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自古以來,凡天下雄主,身邊必少不了為其出謀劃策的謀臣,例如劉邦身邊的張良、李世民身邊的房玄齡等,而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靠一路拼殺建立大明王朝,他的身後,也不乏謀臣的鼎立相助。朱元璋身邊謀臣很多,例如李善長、朱升、陶安、劉基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劉基,也就是劉伯溫。那劉伯溫到底為何會投奔朱元璋呢?眾說紛紜,《明史》中也只是簡單提及。本世紀初,南京聚寶山挖出一塊墓誌銘,揭開了歷史之謎。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這個墓誌銘的主人名叫孫炎,是朱元璋創業時期手下的一名文臣,後來被叛軍所殺。在歷史上名氣不大,但卻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他幫朱元璋請來了劉伯溫,意義重大。孫炎死於1362年,墓誌銘的落款時間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也就是說,這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補給孫炎的一塊墓誌銘。墓誌銘的文字繁多,其中揭露了孫炎幫朱元璋請劉基的細節,有學者稱:難怪朱元璋能請來劉伯溫,原來是孫炎的功勞。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先介紹一下孫炎,字伯融,句容人,是元朝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不願到元朝為官,結交了一批名士。孫炎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博學多識,口才一流。《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庚寅,克集慶路……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得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皆錄用之。

即,朱元璋從濠州參加紅巾軍,6年後,朱元璋佔領集慶(集慶,是南京的舊稱),成為一方霸主。朱元璋在南京,得到了一批“儒士”來相助,孫炎就是這個時候投奔朱元璋的。當然,和孫炎一起的,還有一個名人,此人就是楊憲。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朱元璋以南京為據點,迅速向浙東擴張,等朱元璋攻下金華,經胡大海推薦,劉伯溫才正式進入朱元璋的視野,劉伯溫才華卓然,朱元璋一心想把他招募在自己的麾下,《明史·劉基傳》記載: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

《明史》對這一段介紹的比較簡略,大概意思是:朱元璋想得到劉伯溫,第一次是“以幣聘”,也就是說,找人帶著錢財去請劉伯溫來給自己打工,劉伯溫沒有答應。因為劉伯溫本是元朝舊臣,後來辭官隱居,若錢財能打動劉伯溫,他何必要辭官呢。而且,當時劉伯溫對朱元璋並不十分了解,所以沒有輕易答應。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注意加粗的兩個字,這裡重點提到了孫炎請來了劉伯溫。而且用了“固邀之”三個字,意思是孫炎不止請了一次,最終才把劉伯溫請來了。問題來了,當時,孫炎是朱元璋麾下的一位官員,官職是地方上的“總制”,他為何能夠請來劉伯溫呢?孫炎的墓誌銘裡有這一段的詳細記載,原文是:

太祖命炎招劉基,基不出。使炎再往,基饋以寶劍。炎曰: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遺基書,言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據金陵,神武不殺,順天應人,心懷天下。基動容,始就見,送之建康。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即,朱元璋讓孫炎第一次去請劉伯溫,結果是劉伯溫不來。又派孫炎再去請,劉伯溫送了孫炎一把寶劍,孫炎對劉伯溫說:劍應該送給天子,讓他去平定天下,做臣子的不能收。又把劍還給了劉伯溫,此舉劉伯溫對孫炎另眼相看,然後,孫炎又寫了一封信,詳細說明了其他梟雄都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打天下,只有朱元璋是為了天下百姓,是真正的救國安民之主。劉伯溫看了後很感動,才答應出山,孫炎把劉伯溫送到南京,交給朱元璋。

至此,劉伯溫才算正式輔佐朱元璋。所以說,朱元璋能得到劉伯溫,孫炎功不可沒。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來,此人寫了一封信,劉:我出山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後,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在龍灣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從此讓朱元璋立足江東。而後在鄱陽湖水戰、和平定張士誠的諸多戰役中,劉伯溫展現出了他過人的智慧,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朱元璋和劉伯溫被後人廣為傳頌,但二者之間的“紅娘”卻鮮有人知,孫炎,這個歷史中的小人物,值得我們去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