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制略論:貴族兵、府兵和衛所兵,朱元璋的兵制為啥爛的最快

國無軍則亡,歷朝歷代都把軍隊的兵制作為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中國古代的兵制有很多種樣式,像先秦時代的貴族兵制,兩漢的普遍徵兵制,隋唐的府兵制,明朝的衛所制,清朝的旗兵制。如此眾多的兵役制度,到底哪個更好呢?

古代兵制略論:貴族兵、府兵和衛所兵,朱元璋的兵制為啥爛的最快

一、大一統帝國的徵兵制

徵兵制的突出特點是,全體男性國民都要義務從軍。

也就是說,只要處於適齡期,男丁至少有服兩年義務兵役。兩年之後退出現役,變為國家後備兵員。一旦國家有戰事,這些後備兵員要隨時聽候國家的召喚,再次入伍參戰。

這種徵兵方式,非常依賴於各級政權的組織力和控制力。秦漢兩代都是空前強盛的大帝國,通過郡縣制的改革,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強化,具備了進行普遍徵發的組織條件,故而徵兵制能夠廣泛推行。

徵兵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迅速暴出大量兵員。公元前205年爆發了楚漢彭城之戰,漢軍在此戰中遭到慘重損失,漢丞相蕭何立即在關中實行徵兵,“興關內卒乘塞……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史記·高祖本紀》)前204年漢軍在滎陽再次被楚軍殲滅其大部,漢王復入關中徵兵,沒過多久出武關南下宛、葉,後再次與楚大戰於成皋。可見其暴兵之快。

古代兵制略論:貴族兵、府兵和衛所兵,朱元璋的兵制為啥爛的最快

徵兵制的另一個好處是全民武備程度高。

由於役期短,流動快,使得絕大多數成年男丁都能接受兩年軍事訓練,必然廣泛提高了全社會的軍事技能水平。所以發生戰爭時,國家不需要進行多麼緊張的戰前訓練,徵召的兵員便能迅速投入戰鬥。

秦趙長平之戰時,兩軍一度相持不下,即使趙國以趙括代廉頗為將後,秦軍由於兵力有限,也難以一時之間吃掉趙軍。憂心忡忡的秦王親自趕往河內郡,以“賜民爵各一級”為條件,“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正是這支頗有軍事技能基礎的生力軍的加入,才最終使秦軍能夠全殲長平趙軍。

二、隋唐府兵制

盛行於隋和唐前期的府兵制,其是也是徵兵制的一種。

它起初脫胎於鮮卑族的部落兵制,西魏為了擴大兵源,“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府兵制沒有把全體成年男丁都納入兵員體系,而是能選擇軍府之中財力富裕、身強體壯成丁納入府兵。故而《隋書·食貨志》說“是後夏人半為兵矣”。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一方面,它免於了全國大多數人的征戰之役;另一方面,徵召為兵的軍府男丁農閒時定期進行軍事訓練,軍事技能自然比只接受兩年訓練的後備兵要強的多。所以魏、周、隋、唐四代的府兵戰鬥力都極其強悍。同時,由於有均田制作為保障,軍府戶自己擁有土地而不必納糧賦役,從軍打仗的積極性自然很高。

古代兵制略論:貴族兵、府兵和衛所兵,朱元璋的兵制為啥爛的最快

但府兵制也並非沒有壞處。

一是大水漫灌式的訓練體制,無法應高強度的戰爭。

二是無法抵抗土地兼併對兵源的侵蝕。

那麼募兵制就應運而生了。

三、中唐兩宋的募兵制

募兵制的基本制度是,由國家出錢出糧,僱傭武力出眾者為兵。

這就大大減輕了對編戶的依賴,即使國家沒有控制那麼多戶口,也可以從流民中召募到足夠的兵員。所募之兵長期服役,進行專業化的訓練,比短期訓練的徵兵兵員戰鬥力自然強大的多。而且,由於募兵制下的兵員相對自由,也不會連累子孫都來當兵,更易於被社會接受。

