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總吃敗仗?是太大意了嗎?

中國古代,御駕出征的皇帝非常多,但是聲勢雖然浩大,吃得敗仗卻不少,那為什麼御駕親征大多以失敗甚至皇帝被生擒而告終呢?

第一:延誤戰機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的時候,一般都在後方,離前線非常遠。一般情況下,前線有將軍元帥,如果出現什麼事情將軍就可以獨自決斷,但是隻要皇帝御駕親征了,就要事事稟報,一步三回頭,一來一回常常延誤戰機。舉個例子,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前線一有緊急戰況就要向皇帝稟報,高句麗一詐降,前方的將士便不敢進攻,只能回去稟報皇帝,等得到皇帝口信後,高句麗早已經緩好了,前方士兵面對的又是一支嚴陣以待、體力充沛的敵軍,而高句麗的詐降、拖延計謀也是屢試不爽,最後讓隋煬帝的親征以失敗告終。

如果皇帝沒有親征,那麼前線的將軍完全可以放開手腳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按兵不動,讓敵人緩了口氣,從而造成短敵方增援或補給。最後,皇帝中有許多昏君,出的計策大多也都是沒用的招,而將士們也不敢違背,戰爭不是兒戲,對面也不是待宰的羔羊,出了昏招,也離輸不遠了。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總吃敗仗?是太大意了嗎?

第二:鼓舞士氣

有些需要皇帝御駕親征的,總是危及國家的緊急戰事,遇到難打的仗,己方士氣本來就不高,這時候就需要皇帝親征去前線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還有就是有時候戰事危險,國家已經大禍臨頭的時候,皇帝不得不御駕親征,因為士兵們都是在為國家打仗,為皇帝打仗,如果士兵去前線禦敵,皇帝在後方跑了怎麼辦?這樣一來,本來就動搖的士氣,將會因為皇帝的提前撤退而更加動搖。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總吃敗仗?是太大意了嗎?

第三:將軍不厲害

有些皇帝御駕親征的仗,那時候確實沒什麼獨當一面的大將軍。比如宋真宗時候,連指揮打仗的都是文官,文官殺雞都不一定行,何況打仗呢,明英宗的時候,也是宦官在領兵。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大將軍,但是皇帝不信任。比如劉邦親自打匈奴。匈奴為什麼可以越過長城?還不是因為匈奴和劉邦的守軍韓王信勾結起來了。那時候劉邦有大將韓信,英布等,但是這些人當時不穩定,如果是派他們去,很可能他們也跟著造起反來。劉邦即雖然有很多大將,但是他不信任,也有了後來的白登山之圍。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總吃敗仗?是太大意了嗎?

雖然有很多御駕親征失敗的例子,但是也有很多皇帝很會打仗。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南征北戰,先擊敗了後周的參與勢力,而後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政權。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漠北。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就開始東征西討,更是擊破了各路起義軍,當了皇帝。而千古一帝康熙也多次御駕親征。當朝太祖曾經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也說明了有些皇帝的軍事水平非常之高,所以才有信心御駕親征。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為什麼總吃敗仗?是太大意了嗎?

古代皇帝御駕親征可以說是有利有弊,有時候可以穩定軍心,但有時候反而幫了倒忙。其實最關鍵的就是皇帝自身的水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