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

1867年問世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最厚重、最豐富的著作,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一部讓人意識到人和人之間差很大的作品。

如果看懂了這本書,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這麼清晰過。馬克思用商品、貨幣、勞動、資本,把這些現象範疇化,然後把這些範疇當成原子一樣,進行了辯證邏輯推導,然後推導得出了“階級”、“剝削”、“剩餘價值”等等這些東西。記住我打了冒號,因為馬克思的本意不是現在人們以為的思想意思(在馬克思那裡,它們只是表達了一種運動狀態)。 然後通過這些範疇和概念,基本上可以解釋現階段的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政府、腐敗、宗教等等現象。 馬克思說,資本論要想讀進去,需要非凡的勇氣與極大毅力。恩格斯曾評價: “這本書不愧是劃破時代,石破天驚的一本書。”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一卷共600多頁,我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讀完。(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去讀這本偉大的書)

就我所吸收的知識做個彙總:

(1) 馬克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析體系,從商品的基本概念入手,沿著貨幣、勞動、生產、剩餘價值、積蓄等概念的脈絡拾級而上,逐步拆解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下的底層邏輯。這個過程中,章節之間的擺佈邏輯清晰,論證素材充分,引述涉獵範圍之廣,使我歎服。

(2) 馬克思關切勞動階級的生產與生活條件,在細節描寫上一針見血。讀這些文字彷彿讓你回到那個時代,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人們生產工作的生活場景。

(3) 《資本論》卷一里的論述對應到現代的生活,仍然可以給我們相當重要的啟發,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勞動就是為了你的成長: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

開篇馬克思對商品進行分析,建立了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概念。馬克思把價值歸結到人的勞動,用社會平均勞動來表徵;把使用價值定義為滿足人的欲求、物的效用方面的屬性。在建立了這些量的關係後,馬克思引入了不同商品的價值形態的對換關係,從“物與物”的交換,到“物與標準物”的交換,再到“物與貨幣”的交換,就把貨幣的概念引入了。

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量,而成長的兌現取決於我們的行動量。我們把自己的勞動凝結到個人的成長領域中,才會有自己的變化。勞動是社會財富積累的基石。對於處在迷茫中的人,如果你把視野放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框架下,那你自然就知道,如果你不生產勞動,商品便無法凝結價值,無價值也就無法形成交換。

所以還是要多做事情,上班你是為資本做事;但是成長是為自己做事。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

商品流通的W-G-W公式與貨幣流通的G-W-G的公式

W代表的是商品(Ware),G代表的是貨幣(Geld)。貨幣也可以當成商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43頁寫到,“金與銀非天然為貨幣,但貨幣天然為金與銀。”這句話在現在比特幣的文章裡經常能看到。除了把貨幣當成商品,貨幣也是可以資本化的。

W-G-W的模式就是,XX生產出了商品W,拿到市場上交換回了貨幣G,然後再用這個貨幣,去購買了其他的商品W。這其實就是普通人的生存路徑,努力生產產品,然後賣錢,然後用賺到的錢,再去買其他生活需要的商品。

但是當把貨幣資本化的時候,這個流程是相反的,變成了G-W-G的模式。

我手裡有貨幣G,我把貨幣G拿來換取/購買商品W,然後,我再把這個商品賣掉以後,於是有了貨幣G。對於前一種情況,我的賣是為了買,對於這個情況,我的買是為了賣。

但是資本的思路非常清楚,之所以用錢去購買產品,核心在於,我要把商品賣掉得到差價,用錢換更多的錢。所以每一次買,都是為了賣,這樣積累下來,錢就越來越多。這是賺錢人的模式,有人花幾百塊錢去賣教你如何賺錢的知識付費課程,馬克思在這本書裡寫的清清楚楚。

剩餘價值的產生以及資本的剝削

在討論剩餘價值產生的時候,馬克思引入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概念。為了不給讀者造成智力上的壓力,我把兩個概念簡化:建造一個工廠生產需要投入資本,有一些資本會轉化為生產手段,比如原料、補助材料、勞動手段等,這些在生產中不會有價值量的變化,叫做不變資本;有一些轉化成勞動力,你可以大抵理解為給工人付工資了(不止這些),價值量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變化,並且產生剩餘價值,這叫做可變資本。

