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及《走向共和》,這三部歷史電視劇我反覆看過多次,也是最喜歡的三部國產電視劇,可以謂之為“神劇”。雖然影視劇是藝術化地再現歷史,但每一部都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全景式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政治、經濟、人文等,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都有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知。

歷史不僅僅是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結果。通過這三部歷史“神劇”,我們既看到了先人們的政治智慧,也看到了銳意進取的改革,更看到了對未來發展之路的不懈探索。

一、《大明王朝1566》的平衡之道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嚴嵩、徐階、張居正、呂芳、胡宗憲、海瑞等人物顛覆了過往我對他們的認知,每一個人刻畫的都很飽滿立體,可謂力透紙背。以嘉靖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無一不在運營著“平衡之道”: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卻仍牢牢控制著朝局;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雖不會壓制百官,但卻會牽制內閣、平衡官場;嚴嵩雖然擔任內閣首輔數十年,培植嚴黨,壓制百官,但又收到皇權及“清流”們的制約,不敢肆意妄為;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清流”一派,做人做事力求上順帝意,下撫百官,時機不成熟與嚴黨鬥爭但卻不倒嚴;胡宗憲身為封疆大吏,既要顧嚴嵩的師生之誼,又要顧嘉靖的忠君之事,更要顧儒家的佑我黎民,週轉於各個政治勢力派系間,力求平衡。

"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及《走向共和》,這三部歷史電視劇我反覆看過多次,也是最喜歡的三部國產電視劇,可以謂之為“神劇”。雖然影視劇是藝術化地再現歷史,但每一部都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全景式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政治、經濟、人文等,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都有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知。

歷史不僅僅是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結果。通過這三部歷史“神劇”,我們既看到了先人們的政治智慧,也看到了銳意進取的改革,更看到了對未來發展之路的不懈探索。

一、《大明王朝1566》的平衡之道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嚴嵩、徐階、張居正、呂芳、胡宗憲、海瑞等人物顛覆了過往我對他們的認知,每一個人刻畫的都很飽滿立體,可謂力透紙背。以嘉靖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無一不在運營著“平衡之道”: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卻仍牢牢控制著朝局;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雖不會壓制百官,但卻會牽制內閣、平衡官場;嚴嵩雖然擔任內閣首輔數十年,培植嚴黨,壓制百官,但又收到皇權及“清流”們的制約,不敢肆意妄為;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清流”一派,做人做事力求上順帝意,下撫百官,時機不成熟與嚴黨鬥爭但卻不倒嚴;胡宗憲身為封疆大吏,既要顧嚴嵩的師生之誼,又要顧嘉靖的忠君之事,更要顧儒家的佑我黎民,週轉於各個政治勢力派系間,力求平衡。

由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談歷史:平衡,改革及探索

在大多數時間裡,中國曆代的封建王朝就在這種平衡中運行著。歷史當局者都希望能找到自身與時局關係的平衡點,而一旦失衡,就會導致他們在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上的悲劇。

平衡之道不管對於為人處世,還是為官治國,都有著極大的意義,任何偏執和固執都會導致事態的偏移和結局的不完美。這或許就是我們從《大明王朝1566》中最應該汲取和學習的吧。

二、《雍正王朝》的改革之艱

《雍正王朝》可以說是央視電視劇頻道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了。為什麼要一直重播這部電視劇?除了電視劇本身的藝術效果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電視劇中所傳遞出的一種銳意改革的精神,這和當下我們也在進行各項改革是何其的相像。

雍正時期的改革,士紳一體當差,攤丁入畝等,這些政策都是在針對讀書人與地主,改革觸動了官紳地主的利益,是社會財富的一次再分配,自然受到官紳乃至統治階級內部的極力反對。雖然改革之路困難重重,但雍正通過設立軍機處強化皇權,使軍政大權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雍正通過雷霆手段,使得改革得以施行。雍正死後,為乾隆皇帝積累了七千萬兩白銀。可以說,正是雍正的銳意改革才使得康乾盛世成為可能,也成為清朝能夠持續十三帝的基礎。

"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及《走向共和》,這三部歷史電視劇我反覆看過多次,也是最喜歡的三部國產電視劇,可以謂之為“神劇”。雖然影視劇是藝術化地再現歷史,但每一部都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全景式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政治、經濟、人文等,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都有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知。

