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連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幕,也是中秋節出去賞月,小丸子累了被爸爸揹著走回家的場景。

小丸子趴在爸爸的寬大後背上,說著貼心話,最後安心睡著了。而此時,中秋節的紙燈籠在發出幽光,旗幡飄動,微風習習,月亮照拂著這父女倆興盡而歸的背影,滿滿都是不可言說的親情。

而這親情放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茫茫時空下,其相依相伴的溫暖,生髮了孩子茁實的心理能量。

它是如此可貴,這就是未來,三年級女生小丸子成長為堅韌女性的開端。

二、如何在中秋,讓孩子獲得恆久的內心力量

1、去戶外賞月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連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幕,也是中秋節出去賞月,小丸子累了被爸爸揹著走回家的場景。

小丸子趴在爸爸的寬大後背上,說著貼心話,最後安心睡著了。而此時,中秋節的紙燈籠在發出幽光,旗幡飄動,微風習習,月亮照拂著這父女倆興盡而歸的背影,滿滿都是不可言說的親情。

而這親情放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茫茫時空下,其相依相伴的溫暖,生髮了孩子茁實的心理能量。

它是如此可貴,這就是未來,三年級女生小丸子成長為堅韌女性的開端。

二、如何在中秋,讓孩子獲得恆久的內心力量

1、去戶外賞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在我國,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就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如今很多地方還遺留著“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這樣的古蹟。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無錫的十里明珠堤,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一起帶著孩子去賞月吧,在江邊,在湖畔,在山頂,一面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一面吟詠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或者蘇軾的《水調歌頭》,感受詩人或憂傷或興奮的情懷,感受與遠方的親人共享一輪明月的心靈相通之感。

如果沒有賞月這種精神上的享受,再多的物質供給,也難以令孩子成為一個感受力豐富的人。

詩人說:人沒有對美、對情感的感受力,就像水母沒有觸手,是沒有辦法活得瀟灑飄逸,有一個通透純真的精神世界的。

如果缺乏感受力,他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成為一個對天地萬物有悲憫心的人?

2、賞桂花、飲桂花酒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連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幕,也是中秋節出去賞月,小丸子累了被爸爸揹著走回家的場景。

小丸子趴在爸爸的寬大後背上,說著貼心話,最後安心睡著了。而此時,中秋節的紙燈籠在發出幽光,旗幡飄動,微風習習,月亮照拂著這父女倆興盡而歸的背影,滿滿都是不可言說的親情。

而這親情放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茫茫時空下,其相依相伴的溫暖,生髮了孩子茁實的心理能量。

它是如此可貴,這就是未來,三年級女生小丸子成長為堅韌女性的開端。

二、如何在中秋,讓孩子獲得恆久的內心力量

1、去戶外賞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在我國,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就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如今很多地方還遺留著“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這樣的古蹟。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無錫的十里明珠堤,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一起帶著孩子去賞月吧,在江邊,在湖畔,在山頂,一面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一面吟詠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或者蘇軾的《水調歌頭》,感受詩人或憂傷或興奮的情懷,感受與遠方的親人共享一輪明月的心靈相通之感。

如果沒有賞月這種精神上的享受,再多的物質供給,也難以令孩子成為一個感受力豐富的人。

詩人說:人沒有對美、對情感的感受力,就像水母沒有觸手,是沒有辦法活得瀟灑飄逸,有一個通透純真的精神世界的。

如果缺乏感受力,他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成為一個對天地萬物有悲憫心的人?

2、賞桂花、飲桂花酒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時節正逢桂花盛放,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流行在中秋時賞桂,並用糖漬桂花製作桂花糖糕、桂花糯米藕等點心。還會將桂花蜜添加到溫好的黃酒中,成為中秋家宴的主角,象徵閤家歡樂,甜蜜沉醉。

帶著孩子一同去賞花吧。大部分桂花王都種植在中國的名寺古剎中,我們帶著孩子一同去感受清幽的鐘磬,感受月下濃郁的桂花香氣,就可以讓平時忙亂浮躁的心變得澄澈安定。

李清照當年有詩讚頌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個童年時代沒有浸潤過桂花香氣的人,他的幸福感是有欠缺的。

