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時期雲南地圖

一、朱元璋對雲南地區的謀取

擊殺樑王

元滅南宋,採用遠征大理,迂迴包抄的“斡腹計劃”,讓南宋無法從西南而逃,將其逼到海上,斷其供給,一舉拿下。元順帝敗走之後,朱元璋定是不會讓西南地區被蒙古人所掌握,並且駐紮在雲南的樑王勢力不小,大有聯繫本部的可能,這樣一來,根基尚淺的明朝將會面臨滅國的危局,所以雲南地區必須拿下。

樑王作為元順帝敗走北逃後,元朝兩股存於內地的軍事力量之一,自然是有一定的勢力,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對收復雲南地區定下的基調是和平談判,奈何樑王七次招降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這才決心武統,以“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餘孽巴匝剌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派遣大將征討雲南。

公元1282年,藍玉、沐英率軍抵達昆明,雙方交戰,樑王軍隊一觸即敗,見事不妙之下,樑王帶領家屬親信逃至晉寧,面對後方追兵,自知走投無路的樑王感到深深絕望,面對前方滇池一躍而下。佔領昆明之後,明軍接連收服東川、芒部諸蠻,“於是東川、芒部諸蠻皆降,英等也降各路。”此後明朝在雲南設立機構,負責雲南諸項事宜,並在各要塞屯兵戍守,為接下來進軍大理做準備。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時期雲南地圖

一、朱元璋對雲南地區的謀取

擊殺樑王

元滅南宋,採用遠征大理,迂迴包抄的“斡腹計劃”,讓南宋無法從西南而逃,將其逼到海上,斷其供給,一舉拿下。元順帝敗走之後,朱元璋定是不會讓西南地區被蒙古人所掌握,並且駐紮在雲南的樑王勢力不小,大有聯繫本部的可能,這樣一來,根基尚淺的明朝將會面臨滅國的危局,所以雲南地區必須拿下。

樑王作為元順帝敗走北逃後,元朝兩股存於內地的軍事力量之一,自然是有一定的勢力,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對收復雲南地區定下的基調是和平談判,奈何樑王七次招降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這才決心武統,以“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餘孽巴匝剌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派遣大將征討雲南。

公元1282年,藍玉、沐英率軍抵達昆明,雙方交戰,樑王軍隊一觸即敗,見事不妙之下,樑王帶領家屬親信逃至晉寧,面對後方追兵,自知走投無路的樑王感到深深絕望,面對前方滇池一躍而下。佔領昆明之後,明軍接連收服東川、芒部諸蠻,“於是東川、芒部諸蠻皆降,英等也降各路。”此後明朝在雲南設立機構,負責雲南諸項事宜,並在各要塞屯兵戍守,為接下來進軍大理做準備。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朱元璋畫像

驅逐段氏

段氏自兩宋到蒙元以來,一直雄踞大理,在蒙元統治期間與駐紮在省治的樑王分庭抗禮,所以甚是倨傲,再加上元末大理總管段功幫助樑王擊退起義軍之後反被恩將仇報,段氏與樑王成為世仇,所以在明朝攻打昆明的時候段氏袖手旁觀,並沒有出兵支援。

在明軍圍攻昆明之前,朱元璋曾招降段氏,並許諾“準唐宋故事,封爾段氏為大理王。”但段氏不以為然,自認無人能撼動其在大理的地位,等到明軍進軍威楚,準備攻打昆明之時,段氏來信“請依唐、宋故事,寬我蒙、段,奉正朔,佩華篆,比年一小貢,三年一大貢。”此時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對段氏這無理的請求自然置之不理,於是段氏再上書,語氣傲慢,直接惹惱了朱元璋,關於段氏上書所言,古有記載:

“雲南僻在遐方,歷代所不能有者,以其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言語不通,嗜慾亦異,得其民不可使故也。恭惟今朝無凌弱暴寡之心,有除殘救民之政,故我段氏先納款,意在封王入貢。是以不與曲靖之迎敵,不應中慶之求援,撫品甸、三營之地,輯金齒、雕題之夷,謹守信也,恭候上命。豈意麾下復生猜忌,竟猶不決哉?”

