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與資本論

1848年歐洲大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到了巴黎,他們認真地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從中認識到,要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這對於指導今後的工人運動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馬克思領導了工人運動,他也成了巴黎"不受歡迎的人"。1849年夏末,馬克思第四次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以前,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為此,馬克思曾憤然退出普魯士國籍,要做一個沒有國籍的"世界公民"。

馬克思與資本論

馬克思在巴黎住在百合花大街45號,這一天,幾個警察奉命向他宣讀了驅逐令,這對於當時的馬克思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並不是因為法國不歡迎他,而是因為他此時正陷入"財政危機",自己家的所有積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經費,連傢俱也早已變賣,僅有的一套銀質餐具也送進了當鋪。而且,妻子燕妮·馬克思又即將分娩,此時被趕走,困難可想而知。 但是,既然不為反動派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國了。馬克思攜帶全家,變賣掉所有日常用品,來到了著名的霧都倫敦。來英國之前,馬克思一家是兩手空空,到了倫敦,仍然是身無分文。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舉家遷移。

開始,他們住在倫敦安德森大街4號,每週房租6英鎊,這對馬克思一家來說,簡直是不讓他們吃飯了!因拖欠房租,房東叫來了警察,收走了馬克思一家的全部東西,甚至連嬰兒的搖籃、女兒的玩具也沒留下。

他們搬進了累斯頓大街的一個旅館,租金每週5鎊,不久,他們又被主人趕走。1850年5月,馬克思搬進迪安大街45號,不久,又因房租遷到了這條街的28號,一家七口 住在兩個狹窄的小房間裡。

這年的12月,馬克思領到了一張英國倫敦博物館的閱覽證,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裡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二三點鐘才休息。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 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那麼,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裡都做了些什麼呢?

馬克思與資本論

中文版原來他是在認真編著《資本論》。他每天所摘錄的大量資料,都是在為寫作《資本論》做準備的。其實,早在1843年,馬克思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了,只不過到這時,他把主要精力集中運用到了這部書上。據傳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餘本。為了更好地完成《資本論》,他廣泛收集有關各學科資料,如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更不用說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了。總之,只要與《資本論》有關,不管多麼艱難,他也要尋找下去,研究下去。甚至連"藍皮書"他都一本本閱讀了。"藍皮書"是英國議會專門發給議員的報告材料,因其封面為藍色,所以叫它藍皮書。英國議會的藍皮書每到一定時候就會下發到議員手中,對於議員來說,此書並沒有多大用處,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廢紙,在廢紙堆裡,經常可以見到這種小冊子。但對於馬克思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他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資本主義剝削工人的本質,所以,這些官方材料是彌足珍貴的。它裡面記錄著英國每年、每階段的經濟報告及經濟政策,因此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第一手資料。馬克思非常認真地閱讀著,不時地把其中重要的資料摘錄下來。

摺疊編輯本段出版

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1856年10月,馬克思遷居到倫敦西北的肯蒂士鎮,這樣,離倫敦博物館更遠了。但馬克思並未間斷工作,他仍然沒日沒夜地在博物館裡工作著。餓了,啃一口乾麵包,渴了,喝一杯白開水,疲倦了,就站起來跳兩下,然後繼續工作。不管是颳風下雨,他也從未因天氣問題而不到博物館去。終於,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馬克思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緊緊地捧住了這部剛剛出版的著作。

《資本論》的出版,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鬥爭歷程。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通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祕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醜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所得為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為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這怎麼能是"等價交換"呢?那麼這多餘的部分,即這個工人工資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數額,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家無償地剝削走了。馬克思把這個"賬"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2]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決心和信心。

摺疊編輯本段內涵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對於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係,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麼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

馬克思與資本論

《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範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餘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於廣義的生產關係,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係。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狹義的生產關係,它從屬於廣義的生產關係。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係,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

