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明成祖朱棣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取天下做了大明朝皇帝,經過十幾年的經營之後,把大明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我們都知道,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定都南京其實是有擔心的。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經的文章已經具體做過介紹。而北京作為當初的元大都,在朱元璋即皇帝位不久就被明軍攻克,所以當時明太祖也有把都城定在北京的想法。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朱元璋還是有些勉強的在南京定下都城。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朱元璋是有些遺憾的。那麼後來朱棣遷都北京是遵照太祖遺詔還是另有原因?下面,就朱棣遷都一事,筆者為您帶來詳細解讀。

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首先,朱棣為什麼決定遷都北京。朱棣為朱元璋嫡生第四子,被封燕王。《明史.成祖紀》記載,朱棣“智勇有大略”到了封國之後,多次跟備邊北平的大將徐達學習兵法。當時朱棣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護衛武裝,是諸王中實力最為強勁的藩王。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繼位,聽取大臣齊泰、黃子澄建議,採取削藩政策。至建文帝元年(1399)六月,已經先後削廢了五個藩王。接下來,建文帝準備向燕王朱棣開刀。由於朱棣早有繼位之心,卻由於天意如此使其無法達成所願。這次朱允炆削藩削到了朱棣頭上,無疑是主動將脖頸伸向燕王,天註定似的給了朱棣奪位的良機。

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朱棣援引《祖訓》關於藩王有權向朝廷索取奸臣的規定,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號為“靖難”。這一發難不要緊,明王朝的內部戰爭整整持續了三年之久。朱棣攻下南京,奪得帝位。永樂元年,朱棣下詔,將自己的封地北平改名北京。朱棣由藩王奪得帝位,表面上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實際目的無疑是奪取江山。但是在他的革命成功之後,他又反過來站在朱允炆同樣的立場上看待藩王存在的危險問題。於是,朱棣把各藩王削的削、遷的遷、廢的廢,終於再沒有像他當年似的擁有與朝廷抗衡的藩王存在,於是在內部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但是明成祖削藩成功,卻將北方几大軍事要塞削弱了防禦力量,造成北邊防空虛的後果。如何應對這種關係到社稷安危的重大問題,就成了明成祖必須要面對而且是必須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明太祖做出的選擇就是把都城從南方遷到北方。用這種方式形成以京師為中心,對北方、東北方、西北方加強控制。以守邊軍事力量拱衛京師、抵禦北方元朝殘餘貴族勢力侵擾的戰略部署,來應對和解決明王朝潛在的危機。

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永樂四年,朱棣下詔修建北京城。但是,由於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對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除了百姓困苦,國家財政收入也大幅下滑,出現了國庫空虛的現實。而在這期間,皇后徐氏於永樂五年去世,朱棣為其在昌平建壽陵。而同時又與南部越南連年發生戰爭,北方與蒙古又發生了大規模的戰役。永樂七年,明王朝出動十萬大軍北征,次年,朱棣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塞征討韃靼。永樂十二年,朱棣又親率大軍征討瓦剌。這之中發生一些列重大事件,使得國家耗費巨大。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北方的糧食不能自給,必須由江南進行補給。在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約下,營建北京的計劃便被迫推遲了。

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又過了十年,朱棣奪位後繼續推行朱元璋的遺民屯墾政策出現了效果。而且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移民政策,並開河渠疏漕運,將南北方的運輸線徹底打通等等。由此國內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也具備了繼續營建北京的基礎條件。在人力、物力等因素完全具備的條件下,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的營建工程正式動工。經過三年的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雄偉的北京城就此出現在燕山腳下,即將迎來她未來的輝煌。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御駕奉天殿受朝賀,把都城正式遷到北京。遷都之後,南京成為“留都”,南京諸司的設置繼續存在,稱為“留守”。而北京與南京並稱“南北兩直隸”。

朱棣遷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遺囑還是另有隱情

這就是明成祖遷都北京簡單的前因後果。如果說當初朱元璋留有定都的遺憾,那麼,朱棣遷都也從某種意義講是了卻了太祖的遺願。但其實朱棣遷都北京一是以大局觀為出發點,二是以社稷安危為前提。如果有人認為歷史上朱棣遷都是為了掩蓋奪取朱允炆皇位的篡逆行為,那就有些不顧歷史的真相而妄加猜想了。但是,朱棣遷都也確實是與篡位有一定的關係,因為由此引發的國家政局的變化,就是朱棣遷都的理由。要說朱元璋是否有遺囑將要後代未來遷都,其實是根本沒有的事情。但是朱棣遷都北京,倒也彌補了太祖的遺憾。太祖若是地下有知,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