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的診斷與防治'

"

豬瘟的診斷與防治

豬瘟俗稱雙引號“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豬瘟病毒屬的豬瘟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敗血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病和致死性。該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根據病程長短和臨床診斷症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繁殖障礙性、神經性、遲髮型。急性型豬瘟的症狀很明顯,病死率很高。慢性豬瘟症狀較輕,反覆發作,病程長。根據本人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現將豬瘟的流行特點、臨床診斷症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 流行特點

豬是本病的唯一宿主。病豬和隱形感染的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病豬的糞便、尿液和各種分泌物排出體外而散佈於外界。在臨床上典型豬瘟較少發生,非典型豬瘟發生較多。表現為持續性感染、隱性感染、混合感染等。妊娠母豬普遍存在隱性感染,帶毒母豬不表現臨床症狀和典型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繁殖障礙。

二 臨床症狀

豬瘟的潛伏期一般為 5-7 天。最短 2 天,長的 21 天。根據病理長短和臨床症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繁殖障礙性、神經性、遲髮型。

1、最急性型 病豬無明顯症狀,發病前精神及食慾均正常,突然發熱,發熱達 41℃以上,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可視粘膜發紺,點狀或瀰漫性出血。甚至鼻腔、視網膜出血,發病後很快死亡,病程 1-5 天。

2、急性型 病豬高度沉鬱,體溫升高到 41-42℃,高熱稽留,食慾大減或拒食,喜歡扎堆擠臥,肌肉震顫,被毛粗亂,弓背,行動緩慢,兩眼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初便祕後腹瀉,糞便帶有纖維素性粘液或血液,病程 1-3 周。

3、慢性型 病豬主要表現消瘦,食慾不振,精神萎頓,體溫時高時低,便祕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日漸消瘦,後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為 1-3 個月,不死者長期發育不良,形成僵豬。

4、繁殖障礙型 有的孕豬感染後可不發病但長期帶毒,並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有的孕豬出現流產、早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或新生仔豬先天性頭部、四肢顫抖,一般數天後死亡。

5、神經型 多見於仔豬。病豬表現為全身痙攣或不能站立,或盲目奔跑,或倒地痙攣,常在短期內死亡。

6、遲發性型 先天性感染低毒豬瘟病毒的豬在出生後幾個月可表現正常。隨後發生減食、沉鬱、結膜炎、皮炎、下痢及運動失調症狀,大多數豬隻能存活 9 個月。

三 病理變化

根據病理長短和繼發感染情況,病理變化有所不同。最急性型、急性型豬瘟以多發性出血為特徵的敗血症病變。可見病豬全身皮膚、漿膜、內臟器官均為數量不等的出血斑點。慢性型豬瘟主要變化為壞死性腸炎,全身出血變化不明顯,但在回盲末端、結腸粘膜、盲腸,特別是回盲口可見鈕釦狀潰瘍,遲髮型豬瘟的突出變化是胸腺畏縮和外周淋巴器官嚴重缺乏淋巴細胞和發生濾泡。

四 實驗室檢查

1、複合反轉錄-套式聚合酶鏈式反應

根據現有的 CSFV 基因組合序列,選擇高度保守區設計了一對 CSFV 通用引物,並在該對引物跨越區域的內部設計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和強毒特異性引物,建立一種能區分豬瘟強毒和弱毒的 RT-PCR 的鑑別方法。

2、直接法

通過標記抗體直接與相應抗原(待檢抗原標本)相結合來鑑定。

3、間接法

用已知未標記的抗體(第一抗體)與待檢抗原反應或用未知抗體與已知抗原反應,反應一定時間後,洗去未結合的抗體,再與標記的抗免疫球蛋白抗體(二抗)反應。

4、雙標記法

用兩種熒光素分別標記特異性不同的抗體用於檢測同一標本中的不同抗原。此法常用於細胞表面和受體的研究。

5、病毒分離培養與鑑定方法

病毒必須在活細胞內才能增殖,故要用活細胞或組織來培養。採用的方法有動物接種、雞胚培養和細胞培養三種,觀察結果為陰性還是陽性。

6、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酶分子與抗體或抗體分子共價結合,滴加底物溶液後,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氫體由無色的還原型變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現顏色反應。因此,可通過底物的顏色反應來判定有無相應的免疫反應,從而檢測相應的病毒。