桂花的香氣特別有中國的味道,含蓄、清遠、淡泊、脫俗。而無論孩子未來走得多遠,只要聞到類似的香氣,聽到迷人的鐘聲,就會有一種回到故園的安心感。

3、玩花燈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連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幕,也是中秋節出去賞月,小丸子累了被爸爸揹著走回家的場景。

小丸子趴在爸爸的寬大後背上,說著貼心話,最後安心睡著了。而此時,中秋節的紙燈籠在發出幽光,旗幡飄動,微風習習,月亮照拂著這父女倆興盡而歸的背影,滿滿都是不可言說的親情。

而這親情放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茫茫時空下,其相依相伴的溫暖,生髮了孩子茁實的心理能量。

它是如此可貴,這就是未來,三年級女生小丸子成長為堅韌女性的開端。

二、如何在中秋,讓孩子獲得恆久的內心力量

1、去戶外賞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在我國,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就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如今很多地方還遺留著“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這樣的古蹟。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無錫的十里明珠堤,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一起帶著孩子去賞月吧,在江邊,在湖畔,在山頂,一面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一面吟詠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或者蘇軾的《水調歌頭》,感受詩人或憂傷或興奮的情懷,感受與遠方的親人共享一輪明月的心靈相通之感。

如果沒有賞月這種精神上的享受,再多的物質供給,也難以令孩子成為一個感受力豐富的人。

詩人說:人沒有對美、對情感的感受力,就像水母沒有觸手,是沒有辦法活得瀟灑飄逸,有一個通透純真的精神世界的。

如果缺乏感受力,他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成為一個對天地萬物有悲憫心的人?

2、賞桂花、飲桂花酒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時節正逢桂花盛放,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流行在中秋時賞桂,並用糖漬桂花製作桂花糖糕、桂花糯米藕等點心。還會將桂花蜜添加到溫好的黃酒中,成為中秋家宴的主角,象徵閤家歡樂,甜蜜沉醉。

帶著孩子一同去賞花吧。大部分桂花王都種植在中國的名寺古剎中,我們帶著孩子一同去感受清幽的鐘磬,感受月下濃郁的桂花香氣,就可以讓平時忙亂浮躁的心變得澄澈安定。

李清照當年有詩讚頌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個童年時代沒有浸潤過桂花香氣的人,他的幸福感是有欠缺的。

桂花的香氣特別有中國的味道,含蓄、清遠、淡泊、脫俗。而無論孩子未來走得多遠,只要聞到類似的香氣,聽到迷人的鐘聲,就會有一種回到故園的安心感。

3、玩花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節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是一家人聚會時的餘興節目。

江南流行將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在樹上掛燈,小孩子在爸媽的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蓮花燈,用衣叉挑掛在桂花樹或木棉樹上。廣西南寧一帶,孩子們還會做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

比如柚子燈,是將柚子果肉掏空,在柚子皮上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四川人則流行放孔明燈,用棉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得孩子們歡笑追逐。

帶孩子一起做燈、放燈吧。

冰心先生寫過一篇名作《小桔燈》,主人公是一個極為平凡的農家少女,然而,一雙巧手,一點情思,卻將她的助人為樂之美,她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投射出來,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冰心先生生前在訪談中說:“所謂貧窮,就是對未來沒有期待。那個用小桔燈照亮我的夜路的女孩,她是多麼富有。”

4、觀海潮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連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幕,也是中秋節出去賞月,小丸子累了被爸爸揹著走回家的場景。

小丸子趴在爸爸的寬大後背上,說著貼心話,最後安心睡著了。而此時,中秋節的紙燈籠在發出幽光,旗幡飄動,微風習習,月亮照拂著這父女倆興盡而歸的背影,滿滿都是不可言說的親情。

而這親情放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茫茫時空下,其相依相伴的溫暖,生髮了孩子茁實的心理能量。