剛剛物品說的G-W-G的過程中,把貨幣/資本G拿來投入購買的一系列商品中,包括生產原料與勞動力等,其中的可變資本部分,會形成價值的增殖。

也就是你拿錢去買東西,有一部分東西,在你買了以後,是可以有彈性變化的(比如收藏),而這部分彈性的就是,讓錢生錢的部分。馬克思對這個過程給予了詳細的分析。當資本家投資建立工廠,工人一開始工作的時候,所創造的價值只是用來覆蓋掉投入的資本的成本,而當積累到某個時點以後,再往後工作的話,就是“只賺不賠”的買賣,會產生剩餘價值了。

所以“延長勞動時間”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榨取剩餘價值的重要方式。馬克思把這個叫做“絕對剩餘價值”。也就是用時間硬生生地堆出來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也是一個“自己榨取自己”剩餘價值的過程,在一開始原始積累的時候,就是用時間堆出來的。

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你會看到,有很多創業者仍然以“我的員工每天加班到深夜”為自豪,宣傳“你這麼年輕不加班還能幹什麼”的思想。現代社會的條件進步了,不像一百多年前,員工只能住工廠被壓榨無其他選擇。於是,採用更軟性的方式來讓員工“主動選擇”延長勞動時間,這是資本的手段升級。例如,有的公司會讓員工主動簽訂“奮鬥者協議”聲明放棄所有的加班時需要享受的權益;有的公司老闆會用洗腦的方式倡導“個人價值”的奉獻;有的公司會採用“7點免費晚餐,8點免費水果,9點免費夜宵,10點免費打車”等隱藏福利和蠅頭小利來吸引員工不斷加班……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

本小節結語我引用一句馬克思的話,“剩餘價值的起源這個爆烈性的問題,若是深入論究,必定是極其危險的。”

我不能寫太多,相信你已經感受到了。

資本出現世上,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滲透著血和汙物。

《資本論》裡面講的一個核心的點在於,資本是如何出現?

這裡有兩個關鍵的方面,一個是勞動者生產資料的剝奪,變成無產階級,從而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生產資料被資本佔有,並僱傭勞動者榨取剩餘價值進行增殖。這種勞動者和勞動條件所有權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的開端。

於是市場上存在這些乾柴和烈火,二者一結合,就上演了一出波瀾壯闊的百年資本主義發展畫面。

從思路上,剝奪這些人的土地,讓他們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於是可以倒逼他們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以血與火的文字,寫在人類記錄中的。”

例如,對於中國的地主,地主就是舊社會資本主義的一種體現形式,但它也具有封建主義形式 。

於是資本就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蓄積。

所以馬克思說,“資本出現世上,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滲透著血和汙物”。如果看到這裡,相信你可以理解的。

當你的獨立生產能力被剝奪,你必須依靠在工廠的持續工作才能生存下來;但是當你的獨立學習與思考能力被剝奪,你關於世界的認知都將由他人隨意定義。

以前資本通過勞動的方式榨取無產階級從而創造剩餘價值,在未來的知識資本主義時代,資本通過收取智商稅,割韭菜的方式,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

你想想,最近幾年的新技術,你是不是已經沒有能力獨立自己搞懂了?你只是會不停地焦慮,不停地買課,不停地指望其他人給你手把手的講解。這種思考和依賴的屬性,知識資本化在下一個30年滋長的土壤。

近些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全民低智化娛樂化的趨勢,知識付費的狂熱,區塊鏈的火爆,其實已經是新的跡象。所以只能求乞韭菜快快長,因為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知識的貧富差距比資本的貧富差距更可怕。資本可以慢慢賺,但是思考的能力沒有了,韭菜只能選擇慢慢長了。

讀這部作品對我們有什麼用?讀藉助一個又一個經過歷史檢驗的作品,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的認知當下這個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