五 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採取綜合性防控措施。

認真落實防疫措施,豬場的選址要科學,建設和配套設施要符合《動物防疫法》的相關要求,保持豬舍和周邊的環境衛生,做好滅鼠、蚊、蠅和防寫工作。定期用百毒殺、石灰乳、漂白粉等藥物對豬舍、用具、周圍環境要進行消毒,預防豬瘟病毒入侵。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免疫接種是當前預防豬瘟的主要手段,要科學制定免疫計劃和接種程序。一般公豬、繁殖母豬和育成豬每年春秋各注射豬瘟兔化弱毒凍幹疫苗 1 次。仔豬可於 25-30 日齡注射豬瘟弱毒苗 1 次,2 月齡時注射豬瘟、豬丹毒二聯苗 1 次。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制度,必要引種時,應嚴格落實防檢措施,從無疫區引種,隔離觀察 30 天以上,確認健康無疫後才能進入生產區飼養。根據豬的生長週期不同確定相應的飼養標準和飼養方法,提高抗體抵抗力。中藥預防 中成藥清瘟敗毒散飼料飼餵。一天 2 次,連用 3天。

西藥預防 用長效飼料飼餵,一天 2 次,連用 1 周,一個月後再連用 3 天即可。

六 撲滅措施

一旦發現豬瘟疫情,立即隔離病豬,並按規定上報疫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立即派人到現場,立即對病豬及同群豬採取隔離、消毒、限制移動等臨時性措施,同時採集病料送省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實驗室確診。

對疫點內所有生豬儘快撲殺銷燬,嚴禁治療。對疫區無症狀的豬採取緊急預防接種措施,對被汙染的環境和用具、排洩物、被汙染物或可能被汙染的飼料和墊料、汙水、場地等進行徹底消毒或者無害化處理。

對受威脅區的豬進行監測,根據需要實施緊急免疫接種,確保豬群達到免疫保護水平。對疫情采取緊急措施後,詳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上、下游地區傳染情況,疫區及周邊地區情況進行監督。最後一頭病豬死亡或撲殺後,經過一個潛伏區的觀察,並經徹底消毒,報請原發布封鎖的政府解除封鎖,宣佈疫情撲滅。

"

豬瘟的診斷與防治

豬瘟俗稱雙引號“爛腸瘟”是由黃病毒科豬瘟病毒屬的豬瘟引起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敗血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病和致死性。該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和野豬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根據病程長短和臨床診斷症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繁殖障礙性、神經性、遲髮型。急性型豬瘟的症狀很明顯,病死率很高。慢性豬瘟症狀較輕,反覆發作,病程長。根據本人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現將豬瘟的流行特點、臨床診斷症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 流行特點

豬是本病的唯一宿主。病豬和隱形感染的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病豬的糞便、尿液和各種分泌物排出體外而散佈於外界。在臨床上典型豬瘟較少發生,非典型豬瘟發生較多。表現為持續性感染、隱性感染、混合感染等。妊娠母豬普遍存在隱性感染,帶毒母豬不表現臨床症狀和典型的病理變化,多表現為繁殖障礙。

二 臨床症狀

豬瘟的潛伏期一般為 5-7 天。最短 2 天,長的 21 天。根據病理長短和臨床症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繁殖障礙性、神經性、遲髮型。

1、最急性型 病豬無明顯症狀,發病前精神及食慾均正常,突然發熱,發熱達 41℃以上,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可視粘膜發紺,點狀或瀰漫性出血。甚至鼻腔、視網膜出血,發病後很快死亡,病程 1-5 天。

2、急性型 病豬高度沉鬱,體溫升高到 41-42℃,高熱稽留,食慾大減或拒食,喜歡扎堆擠臥,肌肉震顫,被毛粗亂,弓背,行動緩慢,兩眼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初便祕後腹瀉,糞便帶有纖維素性粘液或血液,病程 1-3 周。

3、慢性型 病豬主要表現消瘦,食慾不振,精神萎頓,體溫時高時低,便祕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日漸消瘦,後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為 1-3 個月,不死者長期發育不良,形成僵豬。

4、繁殖障礙型 有的孕豬感染後可不發病但長期帶毒,並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有的孕豬出現流產、早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或新生仔豬先天性頭部、四肢顫抖,一般數天後死亡。