歷史不僅僅是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結果。通過這三部歷史“神劇”,我們既看到了先人們的政治智慧,也看到了銳意進取的改革,更看到了對未來發展之路的不懈探索。

一、《大明王朝1566》的平衡之道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嚴嵩、徐階、張居正、呂芳、胡宗憲、海瑞等人物顛覆了過往我對他們的認知,每一個人刻畫的都很飽滿立體,可謂力透紙背。以嘉靖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無一不在運營著“平衡之道”: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卻仍牢牢控制著朝局;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雖不會壓制百官,但卻會牽制內閣、平衡官場;嚴嵩雖然擔任內閣首輔數十年,培植嚴黨,壓制百官,但又收到皇權及“清流”們的制約,不敢肆意妄為;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清流”一派,做人做事力求上順帝意,下撫百官,時機不成熟與嚴黨鬥爭但卻不倒嚴;胡宗憲身為封疆大吏,既要顧嚴嵩的師生之誼,又要顧嘉靖的忠君之事,更要顧儒家的佑我黎民,週轉於各個政治勢力派系間,力求平衡。

由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談歷史:平衡,改革及探索

在大多數時間裡,中國曆代的封建王朝就在這種平衡中運行著。歷史當局者都希望能找到自身與時局關係的平衡點,而一旦失衡,就會導致他們在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上的悲劇。

平衡之道不管對於為人處世,還是為官治國,都有著極大的意義,任何偏執和固執都會導致事態的偏移和結局的不完美。這或許就是我們從《大明王朝1566》中最應該汲取和學習的吧。

二、《雍正王朝》的改革之艱

《雍正王朝》可以說是央視電視劇頻道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了。為什麼要一直重播這部電視劇?除了電視劇本身的藝術效果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電視劇中所傳遞出的一種銳意改革的精神,這和當下我們也在進行各項改革是何其的相像。

雍正時期的改革,士紳一體當差,攤丁入畝等,這些政策都是在針對讀書人與地主,改革觸動了官紳地主的利益,是社會財富的一次再分配,自然受到官紳乃至統治階級內部的極力反對。雖然改革之路困難重重,但雍正通過設立軍機處強化皇權,使軍政大權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雍正通過雷霆手段,使得改革得以施行。雍正死後,為乾隆皇帝積累了七千萬兩白銀。可以說,正是雍正的銳意改革才使得康乾盛世成為可能,也成為清朝能夠持續十三帝的基礎。

由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談歷史:平衡,改革及探索

改革就是要觸動權貴的既得利益,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才是改革,如果相反,那就不是改革,而是打著改革幌子進行的擋箭牌。儘管今天形式與古代發生了變化,但人心的貪念和階層的利益是沒有區別的。改革的重任,依然任重道遠。

三、《走向共和》的探索之困

有人說,《走向共和》是“一部帶有崇高悲劇意味的英雄史詩”。我覺得,《走向共和》所描述的正是那個時代裡的英雄、奸雄在“找出路”。電視劇通過真實的人物形象和藝術化的歷史故事,刻畫了各個階層的“探索”:代表中國資產階級利益的孫中山、黃興等人通過革命推翻帝制,尋找“共和”之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另一派尋找的是建立君主立憲的出路;以慈禧、李鴻章、光緒、袁世凱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尋找的是如何維護統治同時又在有所改進下確保“皇位永固”的出路……

"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及《走向共和》,這三部歷史電視劇我反覆看過多次,也是最喜歡的三部國產電視劇,可以謂之為“神劇”。雖然影視劇是藝術化地再現歷史,但每一部都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全景式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政治、經濟、人文等,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中國都有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知。

歷史不僅僅是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結果。通過這三部歷史“神劇”,我們既看到了先人們的政治智慧,也看到了銳意進取的改革,更看到了對未來發展之路的不懈探索。

一、《大明王朝1566》的平衡之道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嚴嵩、徐階、張居正、呂芳、胡宗憲、海瑞等人物顛覆了過往我對他們的認知,每一個人刻畫的都很飽滿立體,可謂力透紙背。以嘉靖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無一不在運營著“平衡之道”: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卻仍牢牢控制著朝局;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雖不會壓制百官,但卻會牽制內閣、平衡官場;嚴嵩雖然擔任內閣首輔數十年,培植嚴黨,壓制百官,但又收到皇權及“清流”們的制約,不敢肆意妄為;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清流”一派,做人做事力求上順帝意,下撫百官,時機不成熟與嚴黨鬥爭但卻不倒嚴;胡宗憲身為封疆大吏,既要顧嚴嵩的師生之誼,又要顧嘉靖的忠君之事,更要顧儒家的佑我黎民,週轉於各個政治勢力派系間,力求平衡。