它是如此可貴,這就是未來,三年級女生小丸子成長為堅韌女性的開端。

二、如何在中秋,讓孩子獲得恆久的內心力量

1、去戶外賞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在我國,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就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如今很多地方還遺留著“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這樣的古蹟。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無錫的十里明珠堤,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一起帶著孩子去賞月吧,在江邊,在湖畔,在山頂,一面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一面吟詠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或者蘇軾的《水調歌頭》,感受詩人或憂傷或興奮的情懷,感受與遠方的親人共享一輪明月的心靈相通之感。

如果沒有賞月這種精神上的享受,再多的物質供給,也難以令孩子成為一個感受力豐富的人。

詩人說:人沒有對美、對情感的感受力,就像水母沒有觸手,是沒有辦法活得瀟灑飄逸,有一個通透純真的精神世界的。

如果缺乏感受力,他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成為一個對天地萬物有悲憫心的人?

2、賞桂花、飲桂花酒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時節正逢桂花盛放,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流行在中秋時賞桂,並用糖漬桂花製作桂花糖糕、桂花糯米藕等點心。還會將桂花蜜添加到溫好的黃酒中,成為中秋家宴的主角,象徵閤家歡樂,甜蜜沉醉。

帶著孩子一同去賞花吧。大部分桂花王都種植在中國的名寺古剎中,我們帶著孩子一同去感受清幽的鐘磬,感受月下濃郁的桂花香氣,就可以讓平時忙亂浮躁的心變得澄澈安定。

李清照當年有詩讚頌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個童年時代沒有浸潤過桂花香氣的人,他的幸福感是有欠缺的。

桂花的香氣特別有中國的味道,含蓄、清遠、淡泊、脫俗。而無論孩子未來走得多遠,只要聞到類似的香氣,聽到迷人的鐘聲,就會有一種回到故園的安心感。

3、玩花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節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是一家人聚會時的餘興節目。

江南流行將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在樹上掛燈,小孩子在爸媽的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蓮花燈,用衣叉挑掛在桂花樹或木棉樹上。廣西南寧一帶,孩子們還會做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

比如柚子燈,是將柚子果肉掏空,在柚子皮上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四川人則流行放孔明燈,用棉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得孩子們歡笑追逐。

帶孩子一起做燈、放燈吧。

冰心先生寫過一篇名作《小桔燈》,主人公是一個極為平凡的農家少女,然而,一雙巧手,一點情思,卻將她的助人為樂之美,她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投射出來,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冰心先生生前在訪談中說:“所謂貧窮,就是對未來沒有期待。那個用小桔燈照亮我的夜路的女孩,她是多麼富有。”

4、觀海潮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時節,帶著孩子去浙江的錢塘江畔觀潮吧。

觀潮習俗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過節盛事。

在農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所以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而杭州灣形同一隻大喇叭,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江面從寬約100公里迅速縮小成幾公里,使潮水層層相疊,形成高達數米、十數米的大浪。“乍起悶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萬人退卻如兵潰,濁浪高於閱景壇。”說的就是這一驚心動魄的世間奇觀。

觀潮可領略大自然洶湧澎湃的氣勢,聲勢浩大的音響,不僅能使孩子領略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開闊其胸懷、滌盪其心靈,更可讓孩子思考環保的必要性——這些年,每次大潮湧來時,都有帶到岸邊的塑料垃圾。當地環保志願者都會在落潮時迅速行動,把它們撈起處理。

這一場景可以帶動孩子思考,人類隨意丟棄垃圾,是否已經臨近了海洋承受能力的極限。

布穀老師說:

過好每個傳統佳節,就是給孩子無敵的心理能量。

民國初期,國民政府為了“破舊迎新”,曾在1912年起,不許民眾過農曆節日,改在公曆8月15日過中秋節,於是,中秋之夜沒有圓月,沒有桂花,沒有海水大潮,天氣炎熱,甚至做的月餅也很快變質。這一鬧劇只實施了3年,就推行不下去,只得再改回農曆8月15日過中秋節。

這個歷史上的小插曲,充分證明了千百年來流行的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尤其是對孩子來說,中秋絕對不僅僅是分食月餅那麼簡單,它至少擁有以下豐沛的含義:

年到中秋已過半,過中秋,讓孩子感受到季候之美,享受到春華秋實的紮實收穫感,體驗到播種與收穫,栽培與得到之間的關係,讓孩子珍視時光;