5、神經型 多見於仔豬。病豬表現為全身痙攣或不能站立,或盲目奔跑,或倒地痙攣,常在短期內死亡。

6、遲發性型 先天性感染低毒豬瘟病毒的豬在出生後幾個月可表現正常。隨後發生減食、沉鬱、結膜炎、皮炎、下痢及運動失調症狀,大多數豬隻能存活 9 個月。

三 病理變化

根據病理長短和繼發感染情況,病理變化有所不同。最急性型、急性型豬瘟以多發性出血為特徵的敗血症病變。可見病豬全身皮膚、漿膜、內臟器官均為數量不等的出血斑點。慢性型豬瘟主要變化為壞死性腸炎,全身出血變化不明顯,但在回盲末端、結腸粘膜、盲腸,特別是回盲口可見鈕釦狀潰瘍,遲髮型豬瘟的突出變化是胸腺畏縮和外周淋巴器官嚴重缺乏淋巴細胞和發生濾泡。

四 實驗室檢查

1、複合反轉錄-套式聚合酶鏈式反應

根據現有的 CSFV 基因組合序列,選擇高度保守區設計了一對 CSFV 通用引物,並在該對引物跨越區域的內部設計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和強毒特異性引物,建立一種能區分豬瘟強毒和弱毒的 RT-PCR 的鑑別方法。

2、直接法

通過標記抗體直接與相應抗原(待檢抗原標本)相結合來鑑定。

3、間接法

用已知未標記的抗體(第一抗體)與待檢抗原反應或用未知抗體與已知抗原反應,反應一定時間後,洗去未結合的抗體,再與標記的抗免疫球蛋白抗體(二抗)反應。

4、雙標記法

用兩種熒光素分別標記特異性不同的抗體用於檢測同一標本中的不同抗原。此法常用於細胞表面和受體的研究。

5、病毒分離培養與鑑定方法

病毒必須在活細胞內才能增殖,故要用活細胞或組織來培養。採用的方法有動物接種、雞胚培養和細胞培養三種,觀察結果為陰性還是陽性。

6、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酶分子與抗體或抗體分子共價結合,滴加底物溶液後,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氫體由無色的還原型變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現顏色反應。因此,可通過底物的顏色反應來判定有無相應的免疫反應,從而檢測相應的病毒。

五 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採取綜合性防控措施。

認真落實防疫措施,豬場的選址要科學,建設和配套設施要符合《動物防疫法》的相關要求,保持豬舍和周邊的環境衛生,做好滅鼠、蚊、蠅和防寫工作。定期用百毒殺、石灰乳、漂白粉等藥物對豬舍、用具、周圍環境要進行消毒,預防豬瘟病毒入侵。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免疫接種是當前預防豬瘟的主要手段,要科學制定免疫計劃和接種程序。一般公豬、繁殖母豬和育成豬每年春秋各注射豬瘟兔化弱毒凍幹疫苗 1 次。仔豬可於 25-30 日齡注射豬瘟弱毒苗 1 次,2 月齡時注射豬瘟、豬丹毒二聯苗 1 次。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制度,必要引種時,應嚴格落實防檢措施,從無疫區引種,隔離觀察 30 天以上,確認健康無疫後才能進入生產區飼養。根據豬的生長週期不同確定相應的飼養標準和飼養方法,提高抗體抵抗力。中藥預防 中成藥清瘟敗毒散飼料飼餵。一天 2 次,連用 3天。

西藥預防 用長效飼料飼餵,一天 2 次,連用 1 周,一個月後再連用 3 天即可。

六 撲滅措施

一旦發現豬瘟疫情,立即隔離病豬,並按規定上報疫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立即派人到現場,立即對病豬及同群豬採取隔離、消毒、限制移動等臨時性措施,同時採集病料送省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實驗室確診。

對疫點內所有生豬儘快撲殺銷燬,嚴禁治療。對疫區無症狀的豬採取緊急預防接種措施,對被汙染的環境和用具、排洩物、被汙染物或可能被汙染的飼料和墊料、汙水、場地等進行徹底消毒或者無害化處理。

對受威脅區的豬進行監測,根據需要實施緊急免疫接種,確保豬群達到免疫保護水平。對疫情采取緊急措施後,詳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上、下游地區傳染情況,疫區及周邊地區情況進行監督。最後一頭病豬死亡或撲殺後,經過一個潛伏區的觀察,並經徹底消毒,報請原發布封鎖的政府解除封鎖,宣佈疫情撲滅。

豬瘟的診斷與防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