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的南方人,卻吃鹹月餅?』


歷史記載中,月餅的甜鹹口味也是纏纏綿綿,難解難分。

不過,在地域上,儘管有局部小亂鬥,南方與北方的大致口味偏好還是涇渭分明。

北方人多喜歡傳統的甜口味月餅,京式月餅、秦式月餅,基本都是甜的,加的餡兒也都是蓮蓉、豆沙、芝麻、棗泥、綠豆等等。

而南方人則更偏愛鹹口味的月餅,加雲腿的滇式月餅、加鹹蛋黃的廣式月餅、加野菜的徽式月餅,還有咱杭州獨一份的榨菜鮮肉月餅。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的南方人,卻吃鹹月餅?』


歷史記載中,月餅的甜鹹口味也是纏纏綿綿,難解難分。

不過,在地域上,儘管有局部小亂鬥,南方與北方的大致口味偏好還是涇渭分明。

北方人多喜歡傳統的甜口味月餅,京式月餅、秦式月餅,基本都是甜的,加的餡兒也都是蓮蓉、豆沙、芝麻、棗泥、綠豆等等。

而南方人則更偏愛鹹口味的月餅,加雲腿的滇式月餅、加鹹蛋黃的廣式月餅、加野菜的徽式月餅,還有咱杭州獨一份的榨菜鮮肉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講到南北的飲食差異,總會說南甜北鹹,為什麼月餅是反過來的?

這與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甜味消費和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

現在好多人一聽到高糖如臨大敵,但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糖分的攝入是一件挺奢侈的事。

宋代之前,糖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對落後的南方多用鹹鹽來保存食物,這一習慣也延續至今,比如臘肉、醃魚、臘腸。

明清時期,廣東、福建成為產糖中心。這時相對於北方,南方距糖產地更近,糖也更便宜。清代中期,福建泉州比京城的糖價便宜三分之一。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的南方人,卻吃鹹月餅?』


歷史記載中,月餅的甜鹹口味也是纏纏綿綿,難解難分。

不過,在地域上,儘管有局部小亂鬥,南方與北方的大致口味偏好還是涇渭分明。

北方人多喜歡傳統的甜口味月餅,京式月餅、秦式月餅,基本都是甜的,加的餡兒也都是蓮蓉、豆沙、芝麻、棗泥、綠豆等等。

而南方人則更偏愛鹹口味的月餅,加雲腿的滇式月餅、加鹹蛋黃的廣式月餅、加野菜的徽式月餅,還有咱杭州獨一份的榨菜鮮肉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講到南北的飲食差異,總會說南甜北鹹,為什麼月餅是反過來的?

這與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甜味消費和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

現在好多人一聽到高糖如臨大敵,但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糖分的攝入是一件挺奢侈的事。

宋代之前,糖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對落後的南方多用鹹鹽來保存食物,這一習慣也延續至今,比如臘肉、醃魚、臘腸。

明清時期,廣東、福建成為產糖中心。這時相對於北方,南方距糖產地更近,糖也更便宜。清代中期,福建泉州比京城的糖價便宜三分之一。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糖相對於鹽來說,價格高,調味用量大,成為一種相對“輕奢”的調味品。加之宋元之後,北方經濟衰退,糖價變高,經濟的後起之秀南方地區,逐漸養成了愛吃甜食的習慣。

拿一組數據來說,18世紀中期,中國人年均糖消費量在2.89-3.90斤,而在嶺南、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均消費8.13斤,是人均的兩倍還多,形成了南甜北鹹的基本口味。就像南方人愛吃甜豆腐腦、北方人愛吃鹹豆腐腦。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的南方人,卻吃鹹月餅?』


歷史記載中,月餅的甜鹹口味也是纏纏綿綿,難解難分。

不過,在地域上,儘管有局部小亂鬥,南方與北方的大致口味偏好還是涇渭分明。

北方人多喜歡傳統的甜口味月餅,京式月餅、秦式月餅,基本都是甜的,加的餡兒也都是蓮蓉、豆沙、芝麻、棗泥、綠豆等等。

而南方人則更偏愛鹹口味的月餅,加雲腿的滇式月餅、加鹹蛋黃的廣式月餅、加野菜的徽式月餅,還有咱杭州獨一份的榨菜鮮肉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講到南北的飲食差異,總會說南甜北鹹,為什麼月餅是反過來的?