月宮與嫦娥,玉兔與搗藥之類的傳說,會在中秋傳遞給下一代。孩子在花前月下聽長輩說起那有關中秋的傳說,感受到童年夢幻般的美

與遠方的親人視頻,共享那一輪明月,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與故園,與家中游子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體會到血脈親情釀就的牽掛

小時候,以別緻的方式過好中秋節,就是給孩子的心靈打下“我是中國人”的鮮明烙印,無論孩子長大後走到多麼遠,他都不會缺少民族的自豪感,缺少愛和信念,缺少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的內心能量。

親,你還認為中秋節是可過可不過的嗎?

"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文 | 華明玥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又到中秋節了,年輕的父母又要被長輩催促,要帶著孩子備月餅、點線香、安排祭拜月亮的供桌,一起出門賞月,給孩子講一講嫦娥奔月與月兔搗藥的傳說。

我們可能會覺得:那都是八百年前過中秋的方式了,如今,五仁月餅都上了“難吃黑榜”,有這閒工夫坐車回鄉,去爺爺家出演裝模作樣的團圓劇,還不如讓孩子多刷一套提高卷、多去一趟遊樂園來得實惠。

這種對過中秋毫無期待的佛系態度,如今確實影響了一代小孩,讓他們從此覺得:

  • “月亮就是一個坑坑窪窪的荒漠星球,那些傳說都是騙人的。”
  • “中秋節除了讓一盒月餅在親友家轉手三四回,沒什麼值得留念的。”
  • “對呀,中秋節,只有大媽大爺才願意過吧。”

孩子的童言無忌,已經透露了這樣的訊息:如果我們當家長的漠視每一個傳統節日,沒有審時度勢,將節日中沉澱的深厚文化、優美意境與真摯情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了就會成為一株無根的浮萍。

在日本,對一切都失去興致與動力的“低慾望社會”,已經持續了20多年。整個日本社會瀰漫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情緒,按照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話說,就是因為:“多數人已經失去了從傳統中,從一隻燈籠一隻南瓜上,獲得生活興致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力量,來慢慢滋養栽培。

中秋節,就是一個栽培的好時機。

一、關於中秋,我們有3個可怕的誤區

1、認為中秋的儀式感都是故弄玄虛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擺供桌、拜月亮、分月餅、與長輩賞月閒話,這些中秋儀式,都是多此一舉嗎?

著名作家陳思呈女士說得好:“所有的儀式感,作用都是強行讓時間慢下來。”

中秋節也是如此,它有著一年中最明澈的月光,最渾圓低垂的月亮,這一晚,放下所有的事,一起出門去賞月,讓我們熱燥狂烈的心,感受到一絲清涼,感受到難以言訴的美,像絲綢一樣拂過我們的臉頰。

我們都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實在是太趕了。我們和孩子每天似乎都被席捲在趕時間的洪流中。趕著上課、趕著去補習班,孩子匆忙地在電動車後座上啃包子。

時間都被奮力掰扯成小塊,來不及細細品嚐就被吞嚥下去。而這種匆忙急躁的生活,讓孩子與我們雙方都耗盡了耐心。“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傷耗到極致之後的爆發。

然而,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儀式之美中,多少可以讓時間變得詩意、雋永起來。此時此刻,時間不再成為消耗品,而成為滋補品。它將在無意中修補母子、父女之間因為平時的匆忙生活而傷損的感情,它將為孩子的童年留下非常難忘的一幕。

2、認為中秋美食就是高糖高油“垃圾食品”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且不說中秋有栗子、菱角、石榴、香梨、螃蟹等時令美味,讓我們盡享大地果實累累的喜悅,領略江河湖泊一年中最富饒的收穫,就連月餅本身,也聯結著孩子一生中最親切的回憶。

我小的時候恰逢物資匱乏的年代,蘇式月餅需要憑券購買,每人只能買兩個。為了將全家可以從商店買來的月餅全部寄給遠在海島服役的叔叔,以慰藉他與戰友的思鄉之情,奶奶提議我們自己動手做月餅來吃。

