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嚴令藩王不得進京,此朝代卻嚴禁王爺出京,產生一惡劣後果

明朝重新分封藩王的制度,給後世帶來了很大的隱患,這種隱患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就體現了出來。當時的建文帝意識到了藩王勢力過大,而且有自主的軍事權力,於是決定削藩。但是這樣的行動,直接導致了燕王朱棣的造反,他率領自己屬地的軍隊,直接打到了南京。逼迫建文帝退位,這樣血的教訓從商周開始就有。秦始皇也認識到藩王的危害性,於是設立郡縣制。後世也都是延續秦始皇發明的郡縣制度。雖然有分封藩王的做法,但是卻不斷削減藩王的權力。比如沒有自主的軍事權力,藩地的治理有朝廷專門派來的官員。藩王只是享受優渥的生活,勢力卻不如屬地官員。

朱元璋嚴令藩王不得進京,此朝代卻嚴禁王爺出京,產生一惡劣後果

朱元璋將分封制度重新提出來,也是和當時的國情有關。大明是建立在推翻元朝的基礎之上的,當時天下大亂,中原是各路起義軍爭奪的對象。而邊境的遊牧民族,趁機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明朝建立之後,國家依舊不安穩,蟄伏在暗處的幾股殘餘勢力蠢蠢欲動。而蒙古等部落也發展起來了自己的勢力,時刻準備著向中原進攻。這個時候為了抵禦遊牧民族,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了邊境地帶。從誅殺開國功臣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別人的信任度是很低的。他相信血脈上的聯繫,是最緊密的關係,於是把國門的安危交給了自己的子侄。

朱元璋嚴令藩王不得進京,此朝代卻嚴禁王爺出京,產生一惡劣後果

朱元璋也知道分封藩王有利處,也有弊端。為了讓藩王在抵禦外敵的時候,能夠迅速出兵,朱元璋把藩地的軍事大權也交給了藩王。藩地實際上也就是國中之國,藩王的權力足以在邊境當一個土皇帝。朱元璋為了中央的安定,在制定分封政策的時候也立下了一個規矩,嚴令藩王不得進京。即便是進京,各路藩王也要錯開時間。朱元璋在制定這一系列政策的時候,也是很無奈。建文帝仁孝,而他的子侄,跟隨自己打仗不但能力磨練了出來,在心性上也比太子一脈剛硬。自己去後,皇太孫是壓制不住這些叔叔們的。讓這些人遠離京師,也是為了皇位的安穩著想,同時也避免了唐朝李世民殺兄逼父的慘劇。

朱元璋嚴令藩王不得進京,此朝代卻嚴禁王爺出京,產生一惡劣後果

分封藩王的做法,隱患頗多,也是後來明朝覆滅的原因之一。清朝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取消了藩王制度。而且對比明朝,藩地王爺無事不得進京的制度,設定了完全相反的制度,清朝嚴禁王爺出京。兩種制度完全相反,但是制度的本意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皇權的穩定。明朝的王爺礙於祖宗制度,有兵也不能進入京城奪位;清朝的王爺是在京城,但是沒有士兵,也是不能造反奪位。不過兩種做法各有利弊,明朝的藩王制度,讓皇上的權力不斷的被稀釋。而清朝不讓王爺出京的制度,產生一惡劣後果,把皇子都困在了京城。這些在京城的皇子們,有了大把的時間來謀取皇位,為了皇位爭奪的頭破血流,兄弟相殘。

朱元璋嚴令藩王不得進京,此朝代卻嚴禁王爺出京,產生一惡劣後果

筆者認為,明朝應該學習清朝給爵位降等的制度,這樣就減少了大量的消耗,給國庫減少壓力。明朝藩王地位可以傳承,隨著後來分封的藩王越來越多,朝廷也需要支付越來越多的錢財,來維護這些皇族子弟的尊榮。從明朝中期往後,藩王子孫一年之內,已經要消耗掉半數國庫錢財了。清朝就以此為戒,取消藩地,給爵位降等,讓國家少了不必要的負擔。若不是西方列強,用炮火強行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朝不會這麼快被滅亡,說不定清朝延續的時間要長過明朝許多年。還是清朝的做法更勝一籌,兵權集中,邊疆大臣即使再有名望,但是沒有兵權也是不敢造反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