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在中醫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時期,改變了此前的醫界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的狀況,開創了中醫學術討論、交流與爭鳴的局面。這一改變成為後來中醫各家之始,為後世之表率,極大地推動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時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在中醫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時期,改變了此前的醫界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的狀況,開創了中醫學術討論、交流與爭鳴的局面。這一改變成為後來中醫各家之始,為後世之表率,極大地推動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時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時期(公元1115-1368年)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固此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在治療上長於溫補脾胃,因而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治則,世稱“養陰派”。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逐一聊一聊金元四大家以及他們所開創的流派。

生逢亂世,破舊創“寒涼派”

劉完素生於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而當時的人也稱他為“劉河間”。

在他25歲的時候,母親突然得了重病,曾經三次去請醫生治療,卻都沒有請到,致使母親的病不能及時得到治療,不久便病情惡化而死亡。這段不幸的經歷,使劉完素悲痛欲絕,感慨萬千,恨自己不懂醫學而痛失母命,從此立下志向,專心學醫。他初曾拜陳陳師夷為師,學成後獨立行醫,刻苦鑽研。在河間、肅寧、保州等地行醫10年,醫術得到認可。

金代動亂,戰火連綿,天災橫行,劉完素生活的河間地區,正是金人進攻中原的主要戰場之一。連綿戰火導致了疫病蔓延,疾病橫生,疫病流行多從火化,他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當時橫行肆虐的傳染性熱病的主張。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在中醫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時期,改變了此前的醫界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的狀況,開創了中醫學術討論、交流與爭鳴的局面。這一改變成為後來中醫各家之始,為後世之表率,極大地推動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時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時期(公元1115-1368年)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固此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在治療上長於溫補脾胃,因而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治則,世稱“養陰派”。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逐一聊一聊金元四大家以及他們所開創的流派。

生逢亂世,破舊創“寒涼派”

劉完素生於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而當時的人也稱他為“劉河間”。

在他25歲的時候,母親突然得了重病,曾經三次去請醫生治療,卻都沒有請到,致使母親的病不能及時得到治療,不久便病情惡化而死亡。這段不幸的經歷,使劉完素悲痛欲絕,感慨萬千,恨自己不懂醫學而痛失母命,從此立下志向,專心學醫。他初曾拜陳陳師夷為師,學成後獨立行醫,刻苦鑽研。在河間、肅寧、保州等地行醫10年,醫術得到認可。

金代動亂,戰火連綿,天災橫行,劉完素生活的河間地區,正是金人進攻中原的主要戰場之一。連綿戰火導致了疫病蔓延,疾病橫生,疫病流行多從火化,他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當時橫行肆虐的傳染性熱病的主張。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實際上,隨著時代的推移,病種也發生了變化,外感熱性病和內傷熱中症顯著增多,然而不少醫家仍然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不懂變通,習慣應用《和劑局方》中的溫補藥和香燥藥物,給病人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造成了後世所說的“溫燥時弊”。

劉完素的治療主張早當時無異於“異端”,彼時的中醫學界早已是一片僵化保守,甚至形成按證縮方,不求辯證的通弊,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以致在醫學理論上陳陳相因,“傷寒風冷”之說人云亦云。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朝廷要求使用《和劑局方》,又有不可隨意加減的規定,因此他的提出的主張並未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劉完素仍然堅持辨證施治,酌情發揮,不少患者經他診治,情況有所好轉,劉完素也因高明的醫術而名聲大震。

在此種社會環境下,劉完素不為教條所惑,對古方特別是局方提出質疑,認為要發展醫學必須結合現實提高治病效果。

隨著他的創新理論廣泛流傳,師從者甚多,先後有荊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馬宗素、鎦洪、常德、董系、劉榮甫等從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張從正、程輝、劉吉甫、潘田坡等,最終形成明顯的寒涼攻邪醫風,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因此也被稱為寒涼派,也有了“河間派”的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醫術精湛,名聲在外的劉完素並不為名利所惑,當時的金章宗為了攏絡人心,請他到朝中為官,幾次都被拒絕了。朝廷無奈,便賜給了他一個“高尚先生”的名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在中醫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時期,改變了此前的醫界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的狀況,開創了中醫學術討論、交流與爭鳴的局面。這一改變成為後來中醫各家之始,為後世之表率,極大地推動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時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時期(公元1115-1368年)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固此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在治療上長於溫補脾胃,因而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治則,世稱“養陰派”。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逐一聊一聊金元四大家以及他們所開創的流派。

