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軍原創:粽葉飄香情更濃

“爸爸,那麼多人圍在一起幹什麼?”那些人是在挑選槲葉呢,我說道。

“槲葉是做什麼的?”兒子繼續問。

“槲葉是槲樹上的葉子,過端午了,人們用它和糯米包粽子,煮出來有一種濃郁的香味,這就是槲葉粽子。”我慢慢的向兒子說道。

“那槲葉粽子一定很好吃吧?”兒子打破沙鍋問到底,“是的,以前過端午節時,你奶奶總要給我們包槲葉粽子,可好吃了。”我肯定的回答道。

記憶中,每年端午前夕,母親在我的“哭鬧下”,要跑到很遠的集市上稱一些黃米或者糯米,然後挎上籠子和左鄰右舍結伴到離家很遠的深山中去採槲葉,回來後用大鍋將採來的新鮮槲葉煮好,把葉上的細小絨毛用手搓洗淨晾晒,又找來家裡的紅豆,就開始包粽子了。

母親有一雙巧手,她信手拈來幾張槲葉,在左手上鋪平,一邊舀些浸泡好的糯米放在裡面,再抓幾顆紅豆或紅棗,將槲葉摺疊好,一邊均勻地搖動,用槲葉把糯米裹得緊緊的,再兩手捏緊粽葉,最後在灌一點浸泡的糯米水,用稻草或細繩在槲葉兒上纏幾圈,結個蝴蝶結,一個小巧玲瓏的粽子就完成了。


周亞軍原創:粽葉飄香情更濃


周亞軍原創:粽葉飄香情更濃



包的數量多了,我便幫著將粽子們整齊的擺放在一個大籠子裡,然後要等到晚上的時候放入大鍋裡煮,先是用大火煮,然後改用小火,再在鍋裡燜一晚上,就可以出鍋了。

煮了不到兩個多小時,屋子裡慢慢就瀰漫出的粽子的香味,總是勾得我在一旁垂涎欲滴,直圍著灶臺打轉兒。聞著鍋裡的粽子香氣,我進入了夢鄉。天一亮,我一骨碌爬起床,顧不上燙嘴,總是迫不及待的挑一個最大的粽子,迅速剝開,蘸著白糖有滋有味地吃起那剛出鍋的粽子,母親忍俊不禁笑著說:“就數你嘴饞,怎麼不學著包呢?”她哪裡知道,我早已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包粽子,只是一直貪戀那獨一份的親情和溫暖罷了。

如今,母親的那雙巧手,早已爬滿了歲月的痕跡,我心疼地說:“媽,今年過端午咱就別包粽子了,麻煩的很,在外邊買些回來就行了。”

母親卻說道:“買的哪有自己包的香,再說了我孫子要吃我包的粽子裡,再麻煩都要包裡。”

離端午節還有許多天,母親早早的就開始忙碌了,又是稱糯米選紅豆,又是滿到處跑的尋槲葉。對於如此新奇的事物,兒子自然是好奇的很,圍著母親“嘰嘰喳喳”問個不停,母親則是不厭其煩地回答著他。

周亞軍原創:粽葉飄香情更濃



周亞軍原創:粽葉飄香情更濃



看著眼前這溫馨的一幕,思緒不由得被拉回了多少年前的某一天,想起兒時那些屬於我和母親間關於粽子的美好記憶。這些年,工作以後,總是忙於事務,我和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很少,不由得產生一種愧疚感。

熟悉的粽香又從那鍋中飄了出來,我回過神來,看著兒子也似自己兒時那般,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個剛出鍋的粽子,母親則在一旁滿眼溺愛:“慢點兒,慢點兒吃,怎麼跟你爸小時候一樣著急。”兒子迫不及待的蘸上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白糖吃起來。隨後,母親將一個粽子遞過來給我:“加了你喜歡的紅棗,快嚐嚐看手藝生沒生疏?”

吃著母親親手包的粽子,過節的滋味從舌尖瀰漫到了全身。所以說粽子是有感情的。這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愛的延續,使親情更加濃厚,總覺得這一傳統的節日帶來的彌足珍貴親情,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周亞軍,男,陝西商州人,一個不甘於平庸的80後小夥,懷著一顆感恩和敬畏之心積極努力地工作,在工作之餘喜歡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用文字記錄下來。有30多篇隨筆、散文發表於《商洛日報》《三秦廣播電視報》和各類網絡媒體。


周亞軍原創:粽葉飄香情更濃


嘉年華時光原創推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