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
"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作者|西涼

這兩天刷了熱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裡面的臺詞太直白,句句戳在心窩上。而其中劉敏濤飾演的陪讀媽媽劉若瑜,最扎心。

張口閉口:孩子是我的未來,孩子是我的命。

動不動強調:我的任務就是保護你、照顧你,這是我的使命,誰也不能動搖我,改變我。

"我活得不是我自己,我活得是你。"

多少母親以此為志"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一面對自己的人生失控,一面又不自覺的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件多麼值得警惕和深思的事情!

愛的背面不是控制,而是我怎麼對自己,就怎麼對你。

所幸劉若瑜的兒子陳凱文,在自我成長的摸索中瞭解到,父母的人生只是自己生活的背景,而非全部。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我爸和你離婚,只是不要你了,但我還是他的兒子。"

同時他也寬慰母親,他會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兩個人一起好好的生活。

是的,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痛,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步伐,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你自己。

"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作者|西涼

這兩天刷了熱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裡面的臺詞太直白,句句戳在心窩上。而其中劉敏濤飾演的陪讀媽媽劉若瑜,最扎心。

張口閉口:孩子是我的未來,孩子是我的命。

動不動強調:我的任務就是保護你、照顧你,這是我的使命,誰也不能動搖我,改變我。

"我活得不是我自己,我活得是你。"

多少母親以此為志"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一面對自己的人生失控,一面又不自覺的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件多麼值得警惕和深思的事情!

愛的背面不是控制,而是我怎麼對自己,就怎麼對你。

所幸劉若瑜的兒子陳凱文,在自我成長的摸索中瞭解到,父母的人生只是自己生活的背景,而非全部。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我爸和你離婚,只是不要你了,但我還是他的兒子。"

同時他也寬慰母親,他會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兩個人一起好好的生活。

是的,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痛,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步伐,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你自己。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1成為你自己,從不"聽話"開始

還記的朱雨辰嗎?

在參加《我家那小子》的時候,一度被爆上熱搜。朱雨辰的媽媽,十年如一日的讓兒子喝自己煲的梨汁兒。而年近四十的朱雨辰也毫無意外的喝了十年。

朱雨辰去上大學,媽媽親自去送,還在宿舍裡幫兒子鋪床套被套。朱雨辰去劇組拍戲,媽媽也跟著去,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

朱雨辰自己明明做得一手好菜,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照顧的很好。但他依然過著媽媽安排的生活。

朱雨辰,可謂是"聽話"孩子的典範了。

可一個人這樣聽話,真的好嗎?

心理學書籍《自我成長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只有不穿紅毛衣的時候,才能感覺到那是自己;但是不穿紅毛衣,你就會感覺對不起媽媽。所以你就會在有人的時候,穿上紅毛衣;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候,才偷偷穿那件藍色的。

一個人,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成長,比按照父母的期望去成長更重要。

如果你不想喝梨汁兒,你可以大膽的說你不想喝;如果你不喜歡紅毛衣,可以勇敢的不去穿。

心理學家尹建莉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一個人,為什麼要成為你自己?我又為何讓你不必事事聽話?

不是為了讓你對抗父母,而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看清那個不聽話的自己背後,真實自我的感受。

因為聽話的背後,是一個人對他人期許的滿足。

成為你自己,就是不迎合他人,不壓抑自我。

不那麼聽話,就是在成為你自己的路上,與父母家庭的初步對談。

"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作者|西涼

這兩天刷了熱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裡面的臺詞太直白,句句戳在心窩上。而其中劉敏濤飾演的陪讀媽媽劉若瑜,最扎心。

張口閉口:孩子是我的未來,孩子是我的命。

動不動強調:我的任務就是保護你、照顧你,這是我的使命,誰也不能動搖我,改變我。

"我活得不是我自己,我活得是你。"

多少母親以此為志"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一面對自己的人生失控,一面又不自覺的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件多麼值得警惕和深思的事情!