生逢亂世,破舊創“寒涼派”

劉完素生於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而當時的人也稱他為“劉河間”。

在他25歲的時候,母親突然得了重病,曾經三次去請醫生治療,卻都沒有請到,致使母親的病不能及時得到治療,不久便病情惡化而死亡。這段不幸的經歷,使劉完素悲痛欲絕,感慨萬千,恨自己不懂醫學而痛失母命,從此立下志向,專心學醫。他初曾拜陳陳師夷為師,學成後獨立行醫,刻苦鑽研。在河間、肅寧、保州等地行醫10年,醫術得到認可。

金代動亂,戰火連綿,天災橫行,劉完素生活的河間地區,正是金人進攻中原的主要戰場之一。連綿戰火導致了疫病蔓延,疾病橫生,疫病流行多從火化,他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當時橫行肆虐的傳染性熱病的主張。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實際上,隨著時代的推移,病種也發生了變化,外感熱性病和內傷熱中症顯著增多,然而不少醫家仍然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不懂變通,習慣應用《和劑局方》中的溫補藥和香燥藥物,給病人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造成了後世所說的“溫燥時弊”。

劉完素的治療主張早當時無異於“異端”,彼時的中醫學界早已是一片僵化保守,甚至形成按證縮方,不求辯證的通弊,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以致在醫學理論上陳陳相因,“傷寒風冷”之說人云亦云。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朝廷要求使用《和劑局方》,又有不可隨意加減的規定,因此他的提出的主張並未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劉完素仍然堅持辨證施治,酌情發揮,不少患者經他診治,情況有所好轉,劉完素也因高明的醫術而名聲大震。

在此種社會環境下,劉完素不為教條所惑,對古方特別是局方提出質疑,認為要發展醫學必須結合現實提高治病效果。

隨著他的創新理論廣泛流傳,師從者甚多,先後有荊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馬宗素、鎦洪、常德、董系、劉榮甫等從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張從正、程輝、劉吉甫、潘田坡等,最終形成明顯的寒涼攻邪醫風,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因此也被稱為寒涼派,也有了“河間派”的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醫術精湛,名聲在外的劉完素並不為名利所惑,當時的金章宗為了攏絡人心,請他到朝中為官,幾次都被拒絕了。朝廷無奈,便賜給了他一個“高尚先生”的名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沒有一成不變的氣運,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疾病

劉完素一生貢獻顯著,著作頗豐,有《素問玄機原病式》1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3卷、《圖解素問要旨論》8卷、《治病心印》1卷、《劉河間先生十八劑》1卷、《素問原機氣宜保命集》3卷、《傷寒心鏡》1卷、《傷寒醫鑑》1卷。

“沒有一成不變的氣運,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疾病。”這真是劉完素所倡導的治病主張。他認為,醫生在處方用藥的時候必須靈活機變,具體分析。

劉完素在治療熱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論和對“五運六氣”的獨到見解,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甚至對於溫病學派的形成也有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

上文我們提過,劉完素通過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當時的傳染性疾病。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就是以《黃帝內經》為學術基礎,把《內經》中的關於火熱病致病原因的內容選摘出來,結合北方環境氣修特點,及民眾飲食醇厚、體質強悍的特性,進行闡釋,將六氣引起的21種病症擴大到181種,並指出有56種是由火熱引起的,提出火熱病理論,為後世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在中醫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時期,改變了此前的醫界因循守舊、泥古不化的狀況,開創了中醫學術討論、交流與爭鳴的局面。這一改變成為後來中醫各家之始,為後世之表率,極大地推動了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時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時期(公元1115-1368年)的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固此稱之為寒涼派。

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在治療上長於溫補脾胃,因而稱之為“補土派”。朱震亨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治則,世稱“養陰派”。從本期開始,我們就來逐一聊一聊金元四大家以及他們所開創的流派。

生逢亂世,破舊創“寒涼派”

劉完素生於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而當時的人也稱他為“劉河間”。

在他25歲的時候,母親突然得了重病,曾經三次去請醫生治療,卻都沒有請到,致使母親的病不能及時得到治療,不久便病情惡化而死亡。這段不幸的經歷,使劉完素悲痛欲絕,感慨萬千,恨自己不懂醫學而痛失母命,從此立下志向,專心學醫。他初曾拜陳陳師夷為師,學成後獨立行醫,刻苦鑽研。在河間、肅寧、保州等地行醫10年,醫術得到認可。