朱元璋隨即下令:

“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

大將傅友德領命,於公元1382年進軍大理,一舉將段氏拿下,段氏家主段明被擒,結束了段氏雄踞大理四百多年的局面,段氏被遷出雲南。自此,明朝將雲南完全拿下,此後雖然有個別小部族起兵叛亂,但基本上都是很快被平定,翻不出什麼浪花。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時期雲南地圖

一、朱元璋對雲南地區的謀取

擊殺樑王

元滅南宋,採用遠征大理,迂迴包抄的“斡腹計劃”,讓南宋無法從西南而逃,將其逼到海上,斷其供給,一舉拿下。元順帝敗走之後,朱元璋定是不會讓西南地區被蒙古人所掌握,並且駐紮在雲南的樑王勢力不小,大有聯繫本部的可能,這樣一來,根基尚淺的明朝將會面臨滅國的危局,所以雲南地區必須拿下。

樑王作為元順帝敗走北逃後,元朝兩股存於內地的軍事力量之一,自然是有一定的勢力,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對收復雲南地區定下的基調是和平談判,奈何樑王七次招降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這才決心武統,以“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餘孽巴匝剌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派遣大將征討雲南。

公元1282年,藍玉、沐英率軍抵達昆明,雙方交戰,樑王軍隊一觸即敗,見事不妙之下,樑王帶領家屬親信逃至晉寧,面對後方追兵,自知走投無路的樑王感到深深絕望,面對前方滇池一躍而下。佔領昆明之後,明軍接連收服東川、芒部諸蠻,“於是東川、芒部諸蠻皆降,英等也降各路。”此後明朝在雲南設立機構,負責雲南諸項事宜,並在各要塞屯兵戍守,為接下來進軍大理做準備。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朱元璋畫像

驅逐段氏

段氏自兩宋到蒙元以來,一直雄踞大理,在蒙元統治期間與駐紮在省治的樑王分庭抗禮,所以甚是倨傲,再加上元末大理總管段功幫助樑王擊退起義軍之後反被恩將仇報,段氏與樑王成為世仇,所以在明朝攻打昆明的時候段氏袖手旁觀,並沒有出兵支援。

在明軍圍攻昆明之前,朱元璋曾招降段氏,並許諾“準唐宋故事,封爾段氏為大理王。”但段氏不以為然,自認無人能撼動其在大理的地位,等到明軍進軍威楚,準備攻打昆明之時,段氏來信“請依唐、宋故事,寬我蒙、段,奉正朔,佩華篆,比年一小貢,三年一大貢。”此時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對段氏這無理的請求自然置之不理,於是段氏再上書,語氣傲慢,直接惹惱了朱元璋,關於段氏上書所言,古有記載:

“雲南僻在遐方,歷代所不能有者,以其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言語不通,嗜慾亦異,得其民不可使故也。恭惟今朝無凌弱暴寡之心,有除殘救民之政,故我段氏先納款,意在封王入貢。是以不與曲靖之迎敵,不應中慶之求援,撫品甸、三營之地,輯金齒、雕題之夷,謹守信也,恭候上命。豈意麾下復生猜忌,竟猶不決哉?”

朱元璋隨即下令:

“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

大將傅友德領命,於公元1382年進軍大理,一舉將段氏拿下,段氏家主段明被擒,結束了段氏雄踞大理四百多年的局面,段氏被遷出雲南。自此,明朝將雲南完全拿下,此後雖然有個別小部族起兵叛亂,但基本上都是很快被平定,翻不出什麼浪花。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傅友德畫像

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政治

明朝平定雲南之後,為了確保自身西南邊疆不會發生動亂,初期在雲南地區派遣了大量的軍隊,同時也設立行政機構對該地區進行管轄,朱元璋先是希望將雲南制度變與內地制度一體化,於是設立了大量的管轄機構,約為52 府、63州和54縣,但不久,朱元璋再次發現雲南廣大土著和內地存在不小的差異,一蹴而就反而會適得其反,於是將行政機構縮減為為“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御夷長官司二。”自此,雲南的行政統治機構基本確立,此後雖有改變,但變化幅度並不明顯。