愛的背面不是控制,而是我怎麼對自己,就怎麼對你。

所幸劉若瑜的兒子陳凱文,在自我成長的摸索中瞭解到,父母的人生只是自己生活的背景,而非全部。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我爸和你離婚,只是不要你了,但我還是他的兒子。"

同時他也寬慰母親,他會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兩個人一起好好的生活。

是的,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痛,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步伐,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你自己。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1成為你自己,從不"聽話"開始

還記的朱雨辰嗎?

在參加《我家那小子》的時候,一度被爆上熱搜。朱雨辰的媽媽,十年如一日的讓兒子喝自己煲的梨汁兒。而年近四十的朱雨辰也毫無意外的喝了十年。

朱雨辰去上大學,媽媽親自去送,還在宿舍裡幫兒子鋪床套被套。朱雨辰去劇組拍戲,媽媽也跟著去,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

朱雨辰自己明明做得一手好菜,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照顧的很好。但他依然過著媽媽安排的生活。

朱雨辰,可謂是"聽話"孩子的典範了。

可一個人這樣聽話,真的好嗎?

心理學書籍《自我成長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只有不穿紅毛衣的時候,才能感覺到那是自己;但是不穿紅毛衣,你就會感覺對不起媽媽。所以你就會在有人的時候,穿上紅毛衣;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候,才偷偷穿那件藍色的。

一個人,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成長,比按照父母的期望去成長更重要。

如果你不想喝梨汁兒,你可以大膽的說你不想喝;如果你不喜歡紅毛衣,可以勇敢的不去穿。

心理學家尹建莉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一個人,為什麼要成為你自己?我又為何讓你不必事事聽話?

不是為了讓你對抗父母,而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看清那個不聽話的自己背後,真實自我的感受。

因為聽話的背後,是一個人對他人期許的滿足。

成為你自己,就是不迎合他人,不壓抑自我。

不那麼聽話,就是在成為你自己的路上,與父母家庭的初步對談。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2成為你自己,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看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完美。而成為你自己,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但現實中,往往有人忽略了這一點。總是用完美主義的人設要求自己,希望自己事事優秀、樣樣出彩。

近日一則新聞,就看得讓人揪心。

湖南永州一名高考生,突然從一所學校的五樓跳了下來。據報道當地教育局迴應,男孩跳樓,是因為高考失利被家長責備。該男孩不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是一名老師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了巴菲特說的那句話,"你人生的起點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後抵達哪裡。"

一個人,一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和考驗,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跨越。

跨過去,就欣然啟程;

跨不過去,就換個賽道。

成為你自己,就是接受人生路上所有的不完美,然後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而不是被別人的需求和慾望綁架,更不能淪為別人情緒的發洩口。

小時候後,村裡出了一個女大學生,本來女孩和父母都很高興,覺得這是揚眉吐氣的事情。但女孩的哥哥很不樂意,他跑來質問父母,"終究是別人家的人,你花那麼多錢供她上大學,她能給你養老送終嗎?"

女孩的父母聽了兒子的話,開始動搖了,猶猶豫豫。可誰也沒說,不供女兒上大學。女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還揚言再也不回這個家了。直到五年後,女孩在工廠升了職,又自學考上的大學,才回到家。

她很後悔的說,"當初不應該意氣用事,更不應該因為哥哥的話而懷疑父母。這個教訓讓她比別人多吃了好幾年的苦。"

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都是高歌讚揚,一個人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就如作家麥家所說,"生活如此令人絕望,但人們還是興高采烈的活著。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個人,成為你自己,就是要學會和這些不完美和平相處。

父母罵你,兄弟棄你,朋友厭你,都不能讓你動搖成為你自己。因為人生是從不完美走向接近完美的過程。

成為你自己,就是最接近完美的人生。

"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作者|西涼

這兩天刷了熱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裡面的臺詞太直白,句句戳在心窩上。而其中劉敏濤飾演的陪讀媽媽劉若瑜,最扎心。

張口閉口:孩子是我的未來,孩子是我的命。

動不動強調:我的任務就是保護你、照顧你,這是我的使命,誰也不能動搖我,改變我。

"我活得不是我自己,我活得是你。"

多少母親以此為志"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一面對自己的人生失控,一面又不自覺的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件多麼值得警惕和深思的事情!

