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
"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鄒東鳳凰山山勢峻峭挺拔,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濟寧市最高峰,是鄒東山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被稱為“鄒地之望”。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兗州府志》、鄒縣諸志及鳳凰山唐宋金元殘碑載文,鳳凰山在隋唐至明清時稱巨越山,明代方誌認為因其高大過於群山,故云“距越山”。據舊《鄒縣誌》記載,山東麓有明魯王墓,山陽有漢墓群,主峰南側有唐石窟佛造像,位於鳳凰山南麓大王(dài wang)窩內。

"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鄒東鳳凰山山勢峻峭挺拔,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濟寧市最高峰,是鄒東山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被稱為“鄒地之望”。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兗州府志》、鄒縣諸志及鳳凰山唐宋金元殘碑載文,鳳凰山在隋唐至明清時稱巨越山,明代方誌認為因其高大過於群山,故云“距越山”。據舊《鄒縣誌》記載,山東麓有明魯王墓,山陽有漢墓群,主峰南側有唐石窟佛造像,位於鳳凰山南麓大王(dài wang)窩內。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據唐開元年間碑刻拓本記載,鳳凰山佛像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當地山民信奉佛教,請工匠開鑿而成。佛像通高4.2米,闊2.9米,高肉髻,面如滿月,雙目微閉,嘴角上翹,兩碩耳垂肩,法相莊嚴。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線條流暢。佛像為釋迦牟尼佛。整座造像雕刻精細,生動傳神,是唐代石刻佛像中之上品,在濟寧市境內是唯一的一尊大型佛造像。佛像前原建有佛寺一座,名巨越山開元禪寺,亦稱朗公禪寺,規模宏大,前有山門、佛堂、大雄寶殿,後有塔林,立有歷代碑刻20餘通。元、明、清歷代香火鼎盛,當地百姓祈雨禳災者眾多,是鄒東山區一座有名的佛寺。清代晚期圯毀,僅餘少數殘碑。

"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鄒東鳳凰山山勢峻峭挺拔,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濟寧市最高峰,是鄒東山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被稱為“鄒地之望”。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兗州府志》、鄒縣諸志及鳳凰山唐宋金元殘碑載文,鳳凰山在隋唐至明清時稱巨越山,明代方誌認為因其高大過於群山,故云“距越山”。據舊《鄒縣誌》記載,山東麓有明魯王墓,山陽有漢墓群,主峰南側有唐石窟佛造像,位於鳳凰山南麓大王(dài wang)窩內。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據唐開元年間碑刻拓本記載,鳳凰山佛像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當地山民信奉佛教,請工匠開鑿而成。佛像通高4.2米,闊2.9米,高肉髻,面如滿月,雙目微閉,嘴角上翹,兩碩耳垂肩,法相莊嚴。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線條流暢。