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兩大起義勢力中“強勢”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

元朝末年,又是一個風起雲湧的亂世,所謂“自古亂世出英雄”,元末也不例外,甚至還尤為精彩,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及方國珍等英雄豪傑此起彼伏,大放光彩。而在這些起義勢力中,西邊的陳友諒最強大,東邊張士誠最富足,可是為什麼最終會被中間並不出色的朱元璋奪得天下喃?

元朝末年,兩大起義勢力中“強勢”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


亂世奪天下者,首先要看各起義勢力的領導人有沒有“取天下”的目標和決心,這也是能取天下的最基本因素。那我們就先來看一下,元末各起義勢力領導人的小心思。

先是最早起義的兩支隊伍,一支是由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起於潁州;一支是由徐壽輝、彭瑩玉(即彭和尚)領導的,起於蘄、黃。先說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起義勢力,這支勢力一度成為最強大的起義勢力,建立政權和元政權分庭抗禮,朱元璋也是依附著這支勢力慢慢發展起來的,不過樹大招風,作為最大的起義力量,也引來了元軍的主要目光,最終這支起義力量因力竭而土崩瓦解。

元朝末年,兩大起義勢力中“強勢”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


再來看徐壽輝的這支起義軍,徐壽輝在彭瑩玉就義後,帶領著這支起義軍,頑強的盤踞在湖北、四川及貴州一帶,並建立政權,徐壽輝本人能力一般,也無統一天下的決心,但是所部將領實力很強且野心不小,如陳友諒、明玉珍等,陳友諒便是殺了徐壽輝上位的,而明玉珍也趁機霸佔四川,形成自己的獨立勢力。

隨著這兩大起義勢力的瓦解,新的起義力量又迅速崛起,陳友諒、朱元璋、明玉珍、張士誠及方國珍等成為起義的中流砥柱,也是最有可能爭奪天下的勢力。而這其中的方國珍勢力一直盤踞浙東沿海作威作福,地盤最小,實力最弱,與其說成割據勢力到更像是一群流寇;而至於明玉珍、張士誠,雖說一個霸著“天府之國”,一個佔著“江南魚米之鄉”都富甲一方的勢力,可是兩個領導人都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沒有奪取天下的心思。

元朝末年,兩大起義勢力中“強勢”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


最後只剩下陳友諒和朱元璋,這兩位可以說是當世梟雄,不僅都有奪取天下的勢力,更有奪取天下的野心。而且無論實力還是在戰略位置上,陳友諒都要優於朱元璋,那為何最終勝出的卻是朱元璋而不是陳友諒喃?這跟兩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陳友諒性格“急”,朱元璋性格“緩”。可以說二人會有皆然不同的結局,這個因素都起著決定的因素。

元朝末年,兩大起義勢力中“強勢”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


因為陳友諒性格“急”,才會在未籌備齊全,就宰了自己的主子徐壽輝並取而代之,這就導致徐壽輝手下許多原部將都與他離心離德,如明玉珍割據四川,獨立出去;傅友德、丁普初負氣出走,投奔朱元璋。

因為陳友諒性格“急”,才會在根基未穩便倉促登基稱帝,成為眾矢之的;同樣,還是因為陳友諒性格“急”,才會在糧草未籌備齊全,和張士誠的東西兩面夾擊朱元璋的戰略還未談妥,便倉促率軍出擊,結果,鄱陽湖一戰不僅親手葬送了國運,自己也在此戰中喪命。

元朝末年,兩大起義勢力中“強勢”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


朱元璋則不一樣,一直堅持著學士朱升為他平定天下指出的戰略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可以說是循序漸進、穩紮穩打的最後奪得了天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