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博:從共享單車看共享經濟

自行車 移動互聯網 投資 金融 品途商業評論 2017-04-13
楊鵬博:從共享單車看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近年來在出行領域崛起速度非常快,其中不乏佼佼者,如Airbnb和Uber。共享單車同樣也是為回答出行服務中“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而來,為大家解決出行當中短途奔波、綠色環保等問題。

與滴滴、易道、快的等模仿Uber起家略有不同的是,共享單車的原創更多來自於中國。事實上,共享單車可以說是中國今天在互聯網層面上的應用,是在龐大的人口市場、高密集化的城市結構等多種因素推動下,必然出現的一種商業模式。

我們驚喜發現,政府多年以來倡導的公共綠色出行在輿論引導、政策引導等一般模式之外,如今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打開了另一片新天地。這也說明,商業模式的裂變與創新如果跟社會進步以及社會政府共同倡議倡導的趨勢相吻合,其實效率最高,影響最廣。

共享單車藉助高額資本快速擴張,可能會悄然改變整個自行車行業。當自行車從過去家中“三大件”之一的時代過去的時候,外部的跨界創新與資本的力量卻推動著走入死衚衕的行業破局重生,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產業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改革、供給側的根本性突圍以及商業模式創新之後對整個產業鏈的再造所發揮的深刻作用。

做效率提增者,而非時間掠奪者

共享經濟的本質和核心是效率問題,也是信息傳遞在對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的再一次飛躍性突破,使得今天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基於一種共享式的長尾效應,都能獲得綜合的效率提增。

共享經濟帶來最寶貴的財富是,當生產從稀缺走向豐富再走向過剩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群提升產業效率的精英。事實上,從過去每天計算能佔用客戶多少時間,到今天客戶需要的時候似乎無處不在,方便高頻,今天我們對使用頻率的追求比使用時長、使用依賴性甚至比使用哪個品牌某種意義上來說都顯得更加重要,這是對用戶粘性的再一次錘鍊與升級,以前關心的是人數、頻率、復購率、轉化率等,現在則更加強調把人們依賴感轉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正在從過分吸納客戶眼球、過分強調佔有客戶關注度的粘性時代走向無需無擾、有需必應的更加自然,更加和諧,更加輕鬆的商業生態關係,在碎片化時間中成為用戶生活效率和情感的效率貢獻者,而非時間掠奪者,這將成為對強大的優秀企業在用戶粘性層面上更深層次的追求,猶如張小龍曾說,做讓用戶用之即走的產品,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上浪費時間。

互聯網+為一些非稀缺性資產通過共享經濟的模式創造增值效益,提供了舞臺與工具。這個時代到來之際,致力於以此類模式理念去深挖現有各個產業、各個領域,以提增效率為使命的模式和人才會不斷湧現。而共享單車無疑是當前的一個亮點。

基於這樣的邏輯,當共享單車的覆蓋密度和便捷程度達到一定程度,它的需求依然會是高頻的,這也是大數據測算的一種結果。在出行中,有一種根本痛點,即所謂的“最後一公里”。在這種彆扭距離中,似乎最好的解決方案有三種。第一,拼車模式,第二,自行車,第三,便攜式平衡車。拼車需要匹配多個因素:車,司機,拼車的人,它雖然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而平衡車的攜帶以及受電力的影響等也有著諸多不便。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單車,但是單車停放、存取、修理等問題又是另一種彆扭。有時,物權太清晰反而是障礙。此時,共享單車是非常完美的一個解決方案,從共享單車的邏輯和根本原理上而言,這是最後一公里的彆扭最好的解決方案。隨時隨地的使用,無需擔心存放和盜竊問題,從而使得單車的社會化分配形成自動自發的流向,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創新。

共享單車的盈利點

資本總是為了未來的利益預期而做當下的貼現,今天資本追逐共享單車的原因無非有三:

