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可能這樣?

到了清代,資本主義不斷髮展,品牌意識逐漸濃厚,月餅也逐漸開始由家庭小作坊生產,轉為了專業集中化生產。各地的名月餅品牌,通過培養用戶口味黏性,又不斷開發新產品,迅速佔領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競爭廝殺,於今天無異。

《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處不足食也。”我們有理由懷疑,《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收了致美齋的不少好處。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可能這樣?

到了清代,資本主義不斷髮展,品牌意識逐漸濃厚,月餅也逐漸開始由家庭小作坊生產,轉為了專業集中化生產。各地的名月餅品牌,通過培養用戶口味黏性,又不斷開發新產品,迅速佔領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競爭廝殺,於今天無異。

《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處不足食也。”我們有理由懷疑,《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收了致美齋的不少好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楊光浦在《淞南樂府》中也寫道:“淞南好,時物存秋色,食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露。”

而說到清代的吃貨,怎麼能少了當時的頂級美食專欄作家袁枚和他的“專欄”《隨園食單》呢?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可能這樣?

到了清代,資本主義不斷髮展,品牌意識逐漸濃厚,月餅也逐漸開始由家庭小作坊生產,轉為了專業集中化生產。各地的名月餅品牌,通過培養用戶口味黏性,又不斷開發新產品,迅速佔領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競爭廝殺,於今天無異。

《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處不足食也。”我們有理由懷疑,《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收了致美齋的不少好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楊光浦在《淞南樂府》中也寫道:“淞南好,時物存秋色,食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露。”

而說到清代的吃貨,怎麼能少了當時的頂級美食專欄作家袁枚和他的“專欄”《隨園食單》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他對月餅頗有研究,書裡不僅介紹了眾多月餅的名稱,還記述了月餅的製作方法:

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袁枚《隨園食單》

至此,月餅已經從最初和它沒啥關係的“芝麻烤餅”完成了轉型,併成為了每年全國人都起碼要吃一口的節令食品與兒時抹不掉的記憶。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可能這樣?

到了清代,資本主義不斷髮展,品牌意識逐漸濃厚,月餅也逐漸開始由家庭小作坊生產,轉為了專業集中化生產。各地的名月餅品牌,通過培養用戶口味黏性,又不斷開發新產品,迅速佔領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競爭廝殺,於今天無異。

《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處不足食也。”我們有理由懷疑,《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收了致美齋的不少好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楊光浦在《淞南樂府》中也寫道:“淞南好,時物存秋色,食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露。”

而說到清代的吃貨,怎麼能少了當時的頂級美食專欄作家袁枚和他的“專欄”《隨園食單》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他對月餅頗有研究,書裡不僅介紹了眾多月餅的名稱,還記述了月餅的製作方法:

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袁枚《隨園食單》

至此,月餅已經從最初和它沒啥關係的“芝麻烤餅”完成了轉型,併成為了每年全國人都起碼要吃一口的節令食品與兒時抹不掉的記憶。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也由於各地自明代以來培養的口味不同,誕生了諸如“吃月餅到底要不要切”“蘇式月餅正宗還是廣式月餅正宗”“鮮肉月餅到底是不是月餅”“五仁月餅和韭菜月餅到底能不能吃”的“戰場”。

其實,戰的結果並不重要,倒不如說,這種行為正是中國人緊密團結的明證,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兒時味覺的忠實,來共同回憶這段自2000年前開始的,名為“團圓”的故事而已。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可能這樣?

到了清代,資本主義不斷髮展,品牌意識逐漸濃厚,月餅也逐漸開始由家庭小作坊生產,轉為了專業集中化生產。各地的名月餅品牌,通過培養用戶口味黏性,又不斷開發新產品,迅速佔領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競爭廝殺,於今天無異。

《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處不足食也。”我們有理由懷疑,《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收了致美齋的不少好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楊光浦在《淞南樂府》中也寫道:“淞南好,時物存秋色,食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露。”

而說到清代的吃貨,怎麼能少了當時的頂級美食專欄作家袁枚和他的“專欄”《隨園食單》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他對月餅頗有研究,書裡不僅介紹了眾多月餅的名稱,還記述了月餅的製作方法:

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袁枚《隨園食單》

至此,月餅已經從最初和它沒啥關係的“芝麻烤餅”完成了轉型,併成為了每年全國人都起碼要吃一口的節令食品與兒時抹不掉的記憶。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也由於各地自明代以來培養的口味不同,誕生了諸如“吃月餅到底要不要切”“蘇式月餅正宗還是廣式月餅正宗”“鮮肉月餅到底是不是月餅”“五仁月餅和韭菜月餅到底能不能吃”的“戰場”。

其實,戰的結果並不重要,倒不如說,這種行為正是中國人緊密團結的明證,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兒時味覺的忠實,來共同回憶這段自2000年前開始的,名為“團圓”的故事而已。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提前預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

後天就是對咱們中國人來說,一年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之一,中秋節了。按照我們的好吃的優良傳統,春節吃年飯,上元吃元宵/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自然也有它的代表性食物——月餅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為了具有節日儀式感的一件大事,不管你愛不愛吃,在這個節日裡,總要來一小塊意思意思,這才表示圓滿、完整的中秋節。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倒不如說——月餅是怎麼來的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月餅的祖先早在漢代就已經存在了,叫做胡餅。聽到這個名字,聰明的你肯定想到了,沒錯,它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引進的一種麵食,當時引進的這些時髦玩意,大多被冠以“胡”“番”等字。

