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鄉村記憶|淄河店

淄河 齊桓公 考古 春秋戰國 臨淄發佈 臨淄發佈 2017-10-01

淄河店是齊陵街道辦事處駐地,位於臨淄區東部,西距臨淄區政府駐地7千米,東南與青州市接壤。周代立村,因村臨淄河而得名。傳說春秋時期,齊桓公殯葬途中在此祭奠,行葬禮,而改名“皇喪店”。後因不吉祥,更名為“青龍街”(因四排青石鋪路而得名),又名“淄河街”,亦名“淄河店”。

臨淄鄉村記憶|淄河店

四王冢 韓增波攝

村子之南,牛山之東,坐落著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陵墓——四王冢。它南依山嶺,北面淄水,由東向西,一字排開,宛如連綿群峰,氣勢巍峨。古時牛山一帶萬木蔥蘢,風光旖旎,是一處距離齊都臨淄較近的遊覽勝地。齊景公常登牛山北望齊都,後來的田齊統治者選擇此處作為永久的安息之所,顯然是看中了這裡的地域風光。四王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田齊王陵”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二王冢一起構成了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先秦諸侯王陵古墓群。

酈道元《水經注》曰,淄水“又經四豪冢下,水南山下有四冢也”。四王冢,又稱四豪冢、四女墳等。依照自西向東排列的順序,其一為齊威王墓,高30米,周長664米。齊威王,名因齊,是桓公午之子,田齊政權第四任國君,也是齊國曆史上第一位稱王者。他以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齊國大治,列戰國七雄之首。其二為齊宣王墓,距齊威王墓130米,高34米,周長660米。齊宣王,名闢彊,威王之子。其在位時,齊國稷下學宮達到鼎盛,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思想文化中心。其三為齊湣王墓,距齊宣王墓105米,高22米,周長500米。齊湣王,名地,宣王之子。曾號稱東帝,初時齊國兵力強盛,令諸侯振恐。其後燕、秦、三晉合謀伐齊,湣王出逃,被楚將淖齒所殺。其四為齊襄王墓,高23米,周長590米。齊襄王,名法章,齊湣王之子。公元前283年,莒人立其為齊王。田單破燕收復齊地後,迎襄王返回臨淄。四墓東西排列,猶如四峰並立,氣勢雄渾壯闊,顯現出一派泱泱大國氣象。

在四王冢北側600米見方的範圍內,另有排列井然有序的多座小型墳墓。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應該是王室成員或臣屬的陪葬墓。四王冢與近旁小型墳墓的排列,顯然是“子孫各就其所出,以尊卑處其前後”公墓埋葬原則的具體體現。齊王陵與這些置於陵前的墓葬高低錯落,大小相襯,凸顯著齊王生前君臨天下的氣派和死後依然駕馭群臣的威嚴。

淄河村東南鼎足山上坐落著二王冢。鼎足山因紫荊山(又稱雷公山)、菟頭山(驢山)、牛首山(牛市山)三山如鼎之三足而得名。二王冢依山為墳,封土高大,氣勢雄偉,如同山上之山。二冢東西排列,方基圓頂,南北190米,東西320米,墓基有3層,逐層收縮。西冢高約12米,東冢較西冢略小,與南側的四王冢遙遙相望。民間傳說和傳統文獻多記載二王冢為齊桓公和齊景公的墓葬。198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據二王冢的規模、形制和所處的位置,並聯系田氏王族世系,進行稽考,認為其為戰國時期齊候田剡和田桓公午之墓。

明清時期,二王冢畔、鼎足山下,風景秀麗,聞名一方。東面的牛首山,南面的菟頭山,松柏掩映、草木叢生、野花遍地。西北的紫荊山,廟宇多椽,有雷公殿、文昌閣等古建築,成為遊人駐足之所。每年四月初八至初十為廟會,期間人流如海,熱鬧非凡。直到現在,每年四月初八紫荊山上依然香火不斷。

臨淄鄉村記憶|淄河店

二王冢

關於二王冢的由來,在當地流傳有“齊王埋在三山口,臨淄永世不為京”的俚語。不管真假,二王冢在齊國這塊土地上矗立了2000餘年,是這塊古老土地曾經輝煌的見證。

仰望氣勢恢弘的“東方金字塔”,歷數生活在2000多年前墓主人的是非功過,這巍峨的田齊王陵也是田齊歷史興衰的見證。這些珍貴的古代墓群,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1988年,田齊王陵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南有膠濟鐵路經過,設有淄河店火車站。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佔了膠濟鐵路,這時期的淄河店火車站,只有兩條鐵軌和一條鐵路叉子,雙軌供兩側火車交錯通行,鐵路叉子供火車停靠裝卸貨物。車站輔助設施建在鐵路北,最西側建有炮樓,分上下兩層,下層是車庫,上層供瞭望,有防禦的槍炮射擊孔。西北角建有營房,其他自西向東依次排列有票房、辦公室、伙房、澡堂等等。當時車站守軍有一個排,36人的規模,白天由一個班輪流執勤,晚上則全部駐守車站。