佛像為釋迦牟尼佛。整座造像雕刻精細,生動傳神,是唐代石刻佛像中之上品,在濟寧市境內是唯一的一尊大型佛造像。佛像前原建有佛寺一座,名巨越山開元禪寺,亦稱朗公禪寺,規模宏大,前有山門、佛堂、大雄寶殿,後有塔林,立有歷代碑刻20餘通。元、明、清歷代香火鼎盛,當地百姓祈雨禳災者眾多,是鄒東山區一座有名的佛寺。清代晚期圯毀,僅餘少數殘碑。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修《鄒縣誌·祠廟志》記載:“大王廟在羅頭社巨越山之陽。傳諸父老曰‘: 唐太宗皇帝東征,陷於巨越山下。有神人相助,敵人大敗。問其姓名,曰:吾吳啟(ji)也。感公有濟世安民之志特來相助。’言畢乘風而去。後唐帝封為大王,於巨越山下建祠祀之,壁間有唐碑文。後有金遼重修,碑文俱存。設有春秋祭典,歷代踵而行之。至明末崇禎十三年間,歲凶寇亂,百姓流離,其典始廢,廟宇猶存。”因清康熙五十四年《鄒縣誌》圖將鳳凰山標註為‘商山’。所以清光緒三十三年胡煒修《鄉土志》載,商山,一名鳳凰山,在城東北七十五里羅頭社辛莊山之左。山外土而內石,圓頂修尾,左右作雙翼狀。東麓有明魯王陵。山南有大王廟,壁有唐碑記及金遼重修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鳳凰山也不例外。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鳳凰山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祕的面紗。鳳凰山的神祕與一位叫吳啟的仙人有關。

相傳,吳啟家住鳳凰山東南方向的孤山下,與母親相依為命,靠上山打柴賣錢渡生。一天,吳啟挑著一擔柴到城前集上賣。當他走到集上人多的地方,不恰巧扁擔後頭的繩子斷了,因前頭重,扁擔猛然往前甩去,正巧把走在前邊的一位老漢打死了。出事後,吳啟遭到街坊衙役的指責、追捕。吳啟拼命地疾跑回家,將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母親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命兒子躺上靈床裝死,從此瞞過了官府的追究。但是,吳啟和其母再也不敢住在孤山下了,於是偷偷地遷到鳳凰山之麓居住,依然以打柴賣柴渡生。吳啟天天到鳳凰山上打柴。一天,吳啟挑著柴擔走在山崖處的崎嶇小道上,猛然發現崖畔上有一隻美麗的鳳凰舔一塊鵝卵形的小石頭。吳啟很納悶,沒細看,就走開了。第二天,吳啟又來到山上砍柴,恰巧遇到一位白髮蒼髯的老太太也在打柴。他把昨天鳳凰舔石的情景告訴了老太太。吳啟疑惑地問:“鳳凰為什麼要舔那塊石頭?”老太太告訴他:“那塊小石頭是塊寶石。你若把它帶去獻給東海龍王,自有好事與你。”於是,吳啟半信半疑地帶上那塊寶石和乾糧去了東海。半月後,吳啟終於來到了東海邊。他對著茫茫大海大喊幾聲:“東海龍王,吳啟向你獻寶來了!”龍王聽到喊聲,帶著蝦兵蟹將們從海里走出來,問他有什麼寶貝獻給他。吳啟便把那塊小石頭拿出來給龍王看。龍王見此寶石大喜,便說:“我過去曾說過,誰如果將此寶獻給我,我將把我的大女兒許給誰為妻。現在你把寶石不辭千辛萬苦送到了龍宮,我將把我的大女兒許給你作酬謝。現在你可以把她領走了。”聽此,吳啟猶豫不決,龍王便催他道:“還猶豫什麼?還不快帶她回家過日子。你儘管放心,我女兒一定很聽話的。”吳啟把這樁婚事應了下來,千恩萬謝之後,辭別東海將龍王之女領回家拜天為妻。那年月,鳳凰山區常常遭受旱災,久旱不雨,莊稼枯焦,農夫對天長嘆。如此旱情龍王之女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於是她和吳啟商議去東海孃家求龍王賜雨。到了東海龍王那裡,龍王沒有答應龍女的請求。龍女便潛入龍宮將龍王行雨的摺子偷了出來。龍王得知女兒偷走了行雨摺子,大怒,火速派兵將摺子截了回來。後來又遇大旱,龍女就派丈夫吳啟去東海求雨。時間長了,老龍王被女婿的軟纏硬磨和誠心所感動。就對吳啟說:“我封你為行雨大大王,天旱時,你就按照我的旨意行雨就是了。”結果吳啟聽錯了,聽成“求雨大大王”。之後,每當鳳凰山一帶遭受旱情時,附近的善男信女就紛紛到吳啟大王這裡來求雨。