行政統治機構的確立,其根本目的還是明朝為治理雲南當地龐大的土司群體做準備,那麼雲南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土司呢?這其實和明朝在爭奪天下時設立的制度有關,為了獲得充足的戰爭物資,得到各地豪強的支持,明朝初期在內地任用了大量的歸順土官,到了邊疆戰爭,自然沿襲這一制度,任用大量土司。這些土官土司在當地長期經營,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任用他們並准許他們承襲之前的官職爵位是明初的必然選擇。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時期雲南地圖

一、朱元璋對雲南地區的謀取

擊殺樑王

元滅南宋,採用遠征大理,迂迴包抄的“斡腹計劃”,讓南宋無法從西南而逃,將其逼到海上,斷其供給,一舉拿下。元順帝敗走之後,朱元璋定是不會讓西南地區被蒙古人所掌握,並且駐紮在雲南的樑王勢力不小,大有聯繫本部的可能,這樣一來,根基尚淺的明朝將會面臨滅國的危局,所以雲南地區必須拿下。

樑王作為元順帝敗走北逃後,元朝兩股存於內地的軍事力量之一,自然是有一定的勢力,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對收復雲南地區定下的基調是和平談判,奈何樑王七次招降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這才決心武統,以“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餘孽巴匝剌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派遣大將征討雲南。

公元1282年,藍玉、沐英率軍抵達昆明,雙方交戰,樑王軍隊一觸即敗,見事不妙之下,樑王帶領家屬親信逃至晉寧,面對後方追兵,自知走投無路的樑王感到深深絕望,面對前方滇池一躍而下。佔領昆明之後,明軍接連收服東川、芒部諸蠻,“於是東川、芒部諸蠻皆降,英等也降各路。”此後明朝在雲南設立機構,負責雲南諸項事宜,並在各要塞屯兵戍守,為接下來進軍大理做準備。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朱元璋畫像

驅逐段氏

段氏自兩宋到蒙元以來,一直雄踞大理,在蒙元統治期間與駐紮在省治的樑王分庭抗禮,所以甚是倨傲,再加上元末大理總管段功幫助樑王擊退起義軍之後反被恩將仇報,段氏與樑王成為世仇,所以在明朝攻打昆明的時候段氏袖手旁觀,並沒有出兵支援。

在明軍圍攻昆明之前,朱元璋曾招降段氏,並許諾“準唐宋故事,封爾段氏為大理王。”但段氏不以為然,自認無人能撼動其在大理的地位,等到明軍進軍威楚,準備攻打昆明之時,段氏來信“請依唐、宋故事,寬我蒙、段,奉正朔,佩華篆,比年一小貢,三年一大貢。”此時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對段氏這無理的請求自然置之不理,於是段氏再上書,語氣傲慢,直接惹惱了朱元璋,關於段氏上書所言,古有記載:

“雲南僻在遐方,歷代所不能有者,以其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言語不通,嗜慾亦異,得其民不可使故也。恭惟今朝無凌弱暴寡之心,有除殘救民之政,故我段氏先納款,意在封王入貢。是以不與曲靖之迎敵,不應中慶之求援,撫品甸、三營之地,輯金齒、雕題之夷,謹守信也,恭候上命。豈意麾下復生猜忌,竟猶不決哉?”

