。錢穆的頭腦太迂腐,迂腐得自成一家,這種現象,並無師承,因為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卻前進得多。老師前進,學生落後,這真是怪事。(《李敖回憶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版)

亡國之際,號稱“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這本書值得深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