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特別喜歡具有厚度與質感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尤其是關於近代史的,可能一方面,是因為它發生的時間距離當下較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近代史對於現代史而言是一種總結與回顧。

從張黎導演拍攝的《走向共和》完結之後,也就是,袁世凱死在全國討伐聲中,那段歷史便戛然而止,隨之,也就出現了後面時間線上的電視劇空白,而這段空白期,卻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重要時刻。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雖說,有很多電視劇也在試圖去還原那段空白且敏感的歷史,可惜,總是因為過多的強加個人主觀因素,而無法用辯證唯物主義去認真分析與看待。

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如果《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一直都在討論中國仁人志士苦苦找尋出路這個話題,那麼,我認為,可以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人間正道是滄桑》了。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因為,這部電視劇,在找出路這個話題上更加深入,而且,由此延伸出的對於中國未來生存狀況以及生存抉擇,某種意義上的辯證探討。

當然,剝開“主旋律”的外衣之後,我們看到了和《走向共和》一樣的客觀歷史事件,雖然,在評分上,《人間正道是滄桑》還是與《走向共和》有些差距,不過,不可否認,在中國命運抉擇以及那時候各色人物登場與謝幕的設置上,這部電視劇,基本是站在歷史發展規律上的。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對於導演張黎來說,他的作品,貌似從來沒有離開在混輪中探討出路這一主旨,無論是《大明王朝1566》,對於明朝君臣以及封建國家之間去向的抉擇,還是《走向共和》,對於國家未來制度選擇的辯證對待,他的作品,總是能從故事內容本身而昇華到內容之外的現實。

所以,在《走向共和》看完之後,我選擇繼續看他的下一部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1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在2009年播出的,此時,距離《走向共和》播出,已經過去7年時間,導演依然是張黎,而整部電視劇發生的時間是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左右到四十年代後期,故事發生時間上,正好與《走向共和》銜接。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劇的劇名,是出自毛澤東的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而它的完整詩句應該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是一句很有哲學意味的話,預示著事物總是具有向上的發展規律。

用這個標題作為劇名,可以看出,在歷史不斷變革的大浪潮中,導演選擇辯證的站在歷史發展的軌道上,不偏不倚的去展示那段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歷史,同時,用歷史再一次警醒現實。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人間正道是滄桑》屬於以小見大的拍攝手法,從一組家庭成員分道揚鑣後作出的不同理想選擇,來放大到生死存亡中的國家,對於未來命運的選擇,這種選擇,如果出發點不同,自然,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電視劇開頭的那一聲槍響,讓楊立仁、楊立青和楊立華這三兄妹,從傳統的小家紛紛奔向了混亂的國家,而這種集體的出走,也在側面預示著當時中國的分裂,這種分裂中湧現出的各種信仰與主義,自然,三兄妹遵從自我發展意願而選擇了不同的信仰,這也就決定了小家和國家的命運走向。

分裂導致混亂,混亂導致戰亂,而戰亂中卻蘊含著一團熊熊的烈火,這火來自楊立青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從懵懂到略懂再到深刻體會,在動盪中,楊立青做著選擇,如果說,他前期的不確定是因為了解的不夠徹底,那麼,他後期的堅定與維護,則來自親身體會後的深刻認知。

楊立青的成長與國家的成長息息相關,這便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最大的優點,將個人與社會,將小家與國家,巧妙的聯繫在起來,用個人的成長反襯出國家的發展從小處著手卻見到了廣闊的天地。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家老爺子的那句話:

家的上頭是家族,家族之上是民族,民族之上,那就是蒼天了。得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到哪去,一脈種氣都是血緣連著,你就是跑到哪兒,也跑不出這本冊子。家國家國,無家無國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人間正道是滄桑》算是比較客觀的,而對待國家,對待信仰,並沒有過分甄別與批判,相反,它一直都是站在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之上,通過展現不同的可能性,最終得到了一種拯救國家的合理選擇。

《走向共和》是找出路,那麼《人間正道是滄桑》便是從出路中作選擇,既然是單項選擇題,那麼只能選擇出一個答案,一旦選好,便再也沒有無回頭的可能。

現實主義的董建昌選擇了現實,理想主義的瞿恩選擇了理想,頑固主義的楊立仁選擇了頑固,而楊立青,則在不斷成長中選擇了理想與現實結合的信仰。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其實,楊立青的選擇和成長正好對應著國家的選擇和成長,說白了,整部劇中,楊立青只是一個符號和代表,而真正的主題在於如何通過個人昇華到國家,完成個人蛻變的同時,也暗示著國家的成長與發展。

2

信仰來源於探索,而建立在探索之上的信仰,往往需要不斷的自我否定,然後從否定中得出是否選擇繼續堅持的結論。

楊立青從學徒到黃埔學員,到北伐戰士,再到紅軍,到解放軍戰士,他的身邊有無數個主義,無數個思想幹擾著他,所以,楊立青的信仰從來都不是主動的,而是從一次次親自參與的經歷中,通過結合實際的不斷否定,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人間正道是滄桑》整部劇中,沒有對各種信仰進行批判,它只是在闡述事實,它只是原原本本的把不同的信仰擺了出來,然後,一路隨著歷史發展軌跡,逐一淘汰不同的聲音,最終作出唯一的信仰選擇。

把國家的抉擇,通過楊家和瞿家兩家之間,家庭成員不同的選擇來完成講述,這更容易平易近人,不至於落入說教的俗套,從家到國,再從國迴歸到家,民族大義與國家前途,無聲之中完成了歷史必然的歸屬。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對於人物性格的拿捏也是很準確的,楊立仁的沉穩與極端,楊立青的激情與堅定,用這兩個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反襯出國家派系之間的爭鬥,一目瞭然。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3

對於歷史劇,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解讀的,而想要真正做到吸引受眾,那就是儘可能的把歷史還原即可,雖然,這種還原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至少不能用歪曲事實來滿足自我個人觀念的灌輸。

在這一點上,張黎導演的確做到了,他總是把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側面搬到大熒幕上,而這種對於爭議性事件或是人物的還原,有一部分可能超出觀眾認知。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但是,歷史從來都是具有兩面性的,而歷史人物同樣是具有兩面性,所以,摘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也是為了讓我們結合早就認識的一面,將這兩面辯證的結合,自然,歷史還是那個歷史,而認識卻得到了昇華。

無論是《走向共和》,還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或是之後的《少帥》,張黎導演總能在歷史縫隙中尋找出被遺忘的那些細節,利用細節打磨情節,通過情節勾勒出大致的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中的那些鮮活的人物。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續集的,恐怕只有這部了

所以,當看完《走向共和》,接著看《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時候,二者的結合,讓看懂了那段比較複雜的近現代史,而從歷史中得出的屬於自己的觀點,或許才是電視劇真正的意義所在。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而《人間正道是滄桑》要做的,只是把那段歷史儘可能的展示出來,至於得到什麼看法,那就是你們自己的認識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