因為靠近日軍駐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淄河店村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當地抗日武裝曾在淄河店車站以東的鐵軌下埋設炸藥,炸翻了一列由淄河店車站開來的火車。李人鳳隊伍的成員王樹森(淄河店村人)等三人,曾在淄河店村飯店消滅了巧遇的鬼子和漢奸。膠濟鐵路特務大隊大隊長馬功臣更是在此大展神威,他率領部隊與日軍鬥智鬥勇,為清河根據地籌集武器錢物,打通膠濟鐵路沿線南北通道,並數次破壞鐵軌,切斷日本軍需物資供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一份力量。

臨淄鄉村記憶|淄河店

劉香谷網球獲獎榮譽展

淄河徐氏正骨醫術歷史悠久,對骨科疾病有其獨特的研究和治療方法,祖傳膏藥配方合理療效顯著。從1870年左右起,徐氏先輩就開始熬製膏藥,為人們治療跌打損傷,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第四代傳人徐國祚博採各名家之長,科學配方,主藥由原來的12味增到23味,總方藥由36味增至66味,使膏藥療效更加顯著。研究改進了熬製工藝,掌握了更科學無汙染的綠色熬製技術。徐國祚開設徐氏正骨門診多年,與子女先後創立了“三益堂”“華昊堂”“明春堂”“杏林堂”堂號。徐氏診傷重視整體觀察,創立了由全身到局部、由表及裡的六望、五問、九聞、三摸、一合的診療理念,使傷病好得快、痛苦少。在治療方面分三期用藥。損傷初期以祛淤、通絡、止痛為主來調整膏藥的配藥,活血、祛淤、理氣三者兼顧,側重於祛淤。中期以培補肝腎、續筋接骨為主來調整膏藥的配藥。後期膏藥的配藥以去邪扶正、調養氣血、溫經通絡、強筋健骨為主。由於徐氏正骨醫術巧妙科學,價格公道,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影響傳播到全國及世界各地。2013年,徐氏正骨醫術被載入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被譽為網球皇后的劉玉蘭,就出生於淄河店村。劉玉蘭,字香谷,其父劉維華,字景南,是一位武術家,很早就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民主革命,在二次革命中,在濟南不幸被袁世凱殺害,就義時年僅26歲。香谷從小就熱愛體育活動,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後,曾多次獲得網球冠軍。畢業後,參加過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國家網球隊隊員。後與陶榮先生結婚,陶榮先生系雲南昆明市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曾任國民黨立法委員、駐英國大使館武官等職。劉香谷女士多次參加東南亞各國的網球比賽,並榮獲冠軍,所以南洋人及其政府均給她冠以“網球皇后”的美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在美國三年獲得不同級別的網球冠軍計181項,從而被譽稱為“常青樹”。為弘揚劉香谷的拼搏精神,1987年3月,臺灣當局為她舉辦了“網球獲獎榮譽展”。1991年4月24日,劉香谷女士回大陸探親,在北京受到了全國政協、中共中央統戰部、外事辦等單位領導的親切會見和熱情款待。劉香谷女士在世界體壇上久負盛名,她為祖國增光,為家鄉播譽,業績永載史冊。

2016年2月24日,淄河店村民在村子舊址發現兩塊石雕。文物部門於25日趕赴現場,對兩塊石雕進行拍照勘察。經文物部門初步鑑定,這對石雕為明代或明代以前的避水獸石雕。兩塊石雕大小相當,其中一塊長約92釐米,寬約73釐米,厚約36釐米;另一塊長約87釐米,寬約80釐米,厚約29釐米。兩塊石雕上各雕刻一隻狀如壁虎、尾似獅尾的爬行動物,頭、軀幹和四肢清晰可見。這種石雕一般用於橋樑或建築物的排水口,寓意永避水害,長存永安。27日,這對單體動物石雕完成交接,落戶齊文化博物院。這一對石雕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臨淄地區石雕藝術資料,對當地的民俗、水文、地理變遷等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李皎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