朱元璋隨即下令:

“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

大將傅友德領命,於公元1382年進軍大理,一舉將段氏拿下,段氏家主段明被擒,結束了段氏雄踞大理四百多年的局面,段氏被遷出雲南。自此,明朝將雲南完全拿下,此後雖然有個別小部族起兵叛亂,但基本上都是很快被平定,翻不出什麼浪花。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傅友德畫像

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政治

明朝平定雲南之後,為了確保自身西南邊疆不會發生動亂,初期在雲南地區派遣了大量的軍隊,同時也設立行政機構對該地區進行管轄,朱元璋先是希望將雲南制度變與內地制度一體化,於是設立了大量的管轄機構,約為52 府、63州和54縣,但不久,朱元璋再次發現雲南廣大土著和內地存在不小的差異,一蹴而就反而會適得其反,於是將行政機構縮減為為“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御夷長官司二。”自此,雲南的行政統治機構基本確立,此後雖有改變,但變化幅度並不明顯。

行政統治機構的確立,其根本目的還是明朝為治理雲南當地龐大的土司群體做準備,那麼雲南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土司呢?這其實和明朝在爭奪天下時設立的制度有關,為了獲得充足的戰爭物資,得到各地豪強的支持,明朝初期在內地任用了大量的歸順土官,到了邊疆戰爭,自然沿襲這一制度,任用大量土司。這些土官土司在當地長期經營,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任用他們並准許他們承襲之前的官職爵位是明初的必然選擇。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雲南土司府

也正是因為雲南土司在當地有著巨大的能力和聲望,等到雲南平定之後,明朝朝廷必須要對他們進行治理,總的來說,明朝對雲南當地土司的治理方法有三點:

其一、設置漢官輔佐、任命流官制衡,這是明朝治理雲南當地土官的主要方式,這一行動很有效的制止了當地土官獨斷專橫的局面。

其二、重新制定土司襲替規則,規範世襲制度,同時對某些世襲方式下禁令。

其三、給予土司子弟良好的文化教育,此種方法的高明之處在於,給予土司子弟教育方面的特殊照顧,既可以籠絡土司,又可以讓土司子弟受到內地先進文化的薰陶,等到其回到邊疆繼承土司之位的時候,能夠採用更加先進文明的方式對當地進行治理,有利於明朝邊疆的穩定。

經濟

雲南地區在明代經濟的發展與移民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是大量內地人員移居雲南帶動了雲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其中大部分移民都可以歸類於軍人移民,商人移民或者罪犯移民之中,他們作為移民隊伍的主體,為雲南經濟發展做的貢獻各不相同。

雲南大體平定之後,大批的軍人及其家屬進入雲南,據相關記載,在明朝大規模的三次軍人移民中,光衛軍就有25萬,算上家屬更是達到了85萬之巨,大規模的移民給雲南帶來的是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這直接推動了雲南地區農業的發展,伴隨著軍屯制度的施行,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將雲南農業推倒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據《明會典》記載,光雲南都司見就屯田 110 萬餘畝, 糧 38 萬餘石。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時期雲南地圖

一、朱元璋對雲南地區的謀取

擊殺樑王

元滅南宋,採用遠征大理,迂迴包抄的“斡腹計劃”,讓南宋無法從西南而逃,將其逼到海上,斷其供給,一舉拿下。元順帝敗走之後,朱元璋定是不會讓西南地區被蒙古人所掌握,並且駐紮在雲南的樑王勢力不小,大有聯繫本部的可能,這樣一來,根基尚淺的明朝將會面臨滅國的危局,所以雲南地區必須拿下。

樑王作為元順帝敗走北逃後,元朝兩股存於內地的軍事力量之一,自然是有一定的勢力,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對收復雲南地區定下的基調是和平談判,奈何樑王七次招降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這才決心武統,以“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餘孽巴匝剌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派遣大將征討雲南。

公元1282年,藍玉、沐英率軍抵達昆明,雙方交戰,樑王軍隊一觸即敗,見事不妙之下,樑王帶領家屬親信逃至晉寧,面對後方追兵,自知走投無路的樑王感到深深絕望,面對前方滇池一躍而下。佔領昆明之後,明軍接連收服東川、芒部諸蠻,“於是東川、芒部諸蠻皆降,英等也降各路。”此後明朝在雲南設立機構,負責雲南諸項事宜,並在各要塞屯兵戍守,為接下來進軍大理做準備。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朱元璋畫像

