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歷史'

"

毛主席讀了17遍的《資治通鑑》中的50句名言,句句經典,醍醐灌頂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下面我們來賞析這部著作的50句經典名言。

01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所謂的才學,是道德的資本。所謂的德行,是才學的主帥。這其實是說,個人的道德素質,要高於個人的才學。這是因為一個人無才,但是有德的話,只不過平庸,難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個人有才卻無德,那對於社會的危險就大了。所以,對於人才的培養,首先是對其思想品質和道德水平的培養,然後才是知識、技能方面。

02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03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04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資治通鑑》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

05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06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鑑·魏紀》

【譯文】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07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0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資治通鑑·魏紀》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白白佔著位子。

09 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資治通鑑·陳紀》

【譯文】殘留在地裡的頭季稻穀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10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鑑·漢紀》

【譯文】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11 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資治通鑑·周紀》

【譯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矇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

12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

【譯文】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

13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14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鑑·唐紀》

【譯文】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15 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資治通鑑·晉紀》

【譯文】要去評論一個人,一定要先稱讚其所長,這樣其短處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

16 舟順水之道乃浮,違則沒;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四年》

【譯文】船順乎水的規律才能浮起,違背了水的規律就會沉沒。君主能把握人們的意願才能地位鞏固,不能把握人們的意願就會處境危險。

17 為貴人當舉綱維,何必事事詳細!--《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五年》

【譯文】身為尊貴的領導者,應當舉綱執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18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資治通鑑·周顯王十年》

【譯文】那些講求道德的人們,總是不會世俗同流合汙,想要去建立大工業的人們,不會和大眾去謀劃事情。

19 法忌煩苛,治貴清約。--《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六年》

【譯文】法律最忌諱的是煩雜且苛刻,而為政貴在能夠清平簡約。

20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資治通鑑·魏志》

【譯文】仁者不會因為所處形式的盛衰而改變自身的氣節,義者不會因為成功或者失敗而改變自己的心志。

21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敗有必在慢之。--《資治通鑑》。

【譯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這是源於能夠嚴肅的對待它。凡是之所以會失敗,大多是因為輕視或懈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