這與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甜味消費和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

現在好多人一聽到高糖如臨大敵,但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糖分的攝入是一件挺奢侈的事。

宋代之前,糖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對落後的南方多用鹹鹽來保存食物,這一習慣也延續至今,比如臘肉、醃魚、臘腸。

明清時期,廣東、福建成為產糖中心。這時相對於北方,南方距糖產地更近,糖也更便宜。清代中期,福建泉州比京城的糖價便宜三分之一。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糖相對於鹽來說,價格高,調味用量大,成為一種相對“輕奢”的調味品。加之宋元之後,北方經濟衰退,糖價變高,經濟的後起之秀南方地區,逐漸養成了愛吃甜食的習慣。

拿一組數據來說,18世紀中期,中國人年均糖消費量在2.89-3.90斤,而在嶺南、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均消費8.13斤,是人均的兩倍還多,形成了南甜北鹹的基本口味。就像南方人愛吃甜豆腐腦、北方人愛吃鹹豆腐腦。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那麼月餅又為什麼反其道而行呢?這和月餅的特殊屬性有關。

前面也說了,月餅發展到明代,成為了中秋特定節慶食品,附帶著一種祭祀、祝禱的含義,而製作這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人們就會放平時捨不得放的食材。

北方的產糖量少,糖的價格很高,平時甜味難得,所以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值得慶祝的節日,人們就把平日節省下來的糖和節日美食結合在一起,在月餅裡面包上甜味滿分的豆沙、堅果仁、棗泥。不僅是月餅,端午的粽子、春節的冰糖葫蘆,也同樣是甜口的。

相對的,南方多產糖區,糖的價格比較低,日常吃甜的供得起,但節慶還是要換換口味,比糖還要貴重的就只有葷菜了,什麼火腿、鮮肉、鹹蛋黃,偶爾奢侈一下,是對過節的尊重。

"

從年初的湯圓元宵,到五月五的粽子,南北口味隔著網線的甜鹹掰頭,總會週期性地來一波,提醒你要過節了。

這回,又輪到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口味,爭論由來已久,局部戰爭形式也更為紛繁複雜。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聖·豆沙鹹蛋黃聯邦”、“第十五冰皮共和”、“諸水果聯合王國”、“五仁帝國”,亂世群雄逐鹿,勢要爭個“正統”和“異端”出來。

各家合縱連橫,到最後發現萬劍歸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同一個,月餅原教旨究竟是甜還是鹹。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月餅的起源:胡餅』

甜黨、鹹黨,逢中秋佳節必有一戰。那麼,在歷史上,月餅起源是甜是鹹,哪一派出現更早呢?

月神崇拜,古已有之,《周禮》中就已經出現了“中秋”一詞,“暮秋夕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迎寒和祭月。但是月餅,最開始跟中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認為,中原月餅的前身,是從西域傳入的“胡餅”。

據史料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種又大又薄,上面撒著芝麻的胡餅,有點類似於現在新疆的烤饢。至於味道嘛,沒有明確提到。想象一下,大約只是鬆脆的淡口。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東漢漢靈帝特別好這一口,帶起了京城裡權貴們的跟風。《晉書》裡寫,王羲之也愛吃胡餅,他在別人上門提親時,居然“坦腹東床齧胡餅”。

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帶肉餡的烤胡餅。唐代人腦洞大開,無論什麼配菜,都往麵皮裡塞就對了,加蟹黃啦,加櫻桃碎粒,還有加養生的中藥材栝樓根的。

#原來現在各種奇裡古怪的創新月餅,什麼小龍蝦月餅、酸菜牛蛙月餅,那是繼承了唐人的衣缽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經改良的胡餅,口味迥異,不變的是依舊風靡一時。

有人還因為吃個餅,把前途給作沒了。《朝野僉載》裡記載,有個叫張衡的令史,看到路邊有新鮮出爐的蒸胡餅,買了一個,坐在馬上邊趕路邊吃。沒想到被御史瞧見了,打了小報告,作為公務員,當街進食,影響市容市貌,官也當不成了。

唐以前的胡餅,還僅僅是月餅的雛形,口味豐富,鹹甜兼備。在形制和口感上,與現代相似的月餅,要等到宋代才出現。

北宋在宮廷內流行的“宮餅”,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有一首《留別廉守》,其中一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將“月”與“餅”聯繫在一起,“酥與飴”,觸感和味道都提到了,是酥鬆甜口的。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古時的月餅,和中秋沒關係』