驅逐段氏

段氏自兩宋到蒙元以來,一直雄踞大理,在蒙元統治期間與駐紮在省治的樑王分庭抗禮,所以甚是倨傲,再加上元末大理總管段功幫助樑王擊退起義軍之後反被恩將仇報,段氏與樑王成為世仇,所以在明朝攻打昆明的時候段氏袖手旁觀,並沒有出兵支援。

在明軍圍攻昆明之前,朱元璋曾招降段氏,並許諾“準唐宋故事,封爾段氏為大理王。”但段氏不以為然,自認無人能撼動其在大理的地位,等到明軍進軍威楚,準備攻打昆明之時,段氏來信“請依唐、宋故事,寬我蒙、段,奉正朔,佩華篆,比年一小貢,三年一大貢。”此時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對段氏這無理的請求自然置之不理,於是段氏再上書,語氣傲慢,直接惹惱了朱元璋,關於段氏上書所言,古有記載:

“雲南僻在遐方,歷代所不能有者,以其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言語不通,嗜慾亦異,得其民不可使故也。恭惟今朝無凌弱暴寡之心,有除殘救民之政,故我段氏先納款,意在封王入貢。是以不與曲靖之迎敵,不應中慶之求援,撫品甸、三營之地,輯金齒、雕題之夷,謹守信也,恭候上命。豈意麾下復生猜忌,竟猶不決哉?”

朱元璋隨即下令:

“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

大將傅友德領命,於公元1382年進軍大理,一舉將段氏拿下,段氏家主段明被擒,結束了段氏雄踞大理四百多年的局面,段氏被遷出雲南。自此,明朝將雲南完全拿下,此後雖然有個別小部族起兵叛亂,但基本上都是很快被平定,翻不出什麼浪花。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傅友德畫像

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政治

明朝平定雲南之後,為了確保自身西南邊疆不會發生動亂,初期在雲南地區派遣了大量的軍隊,同時也設立行政機構對該地區進行管轄,朱元璋先是希望將雲南制度變與內地制度一體化,於是設立了大量的管轄機構,約為52 府、63州和54縣,但不久,朱元璋再次發現雲南廣大土著和內地存在不小的差異,一蹴而就反而會適得其反,於是將行政機構縮減為為“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御夷長官司二。”自此,雲南的行政統治機構基本確立,此後雖有改變,但變化幅度並不明顯。

行政統治機構的確立,其根本目的還是明朝為治理雲南當地龐大的土司群體做準備,那麼雲南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土司呢?這其實和明朝在爭奪天下時設立的制度有關,為了獲得充足的戰爭物資,得到各地豪強的支持,明朝初期在內地任用了大量的歸順土官,到了邊疆戰爭,自然沿襲這一制度,任用大量土司。這些土官土司在當地長期經營,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任用他們並准許他們承襲之前的官職爵位是明初的必然選擇。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雲南土司府

也正是因為雲南土司在當地有著巨大的能力和聲望,等到雲南平定之後,明朝朝廷必須要對他們進行治理,總的來說,明朝對雲南當地土司的治理方法有三點:

其一、設置漢官輔佐、任命流官制衡,這是明朝治理雲南當地土官的主要方式,這一行動很有效的制止了當地土官獨斷專橫的局面。

其二、重新制定土司襲替規則,規範世襲制度,同時對某些世襲方式下禁令。

其三、給予土司子弟良好的文化教育,此種方法的高明之處在於,給予土司子弟教育方面的特殊照顧,既可以籠絡土司,又可以讓土司子弟受到內地先進文化的薰陶,等到其回到邊疆繼承土司之位的時候,能夠採用更加先進文明的方式對當地進行治理,有利於明朝邊疆的穩定。

經濟

雲南地區在明代經濟的發展與移民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是大量內地人員移居雲南帶動了雲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其中大部分移民都可以歸類於軍人移民,商人移民或者罪犯移民之中,他們作為移民隊伍的主體,為雲南經濟發展做的貢獻各不相同。