愛的背面不是控制,而是我怎麼對自己,就怎麼對你。

所幸劉若瑜的兒子陳凱文,在自我成長的摸索中瞭解到,父母的人生只是自己生活的背景,而非全部。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我爸和你離婚,只是不要你了,但我還是他的兒子。"

同時他也寬慰母親,他會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兩個人一起好好的生活。

是的,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痛,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步伐,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你自己。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1成為你自己,從不"聽話"開始

還記的朱雨辰嗎?

在參加《我家那小子》的時候,一度被爆上熱搜。朱雨辰的媽媽,十年如一日的讓兒子喝自己煲的梨汁兒。而年近四十的朱雨辰也毫無意外的喝了十年。

朱雨辰去上大學,媽媽親自去送,還在宿舍裡幫兒子鋪床套被套。朱雨辰去劇組拍戲,媽媽也跟著去,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

朱雨辰自己明明做得一手好菜,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照顧的很好。但他依然過著媽媽安排的生活。

朱雨辰,可謂是"聽話"孩子的典範了。

可一個人這樣聽話,真的好嗎?

心理學書籍《自我成長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只有不穿紅毛衣的時候,才能感覺到那是自己;但是不穿紅毛衣,你就會感覺對不起媽媽。所以你就會在有人的時候,穿上紅毛衣;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候,才偷偷穿那件藍色的。

一個人,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成長,比按照父母的期望去成長更重要。

如果你不想喝梨汁兒,你可以大膽的說你不想喝;如果你不喜歡紅毛衣,可以勇敢的不去穿。

心理學家尹建莉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一個人,為什麼要成為你自己?我又為何讓你不必事事聽話?

不是為了讓你對抗父母,而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看清那個不聽話的自己背後,真實自我的感受。

因為聽話的背後,是一個人對他人期許的滿足。

成為你自己,就是不迎合他人,不壓抑自我。

不那麼聽話,就是在成為你自己的路上,與父母家庭的初步對談。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2成為你自己,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看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完美。而成為你自己,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但現實中,往往有人忽略了這一點。總是用完美主義的人設要求自己,希望自己事事優秀、樣樣出彩。

近日一則新聞,就看得讓人揪心。

湖南永州一名高考生,突然從一所學校的五樓跳了下來。據報道當地教育局迴應,男孩跳樓,是因為高考失利被家長責備。該男孩不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是一名老師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了巴菲特說的那句話,"你人生的起點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後抵達哪裡。"

一個人,一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和考驗,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跨越。

跨過去,就欣然啟程;

跨不過去,就換個賽道。

成為你自己,就是接受人生路上所有的不完美,然後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而不是被別人的需求和慾望綁架,更不能淪為別人情緒的發洩口。

小時候後,村裡出了一個女大學生,本來女孩和父母都很高興,覺得這是揚眉吐氣的事情。但女孩的哥哥很不樂意,他跑來質問父母,"終究是別人家的人,你花那麼多錢供她上大學,她能給你養老送終嗎?"

女孩的父母聽了兒子的話,開始動搖了,猶猶豫豫。可誰也沒說,不供女兒上大學。女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還揚言再也不回這個家了。直到五年後,女孩在工廠升了職,又自學考上的大學,才回到家。

她很後悔的說,"當初不應該意氣用事,更不應該因為哥哥的話而懷疑父母。這個教訓讓她比別人多吃了好幾年的苦。"

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都是高歌讚揚,一個人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就如作家麥家所說,"生活如此令人絕望,但人們還是興高采烈的活著。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個人,成為你自己,就是要學會和這些不完美和平相處。

父母罵你,兄弟棄你,朋友厭你,都不能讓你動搖成為你自己。因為人生是從不完美走向接近完美的過程。

成為你自己,就是最接近完美的人生。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3成為你自己,與生活和解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是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辜負過的孩子。劇終,很多人都對蘇明玉辭去工作,專心照顧患病的父親蘇大強,這個結局不滿。

甚至有網友忿忿不平的說,"憑什麼讓虧欠最多的蘇明玉去給父親養老?"

