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初看到《脫口秀大會》這名字,我還以為是《吐槽大會》沒過審改名了。

看完後我才明白,《脫口秀大會》就是《脫口秀大會》,但是它又的確和《吐槽大會》有很大關係。

它明確說了,這是《吐槽大會》原班人馬打造的“兄弟節目”。如果你不明白為什麼要製作這樣一檔同質化節目,那節目中池子和蛋蛋都做出瞭解釋:冠名商上次還有點錢沒花完,做個節目花出去。

的確,《脫口秀大會》的多個元素都和《吐槽大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主持人還是張紹剛,而《今晚80後》團隊仍然是創作擔當,而李誕、池子,仍然是常駐嘉賓。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不同的是,此前瘋傳的衛視“禁染令”,讓李誕剪去了在《吐槽大會》和《今晚80後》裡標誌性的紅色毛髮。他和池子站在了對立面,作為紅綠兩隊隊長率領隊員進行對戰。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對抗賽同樣請來了明星,第一期是柳巖和倪萍。但重點是話題,不在明星身上。明星就是用來當宣傳噱頭的,所以在《脫口秀》的設定中,明星被邊緣化了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這背後變化的,其實是一種全新的脫口秀節目形式。《脫口秀大會》不是《吐槽大會》的“1vs多”的模式,而是“多vs多”的平衡對抗。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我們想想,市面上這種“多vs多”的對抗節目有哪些?以辯論為形式的《奇葩說》就是代表作。以音樂為形式的《我為歌狂》就是紅藍團戰模式。目前一些新生的文化類節目也在嘗試類似的對抗賽。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了《吐槽大會》,騰訊視頻還一定要做一個《脫口秀大會》。因為從市場開發來看,在市面上以“脫口秀”為主題的節目中,類《脫口秀大會》的“多vs多”節目形態一定會產生,只是80後團隊先棋一招,並與主業務高度撞臉。

這種撞臉對主業務的影響,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大。浙江衛視在有了《奔跑吧兄弟》之後,連續製作播出了《二十四小時》《高能少年團》等多檔看似撞臉的真人秀。從小切口來看,你不難看出浙江衛視試圖在真人秀的大類型中,及時佈局“劇情IP真人秀”、“政策IP真人秀”、“網絡IP真人秀”等等類型。這些節目並沒有對《跑男》產生這個大IP影響,相反奠定了整個平臺在真人秀市場的統治地位。

同樣,愛奇藝和米未在打造出《奇葩說》後,也順勢開發了衍生節目《奇葩大會》和《奇葩來了》。後兩檔節目不僅承擔了為《奇葩說》培養新人的任務,更試圖做分享知識的轉型升級。

可以推斷,《脫口秀大會》是騰訊視頻在《吐槽大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做的一次平臺佈局。而配合這個行動的,是《脫口秀大會》幕後製作公司,笑果文化。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笑果文化成立於2014年,製作了很多脫口秀類節目。在推出《吐槽大會》時,笑果文化完成了A輪融資,而《吐槽》不僅為騰訊帶來了14億的播放量,還被馬化騰在朋友圈點名表揚,口碑和數據堪稱騰訊視頻的“代表作擔當”。

《脫口秀》首播點擊量截至目前在5千萬左右,說明網站banner上“吐槽大會原班人馬打造”字樣,顯然帶動了這檔新節目流量。但節目口碑卻下滑得厲害。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尬”。

“尬”首先是因為節目是圍繞著一個“命題”,而不是圍繞著“人”。比如第一期的命題是“這個標籤我不背”,梅丸君覺得,有點無聊。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其次是因為脫口秀隊員的表現層次不齊,以至於部分笑話,真的還是挺無聊的。比如這位《奇葩說》的選手吐槽《中國有嘻哈》,好笑嗎?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模式決定了《脫口秀大會》不會有《吐槽大會》的量級,有它自己的天然弱點。相比以吐槽公眾人物微看點的“不平衡設定”,《脫口秀大會》的對抗賽太平衡,這也意味著,節目的看點、節目的壓力,也全部集中到段子的創作上。而段子創作,本身就十分艱難。

比如這位犀利主婦思文,結婚後逢人便被問生孩子了嗎,她金句不斷:“女人結婚後,沒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也沒人關心你飛得累不累,所有人見到你都會問,蛋都不下你飛什麼飛”。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其實就是《吐槽大會》、《今夜百樂門》、《今晚80後脫口秀》的常駐卡司和幕後編劇,是其編劇團隊的中堅力量。

所以,連脫口秀的幕後大boss都請上臺了,這是什麼節奏?

我想,這和《奇葩大會》一樣,是在為《吐槽大會》“練人”的節奏。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從節目第二輪的隨機命題隨機脫口秀環節就可以看出,節目很大程度在考驗脫口秀演員的隨機能力、臨場能力、搞笑實力。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而無論是淪為人肉背景的吉他手,還是表現出色的重慶仔,或者是這位奇葩黑客,都證明這是一個塑造脫口秀演員個人形象的絕佳舞臺。

有了《吐槽大會》,為什麼還要做《脫口秀大會》?

可見,《脫口秀大會》根本不是“大會”,更像“大賽”。它就在考驗脫口秀演員的表演水平,為《吐槽大會》乃至更多衍生節目培養更多脫口秀人才。

就像《吐槽大會》捧紅了王建國一樣,我們期待《脫口秀大會》上湧現更多的民間大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