雲南大體平定之後,大批的軍人及其家屬進入雲南,據相關記載,在明朝大規模的三次軍人移民中,光衛軍就有25萬,算上家屬更是達到了85萬之巨,大規模的移民給雲南帶來的是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這直接推動了雲南地區農業的發展,伴隨著軍屯制度的施行,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將雲南農業推倒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據《明會典》記載,光雲南都司見就屯田 110 萬餘畝, 糧 38 萬餘石。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軍隊

除了軍人移民,在明初商人移民也屢見不鮮,“明初,募鹽商於各邊開中,謂之商屯。” 商人在前往雲南之後,招攬大量內地的農民前往雲南開墾種植糧食,然後將收取的糧食交給當地官府,換取官方允許販賣鹽的額度,這樣久而久之,大量商人和其招募的內地農民就再雲南定居下來。

《滇略》記載:“高皇帝定滇中,盡遷江左家閭左以實之,及有罪戍者,鹹盡室以行”。罪犯移民在當時的移民大潮之中也佔據著重要一席,官府組織這一類型的移民為主要勞動力,發展出一種新的屯田方式,稱之為民屯。

伴隨著大量移民的湧入,雲南地區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漢族成為了雲南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當然大量漢人的湧入也帶來了內地眾多先進技術,在這些技術的推動下,雲南地區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教育

在元朝統治以前,雲南地區的文化偏向地方色彩,等到元朝建立雲南行省並任命賽典赤為雲南第一位省長之後,賽典赤在雲南地區開始發展儒學教育,所以在此要說明的是,對雲南地區教育的發展並不是始於明朝,明朝在雲南實施的教育行為是對元朝儒學教育的繼承與發揚。

元末戰爭中,很多在元朝建立的學校都毀於戰火,明朝接管雲南之後,第一時間重建這些學校,大理府等主要地區的儒學教育並沒有太長時間被中斷,此後,除了重建毀於戰火的學校之外,明朝積極向周邊地區推行儒學教育,由腹地向周邊不斷深化,漸漸發展到了前朝教育並沒有涉及到的地區。

當然,雲南地區儒學傳播不止興建學校這麼一條途徑,諸位名流在雲南地區進行儒學傳播也大力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據記載,天啟年間在雲南登記在冊的名流就有45人,其中33人立身之根本就是授業解惑,為當地人民傳播內地文化。

"

雲南地區,自秦開“五尺道”後,便和中原王朝聯繫緊密,兩漢時期設置郡縣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此項制度一直延續到南朝蕭樑時期,到隋至唐初,中央多在邊關設立經略西南之據點對西南地區進行武統,此後,蒙舍詔崛起,以雷霆之勢統一西南,建立南詔歸順於唐,唐朝設立雲南安撫司並延續到唐末。但“天寶以後,值中原多故,力不暇及。五季擾亂,而鄭趙楊氏亦復攘據。宋興,介於遼、夏,未遑遠略,故蒙、段二姓與唐、宋相始終。”而到了蒙元時期,雲南被作為攻打中南半島的戰略前沿,中央建立雲南行省並派遣親王帶兵鎮守。

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上承蒙元,下啟清朝,是雲南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整個地區將來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時期雲南地圖

一、朱元璋對雲南地區的謀取

擊殺樑王

元滅南宋,採用遠征大理,迂迴包抄的“斡腹計劃”,讓南宋無法從西南而逃,將其逼到海上,斷其供給,一舉拿下。元順帝敗走之後,朱元璋定是不會讓西南地區被蒙古人所掌握,並且駐紮在雲南的樑王勢力不小,大有聯繫本部的可能,這樣一來,根基尚淺的明朝將會面臨滅國的危局,所以雲南地區必須拿下。

樑王作為元順帝敗走北逃後,元朝兩股存於內地的軍事力量之一,自然是有一定的勢力,因此朱元璋一開始對收復雲南地區定下的基調是和平談判,奈何樑王七次招降不應,且殺死明朝使者,朱元璋這才決心武統,以“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餘孽巴匝剌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驁梗化,遣使招諭,輒為所害,負罪隱匿,在所必討”派遣大將征討雲南。