梅乾菜餡的月餅,紅豆沙餡的月餅,榨菜豬肉餡的月餅。我們全家動手,將月餅包好後,滾上一層面粉,放進家傳的木頭月餅模子裡輕壓,再在案板上輕嗑一下,一個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素胚就做好了。

沒有烤箱,月餅是奶奶用煤球爐加鐵鍋,用文火慢慢炕熟的。它們當然沒有今天的月餅那麼細膩好看,但就連炕焦了的酥皮,吃上去也別有風味。

小時候的嘗過的味道,將影響孩子一生。它是鄉愁,是親情,是幸福的根源。

大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小點心,那模樣就像用扇貝殼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來的。而“小瑪德萊娜浸在茶裡滋味,竟讓我(男主人公馬塞爾)感受到一種美妙的愉悅感”。

馬塞爾已經纏綿病榻十多年,而小瑪德萊娜的滋味,頓時讓他回到了奔跑著的健康童年。

節慶帶來的童年美味,可以讓孩子獲得綿延一生的心理能量。在我們的孩子長大後,當他進入生活中的颶風時刻,我們也希望他只要再聞到這種“童年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就會結束心靈的痛苦迷茫,品嚐到父母的倚重,家庭的溫暖,品嚐到呵護備至的踏實感。

3、中秋節僅僅與物質享受相連接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過節沒有意思?這是因為如今很多父母都把過節當作一種純粹的物質享受,我們經常是帶著孩子在酒樓吃飯、在商場買禮物,在遊樂園玩耍,然後,帶著“又是老一套”的失望回家。

其實,每一種節慶,都被古代中國人賦予了與宇宙、與天地、與萬物的興衰相關的精神內涵。

以中秋為例,唐詩宋詞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說的是一派懵懂未知的童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是思念化作的心靈相通,牽掛化作的清朗胸襟;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這將思念化作一派豪情,一掃悲秋感懷之相;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從眼前的美景出發,憑藉詩人的想象力,與廣袤的人生觀、歷史觀、宇宙觀相連接,給人悠遠的神思,深長的感喟。

此時此刻,不賞月、不頌詩,不放一盞孔明燈與清月爭輝,如何對得起這樣的良宵美景。這,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培育孩子心中的純真情懷與精神愉悅的難得契機。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連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最令人感動難忘的一幕,也是中秋節出去賞月,小丸子累了被爸爸揹著走回家的場景。

小丸子趴在爸爸的寬大後背上,說著貼心話,最後安心睡著了。而此時,中秋節的紙燈籠在發出幽光,旗幡飄動,微風習習,月亮照拂著這父女倆興盡而歸的背影,滿滿都是不可言說的親情。

而這親情放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茫茫時空下,其相依相伴的溫暖,生髮了孩子茁實的心理能量。

它是如此可貴,這就是未來,三年級女生小丸子成長為堅韌女性的開端。

二、如何在中秋,讓孩子獲得恆久的內心力量

1、去戶外賞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在我國,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就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如今很多地方還遺留著“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這樣的古蹟。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無錫的十里明珠堤,都是賞月的好去處。

一起帶著孩子去賞月吧,在江邊,在湖畔,在山頂,一面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一面吟詠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或者蘇軾的《水調歌頭》,感受詩人或憂傷或興奮的情懷,感受與遠方的親人共享一輪明月的心靈相通之感。

如果沒有賞月這種精神上的享受,再多的物質供給,也難以令孩子成為一個感受力豐富的人。

詩人說:人沒有對美、對情感的感受力,就像水母沒有觸手,是沒有辦法活得瀟灑飄逸,有一個通透純真的精神世界的。

如果缺乏感受力,他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成為一個對天地萬物有悲憫心的人?