據考證,2000年前的胡餅,和今天芝麻燒餅差不太多,在餅上撒上芝麻(也是進口貨,當時叫胡麻),烤制以後,雖然味道比較單一,卻面香撲鼻。就連身為皇帝的漢靈帝都對它垂涎三尺。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靈帝好胡餅, 京師皆食胡餅。”

——《續漢書》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和今天的月餅差的也太大了,月餅哪有往餅皮上撒芝麻的?其實是這樣的,在漢代及以前,“餅”通指一切面食,麵條就叫“湯餅”,饅頭就叫“蒸餅”,簡單粗暴。在下邊這一串裡,胡餅已經是最接近月餅的了。

“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飲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所以這玩意在西漢得叫“餅人”?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歷史書上也未見與中秋高度關聯的食品出現。但到唐朝,這種習慣就像憑空出現一樣,出現在各式的記載裡。

在唐朝的長安城內,商業極度發達,中秋時,會有各種師傅製作著口味不一、專供中秋節的“中秋餅”。經過一些時間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起碼在唐朝中期前,這個習慣就已經固定了下來。

歷史上好事的群眾還給月餅安排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約會、賞月的時候,一邊吃著胡餅,玄宗的文藝病忽然犯了,說,胡餅雖然好吃,可這名字太煞風景。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於是,楊貴妃看著天上的月亮,靈機一動,說:“陛下,你看這胡餅像不像月亮,又大又圓,不如我們叫它月餅?”唐玄宗連連稱快,覺得這個名字雅緻又貼切。

這個故事,顯然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編派,以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唐代時的“中秋餅”,主要作用還是祭祖、祭月,可能有人去吃,但絕沒有“月餅”這個說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玄宗:又編派我和我夫人,你們開心就好(蔑視)

“月餅”這個詞,第一次完全地以我們熟知的名字、樣貌、口味出現,是在宋朝。這或許又是“唐以前像古代,宋之後像今天”的一個證明。

宋代,各種烹飪技法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食材和調味手段日益豐富,不再受限於這些限制的大廚們開始大展身手,在各地廚房裡不斷地實驗之下,月餅誕生了。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不難看出,此時點心的種類、花色、口味繁多,各種“餅”也不再像漢代那樣粗糙,而是越來越精緻了。

注意看,《夢樑錄》裡記錄的花樣繁多的餅中,雖然已經出現了月餅的名字,但是並沒有將它和中秋節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我們找遍目前已知的所有宋代史料,都沒有發現月餅和中秋關聯在一起。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這可能是個巧合,也許有此類記載的古籍統統沒沒能流傳到今天——但更有可能說明當時的月餅只是借用月亮的某種意象,比如圓、大、顏色、坑坑窪窪、甚至月相的變化等所取的名字,屬於每天都可以吃的東西。

所以月餅真正成為與今天同等地位的節令食品,比我們想象的可能都要晚許多,在節令食品中,它可能是最年輕的那一撥:明代時月餅才完成了華麗的轉變。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送),取團圓之意。”這樣的描述,讓我們知道月餅與中秋的意義,在明代已經和今天沒有任何區別了。

不難想見,明朝的官員在中秋節裡,也許會收到朝廷統一派發的一份月餅,作為平時盡心盡力為朝廷服務,為國家貢獻的犒勞;

老百姓之間也許會自己上點心鋪購買月餅,在同事領導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贈送;

有點身份地位的富貴之人,也許還會定製一些高級月餅,作為生意場上的“潤滑劑”……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沈榜《宛署雜記·民風》

明朝時,達到了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高峰,當時我們從中國以外的地方帶回來的不止各種材料,還有許多與烹飪有關的知識技能,於是光月餅的種類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月宮符,畫成玉兔瑤臺居;月宮餅,製成銀蟾紫府影。”

——彭蘊章《幽州風土吟》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可能這樣?

到了清代,資本主義不斷髮展,品牌意識逐漸濃厚,月餅也逐漸開始由家庭小作坊生產,轉為了專業集中化生產。各地的名月餅品牌,通過培養用戶口味黏性,又不斷開發新產品,迅速佔領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競爭廝殺,於今天無異。

《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處不足食也。”我們有理由懷疑,《燕京歲時記》的作者富察敦崇收了致美齋的不少好處。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楊光浦在《淞南樂府》中也寫道:“淞南好,時物存秋色,食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露。”

而說到清代的吃貨,怎麼能少了當時的頂級美食專欄作家袁枚和他的“專欄”《隨園食單》呢?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他對月餅頗有研究,書裡不僅介紹了眾多月餅的名稱,還記述了月餅的製作方法:

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袁枚《隨園食單》

至此,月餅已經從最初和它沒啥關係的“芝麻烤餅”完成了轉型,併成為了每年全國人都起碼要吃一口的節令食品與兒時抹不掉的記憶。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也由於各地自明代以來培養的口味不同,誕生了諸如“吃月餅到底要不要切”“蘇式月餅正宗還是廣式月餅正宗”“鮮肉月餅到底是不是月餅”“五仁月餅和韭菜月餅到底能不能吃”的“戰場”。

其實,戰的結果並不重要,倒不如說,這種行為正是中國人緊密團結的明證,每個人都是在用自己兒時味覺的忠實,來共同回憶這段自2000年前開始的,名為“團圓”的故事而已。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提前預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月餅是怎麼成為中秋節“唯一指定餅”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