吳啟帶著大夥的囑託便去東海求雨。因路途遙遠,須半月才能返回。吳啟返回後即刻便普降甘霖。據說,鳳凰山下的大律、楊莊,西路的灰埠,南路滕州的安嶺,人們到此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原因是大律姓劉的是吳啟的岳母家,楊莊東南的孤山是吳啟的老家,灰埠是吳啟的姑母家,滕州的安嶺是吳啟的姥孃家。大律的劉家之女是吳啟的第二個妻子。當時大律一位叫彩英的姑娘,常跟其嫂嫂到鳳凰山上去採桑喂蠶。姑嫂二人邊採桑邊戲嬉,嫂嫂對妹妹開玩笑唱道:“山前山後來採桑,把俺妹妹許給山大王。”妹妹聽了羞得一邊笑一邊打鬧著嫂嫂邊唱道:“山前山後來採桑,把俺嫂嫂許給山大王。”嫂嫂說:“還是把妹妹許給山大王吧,我已是出嫁的人了,跟了山大王,你哥哥咋願意?再說人家山大王也不要我呀!”彩英回家後不久,得病猝然夭亡。人們都說是吳啟把彩英娶走了。從此,人們紛紛募捐銀兩在鳳凰山大王窩修建廟宇塑了佛像以紀念吳啟和她的妻子彩英,大王廟也便成了人們磕頭燒香求雨許願的地方。

"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鄒東鳳凰山山勢峻峭挺拔,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濟寧市最高峰,是鄒東山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被稱為“鄒地之望”。山巔兩側的次峰呈雙翼狀,形若鳳凰展翅,故名“鳳凰山”。《兗州府志》、鄒縣諸志及鳳凰山唐宋金元殘碑載文,鳳凰山在隋唐至明清時稱巨越山,明代方誌認為因其高大過於群山,故云“距越山”。據舊《鄒縣誌》記載,山東麓有明魯王墓,山陽有漢墓群,主峰南側有唐石窟佛造像,位於鳳凰山南麓大王(dài wang)窩內。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據唐開元年間碑刻拓本記載,鳳凰山佛像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當地山民信奉佛教,請工匠開鑿而成。佛像通高4.2米,闊2.9米,高肉髻,面如滿月,雙目微閉,嘴角上翹,兩碩耳垂肩,法相莊嚴。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線條流暢。佛像為釋迦牟尼佛。整座造像雕刻精細,生動傳神,是唐代石刻佛像中之上品,在濟寧市境內是唯一的一尊大型佛造像。佛像前原建有佛寺一座,名巨越山開元禪寺,亦稱朗公禪寺,規模宏大,前有山門、佛堂、大雄寶殿,後有塔林,立有歷代碑刻20餘通。元、明、清歷代香火鼎盛,當地百姓祈雨禳災者眾多,是鄒東山區一座有名的佛寺。清代晚期圯毀,僅餘少數殘碑。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修《鄒縣誌·祠廟志》記載:“大王廟在羅頭社巨越山之陽。傳諸父老曰‘: 唐太宗皇帝東征,陷於巨越山下。有神人相助,敵人大敗。問其姓名,曰:吾吳啟(ji)也。感公有濟世安民之志特來相助。’言畢乘風而去。後唐帝封為大王,於巨越山下建祠祀之,壁間有唐碑文。後有金遼重修,碑文俱存。設有春秋祭典,歷代踵而行之。至明末崇禎十三年間,歲凶寇亂,百姓流離,其典始廢,廟宇猶存。”因清康熙五十四年《鄒縣誌》圖將鳳凰山標註為‘商山’。所以清光緒三十三年胡煒修《鄉土志》載,商山,一名鳳凰山,在城東北七十五里羅頭社辛莊山之左。山外土而內石,圓頂修尾,左右作雙翼狀。東麓有明魯王陵。山南有大王廟,壁有唐碑記及金遼重修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鳳凰山也不例外。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鳳凰山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祕的面紗。鳳凰山的神祕與一位叫吳啟的仙人有關。