1,歷史對標。當在可類比行業當中已經有Uber 、滴滴這樣成功的案例存在,創造出驚人的成績與數據。由同類對標可知,共享單車存在著讓人有想象力的興奮空間。

2,互聯網最強調的是用戶,在層出不窮的商業模式持續佔有客戶關注度和時間的時候,要獲取任何一個客戶都是不容易的。而共享單車獲得了相當高的使用頻次和用戶關注度,對於從事TMT領域、共享經濟領域投資的企業來說,這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且共享單車用戶層級、年齡層次、身份階層與滴滴打車相比更寬泛,事實上,對於資本而言,更加精準的用戶群體對投資人來說不是壞事。

3,資本競相追逐的本質是賬務清晰。每一筆資金投入背後的收穫都會有精細的數據分析。所以共享單車吸引資本的第三個原因是其增長邏輯和數據在當前的運營模式下具備較強的可複製性。市場競爭只有老大沒有老二,移動出行百團大戰的經驗讓人們已經習慣獨角獸是在血與火中誕生,是在持續的燒錢與擴張當中優勝劣汰,這也是近幾年中國培養出的資本驅動下的市場拓展和壟斷邏輯。

盈利點之一:設備租賃本身的服務是它的核心贏利點。如果將共享單車看作是設備,共享單車骨子裡的本質,拋開競爭,就商業模式的根本而言,是設備租賃。只不過這項設備租賃用互聯網+和共享經濟模式更低成本地獲得了客戶,更高效率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共享單車的本質是能盈利的,因為設備租賃服務早已是簡單通行的行業,共享單車目前的虧損需要辨析是戰略性虧損又或是商業模式本質上的失策。戰略性虧損是為了擊敗競爭對手,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獲得更多市場,最終還是會盈利。資本看重未來的盈利以及資本市場對過去投入積累高倍數、高層數的回報彼此之間的PE差,這是資本競相追逐的原因。

利點之二:押金經濟的盈利點。共享單車的押金經濟,依靠押金本身解除供應鏈壓力,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賬期和金融服務和其他投資來獲得收益,這是類似過去支付寶的增長邏輯。“信用免押金”是市場競爭過程中的一些特殊方法和策略,這是一種階段性的選擇。但這並非意味著押金服務的盈利點的消失,它依然存在。

盈利點之三:廣告收入。如今共享單車大戰正酐,他們的車身標識只能凸顯自己的品牌。如同滴滴當初的平面廣告都是其本身,但當它發展壯大之後,它就能承載別的品牌的廣告業務。停放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無論是使用人數還是使用頻率都有著相當可觀的數據,從某種意義而言,它存在著很高的潛在廣告收入。

共享單車在提供出行服務的背後,可以收集大量的用戶的數據和出行軌跡。這些數據也存在著許多與其他商業機構合作變現的可能性。他們可以基於這些數據和軌跡為其他各類平臺引流。當一個APP 有機會告訴你附近的單車在哪兒,它就還有機會告訴你更多。人們早上騎車去買早餐,晚上下班騎車去買菜,這些均為場景,這表明人們的軌跡與時間和人群細分相結合之後會有無數的場景,Uber曾做過很多場景化的營銷和推廣,滴滴也在做類似的事。我們相信共享單車騎行也可以創造很多場景經濟,存在很多場景消費的想象力。

人的需求是遞進的,所以滴滴打車會提供出租車、專車等多種不同選擇,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而這一切服務的起點是客戶的階層與基礎的區分。共享單車握有大量剛踏入社會的年輕的有高成長潛力人群數據,他們有很大的機會去引導這些客戶,伴隨著這些客戶的成長,去提供相應的升級消費服務,這是一個反向切入伴隨年輕群體成長和發展的切入口。

