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節起源

中秋節的最初源頭是上古時代的月崇拜。早在周朝時就有夕月之禮。八月中秋是收穫季節,祭月為慶豐收、謝神靈,祈求人壽年豐。月亮缺而能圓,晦而重光,如生死輪迴無限,所以到了秦漢時,月亮與長生聯繫到了一起。八月中秋,皓月當空,人們祭月,祈求像月亮那樣長生不死。在傳說中,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藥,嫦娥偷吃了,昇天而成月精。在月中為西王母搗藥。

“嫦娥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節起源

中秋節的最初源頭是上古時代的月崇拜。早在周朝時就有夕月之禮。八月中秋是收穫季節,祭月為慶豐收、謝神靈,祈求人壽年豐。月亮缺而能圓,晦而重光,如生死輪迴無限,所以到了秦漢時,月亮與長生聯繫到了一起。八月中秋,皓月當空,人們祭月,祈求像月亮那樣長生不死。在傳說中,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藥,嫦娥偷吃了,昇天而成月精。在月中為西王母搗藥。

“嫦娥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節演變

樂府詩《董逃行》雲:“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因蟾蜍形象不雅,與幽美之月不搭,到了魏晉時,蟾蜍形象消失,嫦娥恢復女性形象,有玉兔陪伴,稍解孤寂。玉兔之出現,或以為與兔的生育能力有關,或以為玉兔為蟾蜍之音轉訛誤,因蟾蜍原稱“顧菟”。月中除了嫦娥玉兔,還有桂樹,桂樹原型為《山海經》所記崑崙山上的不死木和漢代神仙故事中的不死樹。八月桂花飄香,為時令花木,於是月中不死樹變成了桂樹,到了唐代又有吳剛砍桂樹的傳說,桂樹砍而復生,顯然是月死而復生神話的變型。

到了唐代,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宮給中秋節日籠罩上了迷人的瑰麗的光環,增添了濃郁詩意。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結合起來,浪漫色彩大增,中秋玩月之風大興。夏熱冬寒,或雲蔽月,或霜侵人,不適合賞月,秋天在夏冬之間,八月又是秋之中,十五又是八月之中,不冷不熱,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玉露生涼,澄空望月,正當其時。唐朝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成為風尚。

唐宋詩人詠月,詠玉兔,詠桂樹,但詠得最多的還是嫦娥,詩人由自己的孤獨、清冷、高處不勝寒,想到生活在荒涼清冷的月宮中的孤寂冷傲的月中仙子嫦娥,對嫦娥的處境寄予同情:“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成了仙又能怎樣?如此寂寞難耐,還不如留在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唐宋文人的詠月詩詞,意境多清冷甚至悲涼,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澄明虛空的月色流光與思婦閨怨、孤客鄉愁融為一體,對月感物傷懷,即使中秋之夜,明月清光也掩飾不住傷感。月缺時多而圓時少,正如人聚少離多,所以有“此生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的浩嘆。

唐代只有文人玩月,到了宋代賞月成為大眾風俗,宋太宗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始成全民歡愉的節日。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上危樓,臨軒玩月,琴瑟鏗鏘,酌酒高歌,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中秋時節,天氣轉冷,需要準備寒衣,思鄉懷親之情漸濃:“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於是賞月玩月往往又增加了思鄉懷親之意,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由嫦娥之孤寂又想到人間男女之離別,於是月圓寓團圓之意,而團圓往往偏指男女之離合。

越到後來,中秋之團圓意義越被強調,到了明代,中秋節開始被稱為“團圓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節起源

中秋節的最初源頭是上古時代的月崇拜。早在周朝時就有夕月之禮。八月中秋是收穫季節,祭月為慶豐收、謝神靈,祈求人壽年豐。月亮缺而能圓,晦而重光,如生死輪迴無限,所以到了秦漢時,月亮與長生聯繫到了一起。八月中秋,皓月當空,人們祭月,祈求像月亮那樣長生不死。在傳說中,后羿向西王母求不死藥,嫦娥偷吃了,昇天而成月精。在月中為西王母搗藥。

“嫦娥搗藥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節演變

樂府詩《董逃行》雲:“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因蟾蜍形象不雅,與幽美之月不搭,到了魏晉時,蟾蜍形象消失,嫦娥恢復女性形象,有玉兔陪伴,稍解孤寂。玉兔之出現,或以為與兔的生育能力有關,或以為玉兔為蟾蜍之音轉訛誤,因蟾蜍原稱“顧菟”。月中除了嫦娥玉兔,還有桂樹,桂樹原型為《山海經》所記崑崙山上的不死木和漢代神仙故事中的不死樹。八月桂花飄香,為時令花木,於是月中不死樹變成了桂樹,到了唐代又有吳剛砍桂樹的傳說,桂樹砍而復生,顯然是月死而復生神話的變型。

到了唐代,唐明皇八月十五遊月宮給中秋節日籠罩上了迷人的瑰麗的光環,增添了濃郁詩意。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結合起來,浪漫色彩大增,中秋玩月之風大興。夏熱冬寒,或雲蔽月,或霜侵人,不適合賞月,秋天在夏冬之間,八月又是秋之中,十五又是八月之中,不冷不熱,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玉露生涼,澄空望月,正當其時。唐朝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成為風尚。

唐宋詩人詠月,詠玉兔,詠桂樹,但詠得最多的還是嫦娥,詩人由自己的孤獨、清冷、高處不勝寒,想到生活在荒涼清冷的月宮中的孤寂冷傲的月中仙子嫦娥,對嫦娥的處境寄予同情:“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白兔搗藥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成了仙又能怎樣?如此寂寞難耐,還不如留在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唐宋文人的詠月詩詞,意境多清冷甚至悲涼,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澄明虛空的月色流光與思婦閨怨、孤客鄉愁融為一體,對月感物傷懷,即使中秋之夜,明月清光也掩飾不住傷感。月缺時多而圓時少,正如人聚少離多,所以有“此生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的浩嘆。

唐代只有文人玩月,到了宋代賞月成為大眾風俗,宋太宗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始成全民歡愉的節日。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上危樓,臨軒玩月,琴瑟鏗鏘,酌酒高歌,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中秋時節,天氣轉冷,需要準備寒衣,思鄉懷親之情漸濃:“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於是賞月玩月往往又增加了思鄉懷親之意,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由嫦娥之孤寂又想到人間男女之離別,於是月圓寓團圓之意,而團圓往往偏指男女之離合。

越到後來,中秋之團圓意義越被強調,到了明代,中秋節開始被稱為“團圓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明月與詩釀成的鄉愁

中秋之夜, 夜空澄淨,星疏月朗,一家人團團圍坐,食月餅,飲美酒,賞明月,話團聚,天倫之樂融融,為人生一大樂事。縱然很多人和家人愛人離別多而聚合少,也能天涯共此一輪明月,千里可共嬋娟;縱使相隔日久,明月何曾是兩鄉。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文章來源 搜狐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