《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並不只限於英國,對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佔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還在苟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死人抓住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 儘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後,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係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係必須聯繫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係。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於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且還從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係。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比做"骨骼",而把適合於這種生產關係的上層建築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繫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係,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作為對象和研究對象。

《資本論》以生產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摺疊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

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至15段,馬克思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係,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係就是階級關係,因此政治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

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情況,是和當時階級鬥爭的形勢密不可分的。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後才產生的。15世紀末,隨著早期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發展,出現了重商主義學派。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又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始於威廉·配第,發展於亞當·斯密,至大衛·李嘉圖而登峰造極。在法國,始於布阿吉爾貝爾,中間有魁奈、杜爾哥,最後有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尚未充分發展的時期,因此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產關係的本質中去,揭露資本主義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例如,古典學派的最後代表李嘉圖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利益的對立在分配領域中的表現,"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後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鬥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錯誤,這就是,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看作永恆不變的社會,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作適用於一切社會的規律。這是由他們的階級立場決定的。所以,古典學派發展到李嘉圖時,"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馬克思與資本論

資本論1820年到1830年,"這是李嘉圖的理論庸俗化和傳播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理論同舊的學派進行鬥爭的時期。"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發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評,引起了李嘉圖學派及其反對者之間的論戰。有的人把它普及開來,有的人利用它來反對重商主義等舊學派,有的人把它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有的人在捍衛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當時這一論戰還帶有"公正無私的性質。"這是因為當時的大工業剛剛脫離幼年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的鬥爭還是主要的問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然而,這場論戰與18世紀下半葉魁奈死後、重農學派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相比,已經遜色得很多。1830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嶺。馬克思指出:"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鬥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讓位於豢養的文丐的爭鬥,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於辯護士的壞心惡意。"庸俗經濟學侷限於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現象,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為資本主義辯護。隨著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英國出現了庸俗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他的特點是折衷主義,妄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領域實行某些改良,調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庸俗經濟學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國的巴師夏,他代表熱衷於自由貿易的法國工商業資本家的觀點,企圖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摺疊方法論

在《資本論》第二版跋文的第16至27段,馬克思說明了《資本論》的方法論。

總的來說,《資本論》的方法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但要真正掌握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馬克思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說馬克思是"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有人說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說他的研究方法是"現實主義"的,而敘述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等。對於人們的種種議論,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別詳細引證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考夫曼對《資本論》方法的評論。這段評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馬克思特別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二、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三、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四、馬克思特別強調研究每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五、馬克思闡明瞭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等等。對於考夫曼的上述評論,馬克思滿意地認為,他所描述的"正是辯證方法"。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是馬克思的首創。"就本來意義上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馬克思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

《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表現在,他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研究經濟運動規律時,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針對有人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混為一談的錯誤,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在黑格爾那裡,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被顛倒了,因而他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並且被"神祕化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吸收了他的辯證法中的科學成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對現實世界起著不同的作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其神祕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這是因為黑格爾運用唯心主義辯證法,企圖論證普魯士君主立憲制度的合理性,起著維護統治階級的反動作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這是"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產生的同時,又論證了它滅亡的必然性。

馬克思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運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創立了《資本論》的方法論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就是說,《資本論》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學使用的實驗方法是不相同的,因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關係,它既不能使用顯微鏡,也不能使用化學試劑,而只能運用抽象力。

什麼是抽象呢?就政治經濟學來說,抽象就是從具體的、大量的經濟現象出發,經過思維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簡單的範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馬克思這段話,對於如何進行研究工作,講得很清楚:(1)佔有材料;(2)進行分析;(3)探尋內在聯繫,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但這還不是抽象的全過程,在一定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後,還要採取適當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敘述出來。

馬克思與資本論

什麼是適當的敘述形式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闡述。他在總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經驗教訓之後認為,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形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敘述形式。 這就是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邏輯加工,並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敘述出來。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以詳細佔有材料並進行大量研究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於研究的方法。