2、賞桂花、飲桂花酒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時節正逢桂花盛放,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流行在中秋時賞桂,並用糖漬桂花製作桂花糖糕、桂花糯米藕等點心。還會將桂花蜜添加到溫好的黃酒中,成為中秋家宴的主角,象徵閤家歡樂,甜蜜沉醉。

帶著孩子一同去賞花吧。大部分桂花王都種植在中國的名寺古剎中,我們帶著孩子一同去感受清幽的鐘磬,感受月下濃郁的桂花香氣,就可以讓平時忙亂浮躁的心變得澄澈安定。

李清照當年有詩讚頌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個童年時代沒有浸潤過桂花香氣的人,他的幸福感是有欠缺的。

桂花的香氣特別有中國的味道,含蓄、清遠、淡泊、脫俗。而無論孩子未來走得多遠,只要聞到類似的香氣,聽到迷人的鐘聲,就會有一種回到故園的安心感。

3、玩花燈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節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是一家人聚會時的餘興節目。

江南流行將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在樹上掛燈,小孩子在爸媽的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子燈、楊桃燈或蓮花燈,用衣叉挑掛在桂花樹或木棉樹上。廣西南寧一帶,孩子們還會做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

比如柚子燈,是將柚子果肉掏空,在柚子皮上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四川人則流行放孔明燈,用棉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得孩子們歡笑追逐。

帶孩子一起做燈、放燈吧。

冰心先生寫過一篇名作《小桔燈》,主人公是一個極為平凡的農家少女,然而,一雙巧手,一點情思,卻將她的助人為樂之美,她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投射出來,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冰心先生生前在訪談中說:“所謂貧窮,就是對未來沒有期待。那個用小桔燈照亮我的夜路的女孩,她是多麼富有。”

4、觀海潮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中秋時節,帶著孩子去浙江的錢塘江畔觀潮吧。

觀潮習俗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過節盛事。

在農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所以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而杭州灣形同一隻大喇叭,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江面從寬約100公里迅速縮小成幾公里,使潮水層層相疊,形成高達數米、十數米的大浪。“乍起悶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萬人退卻如兵潰,濁浪高於閱景壇。”說的就是這一驚心動魄的世間奇觀。

觀潮可領略大自然洶湧澎湃的氣勢,聲勢浩大的音響,不僅能使孩子領略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開闊其胸懷、滌盪其心靈,更可讓孩子思考環保的必要性——這些年,每次大潮湧來時,都有帶到岸邊的塑料垃圾。當地環保志願者都會在落潮時迅速行動,把它們撈起處理。

這一場景可以帶動孩子思考,人類隨意丟棄垃圾,是否已經臨近了海洋承受能力的極限。

布穀老師說:

過好每個傳統佳節,就是給孩子無敵的心理能量。

民國初期,國民政府為了“破舊迎新”,曾在1912年起,不許民眾過農曆節日,改在公曆8月15日過中秋節,於是,中秋之夜沒有圓月,沒有桂花,沒有海水大潮,天氣炎熱,甚至做的月餅也很快變質。這一鬧劇只實施了3年,就推行不下去,只得再改回農曆8月15日過中秋節。

這個歷史上的小插曲,充分證明了千百年來流行的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尤其是對孩子來說,中秋絕對不僅僅是分食月餅那麼簡單,它至少擁有以下豐沛的含義:

年到中秋已過半,過中秋,讓孩子感受到季候之美,享受到春華秋實的紮實收穫感,體驗到播種與收穫,栽培與得到之間的關係,讓孩子珍視時光;

月宮與嫦娥,玉兔與搗藥之類的傳說,會在中秋傳遞給下一代。孩子在花前月下聽長輩說起那有關中秋的傳說,感受到童年夢幻般的美

與遠方的親人視頻,共享那一輪明月,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與故園,與家中游子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體會到血脈親情釀就的牽掛

小時候,以別緻的方式過好中秋節,就是給孩子的心靈打下“我是中國人”的鮮明烙印,無論孩子長大後走到多麼遠,他都不會缺少民族的自豪感,缺少愛和信念,缺少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的內心能量。

親,你還認為中秋節是可過可不過的嗎?

為什麼我們過著低配版的中秋?因為不理解這個常識

華明玥

雙魚座,學的是化學,搞的是文學,出版散文隨筆集7部。家庭教育業餘重量級選手,長期為各家知名家教期刊撰稿,發表家教類文章上百萬字。獨生女為武漢大學優秀畢業生,本科期間獨立譯著6本,現已於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作者新書《歡迎來到小學六年級》即將面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