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隋末的一天,在通往緱山的路上,一個年輕人騎在牛背上,牛角上掛著一帙《漢書》,且行且讀。讀到入迷處,年輕人忘記了周圍的一切。他沒想到的是,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楊素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年輕人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自報家門道:“李密”。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和他交談一番後,很受震動。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觀李密的見識氣度,不是你們能比的。”楊玄感因此傾心結交李密 。

這就是千古佳話“牛角掛書”的來歷。同為苦讀的典型,相比“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牛角掛書”所透露出的浪漫,千年之後仍然讓我們神往不已。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楊洪武飾演的李密

李密(581—618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人。李密少時,在宮中當侍衛。有一天,隋煬帝看到他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就對宇文述說:“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衛”。意思是這小子顧盼之間的神態非同一般,不能讓他做侍衛。宇文述便對李密說:““你家累世顯貴,為啥不憑自己的才學博取功名,而要幹宮中侍衛這種差事呢?”

李密求之不得,便稱病辭去宿衛,專以讀書為事。後聞國子助教包愷在緱山,便拜其為師,受《史記》、《漢書》。李密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讀書上了,學業精進,包愷弟子無人能及。李密尤其喜歡讀兵書,“誦皆在口”。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牛角掛書雕塑

秦和隋,這兩個歷史上短命王朝有高度相似性,都是被國力難以承受的宏大工程拖垮的,在秦則是長城,在隋則是大運河。好大喜功的楊廣即位後,拋棄了其父勤儉愛民的治國方略,虐用天下人力,展開了一系列宏大的工程,大興土木,營造宮殿,頻繁對外用兵,加上開挖大運河,動用民工達數百萬之多,勞民傷財。隋煬帝的暴政使得天下騷動,看似強大的隋王朝走上了秦朝的老路。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隋唐演義》中的李密

李密熟讀《史記》、《漢書》,自然對秦末那段歷史瞭然於胸。他從大隋的種種跡象看到了暴秦的歷史正在重演,看到一個亂世也因為楊廣的瞎折騰而即將到來。李密就笑了,他的好友楊玄感也笑了。因為楊素自以為是楊廣繼位的大功臣,極為倨傲,隋煬帝對此非常不滿。楊素病死後,楊廣曾直言:“就算楊素不死,早晚有一天我也要讓他滿門滅族!”這話傳到楊玄感耳朵裡,自然讓他忐忑不安,自己一家老小命懸於一線啊,如今煬帝瞎折騰,大隋朝不保夕,他能不高興嗎?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隋唐演義》中的李密

一次楊玄感私下問李密:“上多忌,隋歷且不長,中原有一日警,公與我孰後先?”李密回答:“決兩陣之勝,噫嗚咄嗟,足以讋敵,我不如公。攬天下英雄馭之,使遠近歸屬,公不如我”。意思是楊玄感不過是個領軍衝鋒陷陣的將軍,而自己,才是那個能夠統御天下英雄、引四海歸心的統帥。這句話說得相當牛氣,今天讀起來仍然令人豪氣頓生,熱血沸騰。

楊玄感因是開國功臣之子,又好讀書,善騎射,加上為官嚴正,所以頗得時人尊敬。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時,命楊玄感(時任禮部尚書)在黎陽督運糧草。楊玄感目睹隋煬帝的暴政激起全國人民的不滿,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而煬帝又率隋軍主力遠在遼東前線,後方兵力空虛。於是,他便抓住取隋代之的這一良機,與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人策劃起兵。他們故意遲滯漕運,不按時發運軍資,並派人暗中召回隨煬帝到遼東的其弟楊玄縱、楊石和在長安的李密。李密與玄感弟玄挺等同赴黎陽。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隋唐演義》中的楊玄感

六月初三,楊玄感詐稱在東萊海口的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謀反,領兵佔據黎陽,關閉城門,大索男夫。並向附近各郡發送文書,以討伐來護兒為名,命各郡發兵會集黎陽。楊玄感任命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河內郡主薄唐褘為懷州刺史。楊玄感選精壯運夫5000餘人,船伕3000餘人,殺三牲誓師,起兵反隋。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隋唐演義》中的楊廣

關於起兵後的規劃,楊玄感問計於李密。李密說:“愚有三計,惟公所擇。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間一道,理極艱危。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擒,此計之上也。又關中四塞,天府之國,有衛文升,不足為意。今宜率眾,經城勿攻,輕齎鼓行,務早西入。天子雖還,失其襟帶,據險臨之,故當必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若隨近逐便,先向東都,唐禕告之,理當固守。引兵攻戰,必延歲月,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

被問及隋末形勢,這位猛人說了一句名言,被譽為千年以降最佳自評

《隋唐演義》中的楊廣

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玄邃三策,也是李密根據當時情況提出的一個可行的戰略計劃。但楊玄感聽後卻說:“不然。公之下計,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不取之,安能動物?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楊玄感未採納李密所獻的上、中二策,而是採取“襲取東都,以號令四方”的下策,在形式大好的前提下,屢次喪失良機,終因長期屯兵堅城之下,被從遼東等地回師的隋軍主力鎮壓。

起兵失敗後,李密被迫上了瓦崗寨,後來成為瓦崗軍首領,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