其實,這何嘗不是蘇明玉自己的意願。

父親要賣掉老房子,買新房的時候,蘇明玉就偷偷假借他人之手買下了老宅。蘇大強有什麼風吹草動,蘇明玉表面上說,自己不管。可哪一回不是跑前跑後,出錢又出力。

看到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親,還惦記著給自己買習題冊的時候,蘇明玉一直渴望的關愛也終究得以滿足。

而一個人終究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這種和解不是為了原諒別人,而是為了滋養自己。因為貧瘠的土地上開不出燦爛的花朵。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心靈豐盈,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慰藉。

劉同說,"過不去的事要過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過一頁,才能書寫另一頁,這樣,才能讓人生慢慢變成一本書。"

可《留學》劇中的劉若瑜,就是一個不願意與生活和解的人。她一次一次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丈夫請求她離婚,她死拖著不離;最後胳膊擰不過大腿,她被迫離婚。她不讓兒子與前夫見面,但她又管不住兒子。劉若瑜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最後不慎又是酒精中毒,又是失足掉進河裡。

可折騰來折騰去,痛苦的受累的只有她自己。

所以,成為你自己,就要懂得與生活和解。接納生活中的一切悲喜哀愁,而不是把自己逼到了死衚衕。

生活實苦,人又何必為難自己。

"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作者|西涼

這兩天刷了熱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裡面的臺詞太直白,句句戳在心窩上。而其中劉敏濤飾演的陪讀媽媽劉若瑜,最扎心。

張口閉口:孩子是我的未來,孩子是我的命。

動不動強調:我的任務就是保護你、照顧你,這是我的使命,誰也不能動搖我,改變我。

"我活得不是我自己,我活得是你。"

多少母親以此為志"打著愛孩子的旗號",一面對自己的人生失控,一面又不自覺的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件多麼值得警惕和深思的事情!

愛的背面不是控制,而是我怎麼對自己,就怎麼對你。

所幸劉若瑜的兒子陳凱文,在自我成長的摸索中瞭解到,父母的人生只是自己生活的背景,而非全部。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我爸和你離婚,只是不要你了,但我還是他的兒子。"

同時他也寬慰母親,他會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兩個人一起好好的生活。

是的,雖然每個人的成長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愛與痛,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步伐,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你自己。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1成為你自己,從不"聽話"開始

還記的朱雨辰嗎?

在參加《我家那小子》的時候,一度被爆上熱搜。朱雨辰的媽媽,十年如一日的讓兒子喝自己煲的梨汁兒。而年近四十的朱雨辰也毫無意外的喝了十年。

朱雨辰去上大學,媽媽親自去送,還在宿舍裡幫兒子鋪床套被套。朱雨辰去劇組拍戲,媽媽也跟著去,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

朱雨辰自己明明做得一手好菜,完完全全可以把自己照顧的很好。但他依然過著媽媽安排的生活。

朱雨辰,可謂是"聽話"孩子的典範了。

可一個人這樣聽話,真的好嗎?

心理學書籍《自我成長的力量》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只有不穿紅毛衣的時候,才能感覺到那是自己;但是不穿紅毛衣,你就會感覺對不起媽媽。所以你就會在有人的時候,穿上紅毛衣;而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候,才偷偷穿那件藍色的。

一個人,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成長,比按照父母的期望去成長更重要。

如果你不想喝梨汁兒,你可以大膽的說你不想喝;如果你不喜歡紅毛衣,可以勇敢的不去穿。

心理學家尹建莉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一個人,為什麼要成為你自己?我又為何讓你不必事事聽話?