由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談歷史:平衡,改革及探索

在大多數時間裡,中國曆代的封建王朝就在這種平衡中運行著。歷史當局者都希望能找到自身與時局關係的平衡點,而一旦失衡,就會導致他們在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上的悲劇。

平衡之道不管對於為人處世,還是為官治國,都有著極大的意義,任何偏執和固執都會導致事態的偏移和結局的不完美。這或許就是我們從《大明王朝1566》中最應該汲取和學習的吧。

二、《雍正王朝》的改革之艱

《雍正王朝》可以說是央視電視劇頻道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了。為什麼要一直重播這部電視劇?除了電視劇本身的藝術效果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電視劇中所傳遞出的一種銳意改革的精神,這和當下我們也在進行各項改革是何其的相像。

雍正時期的改革,士紳一體當差,攤丁入畝等,這些政策都是在針對讀書人與地主,改革觸動了官紳地主的利益,是社會財富的一次再分配,自然受到官紳乃至統治階級內部的極力反對。雖然改革之路困難重重,但雍正通過設立軍機處強化皇權,使軍政大權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雍正通過雷霆手段,使得改革得以施行。雍正死後,為乾隆皇帝積累了七千萬兩白銀。可以說,正是雍正的銳意改革才使得康乾盛世成為可能,也成為清朝能夠持續十三帝的基礎。

由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談歷史:平衡,改革及探索

改革就是要觸動權貴的既得利益,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才是改革,如果相反,那就不是改革,而是打著改革幌子進行的擋箭牌。儘管今天形式與古代發生了變化,但人心的貪念和階層的利益是沒有區別的。改革的重任,依然任重道遠。

三、《走向共和》的探索之困

有人說,《走向共和》是“一部帶有崇高悲劇意味的英雄史詩”。我覺得,《走向共和》所描述的正是那個時代裡的英雄、奸雄在“找出路”。電視劇通過真實的人物形象和藝術化的歷史故事,刻畫了各個階層的“探索”:代表中國資產階級利益的孫中山、黃興等人通過革命推翻帝制,尋找“共和”之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另一派尋找的是建立君主立憲的出路;以慈禧、李鴻章、光緒、袁世凱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尋找的是如何維護統治同時又在有所改進下確保“皇位永固”的出路……

由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談歷史:平衡,改革及探索

《走向共和》以波瀾壯闊的視角展現了晚晴及民國初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但我對其中的一個小片段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北京城大街上一個賣混沌說的那段話。

“離開咱北京城,上哪吃這麼香噴噴的餛飩去?日本打進北京城又怎麼樣?咱該幹啥還幹啥,就他們能把咱怎麼著?這是咱大清的屋簷!他日本人就算來了,也得在咱大清的屋簷下!敗了又怎麼著?自打元太祖以來,咱不是一直敗著嗎?可元人他呆住了嗎?沒有,不過一百年,他不就乖乖回草原放羊去了嗎?這後來啊,就是大清來了,開頭還說什麼要廢科舉,不許咱漢女裹腳。這到頭來怎麼著?咱的科舉照舊,女人呢還是小腳。誰敗了?咱沒敗,誰來誰敗!就咱這餛飩,他滿人不也照吃照喝嗎?表面上咱是敗了,到頭來他們總會隨了咱,到頭來還是咱贏。”

根深蒂固的“染缸文化”,讓歷史的探索總掛上一層無之奈何的悲涼。好在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接棒,探索,才有了今日的成就和發展。這是我們的時代之幸。

歷史是什麼?歷史既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鞭子。鏡子是為了讓你看到過往的經驗,鞭子是為了讓你記住教訓走得更快。我們讀史就是為觀今,平衡之道,改革之艱,探索之困,在當下的今天我們也都會碰到,也都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歷史中汲取一些智慧,負起該有的擔當,讓時代也留下我們自己的吶喊和迴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