每一次生活方式的變革,背後都是原本服務於這類商業模式的產業的洗牌與重組。當共享單車掌握了整個產業終極的根本性用途,那會帶來什麼改變?我想,這會比汽車共享服務帶來的改變更加極端,如今非常普及的滴滴打車當然會減少原本的汽車使用頻率,但自己買車的依然大有人在。而當共享單車隨處可見的時候,也許由於無法轉賣連單車盜竊都會減少。共享單車對產業的變革性,至少從對產業變革的時間和速度上來說,回比汽車行業更加快。如今生產出來的汽車僅僅是一部分用於共享化,而自行車行業未來有可能變成兩端——極小眾的自行車愛好者與成千上萬的共享單車用戶,就像電燈發明之後,蠟燭從家家戶戶的必需品變成燭光晚餐的點綴品,市場被大幅萎縮。當自行車行業這種整合時代到來之時,整個自行車產業供應鏈的上游,也會因此而改變。它所涉及的橡膠、鋼鐵、潤滑油等很多零部件行業,他們最終的話語權可能將從整車廠逐漸轉移為平臺公司。平臺公司也許最終真正的魅力是在沒有建工廠、沒有生產設備、沒有重資產的情況下,取締了原有整車廠在供應鏈當中的霸主地位。因此,共享單車真正的盈利點來自於產業鏈上下游的根本性變革。

共享單車的合併是多重因素的再造與重組

共享單車的合併之路會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與汽車保有量相比,共享單車比較大的問題是,原本的單車與共享單車的特質並不相同,比如定製化、形象統一、智能解鎖等有相當的差距,它並非是已存在的過剩產品的共享化,而是著繁雜的生產、加工、製造的程序,導致改造成本過高。過去的單車尚未退出歷史舞臺,新的共享單車還在源源不斷的生產,其背後是大規模再生產存在的風險和浪費。

傳統的共享經濟當中,更多是撮合完成C2C的過程。而共享單車是一個重度垂直化的平臺,即大量購買之後租出去。期間,共享單車大量生產背後,對其資產證券化、對其供應鏈金融的可支持體系、對其整個行業重構後,新產業產能模式下的利潤結構再重組,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城市萬象,每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都會面臨諸多問題,共享單車也不例外。共享單車的大量使用不僅帶來了城市環境治理的混亂,也幾乎成了市民素質考驗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創新背後的酸甜苦辣。不僅如此,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是會有波動起伏的。打車平臺在合併之後,供應鏈會形成壟斷,出租司機只用某些平臺接單,人們打車就只能通過這些平臺。但是共享單車非如此,它的停放距離遠近也許就是客戶所唯一考慮的,人們對單車有粘性,但是對共享單車品牌,由於缺少情感需求和服務需求,不會有過分的粘性和依賴。

共享單車的大規模併購一定會發生。令人擔心的是,他們併購完成之後,並不能減除對競爭對手鎖定式的壟斷。當融資租賃很成功的時候,任何企業都可以向市場投放他們自己的共享單車,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分一杯羹。原本的單車製造商們也會從接訂單盈利到訂單走向飽和,直至推出自己的產品。此時引出一個悖論:如若單車數量不夠,需要客戶去打開APP找尋,這個時候也許會出現品牌粘性,但客戶體驗不理想。而當各類品牌共享單車隨處可見時,任何一個品牌的單車都可以打開使用,又失去了品牌粘性。所以未來共享單車的合併,也許更加強調的是資產、用戶、數據、供應鏈的多重再造與重組。

共享經濟給我們最大的感觸,是平臺時代的流量用戶已經被奪取,人際流量的時代已經到來。每一個場景型創業的公司在解決剛需性、高頻性痛點的同時,都是為了持續獲得該場景下的"人"。反而言之,人在很多場景下需要得到服務,而人又可以為無數場景提供服務,即人是服務的輸出者,也是服務的接受者。接受服務的時候,他們都是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節點,當把人的價值和潛力挖掘出來之後,將會產生更偉大的力量。互聯網是從基因上強調和倡導著共享的時代性的偉大工具,從最初的流量配合協作下載到現在的雲計算,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強調著共享。而當AI時代到來的時候,人與機器的結合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那時,我們獲取、分析和判斷信息的能力還會獲得遠比現在更有力的提升。

人以及與人工智能結合後的人,在信息爆炸與產業變革的時代,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更加無縫高效創新的、裂變式的、人與人之間的多層次的共享。政治意義上的大同世界還需要時間去慢慢實現,但是在共享文明的產業當中,我們的“共產主義和共享主義”,某種意義上也許會在虛擬世界提前得到實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