摺疊基本觀點

馬克思在這部作品中對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理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同時吸收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里葉、聖西門等人的影響。馬克思自己認為他的目的是:"用辨證的方法,經過批判,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找出現代社會的運動規律",為現代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此,他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埋頭鑽研經濟材料達12年。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最主要的不公平在於對勞動的剝削,勞動者得到的報酬要低於他們所生產的價值,其剩餘價值被擁有生產資料的僱主獲得,生產資料的個人佔有與生產產品的社會化矛盾必然會導致週期性地經濟危機發生。他力圖揭示資本積累的過程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商品的流通和對利潤的追求會導致社會中經濟與道德的衝突和分裂,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會分道揚鑣,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價值的分配方式,使經濟學的發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觀念。

馬克思與資本論

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家應該按照客觀規律去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如同自然科學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應該瞭解這種規律,依照客觀規律行事。商品生產要進行社會化,要有意識地控制商品生產,以使其達到最大的利用度。

《資本論》提供的是認識世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現成的教條,《資本論》的理論也需要在實踐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

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要把握以下四點:

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觀點,由於種種原因過去被忽視簡單化了,如關於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作為生產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觀點,關於多種財產權及其內部構成關係的觀點等,這些觀點的重要價值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需要我們從現實出發進一步加以研究和闡釋。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有一些與當時現實相符,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已與當前現實不符的具體觀點,應當實事求是地加以改變。

3.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面臨的新任務,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進行與時俱進的新的探索與研究,作出科學的說明,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問題。

4.需要力求準確理解和把握《資本論》的基本理論,減少誤解與錯解。應當區分哪些是附加於馬克思的甚至錯解了的東西,特別是要劃清科學社會主義同空想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以及民主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堅持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摺疊編輯本段書目結構

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後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寫道:

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 理論史。"

出版的《資本論》的分卷情況,和馬克思當時的設想不盡相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馬克思繼續進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譯文校訂工作,並對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進行反覆修改,但由於國際工人協會活動佔用馬克思大量的時間和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時出版,他就逝世了。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承馬克思未竟的事業,把《資本論》"第二冊"、"第三冊"整理為第二卷和第三卷,並分別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時,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理論史),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願望,後來由考茨基整理它當作獨立著作於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把它作為 《資本論》的第四卷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但是,考茨基把它作為一部與《資本論》平行的獨立著作,命名為《剩餘價值學說史》。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的"。

馬克思與資本論

中國的馬克思資本論。創始人郭大力。

《資本論》這部傾注了馬克思18年心血的鉅著,是馬克思的生活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在與貧窮、疾病、飢餓作過頑強鬥爭,渡過重重難關之後寫成的。這部書用德文寫成,1867年9月,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它的第一卷英譯本過了二十年才問世,而最早的俄譯本1872年就與讀者見面了。但是在中國,直到20世紀初才為讀者所知道。多年來,中國也曾有少數知識分子計劃翻譯《資本論》,但都因為這部著作篇幅宏大,內容深奧,費力費時,加上其他各種困難的限制,以致譯成中文的願望始終難於實現。

馬克思與資本論

郭大力在上大學時就知道《資本論》在中國有德文原版和日本譯文,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書店出售英文版的《資本論》,看後愛不釋手,終於把它買了下來。他認真讀了第一卷,更為它的博大精深所吸引,為它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與其相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所折服。

馬克思與資本論

雖然郭大力也知道,要把這部鉅著譯出並非易事,但是他深深地感到,作為正在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中國,太需要這部解剖資本主義生產,並從歷史方面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命運的經典著作了,在中國,早就該有一部完整的中文譯本了。失業的困苦,生活的艱難,更加堅定了郭大力翻譯《資本論》的決心。於是,在大佛寺的青油燈下,郭大力攤開了稿紙,寫下了"資本論"幾個漢字。自此,翻譯被稱作工人階級的《聖經》的《資本論》的偉大工程就這樣開始了。

馬克思與資本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