相傳,吳啟家住鳳凰山東南方向的孤山下,與母親相依為命,靠上山打柴賣錢渡生。一天,吳啟挑著一擔柴到城前集上賣。當他走到集上人多的地方,不恰巧扁擔後頭的繩子斷了,因前頭重,扁擔猛然往前甩去,正巧把走在前邊的一位老漢打死了。出事後,吳啟遭到街坊衙役的指責、追捕。吳啟拼命地疾跑回家,將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母親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命兒子躺上靈床裝死,從此瞞過了官府的追究。但是,吳啟和其母再也不敢住在孤山下了,於是偷偷地遷到鳳凰山之麓居住,依然以打柴賣柴渡生。吳啟天天到鳳凰山上打柴。一天,吳啟挑著柴擔走在山崖處的崎嶇小道上,猛然發現崖畔上有一隻美麗的鳳凰舔一塊鵝卵形的小石頭。吳啟很納悶,沒細看,就走開了。第二天,吳啟又來到山上砍柴,恰巧遇到一位白髮蒼髯的老太太也在打柴。他把昨天鳳凰舔石的情景告訴了老太太。吳啟疑惑地問:“鳳凰為什麼要舔那塊石頭?”老太太告訴他:“那塊小石頭是塊寶石。你若把它帶去獻給東海龍王,自有好事與你。”於是,吳啟半信半疑地帶上那塊寶石和乾糧去了東海。半月後,吳啟終於來到了東海邊。他對著茫茫大海大喊幾聲:“東海龍王,吳啟向你獻寶來了!”龍王聽到喊聲,帶著蝦兵蟹將們從海里走出來,問他有什麼寶貝獻給他。吳啟便把那塊小石頭拿出來給龍王看。龍王見此寶石大喜,便說:“我過去曾說過,誰如果將此寶獻給我,我將把我的大女兒許給誰為妻。現在你把寶石不辭千辛萬苦送到了龍宮,我將把我的大女兒許給你作酬謝。現在你可以把她領走了。”聽此,吳啟猶豫不決,龍王便催他道:“還猶豫什麼?還不快帶她回家過日子。你儘管放心,我女兒一定很聽話的。”吳啟把這樁婚事應了下來,千恩萬謝之後,辭別東海將龍王之女領回家拜天為妻。那年月,鳳凰山區常常遭受旱災,久旱不雨,莊稼枯焦,農夫對天長嘆。如此旱情龍王之女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於是她和吳啟商議去東海孃家求龍王賜雨。到了東海龍王那裡,龍王沒有答應龍女的請求。龍女便潛入龍宮將龍王行雨的摺子偷了出來。龍王得知女兒偷走了行雨摺子,大怒,火速派兵將摺子截了回來。後來又遇大旱,龍女就派丈夫吳啟去東海求雨。時間長了,老龍王被女婿的軟纏硬磨和誠心所感動。就對吳啟說:“我封你為行雨大大王,天旱時,你就按照我的旨意行雨就是了。”結果吳啟聽錯了,聽成“求雨大大王”。之後,每當鳳凰山一帶遭受旱情時,附近的善男信女就紛紛到吳啟大王這裡來求雨。吳啟帶著大夥的囑託便去東海求雨。因路途遙遠,須半月才能返回。吳啟返回後即刻便普降甘霖。據說,鳳凰山下的大律、楊莊,西路的灰埠,南路滕州的安嶺,人們到此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原因是大律姓劉的是吳啟的岳母家,楊莊東南的孤山是吳啟的老家,灰埠是吳啟的姑母家,滕州的安嶺是吳啟的姥孃家。大律的劉家之女是吳啟的第二個妻子。當時大律一位叫彩英的姑娘,常跟其嫂嫂到鳳凰山上去採桑喂蠶。姑嫂二人邊採桑邊戲嬉,嫂嫂對妹妹開玩笑唱道:“山前山後來採桑,把俺妹妹許給山大王。”妹妹聽了羞得一邊笑一邊打鬧著嫂嫂邊唱道:“山前山後來採桑,把俺嫂嫂許給山大王。”嫂嫂說:“還是把妹妹許給山大王吧,我已是出嫁的人了,跟了山大王,你哥哥咋願意?再說人家山大王也不要我呀!”彩英回家後不久,得病猝然夭亡。人們都說是吳啟把彩英娶走了。從此,人們紛紛募捐銀兩在鳳凰山大王窩修建廟宇塑了佛像以紀念吳啟和她的妻子彩英,大王廟也便成了人們磕頭燒香求雨許願的地方。

鄒城:鳳凰山上大王窩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但鳳凰山的神奇卻是實實在在的。每逢大旱之年,當地百姓紛紛抬著祭品到鳳凰山大王窩磕頭求雨。說也奇怪,求雨的法事剛結束,天空就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傾盆大雨瓢潑而下,旱情隨之消解。因求雨靈驗,吳啟和他的“大王窩”聞名遐爾。一直到現在,當天旱之時,這裡的百姓仍有到“大王窩”求雨的風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