比如隋朝後期,由於連續發動對高麗的戰爭,沿用了幾十年的府兵制,開始出現集結動員慢、戰鬥力退化的問題。雖說徵高麗失敗主要原因是隋軍指揮出現嚴重失誤,但府兵戰鬥力衰弱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後來,為了補救府兵制不足用的危機,隋朝開始使用募兵制作為補充。“(大業)九年春正月丁丑,……募民為驍果,集於涿郡。”這個驍果,起初就是指選拔驍勇果敢的男丁作為士兵,後來就變成募兵組成的軍隊的專用稱號。從江東召募來的驍果沈光作戰極其勇猛,“以衝梯擊城,竿長十五丈,光升其端,臨城與賊戰,短兵接,殺十數人。賊競擊之而墜,未及於地,適遇竿有垂絙,光接而覆上。”(《隋書·沈光傳》)

隋煬帝親眼目睹驍果軍的強悍戰鬥力,便把這支部隊編為中央禁軍,既作皇帝宿衛之用,一旦有事,也可派出征戰。但由於隋朝國祚不長,徵兵制的種種矛盾還沒有完全暴露出來。因而募兵制只是作為一種補充,沒有廣泛推行。

到了唐朝,經過近一百年的戰爭檢驗,府兵制的各種弊端終於全部暴露出來。

其一是,隨著唐朝疆域的不斷擴大,府兵的服役期限大大加長,最終不堪重負。原本每府之兵,每年只需要服役30到45天。但唐朝兵鋒指向中亞後,從長安到高昌、龜茲乃至蔥嶺,單是行軍就超過一月,府兵的負擔極重,引發了不小的抵制情緒。唐朝一些現實主義詩人如杜甫的詩句,如“邊庭流血成海水,漢皇開邊意未已”“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正反映了府兵的疾苦。

徵兵制,特別是府兵制下的士兵,原來的作戰範圍只限於幾百裡內,徵期雖長,但一旦罷歸,很快就能回家。故而府兵少有怨言。黃永年先生針對這一特點,概括其為“地區性兵制”,是非常精準的。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隨著唐朝土地兼併的加深,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甚至一些軍府戶也沒有了土地。他們一邊要自備衣糧出丁參戰,一邊要忍受地主的兼併與剝削,這種生活自然無以為繼。於是大量軍府戶開始逃亡,到了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時代,府戶終於逃亡到無法提供足夠兵員的地步,於是唐朝終於不得不面對現實,全面廢除府兵制。但又不能回到比府兵制效率更低的徵兵制上來,於是只能無奈地選擇了募兵制。

然而募兵就一定是萬能的嗎?並不是。

它的缺點是耗費錢糧太多。募兵制不像徵兵制那樣,說徵就徵,說罷就罷,罷歸的老百姓都有田種,他們從戰時轉為平時非常快。募兵制徵召的兵員大多是失地人員,他們成為職業兵後便以從軍為職業,國家絕不會隨時罷歸,因為要重新培養一支成熟的軍隊時間太長、成本又高,所以只能持續維持。但維持便要花費極高的軍費。

四、明朝的衛所兵制

明太祖建國後,沿用元朝的軍戶制,建立了衛所制。

古代兵制略論:貴族兵、府兵和衛所兵,朱元璋的兵制為啥爛的最快

這種制度說穿了就是世兵制,一人為兵,子孫世代為兵。但亦農亦戰的軍隊,其戰鬥力自然不會太強。朱元璋能不知道嗎?之所以棄募兵制而不用,就是利用衛所之兵自種自吃的機制,為國家大大減輕了財政負擔。到了隆慶朝以後,由於戰爭越來越頻繁,衛所制逐漸崩潰,明朝沒辦法,也撿起了募兵制。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典型的募兵。明末遼東前線的邊軍,也大部分是募兵得來。然而也正是這支燒錢的募兵,把大明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財政進一步燒燬。

所以,某一種兵制是好是壞,全由它所處的時代決定。適應了社會基礎,便能發揮出極大作用;背離了社會背景,便只能掃進歷史的塵埃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