“月餅”一詞,最明確的記載,是出自南宋《夢樑錄》,裡面寫當時臨安(就是現在杭州)的糕點鋪,出售"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注意了,這時候的月餅,只是因為形狀是圓月形而得名,還沒真正跟中秋節慶搭上邊,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並不是中秋專享。

元代,有記載的一種“山藥胡餅”,製作方法跟現代的月餅差不多。看看所用的材料,“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那是實打實的甜味主導。

明明白白提到中秋節要吃月餅的,是明代的文獻。《西湖遊覽志餘》裡寫,“杭俗,中秋食月餅,夜設祭月,取人月雙圓意。”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中秋節,設酒席,祭月神,月餅因為圓融的外形,有了閤家團圓的美好含義,從日常小吃進化為節慶專屬品。民間互相饋贈月餅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那時的月餅保質期可長,吃不完的存起來,可以一直放到除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明代養生達人高濂寫了一本《遵生八箋》,註明了各種製作月餅的菜譜,很值得參考。“松子餅”、“椒鹽餅”、“酥餅”、“肉油餅”,跟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幾種月餅都差不離,月餅的味道,早已不再甜口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清代美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裡,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供奉官府的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倒像是五仁月餅的前身。

你別看現在五仁月餅被黑得不行,在當初可是尊貴的官家專供。在《紅樓夢》裡,也只有金字塔頂端的賈母才能吃得上。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愛吃甜的南方人,卻吃鹹月餅?』


歷史記載中,月餅的甜鹹口味也是纏纏綿綿,難解難分。

不過,在地域上,儘管有局部小亂鬥,南方與北方的大致口味偏好還是涇渭分明。

北方人多喜歡傳統的甜口味月餅,京式月餅、秦式月餅,基本都是甜的,加的餡兒也都是蓮蓉、豆沙、芝麻、棗泥、綠豆等等。

而南方人則更偏愛鹹口味的月餅,加雲腿的滇式月餅、加鹹蛋黃的廣式月餅、加野菜的徽式月餅,還有咱杭州獨一份的榨菜鮮肉月餅。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講到南北的飲食差異,總會說南甜北鹹,為什麼月餅是反過來的?

這與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甜味消費和經濟發達程度成正比。

現在好多人一聽到高糖如臨大敵,但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糖分的攝入是一件挺奢侈的事。

宋代之前,糖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對落後的南方多用鹹鹽來保存食物,這一習慣也延續至今,比如臘肉、醃魚、臘腸。

明清時期,廣東、福建成為產糖中心。這時相對於北方,南方距糖產地更近,糖也更便宜。清代中期,福建泉州比京城的糖價便宜三分之一。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糖相對於鹽來說,價格高,調味用量大,成為一種相對“輕奢”的調味品。加之宋元之後,北方經濟衰退,糖價變高,經濟的後起之秀南方地區,逐漸養成了愛吃甜食的習慣。

拿一組數據來說,18世紀中期,中國人年均糖消費量在2.89-3.90斤,而在嶺南、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均消費8.13斤,是人均的兩倍還多,形成了南甜北鹹的基本口味。就像南方人愛吃甜豆腐腦、北方人愛吃鹹豆腐腦。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那麼月餅又為什麼反其道而行呢?這和月餅的特殊屬性有關。

前面也說了,月餅發展到明代,成為了中秋特定節慶食品,附帶著一種祭祀、祝禱的含義,而製作這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人們就會放平時捨不得放的食材。

北方的產糖量少,糖的價格很高,平時甜味難得,所以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值得慶祝的節日,人們就把平日節省下來的糖和節日美食結合在一起,在月餅裡面包上甜味滿分的豆沙、堅果仁、棗泥。不僅是月餅,端午的粽子、春節的冰糖葫蘆,也同樣是甜口的。

相對的,南方多產糖區,糖的價格比較低,日常吃甜的供得起,但節慶還是要換換口味,比糖還要貴重的就只有葷菜了,什麼火腿、鮮肉、鹹蛋黃,偶爾奢侈一下,是對過節的尊重。

愛吃甜口的南方人,為什麼吃的是鹹月餅

#八心八箭豪華旗艦款鹹蛋黃月餅,南方人的理想天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