不是為了讓你對抗父母,而是為了讓你看清自己。看清那個不聽話的自己背後,真實自我的感受。

因為聽話的背後,是一個人對他人期許的滿足。

成為你自己,就是不迎合他人,不壓抑自我。

不那麼聽話,就是在成為你自己的路上,與父母家庭的初步對談。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2成為你自己,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看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不完美才是完美。而成為你自己,就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但現實中,往往有人忽略了這一點。總是用完美主義的人設要求自己,希望自己事事優秀、樣樣出彩。

近日一則新聞,就看得讓人揪心。

湖南永州一名高考生,突然從一所學校的五樓跳了下來。據報道當地教育局迴應,男孩跳樓,是因為高考失利被家長責備。該男孩不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是一名老師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了巴菲特說的那句話,"你人生的起點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後抵達哪裡。"

一個人,一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和考驗,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跨越。

跨過去,就欣然啟程;

跨不過去,就換個賽道。

成為你自己,就是接受人生路上所有的不完美,然後重整旗鼓再次出發。

而不是被別人的需求和慾望綁架,更不能淪為別人情緒的發洩口。

小時候後,村裡出了一個女大學生,本來女孩和父母都很高興,覺得這是揚眉吐氣的事情。但女孩的哥哥很不樂意,他跑來質問父母,"終究是別人家的人,你花那麼多錢供她上大學,她能給你養老送終嗎?"

女孩的父母聽了兒子的話,開始動搖了,猶猶豫豫。可誰也沒說,不供女兒上大學。女孩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還揚言再也不回這個家了。直到五年後,女孩在工廠升了職,又自學考上的大學,才回到家。

她很後悔的說,"當初不應該意氣用事,更不應該因為哥哥的話而懷疑父母。這個教訓讓她比別人多吃了好幾年的苦。"

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都是高歌讚揚,一個人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就如作家麥家所說,"生活如此令人絕望,但人們還是興高采烈的活著。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一個人,成為你自己,就是要學會和這些不完美和平相處。

父母罵你,兄弟棄你,朋友厭你,都不能讓你動搖成為你自己。因為人生是從不完美走向接近完美的過程。

成為你自己,就是最接近完美的人生。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3成為你自己,與生活和解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是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辜負過的孩子。劇終,很多人都對蘇明玉辭去工作,專心照顧患病的父親蘇大強,這個結局不滿。

甚至有網友忿忿不平的說,"憑什麼讓虧欠最多的蘇明玉去給父親養老?"

其實,這何嘗不是蘇明玉自己的意願。

父親要賣掉老房子,買新房的時候,蘇明玉就偷偷假借他人之手買下了老宅。蘇大強有什麼風吹草動,蘇明玉表面上說,自己不管。可哪一回不是跑前跑後,出錢又出力。

看到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父親,還惦記著給自己買習題冊的時候,蘇明玉一直渴望的關愛也終究得以滿足。

而一個人終究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這種和解不是為了原諒別人,而是為了滋養自己。因為貧瘠的土地上開不出燦爛的花朵。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心靈豐盈,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慰藉。

劉同說,"過不去的事要過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過一頁,才能書寫另一頁,這樣,才能讓人生慢慢變成一本書。"

可《留學》劇中的劉若瑜,就是一個不願意與生活和解的人。她一次一次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丈夫請求她離婚,她死拖著不離;最後胳膊擰不過大腿,她被迫離婚。她不讓兒子與前夫見面,但她又管不住兒子。劉若瑜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最後不慎又是酒精中毒,又是失足掉進河裡。

可折騰來折騰去,痛苦的受累的只有她自己。

所以,成為你自己,就要懂得與生活和解。接納生活中的一切悲喜哀愁,而不是把自己逼到了死衚衕。

生活實苦,人又何必為難自己。

劉敏濤生活失控:成為你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圖|《帶爸》劇照

04

山本耀司說過這樣一段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所以,跟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一個人,最先觸碰的那個東西就是父母和家庭,這些東西反彈在你身上,只是為了讓你更瞭解自己,更懂得如何的雕刻自己。而已。

所以,一個人的成長終究要看自己。

一個人相生相老,只有自己。做自己,成為你自己,是每個人畢生最重要的課程。

願你我,在世界的洪流和家庭的悲歡中,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