公元1282年,藍玉、沐英率軍抵達昆明,雙方交戰,樑王軍隊一觸即敗,見事不妙之下,樑王帶領家屬親信逃至晉寧,面對後方追兵,自知走投無路的樑王感到深深絕望,面對前方滇池一躍而下。佔領昆明之後,明軍接連收服東川、芒部諸蠻,“於是東川、芒部諸蠻皆降,英等也降各路。”此後明朝在雲南設立機構,負責雲南諸項事宜,並在各要塞屯兵戍守,為接下來進軍大理做準備。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朱元璋畫像

驅逐段氏

段氏自兩宋到蒙元以來,一直雄踞大理,在蒙元統治期間與駐紮在省治的樑王分庭抗禮,所以甚是倨傲,再加上元末大理總管段功幫助樑王擊退起義軍之後反被恩將仇報,段氏與樑王成為世仇,所以在明朝攻打昆明的時候段氏袖手旁觀,並沒有出兵支援。

在明軍圍攻昆明之前,朱元璋曾招降段氏,並許諾“準唐宋故事,封爾段氏為大理王。”但段氏不以為然,自認無人能撼動其在大理的地位,等到明軍進軍威楚,準備攻打昆明之時,段氏來信“請依唐、宋故事,寬我蒙、段,奉正朔,佩華篆,比年一小貢,三年一大貢。”此時明軍形勢一片大好,對段氏這無理的請求自然置之不理,於是段氏再上書,語氣傲慢,直接惹惱了朱元璋,關於段氏上書所言,古有記載:

“雲南僻在遐方,歷代所不能有者,以其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言語不通,嗜慾亦異,得其民不可使故也。恭惟今朝無凌弱暴寡之心,有除殘救民之政,故我段氏先納款,意在封王入貢。是以不與曲靖之迎敵,不應中慶之求援,撫品甸、三營之地,輯金齒、雕題之夷,謹守信也,恭候上命。豈意麾下復生猜忌,竟猶不決哉?”

朱元璋隨即下令:

“雲南自漢以來服屬中國,惟宋不然,胡元則未有中國已下,雲南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討平之。今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當即進討。……夷性頑獷,詭詐多端,阻山扼險是其長計。攻戰之策,諸將軍必籌之熟矣。若頓師宿旅,非我之利,要在出奇制勝,乘機進取,一舉而定,再不勞兵。”

大將傅友德領命,於公元1382年進軍大理,一舉將段氏拿下,段氏家主段明被擒,結束了段氏雄踞大理四百多年的局面,段氏被遷出雲南。自此,明朝將雲南完全拿下,此後雖然有個別小部族起兵叛亂,但基本上都是很快被平定,翻不出什麼浪花。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傅友德畫像

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政治

明朝平定雲南之後,為了確保自身西南邊疆不會發生動亂,初期在雲南地區派遣了大量的軍隊,同時也設立行政機構對該地區進行管轄,朱元璋先是希望將雲南制度變與內地制度一體化,於是設立了大量的管轄機構,約為52 府、63州和54縣,但不久,朱元璋再次發現雲南廣大土著和內地存在不小的差異,一蹴而就反而會適得其反,於是將行政機構縮減為為“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御夷長官司二。”自此,雲南的行政統治機構基本確立,此後雖有改變,但變化幅度並不明顯。

行政統治機構的確立,其根本目的還是明朝為治理雲南當地龐大的土司群體做準備,那麼雲南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土司呢?這其實和明朝在爭奪天下時設立的制度有關,為了獲得充足的戰爭物資,得到各地豪強的支持,明朝初期在內地任用了大量的歸順土官,到了邊疆戰爭,自然沿襲這一制度,任用大量土司。這些土官土司在當地長期經營,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任用他們並准許他們承襲之前的官職爵位是明初的必然選擇。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雲南土司府

也正是因為雲南土司在當地有著巨大的能力和聲望,等到雲南平定之後,明朝朝廷必須要對他們進行治理,總的來說,明朝對雲南當地土司的治理方法有三點:

其一、設置漢官輔佐、任命流官制衡,這是明朝治理雲南當地土官的主要方式,這一行動很有效的制止了當地土官獨斷專橫的局面。

其二、重新制定土司襲替規則,規範世襲制度,同時對某些世襲方式下禁令。

其三、給予土司子弟良好的文化教育,此種方法的高明之處在於,給予土司子弟教育方面的特殊照顧,既可以籠絡土司,又可以讓土司子弟受到內地先進文化的薰陶,等到其回到邊疆繼承土司之位的時候,能夠採用更加先進文明的方式對當地進行治理,有利於明朝邊疆的穩定。

經濟

雲南地區在明代經濟的發展與移民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是大量內地人員移居雲南帶動了雲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其中大部分移民都可以歸類於軍人移民,商人移民或者罪犯移民之中,他們作為移民隊伍的主體,為雲南經濟發展做的貢獻各不相同。

雲南大體平定之後,大批的軍人及其家屬進入雲南,據相關記載,在明朝大規模的三次軍人移民中,光衛軍就有25萬,算上家屬更是達到了85萬之巨,大規模的移民給雲南帶來的是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這直接推動了雲南地區農業的發展,伴隨著軍屯制度的施行,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將雲南農業推倒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據《明會典》記載,光雲南都司見就屯田 110 萬餘畝, 糧 38 萬餘石。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明朝軍隊

除了軍人移民,在明初商人移民也屢見不鮮,“明初,募鹽商於各邊開中,謂之商屯。” 商人在前往雲南之後,招攬大量內地的農民前往雲南開墾種植糧食,然後將收取的糧食交給當地官府,換取官方允許販賣鹽的額度,這樣久而久之,大量商人和其招募的內地農民就再雲南定居下來。

《滇略》記載:“高皇帝定滇中,盡遷江左家閭左以實之,及有罪戍者,鹹盡室以行”。罪犯移民在當時的移民大潮之中也佔據著重要一席,官府組織這一類型的移民為主要勞動力,發展出一種新的屯田方式,稱之為民屯。

伴隨著大量移民的湧入,雲南地區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漢族成為了雲南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當然大量漢人的湧入也帶來了內地眾多先進技術,在這些技術的推動下,雲南地區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教育

在元朝統治以前,雲南地區的文化偏向地方色彩,等到元朝建立雲南行省並任命賽典赤為雲南第一位省長之後,賽典赤在雲南地區開始發展儒學教育,所以在此要說明的是,對雲南地區教育的發展並不是始於明朝,明朝在雲南實施的教育行為是對元朝儒學教育的繼承與發揚。

元末戰爭中,很多在元朝建立的學校都毀於戰火,明朝接管雲南之後,第一時間重建這些學校,大理府等主要地區的儒學教育並沒有太長時間被中斷,此後,除了重建毀於戰火的學校之外,明朝積極向周邊地區推行儒學教育,由腹地向周邊不斷深化,漸漸發展到了前朝教育並沒有涉及到的地區。

當然,雲南地區儒學傳播不止興建學校這麼一條途徑,諸位名流在雲南地區進行儒學傳播也大力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據記載,天啟年間在雲南登記在冊的名流就有45人,其中33人立身之根本就是授業解惑,為當地人民傳播內地文化。

朱元璋武統雲南後,明朝對雲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

▲孔子廟

三、結語

明朝對雲南地區開發與治理相對於前朝來說更加深入,通過各種手段解決土司在當地獨斷專橫的局面,致使邊疆趨於穩定,同時伴隨著漢人移民,改變雲南人口結構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先進技術,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雲南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後,大量的漢人帶來的不僅有先進技術,還有內地文化,再加上明朝在雲南對儒學的推行,使得雲南教育廣泛發展,縮小了與內地之間的差距,明朝對雲南治理的不斷嘗試,為雲南將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其與內地交融,不再呈分割狀態。

參考資料:

《歷代名臣奏議》《滇史》《明太祖實錄》《明會典》《滇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