金代動亂,戰火連綿,天災橫行,劉完素生活的河間地區,正是金人進攻中原的主要戰場之一。連綿戰火導致了疫病蔓延,疾病橫生,疫病流行多從火化,他仔細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當時橫行肆虐的傳染性熱病的主張。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實際上,隨著時代的推移,病種也發生了變化,外感熱性病和內傷熱中症顯著增多,然而不少醫家仍然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不懂變通,習慣應用《和劑局方》中的溫補藥和香燥藥物,給病人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造成了後世所說的“溫燥時弊”。

劉完素的治療主張早當時無異於“異端”,彼時的中醫學界早已是一片僵化保守,甚至形成按證縮方,不求辯證的通弊,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以致在醫學理論上陳陳相因,“傷寒風冷”之說人云亦云。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朝廷要求使用《和劑局方》,又有不可隨意加減的規定,因此他的提出的主張並未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劉完素仍然堅持辨證施治,酌情發揮,不少患者經他診治,情況有所好轉,劉完素也因高明的醫術而名聲大震。

在此種社會環境下,劉完素不為教條所惑,對古方特別是局方提出質疑,認為要發展醫學必須結合現實提高治病效果。

隨著他的創新理論廣泛流傳,師從者甚多,先後有荊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馬宗素、鎦洪、常德、董系、劉榮甫等從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張從正、程輝、劉吉甫、潘田坡等,最終形成明顯的寒涼攻邪醫風,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因此也被稱為寒涼派,也有了“河間派”的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醫術精湛,名聲在外的劉完素並不為名利所惑,當時的金章宗為了攏絡人心,請他到朝中為官,幾次都被拒絕了。朝廷無奈,便賜給了他一個“高尚先生”的名號。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沒有一成不變的氣運,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疾病

劉完素一生貢獻顯著,著作頗豐,有《素問玄機原病式》1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3卷、《圖解素問要旨論》8卷、《治病心印》1卷、《劉河間先生十八劑》1卷、《素問原機氣宜保命集》3卷、《傷寒心鏡》1卷、《傷寒醫鑑》1卷。

“沒有一成不變的氣運,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疾病。”這真是劉完素所倡導的治病主張。他認為,醫生在處方用藥的時候必須靈活機變,具體分析。

劉完素在治療熱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論和對“五運六氣”的獨到見解,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甚至對於溫病學派的形成也有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

上文我們提過,劉完素通過研究《黃帝內經》中關於熱病的論述,提出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當時的傳染性疾病。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就是以《黃帝內經》為學術基礎,把《內經》中的關於火熱病致病原因的內容選摘出來,結合北方環境氣修特點,及民眾飲食醇厚、體質強悍的特性,進行闡釋,將六氣引起的21種病症擴大到181種,並指出有56種是由火熱引起的,提出火熱病理論,為後世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亂世中破舊創“寒涼派”

對於《內經》中的“五運六氣”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運用五運六氣治病是劉完素醫學主張中的另一大特色。他還提出了“六氣皆從火化”的觀點,認為“風、寒、暑、溼、燥、火”六氣都可以化生火熱病邪,治病,尤其是治療熱性病的時候必須先明此理,才能處方用藥。他所創方劑涼隔散、防風通聖散、天水散、雙解散等,都是效驗頗佳的著名方劑,“防風通聖散”至今仍然是治療表裡俱實及外科病毒的有效藥方。

實際上,劉完素的醫學主張不僅與當時的病種變化有關,更受到儒家思想的滲透。金元之前,宋代醫學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十分強調儒學,而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影響下,儒醫得到了擴充,儒醫的誕生與當時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我國儒家的學術在宋代盛行,與此同時也滲透到了醫學界。

劉完素曾指出:“易教體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綱五常,醫教要乎五運六氣,其門三,其道一。”他的代表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就是醫理與哲理的有機結合。主火的觀點,強調火多因“動”所致,劉完素據《素問》病機十九條,融合當時乳膠精髓,闡明六氣過甚皆能化火的理論,治法上多用寒涼藥,並創制了不少治療傷寒病的方劑,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對後世溫病學說有所啟發。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醫學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本文圖片來源於39健康網,已獲正式授權。

精彩推薦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心血管知識?快來關注「胡世雲主任」公眾號(微信搜索:hushiyun-doctor),還可以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世雲主任」頻道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